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菌帽和筛板的碳化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934351发布日期:2024-05-11 00:13阅读:8来源:国知局
一种含菌帽和筛板的碳化塔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纯碱生产,尤其涉及一种含菌帽和筛板的碳化塔。


背景技术:

1、纯碱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之一,广泛用于玻璃、日用化学、化工、搪瓷、造纸、医药、纺织、印染、制革等工业部门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2、碳酸化塔是纯碱生产的主要设备。在塔内有传质、结晶和传热三种过程同时进行,且存在着气液固三相,影响工作质量及生产能力的因素很多。由于碳酸化过程气、液、固三相的存在,在结构上要求气液两相有良好的接触,生成的固体不至于下沉而堵塞气液通道和及时取走大量的反应热。

3、现有技术塔体水箱以上只采用筛板或菌帽,如只采用筛板则结晶段易堵塞,如只采用菌帽吸收效率较低。因此,需要研发一种装置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满足实际需求,提供一种含菌帽和筛板的碳化塔,提出菌帽和筛板合理的参数设置和结构特征,保证碳酸化过程高效、稳定进行。

2、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含菌帽和筛板的碳化塔,包括塔体,所述塔体内沿其轴向设置有塔板,所述塔板包括设置在塔体内的筛板和菌帽;所述筛板的数量为5~12块,所述筛板上设有筛孔,所述筛孔的开孔率范围为0.15%~5%,所述开孔率沿着塔体轴向从上到下逐步增加,所述筛孔的孔径为8mm~60mm;所述筛板上设有降液管,所述降液管的数量为1~5根,相邻筛板的降液管不在同一竖直线上;所述菌帽的数量为3~20块。

3、在上述含菌帽和筛板的碳化塔的方案中,所述筛板和菌帽相间隔设置在塔体内。

4、在上述含菌帽和筛板的碳化塔的方案中,所述筛板位于塔体的上段,所述菌帽位于塔体的中下段。

5、在上述含菌帽和筛板的碳化塔的方案中,所述筛板上的筛孔均匀分布。

6、在上述含菌帽和筛板的碳化塔的方案中,相间筛板上设有的降液管不在同一竖直线上。

7、在上述含菌帽和筛板的碳化塔的方案中,所述菌帽包括上盘和设于上盘下部的下盘,所述下盘固定在塔体上,所述下盘上开设有若干通孔,所述上盘和下盘之间通过筋板连接。

8、本申请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9、(1)采用不同开孔率并带有降液管的筛板以及菌帽的结合,提高了塔的吸收效率,降低了气体原料二氧化碳的消耗,节省了成本;

10、(2)塔体内的筛板从上到下开孔率增加,减少反应物在筛板上的停留时间,减少了结晶的生成;

11、(3)采用菌帽,菌帽的设计提供了更长的气液相通道,有利于液体的均匀分布,避免偏流现象,且有效避免了塔板的堵塞,从而提高了碳酸氢钠的生成效率和结晶质量,保证了生产的高效性和稳定性;

12、(4)本实用新型在实际生产中进行使用,大大提高了co2吸收率,且未发生结晶堵塞,生产稳定运行,满足了生产需求。



技术特征:

1.一种含菌帽和筛板的碳化塔,其特征在于,包括塔体(1),所述塔体(1)内沿其轴向设置有塔板,所述塔板包括设置在塔体内的筛板(2)和菌帽(3);所述筛板(2)的数量为5~12块,所述筛板(2)上设有筛孔,所述筛孔的开孔率范围为0.15%~5%,所述开孔率沿着塔体轴向从上到下逐步增加,所述筛孔的孔径为8mm~60mm;所述筛板上设有降液管(4),所述降液管(4)的数量为1~5根,相邻筛板(2)的降液管(4)不在同一竖直线上;所述菌帽(3)的数量为3~20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菌帽和筛板的碳化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筛板(2)和菌帽(3)相间隔设置在塔体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菌帽和筛板的碳化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筛板(2)位于塔体(1)的上段,所述菌帽(3)位于塔体(1)的中下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菌帽和筛板的碳化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筛板(2)上的筛孔均匀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菌帽和筛板的碳化塔,其特征在于,相间筛板(2)上设有的降液管(4)不在同一竖直线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菌帽和筛板的碳化塔,其特征在于,所述菌帽包括上盘(5)和设于上盘(5)下部的下盘(6),所述下盘(6)固定在塔体(1)上,所述下盘(6)上开设有若干通孔,所述上盘(5)和下盘(6)之间通过筋板连接。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含菌帽和筛板的碳化塔,属于纯碱生产技术领域;包括塔体,塔体内沿其轴向设置有塔板,塔板包括设置在塔体内的筛板和菌帽;筛板的数量为5~12块,筛板上设有筛孔,筛孔的开孔率范围为0.15%~5%,开孔率沿着塔体轴向从上到下增加,所述筛孔的孔径为8mm~60mm;筛板上设有降液管,降液管的数量为1~5根,相邻筛板的降液管不在同一竖直线上;菌帽的数量为3~20块。本技术的优点是:采用低开孔率并带有降液管的筛板,提供更多的气液接触面积,提高了塔的吸收效率;菌帽的设计提供了更长的气液相流动通道,有效避免了塔板的堵塞,提高了碳酸氢钠的生成效率和结晶质量,同时保证了生产的稳定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华东,刘乾,李林,赖鹏豪,陈学峰,张沫,李黎峰,曹宝刚,刘金帆,常佳伟,王右磊,石明学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天辰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40409
技术公布日:2024/5/1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