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除尘器均衡气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420719发布日期:2022-12-02 22:58阅读:61来源:国知局
一种除尘器均衡气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除尘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除尘器均衡气流装置。


背景技术:

2.在除尘领域中,袋式除尘器的使用较为常见,袋式除尘器是一种干式滤尘装置,滤袋采用纺织的滤布或非纺织的毡制成,利用纤维织物的过滤作用对含尘气体进行过滤,当含尘气体进入袋式除尘器后,颗粒大、比重大的粉尘,由于重力的作用沉降下来,落入灰斗,含有较细小粉尘的气体在通过滤料时,粉尘被阻留,使气体得到净化。
3.申请号为“201920539431.3”,名为“一种除尘器进口气流均布装置”的实用新型专利提出了“包括袋式除尘器,所述袋式除尘器的侧壁连接安装进气管道,所述袋式除尘器中安装有气流均布机构,所述气流均布机构设置在进气管道的一侧,所述气流均布机构包括气流均布板,所述气流均布板通过转轴安装在袋式除尘器的内腔,且转轴安装在袋式除尘器的内壁上,本实用新型通过气流均布机构的设计,使袋式除尘器内气流均布有可靠的保证,满足袋式除尘器进入气体的稳定,压力更加均衡,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除尘器的除尘效果,通过振打机构的设置,使得气流均布板上堆积的灰尘可以进行振落,避免长时间造成稳流筒堵塞”,首先入风口处于下方,使得风朝向与灰尘受重力作用下落的方向相反,在使用过程中对于灰尘的落下具有一定负面影响,同时进口处风力的进入不够均匀,而气流均布板连接有弹簧,其在入风过程中的稳定性也无法得到保障。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除尘器均衡气流装置,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上箱体框、中箱体框、下箱体框、支座、下斗、封闭结构、进风口、出风口、步进电机、碰撞除尘安装结构、滤袋、顶部均匀入风部、通风软管缠绕部、凹陷面和转动出风结构,上箱体框、中箱体框和下箱体框拼装连接,同时拼接部分设置密封配件对连接处进行密封,各个框体在拼接后由支座进行支撑放置,下箱体框下方连接下斗下斗由封闭结构进行启闭,上箱体框上部设置进风口,下斗处设置出风口,采用上进风,下出风的方式使得风的流向与灰尘的下落方向相同,提高除尘效果,下箱体框前侧安装步进电机,对碰撞除尘安装结构进行驱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利用碰撞除尘安装结构对通过其安装的滤袋进行碰撞震动除尘,保持滤袋效果,中箱体框内设置顶部均匀入风部,连接通风软管后再经过通风软管缠绕部缠绕后接至进风口,下箱体框下方位于下斗中设置转动出风结构,转动均匀下尘,避免同一位置长期灰尘积聚。
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碰撞除尘安装结构包括安装架、碰撞凸起和双向丝杠组,下箱体框内靠上部左右侧分别设置双向丝杠组和导向柱,安装架通过双向丝杠组和导向柱配合安装,在步进电机的启动下可带动双向丝杠进行转动,双向丝杠转动时可带动单组双向丝杠上安装的两个相邻的安装架相互接触或远离,当接触时,两安装架对应内侧面具有的弹性材料的碰撞凸起发生碰撞,使得安装架产生振动,对滤袋进行振动
除尘。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顶部均匀入风部包括移动杆、轨道、移动杆接口和进风喇叭口,中箱体框前后侧具有轨道,在其中设置有由电机驱动的丝杠,并通过丝杠安装移动杆,移动杆上设置有移动杆接口,移动杆内部具有风道接通至移动杆右侧的进风喇叭口,在进风过程中可启动丝杠使得进风喇叭口在上部反复移动进行出风。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通风软管缠绕部包括安装座、转轴、挡板和进风口接口,进风口接至上箱体框内处设置有进风口接口,上箱体框内顶面固定有安装座,安装座中转动安装转轴并同时设置有扭簧,使其可自动复位,转轴下方固定挡板,进风口接口处接软管并在转轴进行缠绕,初始缠绕的部位进行粘紧,另一端经过缠绕接至移动杆接口,在移动杆移动过程中,其上所接的通风软管也可随其移动完成缠绕和放出,避免对滤袋产生影响。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转动出风结构包括底部转动环、外缘凸起、齿轮和人字形出风管,凹陷面中心处具有通孔并在其中转动安装底部转动环,其外侧面设置外缘凸起,并与齿轮啮合,齿轮由电机驱动,在电机的作用下进行转动,齿轮转动在啮合作用下带动底部转动环进行转动,同步的,带动其下部连接的人字形出风管转动,均匀下尘。
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上方设置进风口,下方设置出风口的方式使得风流向从上至下与灰尘的下落方向相同,保持良好的降尘效果;通过安装架、碰撞凸起、双向丝杠组和滤袋,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不仅电机转动带动双向丝杠组转动使得安装架相向移动,碰撞凸起产生碰撞从而滤袋处发生振动,对滤袋进行振动除尘维持过滤效果;通过丝杠、移动杆、轨道、移动杆接口、进风喇叭口、安装座、转轴、挡板、进风口接口,在风进入后随着进风喇叭口的移动在中箱体框内反复移动,使得滤袋上部进行均匀进风,对各个滤袋均进行利用,提高利用率;通过底部转动环、外缘凸起、齿轮和人字形出风管维持出尘的均匀性,避免灰尘堆积。
附图说明
10.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方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12.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方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13.图中:上箱体框1、中箱体框2、下箱体框3、支座4、下斗5、封闭结构6、进风口7、出风口8、步进电机9、安装架10、碰撞凸起101、双向丝杠组102、滤袋11、移动杆12、轨道121、移动杆接口122、进风喇叭口13、安装座14、转轴15、挡板16、进风口接口17、凹陷面18、底部转动环19、外缘凸起20、齿轮21、人字形出风管22。
具体实施方式
14.实施例1
15.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除尘器均衡气流装置,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上箱体框1、中箱体框2、下箱体框3、支座4、下斗5、封闭结构6、进风口7、出风口8、步进电机9、碰撞除尘安装结构、滤袋11、顶部均匀入风部、通风软管缠绕部、凹陷面18和转动
出风结构,上箱体框1、中箱体框2和下箱体框3拼装连接,并在拼接后由支座4进行支撑放置,下箱体框3下方连接下斗5,下斗5由封闭结构6进行封闭,上箱体框1上部设置进风口7,下斗5处设置出风口8,下箱体框3前侧安装步进电机9,对碰撞除尘安装结构进行驱动,碰撞除尘安装结构对滤袋11进行安装,中箱体框2内设置顶部均匀入风部,连接通风软管后再经过通风软管缠绕部缠绕后接至进风口7,下箱体框3下方位于下斗5中设置转动出风结构。
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下箱体框3内靠上部左右侧分别设置双向丝杠组102和导向柱,安装架10通过双向丝杠组102和导向柱配合安装,步进电机9对双向丝杠组102进行驱动时电动其上配合安装的两个相邻的安装架10接近,使其对应内侧面具有的采用弹性材料的碰撞凸起101产生碰撞使得安装架10中安装的滤袋产生振动,从而实现振动除灰。
1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中箱体框2前后侧具有轨道121,在其中设置有由电机驱动的丝杠,并通过丝杠安装移动杆12,移动杆12在电机的启动下沿着轨道进行往复移动,移动的同时进行出风,均匀出风,移动杆12上设置有移动杆接口122,移动杆12内部具有风道接通至移动杆12右侧的进风喇叭口13。
1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进风口7接至上箱体框11内处设置有进风口接口17,上箱体框1内顶面固定有安装座14,安装座14中转动安装转轴15并同时设置有扭簧,转轴15下方固定挡板16,进风口接口17处接软管并在转轴15进行缠绕,初始缠绕的部位进行粘紧,另一端经过缠绕接至移动杆接口122,由于设置了扭簧,在移动杆12移动带动通风软管拉伸后使其可自主复位缠绕。
1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凹陷面18中心处具有通孔并在其中转动安装底部转动环19,底部转动环19外侧面设置外缘凸起20,并与齿轮21啮合,齿轮21由电机驱动,在电机作用下底部转动环19转动并电动其下部连接的人字形出风管22在下斗5中发生转动避免灰尘长期积聚在同一位置。
20.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使用时,进风口7接外部风道,带尘气流通过进风口7、进风口接口17以及通风软管,最终由进风喇叭口13吹出,进风喇叭口13的位置随着电机驱动丝杠的启动,跟随移动杆12进行往复运动同时朝滤袋11吹风,使得进风均匀,各滤袋11均可得到最大利用,在滤袋11长期使用后,启动步进电机9使得双向丝杠组102上单组配合的安装架10相互接近,利用安装架10内侧的碰撞凸起101发生碰撞,在碰撞时使得安装架10安装的滤袋11产生振动,进行振动除尘,维持使用效果,降尘经过人字形出风管22漏下,在驱动齿轮21的电机运转下,使得底部转动环19转动,人字形出风管22出口处对下斗5中均匀落尘,避免灰尘在同一位置长期堆积,影响使用效果。
21.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电路连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采用的惯用手段,可通过有限次试验得到技术启示,属于广泛使用的现有技术。
22.本文中未详细说明的部件为现有技术。
23.上述虽然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而不具备创造性劳动的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