一种索氏提取仪萃取循环系统及索氏提取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04736发布日期:2023-02-28 23:37阅读:69来源:国知局
一种索氏提取仪萃取循环系统及索氏提取仪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索氏提取仪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索氏提取仪萃取循环系统及索氏提取仪。


背景技术:

2.这里的陈述仅提供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背景技术,而不必然地构成现有技术。
3.目前市场上在售的全自动索氏提取仪试剂循环管路上都没有伴热系统,循环过程是试剂加热变成蒸汽后通过管路进入冷凝部件,冷凝后再进入萃取室浸泡萃取样品,完成萃取后试剂最后回流到试剂杯中继续加热,进行下一个循环。发明人发现,目前的循环系统蒸汽在通过管路上升时,蒸汽会被管壁吸收热量重新变成液体,逆流回试剂杯重新被加热。萃取室的试剂在萃取样品时温度已降至室温,在萃取室内的试剂流入试剂杯时,试剂杯内的试剂温度会瞬间降低,需要重新加热沸腾,重新加热会延长试剂循环周期,同时造成冷凝产生的试剂流量大小不均匀。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索氏提取仪萃取循环系统,避免了蒸汽在管路上升时重新变成液体流回试剂杯,同时缩短了试剂循环周期。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索氏提取仪萃取循环系统,包括萃取室,萃取室的上部进口与冷凝部件的出口连接,冷凝部件的蒸汽进口通过上升管与试剂瓶连接,萃取室的下部出口通过安装有开关阀的回流管与试剂瓶连接,所述上升管外管面通过固定件固定有伴热带,伴热带沿上升管的轴线方向设置。
7.可选的,固定件采用沿上升管轴线方向分布的多个保温胶带圈或者保温棉圈。
8.可选的,伴热带设置有多条,多条伴热带沿上升管环向分布,多条伴热带均与供电电源连接,且多条伴热带并联设置。
9.可选的,所述萃取室底部固定有电加热部件。
10.可选的,所述电加热部件采用电加热片,电加热片的形状与萃取室底面形状相匹配。
11.可选的,电加热片与萃取室底面之间设置有背胶层。
12.可选的,电加热部件与伴热带均与供电电源连接,且电加热部件与伴热带并联设置。
13.可选的,萃取室的底部设有出口管,出口管与回流管连接,出口管还连通有液位监测管,液位监测管上安装有液位检测元件,液位检测元件与控制系统连接。
14.可选的,开关阀采用电控开关阀,电控开关阀与控制系统连接。
15.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索氏提取仪,设置有第一方面所述的索氏提取仪萃取循环系统。
16.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7.1.本实用新型的萃取循环系统,上升管上设置有伴热带,能够持续对上升管进行加热,蒸汽在上升过程中可以极大的避免在管壁上重新成为液态,提高蒸汽蒸发效率。
18.2.本实用新型的萃取循环系统,电加热部件能够对萃取室底部进行加热,持续对萃取室内试剂保温,当试剂流回到试剂杯时,不会因为较大的温差形成蒸汽流量的不均匀,稳定了冷凝试剂的流量。
19.3.本实用新型的萃取循环系统,在电加热片与萃取室底面之间设置背胶层,能够保证电加热片与萃取室的最大接触面积,提高了保温效果。
附图说明
20.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整体结构示意图;
22.其中,1.冷凝瓶,2.伴热带,3.上升管,4.试剂杯,5.萃取室,6.电加热片,7.下降管,8.出口管,9.回流管,10.液位监测管。
具体实施方式
23.实施例1
2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索氏提取仪萃取循环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由试剂杯4、冷凝部件及萃取室5及相应的管路构成,其中冷凝部件位于试剂杯4上方,试剂杯4与上升管3的底端连接,上升管3的顶端与冷凝部件的蒸汽进口连接,试剂杯4加热蒸发形成的蒸汽能够通过上升管3进入冷凝部件,由冷凝部件重新凝结成液体。
25.冷凝部件采用现有的冷凝瓶1即可,其具体结构在此不进行详细叙述。
26.冷凝瓶1的底端具有冷凝液出口,冷凝液出口通过下降管7与萃取室5上部的进口连接。
27.萃取室5的下部设置有出口管8,出口管8与回流管9的一端连接,回流管9的另一端与试剂杯4连接。
28.萃取室采用现有结构即可,其具体结构在此不进行详细叙述。
29.萃取室5的液体能够通过回流管9重新流入试剂杯4。
30.在回流管9上安装有开关阀,开关阀采用电控开关阀,本实施例中,电控开关阀采用电磁阀,电磁阀与控制系统连接,控制系统能够控制电磁阀工作,进而控制回流管的导通和关闭。
31.相应的,出口管连通有液位监测管10,液位监测管10采用l型管,包括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第一管段与出口管连接,且第一管段的轴线与萃取室的轴线平行,即第一管段轴线竖直设置,第二管段一端与第一管段连接,另一端连接至萃取室5。
32.第一管段内安装有液位检测元件,液位检测元件采用液位传感器,液位传感器与控制系统连接,能够向控制系统发送信号。
33.当萃取室5内液位上升时,液位监测管10内液位上升,当到达液位传感器的检测点时,液位传感器向控制系统发送信号,控制系统控制电磁阀工作,将回流管导通,萃取室5内
的液体排入试剂杯4。
34.当萃取室5内的液位没有达到液位传感器的检测点时,电磁阀关闭,此时试剂杯内蒸发的蒸汽只能通过上升管3进入冷凝瓶。
35.本实施例中,试剂杯4包括第一杯部和第二杯部,第一杯部的直径大于第二杯部的直径,第一杯部底部通过一个倒锥形部连接有第二杯部,第一杯部的顶端设有喇叭口结构,喇叭口结构设有封堵塞,将试剂杯的顶部敞口进行封堵,封堵塞上设置有两个管接头,其中一个管接头与上升管连接,另一个管接头与回流管连接。
36.所述上升管3的管壁外管面设置有伴热带2,伴热带2为条状结构,伴热带2沿上升管3的轴线方向布置,伴热带2的底端延伸至上升管3的底端,伴热带2的顶端延伸至上升3管的顶端,伴热带2为条状,柔软,可以大面积接触上升管3,接触面积大,上升管3管路升温效率高。
37.为了进一步保证升温效果,伴热带2设置多条,多条伴热带沿上升管的环向等间隔分布,本实施例中,伴热带2设置两条,两条伴热带2间隔180
°
设置。
38.伴热带2均与供电电源连接,且两条伴热带2并联设置,避免了一条出现故障时影响另一条伴热带2的正常工作。
39.伴热带2通过固定件固定在上升管3上,固定件采用多个沿上升管3轴线方向分布的保温棉圈或者保温胶带,本实施例中,固定件采用保温胶带圈,保温胶带圈采用橡胶保温胶带圈或阿姆胶带圈,伴热带在上升管3上放置后,将截取的保温胶带在伴热带和上升管外周缠绕一圈,将伴热带2绑扎固定在上升管3上,采用相同的方法安装镀铬保温胶带圈,将伴热带2牢固的固定在上升管3上,通过保温胶带圈,能够抑制伴热带产生热量的散发,进一步提高了上升管的保温效果。
40.通过设置伴热带2,可持续对上升管3管路提供加热,蒸汽在上升过程中可以极大的避免在上升管3管壁上重新成为液态,提高蒸汽蒸发效率。
41.萃取室5采用圆柱型结构,其底面设置有电加热部件,电加热部件能够对萃取室5内试剂保温,当试剂回流到试剂杯4内时,不会因为较大的温差形成蒸汽流量的不均匀,稳定了冷凝试剂的流量。
42.本实施例中,电加热部件采用电加热片6,电加热片6为与萃取室5底面形状相匹配的圆形电加热片,优选的,采用现有的聚酰亚胺柔性电加热片,聚酰亚胺柔性电加热片与萃取室底面之间设置有背胶层,背胶层采用3m胶涂覆构成,能够长时间耐高温,由于萃取室5底面表面不平整,通过背胶层,避免了萃取室5底面与电加热片之间存在空隙,保证了加热保温效果。
43.所述电加热片与供电电源连接,利用供电电源对其进行供电,电加热片6与两条伴热带2共用一个供电电源,且电加热片6与两条伴热带2并联设置。
44.本实施例的萃取循环系统的工作方法为:
45.试剂杯4内的试剂被加热蒸发,由于电磁阀关闭,所以蒸汽只能通过上升管3进入冷凝瓶1,上升过程中,在伴热带2的作用下,蒸汽不会被上升管3管壁吸收热量重新凝结成液体,进入冷凝瓶1的蒸汽在冷凝瓶1的作用下冷凝产生液态冷凝试剂,液体冷凝试剂通过下降管7进入萃取室5进行萃取,当萃取室5内液位达到液位传感器的检测点时,电磁阀打开,萃取室5内的试剂通过回流管9重新流入试剂杯4再次进行加热,电磁阀打开设定时间
后,关闭。
46.由于电加热片6的存在,当试剂流回到试剂杯4时,不会因为较大的温差形成蒸汽流量的不均匀,稳定了冷凝试剂的流量。
47.实施例2
48.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那个索氏提取仪,设置有实施例1所述的索氏提取仪萃取循环系统,索式提取仪的其他结构采用现有结构即可,在此不进行详细叙述。
49.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