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酮胶连续化着色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31871发布日期:2023-03-22 08:01阅读:30来源:国知局
硅酮胶连续化着色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硅酮胶着色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硅酮胶连续化着色系统。


背景技术:

2.硅酮胶是目前建筑行业中常用的粘接产品,用于粘接密封建材。
3.硅酮胶的初始颜色是白色,根据建筑装饰等需要,需要调配硅酮胶的颜色,目前的方式是将硅酮胶与色剂混合加入到搅拌罐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搅拌,再将着色的硅酮胶排出;中间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多次的取样检测。
4.该方式存在如下问题:1、硅酮胶的粘稠性大,为了保证硅酮胶着色均匀,需要长时间搅拌,着色效率低下。
5.2、该方式无法连续化进行,只能在硅酮胶搅拌着色完成后才能进入下一工序,影响后续加工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硅酮胶连续化着色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硅酮胶着色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硅酮胶连续化着色系统,包括安装箱,安装箱的上方设有进胶筒、色剂筒,安装箱的下方设有内置搅拌叶的出胶筒,安装箱外侧安装有若干个齿轮泵组,安装箱内置驱动若干个齿轮泵组动作的驱动机构;齿轮泵组的进料口连接进胶筒底部的出料口,齿轮泵组的出料口连接出胶筒顶部的进料口,出胶筒底部设有排料口;齿轮泵组由两个以上的齿轮泵串联而成,齿轮泵上设有色剂入口,色剂入口连通齿轮泵内腔的低压区域与色剂筒底部的出料口。
8.其中,齿轮泵包括壳体,壳体内转动连接有相啮合的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相啮合,驱动机构包括主动轴、从动轴以及电机,电机与主动轴通过联轴器传动连接,主动轴与从动轴通过锥齿轮组传动连接,从动轴与主动齿轮同轴固接。
9.其中,出胶筒的进料口连接喷头,喷头位于出胶筒内侧,若干个喷头朝向出胶筒的中心设置。
10.其中,齿轮泵内腔的低压区域内置振料棒。
11.其中,振料棒包括振动电机以及连接在振动电机上的棒杆,壳体侧部设有插孔,棒杆插接在插孔内,棒杆与插孔之间连接有柔性密封套,柔性密封套包括第一卡环与第二卡环,第一卡环与第二卡环之间连接弹性支撑在二者之间的环形气囊。
12.其中,环形气囊内置若干个由柔性隔片隔断形成的腔室。
13.其中,主动轴延伸至出胶筒内,搅拌叶位于出胶筒的底部,且同轴固接于主动轴。
14.其中,出胶筒内设有上旋螺旋叶,上旋螺旋叶位于搅拌叶的上方,上旋螺旋叶同轴
固接于主动轴。
15.其中,安装箱内置串联在介质循环系统的环形密封腔,安装箱的顶部设有介质入口,安装箱的底部设有介质出口。
16.其中,齿轮泵组的出料口通过管体连接出胶筒顶部的进料口,安装箱与出胶筒之间设有环形罩,环形罩内侧设有光源,管体位于环形罩内侧的部分为透明管,光源正对透明管设置,环形罩的内侧均布有感光单元,感光单元电连接于电控系统。
17.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胶料在输送过程中完成着色,胶料被各个齿轮泵组分量连续输送,分量的胶料分别混合色剂,最后再将分离的胶料合并混合,实现胶料持续输送过程中的均匀着色,提高了着色效率。
18.2、每个齿轮泵组均设有多个串接的齿轮泵,实现对每个分量胶料多级混合,提升了着色质量。
19.3、在齿轮泵内腔的低压区域安装振料棒,通过振料棒有效提升色剂与胶料在低压区域内的混合均匀性。
20.4、具有实时监控着色质量的功能。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发明硅酮胶连续化着色系统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图3为图1中安装箱的纵向局部剖视图;图4为本发明硅酮胶连续化着色系统实施例二中齿轮泵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柔性密封套的剖视图;图6为本发明硅酮胶连续化着色系统实施例三中出胶筒的纵向局部剖视图;图中,进胶筒1,色剂筒2,安装箱3,主动轴30,从动轴31,电机32,锥齿轮组33,环形密封腔34,介质入口35,介质出口36,齿轮泵组4,第一齿轮泵5,壳体50,主动齿轮51,从动齿轮52,低压区域53,高压区域54,进料端55,出料端56,色剂入口57,振料棒58,柔性密封套59,第一卡环590,第二卡环591,环形气囊592,腔室593,柔性隔片594,第二齿轮泵6,透明管60,出胶筒7,排料口70,搅拌叶71,上旋螺旋叶72,环形罩8,光敏传感器80,光源9。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23.本说明书中涉及到的方位均以本发明硅酮胶连续化着色系统正常工作时的方位为准,不限定其存储及运输时的方位,仅代表相对的位置关系,不代表绝对的位置关系。
实施例一
24.如图1、图2以及图3共同所示,硅酮胶连续化着色系统包括安装在同一机架上的安装箱3、进胶筒1、色剂筒2以及出胶筒7。
25.安装箱3位于中间位置,进胶筒1与色剂筒2均安装在安装箱3的上方位置处,出胶筒7安装在安装箱3的下方位置处。本实施方式中,色剂筒2安装在进胶筒1内侧,并且二者是
同轴设置。进胶筒1与色剂筒2的顶部均为开口状,其顶部开口用于上料。
26.安装箱3外侧安装有若干个齿轮泵组4,齿轮泵组4的数量优选4~16个。齿轮泵组4的数量越多,工作效率越高。安装箱3内置驱动机构,用于驱动齿轮泵组4进行工作。
27.齿轮泵组4由两个以上的齿轮泵串接而成,齿轮泵包括壳体50,壳体50上设有连通内腔的进料端55与出料端56,壳体50内转动连接有相啮合的主动齿轮51与从动齿轮52,主动齿轮51与从动齿轮52相啮合,本实施方式中,驱动机构包括主动轴30、从动轴31以及电机32,电机32与主动轴30通过联轴器传动连接,主动轴30与从动轴31通过锥齿轮组33传动连接,从动轴31与主动齿轮51同轴固接。通过电机32驱动主动轴30转动,在锥齿轮组33传动下,即可带动从动轴31转动,即实现对主动齿轮51的驱动,然后带动从动齿轮52的传动,主动齿轮51与从动齿轮52同步转动时,在壳体50内腔形成低压区域53与高压区域54,进料端55连接低压区域53,出料端56连接高压区域54,实现胶体输送。其他方式中,主动轴与从动轴亦可采用蜗轮、蜗杆传动,蜗轮同轴固接在主动轴上,蜗杆同轴连接在从动轴上,并且与蜗轮啮合。
28.本实施例齿轮泵组4包括两个齿轮泵,两个齿轮泵分别定义为第一齿轮泵5与第二齿轮泵6。
29.第一齿轮泵5的进料端55连接进胶筒1底部的出料口,第一齿轮泵5的出料端56连接第二齿轮泵6的进料端55,第二齿轮泵6的出料端56连接出胶筒7顶部的进料口,出胶筒7底部设有排料口70,用于排料,出胶筒7内设有搅拌叶71,用于持续搅拌胶料。
30.齿轮泵上设有色剂入口57,色剂入口57连通低压区域53与色剂筒2底部的出料口。使得胶料输送的同时,导入色剂进行混合输送。
31.具体使用时,胶料持续的导入进胶筒1,由第一齿轮泵5进行第一次混合输送,然后再由第二齿轮泵6进行第二次混合输送,最后进入出胶筒7进行最终搅拌混合。该过程中,胶料被各个齿轮泵组4分量连续输送,分量的胶料分别混合色剂,最后再将分离的胶料合并混合。实现胶料持续输送的过程中的均匀着色,提高了着色效率。
32.进一步地,出胶筒7的进料口连接喷头,喷头位于出胶筒7内侧,若干个喷头朝向出胶筒7的中心设置。使得导入出胶筒7的各分量胶料持续的相互冲击混合,进一步提高了着色效率。
33.进一步地,安装箱3内置串联在介质循环系统的环形密封腔34,安装箱3的顶部设有介质入口35,安装箱3的底部设有介质出口36。介质循环系统用于将介质通过介质入口35导入环形密封腔34,再由介质出口36导出,介质在环形密封腔34内流动过程中即可与齿轮泵进行热交换,从而调整齿轮泵内的压力,本实施方式采用热介质,用于加热齿轮泵,提高混合效率。
34.进一步地,第二齿轮泵6的出料端56通过管体连接出胶筒7顶部的进料口,安装箱3与出胶筒7之间设有环形罩8与光源9,环形罩8与光源9安装在机架上,光源9位于环形罩8的内侧,管体位于环形罩8的内侧的部分为透明管60,透明管60位于光源9与环形罩8之间,光源9正对透明管60,环形罩8的内侧均布有感光单元,感光单元电连接于电控系统,感光单元优选光敏传感器80,用于检测光强度。通过光源9照射透明管60,通过光敏传感器80检测透射的光线强度,以此来监控着色质量。
实施例二
3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4与图5共同所示,齿轮泵内腔的低压区域53内置振料棒58。通过振料棒58的振动性能,提高色剂与胶料在低压区域53内的混合均匀性。
36.优选地,振料棒58包括振动电机以及连接在振动电机上的棒杆,壳体50的侧部设有插孔,棒杆插接在插孔内,棒杆与插孔之间连接有柔性密封套59,柔性密封套59包括第一卡环590、第二卡环591以及环形气囊592,第一卡环590套接在插孔内,第二卡环591卡接在棒杆上,环形气囊592填充在第一卡环590与第二卡环591之间,实现第一卡环590与第二卡环591之间的弹性支撑。振动电机驱动振料棒58振动时,振料棒58不会与插孔之间存在干涉,使得振料棒58可以高频率工作。
37.进一步地,环形气囊592内置若干个隔断的腔室593,相邻两腔室593之间设有柔性隔片594,通过柔性隔片594将环形气囊592的内腔分隔成多个独立腔室593,以此维持环形气囊592整体的结构稳定性,避免环形气囊592形变过大影响低压区域53的压力。
实施例三
3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6所示,主动轴30延伸至出胶筒7内,搅拌叶71位于出胶筒7的底部,并且同轴固接在主动轴30上。使得搅拌叶71与齿轮泵的动作是同步进行的,由同一电机32驱动。
39.进一步地,出胶筒7的顶部设有上旋螺旋叶72,上旋螺旋叶72同轴固接于主动轴30,通过上旋螺旋叶72将出胶筒7中心处的胶料向上输送,提高混合质量,避免胶料通过排料口70排料过快,导致着色不均匀。
40.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上述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做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