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气泡发生容器及出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815427发布日期:2023-01-04 03:18阅读:71来源:国知局
微气泡发生容器及出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微气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微气泡发生容器及出水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家庭用水如沐浴用水、果蔬及餐具清洗用水等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但要求家庭用水无污染,而且还要求能够具有杀菌的活性,同时还要求具有良好的用水体验。为此,人们开发出了微气泡发生容器,可以使混有空气等气体的水形成微气泡水,当水中含有微气泡时,能够起到杀菌等效果,并且能够提高人们的用水体验。
3.在相关技术中,当微气泡发生容器内的空气用完,即容器内充满水之后,需要通过按动泄水阀的按压端,以打开容器底部的泄水口将容器内的水排出,同时,按压阀的按压端通过联动杆连接于密封件,以在按压泄水阀时,联动密封件活动至远离进气口,以便于外界气体通过进气口进入容器内。然而,由于其结构较为复杂,并且需要按动泄水阀的按压端才能够重复使用,导致应用场景受限。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化的微气泡发生容器及出水装置。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气泡发生容器,该微气泡发生容器包括:筒体,其上设有进水口、出水口和连通口;激发件,可活动地设于所述筒体内,所述激发件包括隔板和密封部;所述隔板将所述筒体的内部空间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且所述隔板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的过水通道,所述过水通道使流经其内的水流形成水珠射出;所述密封部随所述激发件的活动启闭所述连通口;弹性件,作用于所述激发件,以开启所述连通口;其中,所述进水口连通于所述第一腔室,所述出水口和所述连通口均连通于所述第二腔室,所述进水口进入所述第一腔室内的水对所述隔板的冲击力能够驱动所述激发件克服所述弹性件的弹力而活动,并使所述密封部关闭所述连通口。
7.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所述筒体上还设有导向孔;所述激发件还包括导向杆,所述导向杆可活动地穿设于所述导向孔内。
8.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所述密封部呈环形,并环设连接于所述导向杆上;所述筒体还包括连通管段和支撑部;所述连通管段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腔室,其该端口形成所述连通口,所述连通管段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筒体外;所述支撑部连接于所述连通管段内,并远离所述连通口;所述导向孔设于所述支撑部上,且所述支撑部上设有通孔,所述密封部能够活动至所述连通管段内或所述连通管段外以启闭所述连通口。
9.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所述连通管段的连通所述筒体的一端伸入所述筒体内。
10.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所述弹性件为弹簧,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导向杆上,并位于所
述支撑部与所述密封部之间。
11.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所述进水口的流量大于所述过水通道的流量。
12.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所述筒体的内周壁上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将所述隔板限位在所述筒体的内端面和所述限位部之间活动。
13.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所述过水通道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所述第一通道设有多个,并环绕所述第二通道布置;所述第二通道的连通所述第一通道的一端至连通所述第三通道的一端的通流截面积逐渐缩小;所述第三通道的连通所述第二通道的一端至远离所述第二通道的一端的通流截面积逐渐扩大。
14.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通道呈倾斜布置。
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出水装置,所述出水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微气泡发生容器,所述出水装置还包括溶气释放件和用水终端;所述溶气释放件用于使所述出水口流出的水产生微气泡水供所述用水终端送出,且所述进水口的进水量大于所述用水终端的出水量。
16.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1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微气泡发生容器中,水从进水口进入第一腔室时,利用水对隔板的冲击力大于弹性件的弹力,能够使激发件克服弹性件的弹力而活动,并使密封部关闭连通口。水经由过水通道时形成了水珠进入第二腔室,利用水珠的形成能够增大水与第二腔室内的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溶气效率。水与空气混合后通过出水口向外流动到用水终端以供使用。
18.当进水口停止供水时,弹性件作用于激发件,使得激发件自动地反向活动开启连通口,从而筒体内的水能够通过连通口向外流出,同时外界的空气也能够通过连通口进入筒体内,使筒体内再次充满空气,以便于下次使用时有足够的空气可以溶解于水中。该容器巧妙地利用了水流的冲击力及弹性件的弹力,实现了自动启闭连通口,简化了微气泡发生容器的结构,能够适应更多的应用场景。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微气泡发生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图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图1中的连通口处于开启状态的剖视图。
22.图4是图1中的连通口处于关闭状态的剖视图。
23.图5是图3中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24.图6是图1中的筒身的结构示意图。
25.图7是图6在另一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26.图8是图1中的激发件的结构示意图。
27.图9是图8中b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28.图10是图8在另一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29.图11是溶气释放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12是图11在另一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筒体;11、筒身;111、出水口;112、连通口;113、连接环;114、
第一耳部;115、第一加强筋;12、筒盖;121、进水口;122、第二耳部;13、连通管段;14、出水管段;15、支撑部;151、导向孔;152、通孔;16、第一腔室;17、第二腔室;2、激发件;21、隔板;211、第二加强筋;212、过水通道;2121、第一通道;2122、第二通道;2123、第三通道;22、密封部;23、连通件;24、导向杆;3、弹性件;41、第一密封圈;42、第二密封圈;43、第三密封圈;5、溶气释放件;51、导流通道;511、加压段;512、喉管段;513、释压段。
具体实施方式
32.尽管本实用新型可以容易地表现为不同形式的实施例,但在附图中示出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将详细说明的仅仅是其中一些具体实施例,同时可以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应视为是本实用新型原理的示范性说明,而并非旨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到在此所说明的那样。
33.由此,本说明书中所指出的一个特征将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其中一个特征,而不是暗示本实用新型的每个实施例必须具有所说明的特征。此外,应当注意的是本说明书描述了许多特征。尽管某些特征可以组合在一起以示出可能的系统设计,但是这些特征也可用于其他的未明确说明的组合。由此,除非另有说明,所说明的组合并非旨在限制。
34.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方向的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元件的结构和运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这些元件处于附图所示的位置时,这些说明是合适的。如果这些元件的位置的说明发生改变时,则这些方向的指示也相应地改变。
35.以下结合本说明书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进一步地详尽阐述。
36.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微气泡发生容器包括的筒体1、激发件2和弹性件3。
37.筒体1沿竖向延伸,筒体1的内部中空,其内部空间为激发件2和弹性件3提供安装空间,并作为容置水和/或空气的空间。
38.筒体1的顶部开设有进水口121,进水口121用于连通外部水源,以便于水从进水口121进入筒体1的内部空间。筒体1的底部开设有出水口111和连通口112,出水口111用于连通用水终端,以便向用水终端供水。连通口112连通筒体1的内部空间和外界,以便于筒体1内的水排出外界,或外界的空气通过连通口112进入筒体1的内部空间。
39.在一些实施例中,筒体1包括筒身11和筒盖12,筒身11沿竖向延伸,筒身11的内部中空,出水口111和连通口112开设于筒身11的底部,筒身11的顶部开口。筒盖12盖合于筒身11的顶部,并封闭筒身11顶部的开口,进水口121开设于筒盖12上。筒身11和筒盖12可拆卸地连接,以便于在筒身11内安装激发件2和弹性件3后,将筒盖12盖合在筒身11的顶部,完成微气泡发生容器的安装。
40.请参阅图2和图7,并结合图2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筒身11的外周壁上环设有连接环113,筒盖12的内径大于筒身11的外径。筒盖12盖合在筒身11上时,能够与连接环113相抵,以提高筒体1的密封性。
41.在一些实施例中,筒身11的外周壁上套设有第一密封圈41,且第一密封圈41位于筒身11的外周壁与筒盖12的内周壁之间,以进一步提高筒体1的密封性。
42.主要参阅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筒身11于连接环113的外周壁上环设有多个第一
耳部114,筒盖12的外周上环设有多个第二耳部122,第一耳部114与第二耳部122一一对应,并采用螺栓可拆卸地连接筒盖12与筒身11。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筒盖12与筒身11也可以采用焊接连接。
43.请参阅图6,并结合图3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筒身11的内周壁上设有多个第一加强筋115,多个第一加强筋115呈格栅状排列,以提高筒身11的结构强度。
44.请参阅图7,并结合图3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筒体1还包括连通管段13和出水管段14。连通管段13沿竖向延伸,且连通管段13大致与筒身11同轴布置,连通管段13的上端连通于筒体1的内部空间,其上端的端口作为连通口112,连通管段13的下端连通筒体1外。出水管段14沿竖向延伸,出水管段14的上端连通于筒体1的内部空间,其上端的端口作为出水口111,出水管段14的下端连通筒体1外,用于连通用水终端。
45.在一些实施例中,连通管段13的上端伸入筒身11内,使得连通口112与出水口111具有高度差,进而少量的水进入筒身11时,只会从出水口111流出而不会从连通口112流出。
46.在一些实施例中,筒体1还包括支撑部15,支撑部15连接于连通管段13内,并远离出水口111,导向孔151设于支撑部15上,且支撑部15上还设有通孔152。连通口112通过通孔152连通筒体1的内部空间和外界,以便于筒体1内的水从连通口112和通孔152排出外界,或外界的空气通过通孔152和连通口112进入筒体1的内部空间。通孔152可设有多个,并环绕导向孔151设置,通过设置多个通孔152,增大排水量和进气量。
47.主要参阅图3和图4,激发件2可上下活动地设于筒身11内,激发件2包括隔板21和密封部22。隔板21水平布置,隔板21将筒身11的内部空间分隔为位于隔板21上方的第一腔室16和位于隔板21下方的第一腔室16第二腔室17。进水口121连通于第一腔室16,出水口111和连通口112连通于第二腔室17。
48.请参阅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隔板21的顶面设有第二加强筋211,第二加强筋211包括呈环形的加强环和呈放射状环设连接于加强环的多个加强条,通过第二加强筋211加强隔板21的结构强度。
49.隔板21上设有连通第一腔室16和第二腔室17的过水通道212,过水通道212使流经其内的水流形成水珠射出,形成的水珠能够增大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溶气效率。过水通道212可设有多个,以加快产生水珠的效率。
50.请参阅图8至图10,在一些实施例中,隔板21的上多个连通件23,连通件23在隔板21的厚度方向的尺寸大于隔板21,即连通件23突出于隔板21的顶面和隔板21的底面。过水通道212设于连通件23内,使过水通道212可以布置更长的长度,提高产生形成水珠的效果。
51.主要参阅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过水通道212均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通道2121、第二通道2122和第三通道2123。第一通道2121的进水端连通第一腔室16,第一通道2121的出水端连通第二通道2122的进水端。第一通道2121设有多个,并环绕第二通道2122布置。第二通道2122的出水端连通第三通道2123的进水端,且第二通道2122的进水端至出水端的通流截面积逐渐缩小。第三通道2123的出水端连通第二腔室17,且第三通道2123的进水端至出水端的通流截面积逐渐扩大。
52.当水进入第一通道2121时,由于第一通道2121较小,水流的流动速度加快,使得其周边的空气压强较低,周围的空气便会涌向水流周边。因为水具有表面张力,使得空气进入水面时,水面变成一个凹型,因为凹型的形成,空气随之进入水流形成气泡。
53.当多个第一通道2121内的水汇流入第二通道2122时,多股水流产生冲击,并形成震荡,进而在第二通道2122内的水流中产生了水珠。并且,第二通道2122的进水端至出水端的通流截面积逐渐缩小,也加快水流的流动速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通道2122呈半球形,有利于多股水流在半球形的第二通道2122内产生紊动,提高震荡效果。
54.当第二通道2122内的水流入第三通道2123时,第三通道2123的进水端至出水端的通流截面积逐渐扩大,水流流经第三通道2123时能逐步释压,使水流中无数的水珠形成扩散,并分散到第二腔室17内,增大与第二腔室17内的空气的接触面积,提高溶气效率。
5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道2121呈倾斜布置,进一步加快水在第一通道2121内的流动速度,有利于更多的空气进入水流中产生气泡,并提高水流在第二通道2122内的震荡效果,增加水珠的形成。
56.请参阅图3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筒身11内周壁上的最上方的第一加强筋115作为限位部,在隔板21上下活动时,隔板21分别抵顶筒盖12和限位部,即限位部将隔板21限位在筒体1的内端面和限位部之间活动,防止隔板21下沉,保证了第二腔室17的容积。
57.在一些实施例中,隔板21的外周壁上环设有第二密封圈42,且第二密封圈42位于隔板21的外周壁与筒身11的内周壁之间,保证第一腔室16和第二腔室17的密封性。
58.密封部22随激发件2的活动启闭连通口112,当密封部22向上活动时开启连通口112,以便于筒体1内的水排出外界,或外界的空气通过连通口112进入筒体1的内部空间。当密封部22向下活动时关闭连通口112,筒体1内的水只会从出水口111流动至用水终端。
59.在一些实施例中,激发件2还包括导向杆24,导向杆24沿竖向延伸,并可上下活动地穿设于支撑部15上的导向孔151内。以利用导向杆24与导向孔151的配合对激发件2的活动进行导向。
60.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封部22呈环形,并环设连接于导向杆24上。密封部22能够向上活动至连通管段13外以开启连通口112。或,密封部22能够向下活动至连通管段13内以关闭连通口112,并且在关闭连通口112时,同样能够封闭导向杆24与导向孔151之间的间隙。
61.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封部22的外周壁上环设有第三密封圈43,在密封部22能够向下活动至连通管段13内关闭连通口112时,第三密封圈43位于密封部22的外周壁与连通管段13的内周壁之间,提高密封性。
62.请参阅图2至图4,弹性件3设于筒身11内,弹性件3作用于激发件2,驱动激发件2向上活动以开启连通口112。
63.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件3为弹簧,弹簧套设于导向杆24上,以利用导向杆24对弹簧的形变进行限位导向。弹性件3位于支撑部15与密封部22之间,以驱动密封部22向上活动开启连通口112。
64.请参阅图2,当水从进水口121进入第一腔室16内时,水对隔板21的冲击力能够驱动激发件2克服弹性件3的弹力向下活动,使密封部22关闭连通口112。水继续经过隔板21上的过水通道212形成无数水珠进入第二腔室17。并在水与空气混合后通过出水口111向用水终端供水。
65.请参阅图3,当进水口121停止供水时,弹性件3的弹力使得激发件2自动地向上活动开启连通口112。从而筒体1内的水能够通过连通口112向外流出,同时外界的空气也能够通过连通口112进入筒体1内,使筒体1内再次充满空气,以便于下使用时有足够的空气可以
溶解于水。该容器巧妙地利用了水流的冲击力及弹性件3的弹力,实现了自动启闭连通口112,简化了微气泡发生容器的结构,能够适应更多的应用场景。
66.值得一提的是,在水对隔板21的冲击力驱动激发件2克服弹性件3的弹力向下活动的过程中,即连通口112未被关闭时,虽然有少量的水从过水通道212流入第二腔室17,但基于连通口112与出水口111具有高度差的设计,水只会从出水口111流向用水终端,避免水从连通口112流出产生浪费。
67.在一些实施例中,进水口121的流量大于多个过水通道212的总流量,使得第一腔室16内的水位不断升高,压缩第一腔室16内的空气,第一腔室16的压力增大配合水的冲击力共同驱动激发件2向下活动关闭连通口112。
68.请参阅图11和图12,并结合图1,基于上述微气泡发生容器,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出水装置,该出水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微气泡发生容器,还包括出水装置还包括溶气释放件5和用水终端。
69.其中,溶气释放件5将在容器内溶于水中的空气得以释放,形成带有极微小气泡的微气泡水以供用水终端送出,极大地提高了清洁能力。
70.微气泡发生容器的出水口111用于向用水终端供水,且进水口121的进水量大于用水终端的出水量,使得第二腔室17内的水位不断升高,压缩第二腔室17内的空气,第二腔室17的压力增大形成高压腔,空气在高压状态下的溶气效率大于低压状态下的溶气效率,此时第二腔室17水中能够溶解更多的空气,并由出水口111流向用水终端。
71.需要说明的是,溶气释放件5可以设于微气泡发生容器的筒体1内,并位于出水口111处,溶气释放件5也可以设于微气泡发生容器与用水终端之间的连接管路内。溶气释放件5还可以设于用水终端内,在此不作限制。
72.在一些实施例中,溶气释放件5内设有多个导流通道51。每一导流通道51均包括依次连通的加压段511、喉管段512以及释压段513。加压段511的进水端至出水端的通流截面积逐渐缩小。喉管段512的进水端至出水端的通流截面积大致相当。释压段513的进水端至出水端的通流截面积逐渐缩大。
73.将混有气体的水流送入溶气释放件5,使得水流经过加压段511进行加压,并在喉管段512时压力达到最大,再流入释压段513内,此时水压减小,溶于水中的空气得以释放,形成具有极微小气泡的微气泡水而应用于用水终端,提高清洁能力。
74.应当说明的是,由于溶气释放件5内的导流通道51的通流截面积小于进水口121的通流截面积,使得进水口121的进水量大于出水口111的出水量,继而当筒体1内的水位得以上升,压缩了筒体1内的空气,在第一腔室16和第二腔室17内均产生高压。第一腔室16内产生的高压能够配合进水口121进入第一腔室16内的水的冲击力共同推动激发件2活动。第二腔室17内产生的高压能够增大溶气效率。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出水口111的通流截面积小于进水口121的通流截面积,进而进水口121的进水量大于出水口111的出水量,在第一腔室16和第二腔室17内均产生高压。
75.基于简化了微气泡发生容器的结构的设计,使得微气泡发生容器可以应用于更多场景,举例而言用水终端可以是面盆龙头、厨房龙头、花洒、顶喷等,通过微气泡发生容器和溶气释放件5以供用水终端流出微气泡水进行使用。
76.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7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微气泡发生容器中,水从进水口121进入第一腔室16时,利用水对隔板21的冲击力大于弹性件3的弹力,能够使激发件2克服弹性件3的弹力而活动,并使密封部22关闭连通口112。水经由过水通道212时形成了水珠进入第二腔室17,利用水珠的形成能够增大水与第二腔室17内的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溶气效率,水与空气混合后通过出水口111向外流动到用水终端以供使用。
78.当进水口121停止供水时,弹性件3作用于激发件2,使得激发件2自动地反向活动开启连通口112,从而筒体1内的水能够通过连通口112向外流出,同时外界的空气也能够通过连通口112进入筒体1内,使筒体1内再次充满空气,以便于下次使用时有足够的空气可以溶解于水中。该容器巧妙地利用了水流的冲击力及弹性件3的弹力,实现了自动启闭连通口112,简化了微气泡发生容器的结构,能够适应更多的应用场景。
79.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