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收塔入口事故喷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89684发布日期:2023-03-31 14:10阅读:66来源:国知局
一种吸收塔入口事故喷淋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吸收塔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吸收塔入口事故喷淋系统。


背景技术:

2.吸收塔是燃煤电厂脱硫系统重要设备之一,在吸收塔内,烟气中的so2被吸收浆液洗涤并与浆液中的caco3发生反应,生成亚硫酸钙,亚硫酸钙在吸收塔底部的循环浆池内被氧化风机鼓入的空气强制氧化,最终生成石膏(caso4
·
2h2o),石膏由石膏排出泵排出,送入石膏处理系统脱水。当烟气温度高于设定值时,事故喷淋系统会给烟气降温,放置烟气温度过高损坏吸收塔内部的防腐材料、喷淋层玻璃钢管道以及除雾器元件,提高吸收塔运行的安全可靠性。
3.但是我厂设计的事故喷淋系统处于吸收塔入口烟道上方,事故喷淋管道是自上而下冲洗,当原烟气进入事故喷淋外部管道后温度会发生降低,低于酸露点,原烟气内的酸性物质凝结在不锈钢管道上,长期作用后将管道腐蚀穿孔,导致漏水漏烟。
4.本次发明就是将事故喷淋管道改成下放式,即将事故喷淋装置全部移至入口烟道下方,即使事故喷淋不冲洗,管道内也会有存水可以起到水封作用,同时烟道内的烟气流向均是向上,这样烟气无法轻易进入外部管道,更不会发生腐蚀情况,确保设备安全性和可靠性,鉴于此,针对上述问题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吸收塔入口事故喷淋系统,解决了现有的部分背景技术问题。
6.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吸收塔入口事故喷淋系统,包括:吸收塔、入口水平烟道以及吸收塔出口净烟道,所述入口水平烟道插装于所述吸收塔的底端,所述收塔出口净烟道插装于所述吸收塔的顶端,所述吸收塔的内侧安装有过滤结构,所述入口水平烟道上安装有事故喷淋结构,且所述事故喷淋结构连接于所述入口水平烟道的内侧;
7.所述事故喷淋结构包含有:若干个回形事故喷淋管、若干个雾化事故喷头、分流事故管、若干个u型虹吸引流管、虹吸管、事故抽液泵、液位引流管、事故箱、原料箱以及原料上料阀门;
8.若干个所述回形事故喷淋管均匀的安装于所述入口水平烟道的内侧,若干个所述雾化事故喷头分别均匀的安装于若干个所述回形事故喷淋管上,且若干个所述雾化事故喷头分别交叉成90度排列,若干个所述u型虹吸引流管均匀的插装于所述入口水平烟道,且若干个所述u型虹吸引流管位于若干个所述回形事故喷淋管之间,所述分流事故管连接于若干个所述回形事故喷淋管上,所述虹吸管插装于若干个所述u型虹吸引流管上,所述事故抽液泵安装于所述事故箱上,且所述事故抽液泵连接于所述分流事故管上,所述液位引流管连接于所述吸收塔以及事故箱上,所述原料上料阀门安装于所述原料箱上,且所述原料上
料阀门连接于所述事故箱上。
9.优选的,所述过滤结构包含有:两对过滤喷淋圆环管、若干个过滤雾化喷头、循环抽液泵、过滤分流管、若干个过滤板、若干个l型限位圆环块、若干个过滤棉以及若干个过滤炭;
10.两对所述过滤喷淋圆环管均匀的安装于所述吸收塔上,若干个所述过滤雾化喷头均匀的安装于若干个所述两对过滤喷淋圆环管上,所述循环抽液泵安装于所述吸收塔的底端上,所述过滤分流管安装于所述循环抽液泵上,且所述过滤分流管连接于若干个所述过滤喷淋圆环管上,若干个所述l型限位圆环块均匀的安装于所述吸收塔的内侧,且若干个所述l型限位圆环块分别位于两对过滤喷淋圆环管的上下两端上,若干个所述过滤板均匀的安装于若干个所述l型限位圆环块上,若干个所述过滤棉分别安装于若干个所述过滤板上,若干个所述过滤炭均匀的插装于若干个所述过滤棉之间,若干个所述过滤板上分别开设有若干个过滤孔。
11.优选的,所述入口水平烟道以及所述吸收塔的内侧分别设置有温度传感器。
12.优选的,若干个所述u型虹吸引流管上设置有卸料阀门。
13.优选的,所述吸收塔出口净烟道的内侧烟雾传感器。
14.优选的,所述吸收塔出口净烟道上设置有t型分流阀门管,所述t型分流阀门管连接于所述入口水平烟道上。
1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吸收塔入口事故喷淋系统。具备以下有益效果:该吸收塔入口事故喷淋系统,解决现有技术中吸收塔入口烟气运行过程中对烟道壁板及内部管道腐蚀导致设备损坏的问题,所述方法包括:将事故喷淋管道由原来的烟道上方改成下放式,即将事故喷淋装置全部移至入口烟道下方,即使事故喷淋不冲洗,管道内也会有存水可以起到水封作用,同时烟道内的烟气流向均是向上,这样烟气无法轻易进入外部管道,更不会发生腐蚀情况,确保设备安全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吸收塔入口事故喷淋系统的主视剖视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吸收塔入口事故喷淋系统的侧视剖视示意图。
18.图中:1、吸收塔;2、入口水平烟道;3、吸收塔出口净烟道;4、回形事故喷淋管;5、雾化事故喷头;6、分流事故管;7、u型虹吸引流管;8、虹吸管;9、事故抽液泵;10、液位引流管;11、事故箱;12、原料箱;13、原料上料阀门;14、过滤喷淋圆环管;15、过滤雾化喷头;16、循环抽液泵;17、过滤分流管;18、过滤板;19、l型限位圆环块;20、过滤棉;21、过滤炭。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实用新型的范围。
2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1.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3.如图1-2所示,一种吸收塔入口事故喷淋系统,入口水平烟道2插装于所述吸收塔1的底端,所述收塔出口净烟道插装于所述吸收塔1的顶端,所述吸收塔1的内侧安装有过滤结构,所述入口水平烟道2上安装有事故喷淋结构,且所述事故喷淋结构连接于所述入口水平烟道2的内侧;
24.具体的,所述事故喷淋结构包含有:若干个回形事故喷淋管4、若干个雾化事故喷头5、分流事故管6、若干个u型虹吸引流管7、虹吸管8、事故抽液泵9、液位引流管10、事故箱11、原料箱12以及原料上料阀门13;
25.具体的,若干个所述回形事故喷淋管4均匀的安装于所述入口水平烟道2的内侧,若干个所述雾化事故喷头5分别均匀的安装于若干个所述回形事故喷淋管4上,且若干个所述雾化事故喷头5分别交叉成90度排列,若干个所述u型虹吸引流管7均匀的插装于所述入口水平烟道2,且若干个所述u型虹吸引流管7位于若干个所述回形事故喷淋管4之间,所述分流事故管6连接于若干个所述回形事故喷淋管4上,所述虹吸管8插装于若干个所述u型虹吸引流管7上,所述事故抽液泵9安装于所述事故箱11上,且所述事故抽液泵9连接于所述分流事故管6上,所述液位引流管10连接于所述吸收塔1以及事故箱11上,所述原料上料阀门13安装于所述原料箱12上,且所述原料上料阀门13连接于所述事故箱11上。
26.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中,通过液位引流管10将吸收塔1底端的液体引流到事故箱11的内侧,通过原料箱12以及事故箱11上的原料上料阀门13开启,将原料箱12内侧的原料引流到事故箱11内侧,通过事故箱11与液体进行混合,从而达到改变ph度,通过事故抽液泵9将液体抽送到分流事故管6,通过分流事故管6将液体引流到若干个回形事故喷淋个高管的内侧,通过若干个回形事故喷淋管4内侧的液体通过若干个雾化事故喷头5将中和液体喷洒到入口水平烟道2的内侧,通过中和液体与烟雾进行混合中和,同时通过入口水平烟道2底端的若干个u型虹吸引流管7将中和产生的液体引流到虹吸管8的内侧(虹吸式排水是液态分子间引力与位差能造成的。即利用水柱压力差,使水上升再流到低处。由于管口水面承受近似相同的大气压力,水柱短的一侧合压力大而水柱高的一侧合压力小,水会由合压力大的一边流向合压力小的一边,直到两边的合压力相等,容器内的水面变成相等高度,水就会停止流动。利用虹吸现象很快就可将容器内的水抽出),从而达到高于虹吸管8的液体引流回吸收塔1的内侧,原事故喷淋系统由入口烟道上方移位至下方,解决了当原烟气进入事故喷淋外部管道后温度低于酸露点,原烟气内的酸性物质凝结在管道上,导致管道及烟道壁板腐蚀磨穿造,漏水漏烟的设备问题。大大提高吸收塔1运行的设备安全可靠性,提高环保安全性能,同时也降低了设备检修维护工作量,一举多得。
27.如图1-2所示,所述过滤结构包含有:两对过滤喷淋圆环管14、若干个过滤雾化喷头15、循环抽液泵16、过滤分流管17、若干个过滤板18、若干个l型限位圆环块19、若干个过滤棉20以及若干个过滤炭21;
28.具体的,两对过滤喷淋圆环管14均匀的安装于所述吸收塔1上,若干个所述过滤雾化喷头15均匀的安装于若干个所述两对过滤喷淋圆环管14上,所述循环抽液泵16安装于所述吸收塔1的底端上,所述过滤分流管17安装于所述循环抽液泵16上,且所述过滤分流管17连接于若干个所述过滤喷淋圆环管14上,若干个所述l型限位圆环块19均匀的安装于所述吸收塔1的内侧,且若干个所述l型限位圆环块19分别位于两对过滤喷淋圆环管14的上下两端上,若干个所述过滤板18均匀的安装于若干个所述l型限位圆环块19上,若干个所述过滤棉20分别安装于若干个所述过滤板18上,若干个所述过滤炭21均匀的插装于若干个所述过滤棉20之间,若干个所述过滤板18上分别开设有若干个过滤孔。
29.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中,通过循环抽液泵16将吸收塔1底端的液体抽送到过滤分流管17的内侧,提供给若干个过滤分流管17将液体引流到两对过滤喷淋圆环管14的内侧,通过两对过滤喷淋圆环管14将喷淋液体引流到若干个过滤雾化喷头15的内侧,通过若干个过滤雾化喷头15将液体喷洒到吸收塔1的内侧,通过雾化下降,将烟尘进行过滤中和反应,同时通过若干个l型限位圆环块19对若干个过滤板18进行支撑,通过若干个过滤板18对过滤棉20以及过滤炭21进行支撑,从而达到过滤灰尘以及干燥烟尘的效果。
30.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所述入口水平烟道2以及所述吸收塔1的内侧分别设置有温度传感器。
31.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若干个所述u型虹吸引流管7上设置有卸料阀门。
32.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所述吸收塔1出口净烟道的内侧烟雾传感器。
33.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所述吸收塔1出口净烟道上设置有t型分流阀门管,所述t型分流阀门管连接于所述入口水平烟道2上。
34.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