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反应釜内部冷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58862发布日期:2023-01-25 00:41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反应釜内部冷却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反应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反应釜内部冷却结构。


背景技术:

2.由于化学工艺过程的种种化学变化是以参加反应的介质的充分混合为前提的,需采用搅拌操作,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反应釜即是一种用于生产工艺过程中的混合搅拌、反应等于一体的化工容器,它广泛应用于化工、食品、医药、树脂合成等行业。现有的反应釜通常包括反应釜罐体、搅拌轴和搅拌叶片,搅拌轴位于反应釜内,且与反应釜罐体同轴连接,搅拌叶片螺旋分布在搅拌轴上。通过搅拌轴来将里面的各个溶剂混合,然后再对反应釜进行温度控制,如果反应釜内温度过高,将会存在安全隐患。
3.现有的釜内盘管冷却反应釜,通常向反应釜内部盘式冷却管注入冷水进行冷却降温,降温速度慢(属于一级降温系统),4~8小时小降到合适的温度,例如:10吨反应锅生产结束需要降温放料,从温度200度降到145度以下,一般需6小时降到145度以下,降温时间慢导致反应釜内部热量无法快速散发,进而导致反应釜的生产效率低下。
4.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一种反应釜内部冷却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5.(一)实用新型目的
6.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反应釜内部冷却结构,该装置结构简单,设计新颖,通过设计反应釜内部冷却加热装置,并配合反应釜内部设计的盘式冷却管对反应釜釜身内部实现双重降温效果,增强反应釜内部的降温效果,提高反应釜内部的降温效率,进而提高反应釜的生产效率,因此该装置适合广泛推广。
7.(二)技术方案
8.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反应釜内部冷却结构,包括反应釜外壳,所述反应釜外壳内部设置有反应釜内部冷却加热装置,所述反应釜内部冷却加热装置包括第一内胆和第二内胆,所述第一内胆和第二内胆均固定安装在反应釜外壳内部,所述第一内胆与反应釜外壳之间安装有螺旋块,所述反应釜外壳一侧外壁上下分布有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所述第一套管内部安装有导热油进液管和冷却液第一进液管,所述第二套管内部安装有导热油出液管和冷却液第一出液管。
9.优选的,所述第一内胆与反应釜外壳之间构成冷却腔,所述第一内胆和第二内胆之间构成加热腔。
10.优选的,所述螺旋块呈阶梯式螺旋状,所述螺旋块的外径尺寸与反应釜外壳的内径尺寸,所述螺旋块的内径尺寸与第一内胆的外径尺寸相匹配,螺旋块起到冷却液的导向作用,降低过热冷却液淤积在冷却腔中的作用。
11.优选的,所述冷却液第一进液管和冷却液第一出液管导通冷却腔,所述导热油进液管和导热油出液管导通加热腔,冷却液第一进液管和冷却液第一出液管起到向冷却腔内
部注入冷却液实现反应釜内部初步降温的作用。
12.优选的,所述反应釜外壳顶部设置有上盖,所述上盖与反应釜外壳之间安装有搅拌装置,所述搅拌装置包括固定管,所述固定管固定安装在上盖中,所述固定管内部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输出端固定安装有驱动轴,所述驱动轴底部固定安装有从动轴,所述从动轴上固定套设有搅拌叶,所述从动轴与上盖转动连接,驱动电机启动后可带动驱动轴、从动轴和搅拌叶进行转动,从而对反应釜内部物料进行搅拌的作用。
13.优选的,所述上盖和反应釜外壳两侧外壁分别安装有第一固定块和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和第二固定块内部均开设有固定孔,所述上盖通过第一固定块和第二固定块与反应釜外壳固定连接,所述反应釜外壳顶部开设有进料口。
14.优选的,所述第二内胆内壁安装有盘式冷却管,所述反应釜外壳远离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的一侧外壁上下分布有冷却液第二进液管和冷却液第二出液管,所述冷却液第二进液管和冷却液第二出液管均与盘式冷却管导通,冷却液第二进液管和冷却液第二出液管起到向盘式冷却管内部循环注入冷却液的作用,从而实现盘式冷却管对反应釜内部二次降温的目的。
15.优选的,所述第二内胆内壁底部安装有出料阀门,所述反应釜外壳底部固定安装有支脚,支脚起到该装置的整体支撑作用。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17.1、该装置通过在一种反应釜内部冷却结构上设计由第一内胆、第二内胆、螺旋块、第一套管、第二套管、导热油进液管、导热油出液管、冷却液第一进液管和冷却液第一出液管所构成的反应釜内部冷却加热装置,并配合反应釜内部设计的盘式冷却管对反应釜釜身内部实现双重降温效果,增强反应釜内部的降温效果,提高反应釜内部的降温效率,进而提高反应釜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反应釜内部冷却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反应釜内部冷却结构的反应釜外壳内部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反应釜内部冷却结构的搅拌装置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反应釜内部冷却结构的反应釜内部冷却加热装置结构示意图。
22.附图标记;1、反应釜外壳;2、反应釜内部冷却加热装置;201、第一内胆;202、第二内胆;203、螺旋块;204、第一套管;205、导热油进液管;206、冷却液第一进液管;207、第二套管;208、导热油出液管;209、冷却液第一出液管;3、上盖;4、搅拌装置;401、固定管;402、驱动电机;403、驱动轴;404、从动轴;405、搅拌叶;5、进料口;6、第一固定块;7、第二固定块;8、盘式冷却管;9、冷却液第二进液管;10、冷却液第二出液管;11、出料阀门;12、支脚。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
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24.实施例一:
25.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反应釜内部冷却结构,包括反应釜外壳1,反应釜外壳1内部设置有反应釜内部冷却加热装置2,反应釜内部冷却加热装置2包括第一内胆201和第二内胆202,第一内胆201和第二内胆202均固定安装在反应釜外壳1内部,第一内胆201与反应釜外壳1之间安装有螺旋块203,反应釜外壳1一侧外壁上下分布有第一套管204和第二套管207,第一套管204内部安装有导热油进液管205和冷却液第一进液管206,第二套管207内部安装有导热油出液管208和冷却液第一出液管209。
26.如图4所示,第一内胆201与反应釜外壳1之间构成冷却腔,第一内胆201和第二内胆202之间构成加热腔;螺旋块203呈阶梯式螺旋状,螺旋块203的外径尺寸与反应釜外壳1的内径尺寸,螺旋块203的内径尺寸与第一内胆201的外径尺寸相匹配,螺旋块203起到冷却液的导向作用,降低过热冷却液淤积在冷却腔中的作用;冷却液第一进液管206和冷却液第一出液管209导通冷却腔,导热油进液管205和导热油出液管208导通加热腔,冷却液第一进液管206和冷却液第一出液管209起到向冷却腔内部注入冷却液实现反应釜内部初步降温的作用。
27.实施例二:
28.如图2-3所示,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反应釜外壳1顶部设置有上盖3,上盖3与反应釜外壳1之间安装有搅拌装置4,搅拌装置4包括固定管401,固定管401固定安装在上盖3中,固定管401内部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402,驱动电机402输出端固定安装有驱动轴403,驱动轴403底部固定安装有从动轴404,从动轴404上固定套设有搅拌叶405,从动轴404与上盖3转动连接,驱动电机402启动后可带动驱动轴403、从动轴404和搅拌叶405进行转动,从而对反应釜内部物料进行搅拌的作用;上盖3和反应釜外壳1两侧外壁分别安装有第一固定块6和第二固定块7,第一固定块6和第二固定块7内部均开设有固定孔,上盖3通过第一固定块6和第二固定块7与反应釜外壳1固定连接,反应釜外壳1顶部开设有进料口5;第二内胆202内壁安装有盘式冷却管8,反应釜外壳1远离第一套管204和第二套管207的一侧外壁上下分布有冷却液第二进液管9和冷却液第二出液管10,冷却液第二进液管9和冷却液第二出液管10均与盘式冷却管8导通,冷却液第二进液管9和冷却液第二出液管10起到向盘式冷却管8内部循环注入冷却液的作用,从而实现盘式冷却管8对反应釜内部二次降温的目的;第二内胆202内壁底部安装有出料阀门11,反应釜外壳1底部固定安装有支脚12,支脚12起到该装置的整体支撑作用。
29.本实用新型中,使用时,将物料通过进料口5加入第二内胆202中,并通过导热油进液管205和导热油出液管208将导热油注入加热腔中,从而对反应釜内部物料进行循环加热,当物料加热完成后,此时停止加热腔中注入导热油,并通过冷却液第一进液管206将冷却液注入冷却腔中,此时冷却液在冷却腔中沿螺旋块203上升,直至从冷却液第一出液管209导出,实现对反应釜内部初步循环降温,之后可通过冷却液第二进液管9向盘式冷却管8中注入冷却液,直至冷却液从冷却液第二出液管10中导出,实现对反应釜内部二次循环降温,从而提高反应釜内部的降温效率。
30.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实
用新型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和边界、或者这种范围和边界的等同形式内的全部变化和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