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干燥方法及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915518阅读:4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膜干燥方法及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体的干燥,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用于对空气和其它气体进行增强干燥的膜方法和系统。
对于完成所希望的气体分离来说,能够有选择地透过气体混合物的某一组分的渗透膜被认为是一种便利的、潜在地具有高度优越性的装置。为了在实际工业生产中实现这一潜在的优越性,膜系统必须能够达到所要求的加工效率。业已知道,水蒸气和其它可冷凝的气体(例如二氧化碳)在许多膜材料中具有高的渗透性,因此,空气和其它气体的干燥是膜的一个重要的应用,为了满足对这一技术的日益增长的需求,需要一种具有增强的干燥效率的膜。
通常的惯用作法是,以大量的细小空心纤维的形式使用膜材料,这些纤维经过排列使加压的原料气与大的膜表面积接触,原料气中选择性地透过空心纤维的组分作为低压可渗透气体被分离出去。非渗透性气体大体上在渗透压力水平上被收集起来。在这样的操作过程中,一般是将原料气传送通过空心纤维的外侧,也就是外壳一侧,而渗透气体则从纤维孔中排出,这种方法被称为“由外向里”的流动方式。此外,也可以规定,将加压的原料气通入纤维的孔,从纤维外面的外壳一侧的空间中排除渗透气体,即采用“由里向外”的流动方式。在本专业领域中,这二种方式已经用于工业化的膜渗透工艺过程中。
如果被膜分离的高压原料气体和低压渗透气体处于停滞或不流动状态,那么,在膜二侧的易渗透组分(例如水或被处理的原料气体中的杂质)的分压就会趋近于共同平衡值,易渗透组分就不再进一步渗透了。因此,在实际生产操作中,原料气体不是在孔一侧就是在外壳一侧必须沿着空心纤维膜而过,这样,易渗透组分的分压可以连续降低,从而能持续不断地将其从原料气中分离出去。此外,还要求低压渗透气流具有逐渐降低的易渗透组分的分压。本专业的技术人员都知道,将渗透膜配置成经过适当排列的组件或柱,以使高压原料气流和低压渗透气流朝相反的方向流动,就可以有利地实现上述条件。通常,把这种操作称为逆流流动操作。
在需要将水或其它具有高度可渗透特性的杂质从空气或其它原料气流中分离出去的干燥处理中,还有一种常见的作法是,以干燥的或不含杂质的气体作为吹扫气体,使之通过膜的低压渗透一侧,以利于保持跨膜的分压差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渗透推动力。
采用逆流流动条件和吹扫气流的膜组件已经被用于干燥供试验室或分析仪器使用的少量空气。这些膜组件干燥器被设计成柱状物,带有4个气口,即(1)原料气进口,(2)非渗透的产物气体出口,(3)吹扫气体导入口,以及(4)吹扫气体和渗透气体的导出口。这种干燥器使用均质的聚合物空心纤维,纤维具有足够大的厚度以承受膜的二侧所要求的压差。鉴于这种均质材料的膜所要求的厚度,由渗透性/厚度(p/t)比所表示的这类膜渗透率是相当低的,即使对于高渗透性的气体也是如此。因此,这种均质的空心纤维膜不完全适用于大规模的工业化气体干燥。
在这一技术领域中,人们还知道有这样一种用于气体干燥和其它流体分离的膜方法,其中所使用的膜结构不同于以均质的即均一密度的单一膜材料为基础的那种结构。因此,目前已有复合空心纤维膜和不对称空心纤维膜可用于所希望的流体分离。复合膜包括一层薄的分离层或叠合在多孔基质上的适宜的渗透膜材料的涂层。薄的分离层决定了这一复合结构的分离特性,而多孔的基质则为上述分离层提供了机械支撑。与此相反,不对称膜是由单一的渗透膜材料组成,这种材料与均质膜有所不同,它具有一个决定膜的分离特性的、薄而致密的半渗透性表皮区和一个低密度的、多孔的、通常是非选择性的支撑区,这一支撑区的作用与上述复合膜的多孔基质相同,是用于防止薄的表皮区在压力下破裂。与均质膜相比,这二种类型的非均质空心纤维膜即复合膜和不对称膜显示出较高的渗透性/厚度比,特别是相对于可冷凝气体的渗透性来说。
对于在实际工业生产操作中应用来说,上述类型的膜结构通常是以膜组合或膜束的形式使用的,这些膜组合或膜束一般被安放到外壳里,形成膜组件,它是总的膜系统的基本元件。这种膜系统通常由一个膜组件组成或是由许多个这种组件组成,用于并联或串联操作。
使用非均质空心纤维进行气体分离时,常常将高压原料气流加到膜空心纤维上设置有膜分离部分的一侧,不管这一侧是在空心纤维的里面还是在空心纤维的外面。这样,透过分离层或表皮的气体就进入膜的多孔基质部分,从膜结构的非分离一侧排出。
迄今为止已经制造的空心纤维膜组件一般都是这样一种情况,尽管总的流动情况看起来似乎是逆流的,但是在每一空心纤维附近局部区域,流动方式近似于交叉流动。在交叉流动作业时,压膜的渗透侧的渗透气体流动方向与在膜的进料侧的原料气体的流动方向垂直。例如,原料气体通过空心纤维膜的外面时,纤维孔中渗透气体的渗透气体的流动方向一般与流过空心纤维外表面上的原料气流动方向成直角。同样地,在由内向外流动,也就是原料气体通过空心纤维的孔的情况下,渗透气体通常是沿着与空心纤维孔内原料气体的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从空心纤维的表面上通过,然后,在外壳内朝着渗透气出口的方向流出。这种交叉流动型的流动方式与逆流流动型的流动方式不同。在逆流流动方式中,根据于所要求的由内向外或由外向内的操作方式,使原料气体或者是渗透气体与空心纤维孔中的渗透气或原料气的流动方向平行地逆流通过空心纤维的外表面。例如,使空心纤维束外面的原料气体平行于空心纤维的中心轴流动,而不是与之相垂直。
在上述类型的膜干燥操作中,往往会遇到横贯于膜基质部分的浓差极化问题,并且,与致密的均质膜纤维不同,在使用复合膜或不对称膜时往往是在交叉流动渗透特性的条件下进行操作的。如果横贯于膜基质部分出现明显的浓差极化,也就是说横惯于该基质部分存在有浓度梯度,那么,穿过复合膜的薄的分离层或穿过不对称膜的薄表皮部分的推动力就会因此而减弱。在不存在这种浓差极化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膜二侧的原料气体和渗透气体之间的压力差有效地促进所需要来自原料气的水分的选择性渗透或进行其它所需要的干燥作业。关于这一点,了解下面所述的情况是十分重要的即使基质二侧的渗透组分的浓度是相同的,即0%浓差极化(这种情况有时称为“完全径向混合”),但跨越膜束的流动方式具有交叉流动的型式,总的渗透结果仍然符合交叉流动渗透的一般数学模型;同样地,如果膜束的流动方式被安排成逆流操作,但纤维的设计结构使得穿过基质产生完全的浓差极化,即100%浓差极化,那么,纤维的总的性能仍将符合交叉流动渗透的模型而不符合逆流渗透的模型。本专业的技术人员都会理解,实现明显的径向混合程度的逆流渗透操作通常是人们所希望的,与交叉流动渗透相比,它达到较高的渗透水平,这可以由这二种类型渗透的数学模型来证明。
使用上文所述的均匀密度的纤维膜进行膜干燥作业时,达到明显有效的所要求的逆流程度,通常,在使用这种致密的纤维膜时,可以如上文所述在渗透侧伴随使用吹扫气体,也可以不用吹扫气体。在上述后一种情况下,令人满意的干燥需要在较高的分级递减(stage cut)下进行,也就是说,被干燥的气体中有相当大的数量必须与水共同渗透,以便将上述膜系统中的水冲入废气流中。如果要求高的产物回收率,这种操作就不适用了。
人们都知道,致密纤维的膜厚度也就是它的壁厚,这一厚度与不对称膜的表皮部分或复合膜的分离层相比是非常大的。对于致密纤维来说,为了获得足够的承压能力,必须具有较大的壁厚。这样一来,致密纤维的渗透率就很低,为了实现工业生产中所要求的干燥,需要使用非常大的表面积。对于工业应用来说,这往往是一个致命的缺点,因为提供这样大面积的膜必然导致成本增加。相形之下,如上文中所述,不对称或复合膜具有很薄的膜分离层,其多孔的支撑部分提供了机械强度并为决定膜分离特性的非常薄的部分提供了支撑。因此,对于不对称膜或复合膜来说,所需要的表面积比致密度、均匀的膜要少得多。
致密的膜一般不会产生横穿其表面的浓差极化,这使得这种膜呈现出逆流渗透,而不对称膜和复合膜则容易产生浓差极化,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它们往往表现为交叉流动渗透通量(即渗透物/时间)特性。由于使用不对称膜或复合膜而不用致密的膜可以获得固有的改善的渗透性,因此在这一技术领域中人们要求进一步改善不对称膜和复合膜的性能,以利于在实际的工业生产中发挥膜干燥及其它分离操作的优越性。
在C.Y.Pan和H.W.Habgood所著的“Gas Separation by Permeation,Part I.Calculation Methods and Parametric Analysis”(见Canadian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Vol.56,April,1978,pp.197-209)一书中具体说明了用于分析膜性能的数学模型。采用这一数学模型分析方法,根据对于不对称膜所作的分析,C.Y.Pan断定,所述的膜,不论流动方式以及原料气流和渗透气流的流动方向如何,总是产生交叉流动类型的渗透。这一结论及其数学原理发表在“Gas Separation by Permeators with High Flux Asymmetric Membranes”一文中,作者是C.Y.Pan,参见AIChE Journal,Vol.29,No.4,July,1983,pp.545-552。
根据这一分析,可以得出一般性的结论以交叉流动方式进行空气和其它气体分离操作肯定是可行的,为了增强这一操作,膜束设计应当有助于增强这一交叉流动渗透操作。于是,许多膜束沿着其长度方向配置了大量的孔,以利于实现交叉流动渗透方式。如前所述,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基质的结构使得能够排除浓差极化的可能性,采用这种膜束设计所得到的总的膜性能仍然符合于交叉流动渗透的数学模型。
最近,在这一技术领域中人们观察到,与上述早期的现有技术所予想的情况相反,许多膜在操作过程中显示出明显的对流,而浓差极化比以往所予计的要低。例如,M.Sidhoum、W.Sengapta和K.K.Sirkar在“Asymmetric Cellulose Acetate Hollow FibersStudies in Gas Permeation”(参见AIChE Journal,Vol.34,No.3,March 1988,pp.417-425)一文中谈到这一早期的数学模型,并就建立不对称膜的交叉流动渗透方式(与不十分理想的对称或均质膜的渗透方式大不相同)作了说明。该作者报告说,按照推测具有交叉流动渗透方式的这种膜,其行为方式并不完全遵循交叉流动操作的模型,而是更多地遵循与逆流流动行为相一致的均质膜模型。因此,与早期所予计的情况相反,实际上许多不对称膜和复合膜具有显著程度的逆流。根据这一研究结果,在该技术领域中非常需要开发、研制增强逆流渗透的改进的膜干燥及其它气体分离方法和系统。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膜干燥和其它分离的改进的方法和系统。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增强的干燥能力的复合或不对称空心纤维膜分离方法和系统。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将膜表面积以及实现所要求的干燥或类似分离程度所不可避免的产物渗透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的膜方法和系统。
考虑到这些目的以及其它目的,下文中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在所附的权利要求中特别指出了本发明的新的技术特征。
对于不对称或复合空心纤维膜,采用全面的工艺方法和系统技术特征的组合进行空气干燥和其它气体分离,实现了增强的干燥或其它纯化。这些技术特征包括一种特定的膜基质结构用以产生显著的径向混合;沿着膜的渗透表面和非渗透表面的逆流流动方式;使用吹扫气体;空心纤维的排列,以便产生穿过膜表面的原料气体的均匀流动。
下面将参照附图进一步详细地说明本发明

图1是用以实施本发明的膜系统的示意流动图解,在该系统的渗透侧包含有吹扫气体的供给;
图2是一个表明跨膜的逆流流动方式的程度与分离系数、基质结构和渗透率的关系的曲线图。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使用由不对称膜或复合膜构成的空心纤维膜系统,所述的膜具有穿过基质形成显著径向混合的基质结构形态;使用吹扫气体;逆流的工艺所流流动方式;跨膜的均匀流动方式。以这种方式使空心纤维膜系统运转可以以合乎需要的高的产物(即非渗透气体)回收率实现增强的干燥或其它纯化。这种膜的特性,至少部分地遵循膜特性的逆流数学模型,而不是遵循交叉流动模型。以往,由于人们认为膜特性的交叉流动数学模型适合于气体分离,因此,早期研制出的许多组件设计产生交叉流动分布。所研制出的其它设计,虽然产生的总的流动分布是逆流的,但在每一空心纤维附近局部还是产生了交叉流动方式。与这种现有技术的作法相反,本发明的全面的逆流渗透行为导致在膜的交叉流动运行过程中由于共渗透而损失的有用的产物气体(例如氮/氧)的数量显著地降低了。
大家都会理解,对于任何膜材料和构形,本专业的技术人员按照上文中引证的文献所描述的模型准则都可以计算出膜性能的逆流和交叉流动数学模型。任何膜系统的膜性能都可以通过常规的试验测定,并与上述模型进行比较。在实施与逆流模型相适应的本发明时,在膜的低压、渗透侧所使用的干燥的回流吹扫气体取代了原料气流中所需要的产物气体的共渗透(在交叉流动运行时),将水蒸气或其它渗透气体从膜分离层吹走,从而保持了相当高的去除水分或杂质的推动力。这不仅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实现所要求的干燥或纯化所不可避免的产物渗透损失,而且还使实现这种分离所需要的膜面积减小到最低程度。就实际工业生产而言,虽然近来人们已经知道为了干燥及类似目的而使用吹扫气体,但是迄今为止,上述关于跨膜的交叉流动与逆流流动方式的现有技术水平一直是没有对于膜性能的显著逆流程度的潜在优越性的评价或者在实际工业生产中没有用于增强这种逆流的装置的原因之一。
因此,在实施本发明的过程中,用于空气干燥或其它气体纯化的膜可以以高的产物(非渗透物)回收率实现增强的气体分离,并表现出显著程度的逆流特性。在本文中,与已知的现有技术一致,将这一性能参数或量度定义为膜性能趋近于膜的逆流数学模型的程度。在100%逆流的情况下,膜性能将与利用逆流模型予测的结果一致。在0%逆流时,所述性能与交叉流动模型一致。通常,在实施本发明时可以达到的逆流程度至少是20%左右,一般情况下是约50%或更高,在理想的情况下是约80%或80%以上,这种较高程度的逆流行为意味着在膜干燥技术中取得了人们所希望的技术进步。关于这一点,人们都会理解,在任何特定的应用场合所观察到的上述逆流程度,依据与这一应用有关的全面的条件的不同会发生一些变化,包括用于分析膜性能的数学模型的详细数据也是如此。由于这个原因,逆流的程度是本发明的优越性的反映,而不是用以实现本发明的这些优越性的限制条件。
前已述及,增强的干燥或其它这类气体纯化是通过下列措施来实现的(1)膜的基质结构形态,这种结构形态使得穿过膜的基质部分获得显著程度的径向混合,(2)跨越由表皮部分和基质部分组成的膜的渗透表面和非渗透表面,即在纤维的外面和在纤维孔内的逆流流动方式,(3)在膜的渗透侧使用吹扫气体,(4)空心纤维膜的排列,这种排列使得从膜的进料(非渗透)侧到渗透侧实现均匀的气体流动,上述膜是由所述的表皮(或复合膜中的分离层)部分和所述的基质部分组成。这种新的技术特征组合使得能够获得增强的膜性能,并具有所指明的高的有用产物气体(作为非渗透气体)回收率。
本发明特别适用的气体纯化操作(如空气的干燥或从原料气流中分离出杂质)是这样一些操作,其中,与被干燥或纯化的原料气流相比,水蒸气或被分离的杂质具有高的分离选择性。例如,相对于被干燥或纯化的原料气流来说,分离组分的分离系数或选择性至少是15左右。本发明特别适用于这样一些分离,其中,分离组分的分离系数是约50或更高,尤其是大约100或更高,最为理想的是,分离系数至少是1000或者更高。空气的干燥是上述后一种情况的一个例子。本发明非常适用的其它一些实际的工业操作包括(但不限于)CO2或甲烷与氮分离;酸性气体与惰性气流(例如氮)分离;以及氨与氮分离。在本发明的所有这些具体方案中,伴随有合乎要求的高产物回收率的增强的气体分离都表现出膜的显著的对流特性。
参看附图1,用于气体干燥的膜渗透器组件用数字1表示,它是由长度基本上均匀的、螺旋形缠绕的复合空心纤维束2构成。上述复合物的分离层被沉积在多孔空心纤维的外表面或内表面上。不言而喻,膜的高压、非渗透侧3可以是空心纤维的内孔一侧,也可以是外壳一侧,标号为4的一侧表示空心纤维的另一侧,即低压渗透侧。在下文中所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分离层被沉积在空心纤维的外表面上,高压原料气体被加到膜的外壳一侧,也就是沉积了分离层的那一侧。于是,从原料气体中分离出的渗透气体沿着从外向里的方向通过,然后从空心纤维的孔中排出。需要进行干燥的湿原料气流5由进料端导入膜的高压侧3,干燥的产物气体6由对面一端即膜的产物端排出。干燥的吹扫气流7由产物端导入膜的低压侧4,充满水分的废气流8在低压下由对面一端即膜的进料端排出。当水或其它分离组分相对于被干燥或纯化的原料气流具有如上所述的分离系数时,使用这样一种膜系统或者如本文中所述的该系统的变种实施本发明可以实现增强的气体干燥或纯化。
前已述及,如果在基质的二侧渗透组分的浓度是相同的,即在0%浓差极化情况下,就会产生完全的径向混合。实际达到的径向混合的程度可以用下式表示径向混合(RM)= (Y最大-Y)/(Y最大-Y孔)式中,Y最大是利用膜性能的交叉流动模型计算出来的、膜的基质部分的低压渗透侧的浓度;Y是基质的低压侧的实际浓度;Y孔是纤维孔中的浓度。在没有径向混合时,Y就等于Y最大并且横穿基质的表面有浓差极化存在。如果发生完全的径向混合并且不存在横穿基质的浓差极化,那么Y就等于Y孔。
对于空气干燥应用来说,现已求出所述的径向混合与基质孔隙率、有代表性的复合空心纤维膜的分离系数(选择性)及渗透通量的关系,在附图2中将空气干燥应用的这一关系标绘成曲线。本文中使用的“渗透通量”这一术语,对于空气干燥来说指的是水的渗透率与厚度之比。对于气体纯化来说则是杂质的渗透率与厚度之比,它是用工程单位英尺3/天/(磅/平方英寸)/英尺2来表示的。上述图2曲线的模坐标是膜基质的孔隙率除以所述的渗透通量,它是用对数标度表示的。所绘制的曲线表明了不同的分离系数,即不同分离层材料的选择对所述空气干燥的影响。可以看出,分离系数的明显差别产生的影响不是很大的,从50至1000的分离系数相应的曲线实际上靠得很近。如图2中所示,对于显著的径向混合程度,即高于约10%,基质孔隙率/(p/t)一定是大于约0.005;对于高的径向混合程度,即80%左右或更接近于完全径向混合,基质孔隙率/渗透通量必定大于约0.1。以上述工程单位表示的水的渗透通量值一般在约5至约50的范围内。因此,为了获得高的径向混合程度,基质孔隙率应当是约0.5%至约5%,或者更高,而为了获得上面所述的显著的径向混合程度,基质孔隙率应是约0.05%或更高。可以理解,这些基质孔隙率范围不仅适用于空气干燥用途,也适合于其它气体纯化用途。虽然这些数值是使用具有均匀孔隙率的基质确定的,但是,一般地说它们也适用于基质的平均孔隙率,例如不对称膜的低密度支撑区或者显示一定程度的不对称性的复合膜基质,它们具有不同级别的基质孔隙率。
图2中所示的曲线是根据设置在空心纤维膜系统的低压侧即渗透侧的基质测定的。事实上,如果基质是在空心纤维膜系统的高压侧,也就是非渗透侧,将会有利于获得高的径向混合程度。在这种具体实施方案中,图2所示的曲线将与空心纤维膜二侧的高压/低压比成比例地向左移动。因此,一般地说,如果情况允许的话将基质设置在膜的高压侧(即进料侧)较为有利。另外,为了减小高压和低压气流的压力降,通常,最好是使高压原料气流通过空心纤维膜的孔,使吹扫/渗透气流流过膜的渗透侧,同时,将不对称膜的薄而致密的分离区和复合膜的薄的分离涂层设置在膜的外壳一侧。
虽然使得能够获得显著的穿过基质的径向混合程度的膜基质结构对于实现增强的干燥或其它气体纯化性能是重要的,但是这种获得本身并不能保证所述的增强的性能。上文中所确定的其它必要因素之一是,提供跨越膜的渗透表面和非渗透表面的逆流流动方式。将空心纤维束封入一个在其纵向外表面上方的不可渗透的屏障内,只留下一个未封闭的流动通道区,就可以造成上述逆流流动方式。1987年6月24日公布的欧洲专利公开No.0226431中公布了建立这种逆流流动方式的方法,它使得在空心纤维外面的原料气体或渗透气体(取决于所要求的工作方式,即由内向外流动还是由外向内流动)能够平行于空心纤维孔中的渗透气体或原料气体的流动方向而逆流流动。例如,使空心纤维束外面的原料气体平行于(而不是垂直于)纤维束的中心轴流动。不可渗透屏障材料可以是不具有渗透性的膜(例如聚乙二烯或类似物)的包装纸。作为替代方案,这种不可渗透的屏障也可以是利用无害溶剂涂敷而成的抗渗涂层材料,例如聚硅氧烷,或者是安到膜束上面和热压到膜束上的热配套管。在空心纤维束与膜组件的外壳之间还可以设置O型环或其它屏障,例如制成的填料,或者将外壳本身设置在非常靠近膜束的地方,形成所需要的屏障。在这些具体方案中,不可渗透的屏障将空心纤维束包封起来,只剩下一个开口供气体流入或流出膜束,从而使得流体朝着基本上与空心纤维束的轴平行的方向、沿着膜束中基本上所有空心纤维的外表面流动。由此得到的流动方式是一种湿原料(空气)气流和渗透气体的逆流流动,所述渗透气体由吹扫气体和透过膜材料的水分或气体杂质组成。
本发明的增强的空气干燥或气体纯化操作的第三个要求是,在膜的渗透侧使用基本上干燥的吹扫气体。如果所进行的是交叉流动型的渗透,吹扫气的使用对所得到的干燥结果不会有什么影响。反之,在表现出明显的逆流程度的操作中,吹扫气体有助于促进从膜的表面上除去渗透气体,例如在空气干燥处理中的水分。吹扫气体使得能够保持横穿膜的高的驱动力,从而使得所要求的从原料气流中除去水分或杂质的过程持续进行下去。这一总体发明的特征有助于将所需要的表面积及用其它方法实现所要求的干燥或纯化时不可避免的有用产物(如干燥空气)渗透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很容易理解,在最大可能的范围内减少由于原料空气中的氮/氧(或其它所要求的非渗透产物气体)的共渗透而造成的氮/氧产物损失是人们所希望的。例如,希望把这种因共渗透而引起的产物损失保持在低于膜系统中非渗透的产物气体总流量的1%,最好是低于0.5%。在下面的实施例中提供了有关本发明的吹扫要求的进一步的情况。
实施本发明所要求的第四个技术特征是空心纤维膜的排列,这种排列使得能够实现跨越膜表面的原料气体和渗透气体的均匀流动。本发明的这一技术特征的一个理想的具体方案是,将空心纤维膜排列成含有基本上均匀的有效长度的空心纤维的、螺旋形缠绕的空心纤维膜筒。这种螺旋形绕法是已知技术,Coplan等人的美国专利4631128中公布的内容证明了这一点。本专业的技术人员都可以理解,仅仅将空心纤维排列成具有平行或直线形状而不是上述特定的螺旋形状的膜筒还不能获得所要求的跨越空心纤维表面的均匀的气体流动分布。例如,这种空心纤维的直线排列实际上可能会包含有个别的、程度不同地卷曲的空心纤维,因而不可能实现所要求的均匀流动分布。大家可以想象到,用其它的、从经济角度上看不是特别理想的机构也可以实现上述的气体均匀流动。例如,可以设置筛网或其它节流部件如挡板,它们可安排用于获得所述的均匀流路。此外,还可以将空心纤维排列成类似于绳子的辫状,这种结构式样可以实现所要求的均匀气体流动。
不言而喻,对本文中所描述的发明主题的细节可以作各种改变和改进,而不超出所附权利要求中规定的本发明的范围。例如,膜的材料可以是能以适当的分离系数水平有选择地透过需要从空气或其它气流中除去的水或杂质的任何适宜的材料。使用聚砜或其它所需的基质以及乙基纤维素、乙酸纤维素或其它这类膜材料的分离层可以方便地制成复合空心纤维膜。也可以使用由乙酸纤维素、聚砜之类的材料构成的不对称膜。但是,可以理解,这些材料只是许许多多适用于在本发明中作为复合膜的基质或分离层材料或者作为以不对称形式使用的材料的已有材料的代表。这种材料的空心纤维可以按该专业领域内人们熟知的方法纺成。例如,按照Cabasso等人所述的工艺方法(参见“Composite Hollow Fiber Membranes”,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Vol.23,pages 1509-1523),由聚砜在已知的溶剂/非溶剂混合物中的三元溶液可以十分使得地纺成多孔的聚砜空心纤维。在上述纺丝工艺方法中可以采用著名人的套管式喷射技术,以21℃左右的水作为纤维的外部淬火介质。纤维中心孔内的淬火介质是空气。淬火之后用水洗涤纤维,然后使空心纤维通过热空气干燥塔,在30℃下进行干燥。对于制造复合膜来说,可以在经过干燥的空心纤维上直接、在线涂以适当的分离层溶液,例如乙基纤维素聚合物溶液。这种溶液可以通过将大约1%的乙基纤维素溶解在异丙醇中然后经过一个1.5毫微米的玻璃滤器过滤而制成,然后把它涂到聚砜空心纤维支撑层即基质上。也可以使空心纤维基质径直通过盛放在涂料容器中的经过过滤的涂料溶液,经过涂敷的纤维在烘箱中干燥,然后在卷绕机上缠绕。这样制备的示例性的聚砜空心纤维复合膜最好是具有很薄的涂层厚度,例如0.2微米左右或者更薄一些。这种复合空心纤维膜(用三乙酸纤维素作为有代表性的膜材料)的氧和氮之间的分离系数是5.9左右,氧的渗透通量是大约0.08英尺3/英尺2·磅/平方英寸·天。用空心纤维绕制成渗透器筒,将一个或多个筒配制成适合于通入原料气和吹扫气并分别排出非渗透气和渗透气与吹扫气组合物的膜组件。本专业的技术人员都能理解,所使用的膜组件是适合用于导入原料气和吹扫气并分别排出渗透/吹扫气和非渗透气体的、带有4个气口的适当组件。当然,可以将原料气通入空心纤维的孔中(对于由内向外流动),也可以通入膜的外壳一侧(对于由外向内流动)。
很显然,除了本文中所述空气干燥这一重要应用外,本发明具有各式各样的实际工业应用。例如,本发明的其它示例性应用实例还有气体分离,例如二氧化碳快速渗透与氮或甲烷分离以及氨与氮的分离。
下面参照具体的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不言而喻,这些实施例旨在以具体例子对本发明及其优点加以说明,不应将它们理解为是对所附权利要求中规定的本发明范围的限定。
实施例1本实施例中使用了一个具有同等长度空心纤维的、螺旋形绕制的筒,将该筒罐藏,切割纤维束以使纤维的二端可以通入气流,这个组件可以以图1中所示的带有4个气口的组件形式进行工作。所用的空心纤维膜是用上面涂有乙基纤维素分离层的聚砜空心纤维基质制成的复合膜。空心纤维被缠绕成螺旋形,以便具有相同的活性长度。环绕着空心纤维束配置了不可渗透的聚乙二烯膜,以保证在空心纤维的外表面上原料气和非渗透气的逆流流动,也就是说,平行于空心纤维孔中的渗透气体和吹扫气体的流动,所使用的这种膜采用了由外向内的流动方式。在用于进行渗透干燥时,原料空气和非渗透(即保留物)气流处于约150磅/平方英寸(表压)的压力下,而渗透气体则是接近于大气压即O磅/平方英寸(表压)。在这样的条件下,空气的组成成分即氧和氮以及存在于原料空气中的水分明显地发生渗透,这样,为了实现所要求的干燥而发生了有用产物气体的严重渗透。
为了减少空气基本成分的渗透,使用吹扫气体进行了试验,吹扫气体和渗透气流处于约149磅/平方英寸(表压)压力下,从而在膜的二侧只有1磅/平方英寸的压差。使非渗透气流在21至85NCFH之间变动,即使是在较低的流量下,干燥空气的分级递减也只有2%。吹扫空气流也破改变,用分析仪器测定原料气、非渗透气、吹扫气和渗透废气流中的水蒸气的浓度。所测得的原料气流中的水分含量只有轻微变化,平均为1073ppm。基本上干燥的吹扫气流的含水率变动于约0.85至约1.50ppm之间,其平均值是大约1.29ppm。对于所使用的膜材料,就水和氧的分离来说,水的渗透率与氧的渗透率之比(即分离系数)大于100,水与氮的分离系数更要大得多。业已发现,用上述工程单位表示的水的有效p/t值是介于4和8之间。聚砜基质的孔隙率在0.5%至约1%的范围内。
许多试验进行了三个月的时间。由于浓度趋近于稳定状态十分缓慢,下列数据相当于至少20小时,甚至是几百小时的试验周期,试验结果示于下面表Ⅰ中。
表Ⅰ原料流 清洗比 未渗透的水 水的清除率(NCFH) (ppm) (%)23 0.02 1075.0 13.3124 1.02 53.80 95.371.73 1.48 99.8621 1.27 4.97 99.571.66 2.05 99.8144 1.10 32.85 96.911.23 14.98 98.611.70 1.38 99.8665 1.15 38.40 96.241.25 14.10 98.621.71 1.38 99.87
上面所述的清洗比是吹扫比除以膜渗透侧的低压与非渗透侧的高压的压力比,即清洗比=吹扫比÷(P低/P高)。这里所说的吹扫比是标准温度压力(STP)吹扫气流体积与标准温度压力(STP)产物气流体积之比。本文中所述标准温度压力(STP)是指0℃和1大气压的标准条件。结果表明,使用吹扫气体并采用大于1的清洗比时,在本发明的全面条件下可以将原料气流中的水分几乎全部除去。很显然,如同上文中所讨论并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的那样,这些条件包括膜的基质结构,这种结构使得穿过膜的基质部分实现显著程度的径向混合;跨越膜的逆流流动方式;空心纤维膜的排列,这种排列使得跨膜的均匀气体流动得以实现。如果所要求的水(或杂质)的清除率低于接近完全清除的水平,就象在不完全干燥应用中那样,显然,可以使用低于1的清洗比。例如,可以采用约0.9的清比,甚至最低可达约0.6或0.5的低清洗比也可适用于某些用途。
在第一个试验中,没有使用吹扫气,操作方式是渗透型清洗而不是吹扫型清洗。结果,水的去除量很低,利用原料空气中氧的氮的渗透作用而分离除去的水分只有13%左右。在建立在吹扫型清洗基础上的所有其它试验中,95%以上的水被除去,干燥或纯化的程度取决于所用的清洗比。清洗比为1.7时,99%以上的水被废气-吹扫气流除去,非渗透气流接近于与用于吹扫气流的干燥空气一样干燥。应当指出,采用吹扫型清洗得到这样理想的结果只伴随有数量微不足道的产物气体损失,在所有的情况下这一损失都不到2%。所测得的废气流含水率使得能够进行水的物料衡算,它证实了原料空气中基本上所有的水都被排除到废气流中。应当指出,在膜以交叉流动方式工作的场合,吹扫气体对干燥的结果不会有什么影响,这种干燥是以被干燥的原料空气中氧和氮的渗透为代替而实现的。
实施例2本实施例中使用的膜组件与实施例1中用的相类似,唯一不同在于,所用空心纤维是使用很厚的乙基纤维素材料涂层专门制造的。由于膜的厚度大大增加,显著地降低了氧和氮的渗透通量。这种较厚的膜允许使用比较常用的跨膜压力差而不会发生明显的空气渗透。相反,水蒸气的渗透率如此之大,以致于尽管是比较厚的膜仍然显示出高的迁移速率。出人意料地发现,水的有效p/t值是3-5工程单位,并不比实施例1中得到的数值低很多。这意味着,在实施例1其它的阻碍水迁移的因素例如可能是毛细冷凝在起作用。基质材料与实施例1中用的相同,基质孔隙率也相同,即0.5-1%,本发明的其它技术特征均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2的各个试验是按图1的工艺流程图进行的,高压原料和非渗透气流是114.7磅/平方英寸(绝对压力),低压吹扫和渗透气流是14.7磅/平方英寸(绝对压力),即大气压。测得的干燥空气分级递减是2%左右。原料空气流的含水率约为3000ppm,用于吹扫目的的基本上干燥的空气的含水率是2.7ppm。这些试验的结果示于下面的表Ⅱ中。
表Ⅱ原料流 清洗比 未渗透的水 水的去除率(NCFH) (ppm) (%)21.2 0.18 2619.0 16.0021.2 1.17 51.1 98.42·1.56 5.38 99.841.95 3.69 99.8742.4 1.17 121.8 96.361.56 21.96 99.301.95 11.46 99.6463.6 1.17 188.0 93.511.56 66.06 97.921.95 19.80 99.4584.8 1.17 258.0 91.291.56 128.9 95.031.95 34.2 99.00这些结果表明,在吹扫气流只是产物气流的一部分的比较实用的压差条件下,可以将空气中的水几乎完全除去。在所示的第一个试验中,基本上没有使用吹扫。如同仅有的18%清洗比所表明的那样,吹扫确实是发生了,它是由于氧和氮的共渗透而产生的。可以看出,其结果是很差的,水的去除率只有16%,这再一次证明,单有空气组成成分的共渗透不足以达到良好的空气干燥所要求的水分去除率。与这种低劣的渗透型干燥完全不同,清洗比大于1的其它试验一般都实现了接近完全除去原料空气中的水分。在这些情况下,很显然,清洗比是用(吹扫气流/产物气流)比除以(低压/高压)比而得到的结果。应当指出,吹扫气流只构成了产物气流的一部分,尽管如此,在与实施例1相比增大了的压差条件下,这一吹扫气流仍产生了大于1的清洗比。
由表Ⅱ的结果可以看出,取决于以较高清洗比使用吹扫气体并结合本发明其它特征的干燥或其它纯化的程度,还受到在任一特定应用中处理的气体数量的影响,所述的数量用原料气体流量来表示。不言而喻,在实际工业生产中,通过调整原料气流量、清洗比和/或吹扫气流量的相对数值,可以少许改变纯化的程度,与交叉流动或渗透清洗操作相比其总的水平仍然是高的。总之,采用高的清洗比数值,例如为了达到接近完全干燥采用高于1的清洗比,空气中的水分或气体的杂质含量可以被减少到很低的值,其产物气体损失对于渗透清洗目的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在上述的二个实施例中,原料空气的流动是由外向内的,膜的分离部分在纤维的外表面上。很显然,采用将原料气通入空心纤维膜孔中的由内向外流动方式一般地可以获得同样的或更好的结果。在这后一实施方案中,复合膜的分离层或不对称膜的薄而密实的表皮一般是设置在膜的外壳一侧。
虽然这二个实施例涉及使用干燥空气流作为吹扫气体的空气干燥,但是可以理解,原料气流不一定是空气,它可以是在适当的操作条件下相对于水或要去除的杂质具有较低渗透率的任何气体。因此,工业生产设备中存在的有用的工艺气体流可以采用干燥空气作为吹扫气流进行干燥。
虽然已经指出,可以以很小的产物气体损失对原料气流进行干燥,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例如上述的空气干燥,用产物气体(经过或不经过后续处理)作为吹扫气源可能是合乎需要的。例如,在低温吹气分离装置中,常常存在有干燥的所谓废气流可供按本发明进行操作的膜气体分离系统(例如膜空气干燥器)用来作为吹扫气源,对通入上述低温装置的原料空气进行干燥。本发明的空气干燥或其它气体纯化操作与来自其它工业生产过程的干燥气流结合起来的各式各样的其它这类组合对于本专业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它们将进一步增进本发明的优越性。很清楚,在实施本发明中使用任何其渗透率远低于快速渗透组分(例如水)的干燥吹扫气流的能力是本发明的一个主要优点,采用以往的现有技术例如渗透型干燥是作不到这一点的。
渗透膜可以以高的生产效率和简易性实现令人满意的气体分离,具有维修最少且简便易行的优点。空气干燥和其它气体纯化是膜技术特别是本发明所涉及的空心纤维膜技术的重要的和理想的应用。通过使用具有理想的表面积特征的空心纤维膜提供增强的空气或其它工艺气流的干燥,以及以最小的产物气体损失(这种损失是由于在各种已有技术方法中不可避免的共渗透而引起的)实现所要求的气体分离,本发明提供了在膜技术领域中的非常有价值的技术进步,它进一步扩展了膜系统的实际应用,满足了各种工业应用的日益增长的需要。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对原料气流进行增强纯化的膜方法,包括(a)将含有需要分离去除的杂质的原料气流通入能选择性透过该杂质的渗透膜系统,在该系统中所述杂质相对于上述原料气流和/或其组分具有至少约15的分离系数,所述的膜系统包括大于约0.05%的基质或低密度区孔隙率的复合膜或不对称膜,以获得穿过上述膜基质部分的显著程度的径向混合;(b)在上述膜的外侧设置部件,用以产生跨越由所述基质部分和表皮或分离层部分组成的膜的渗透面和非渗透面的逆流流动方式,所述的膜系统包括排列的空心纤维膜,其排列使得在由由上述基质部分和表皮或分离层部分组成的膜的进料侧和渗透侧实现基本上均匀的气体流动;(c)使吹扫气体通过膜的渗透侧,该吹扫气体促进上述杂质渗透通过膜及其排除,这一吹扫气体是以至少约0.5的清洗比被使用的,所述清洗比是标准温度压力吹扫气体积流量与标准温度压力非渗透产物体积流量之比除以所述膜的低压、渗透侧的压力与膜的高压、进料侧的压力之比;(d)作为所需要的产物气体,从膜系统中排出非渗透气体;(e)分别将吹扫气体和上述渗透气体从膜系统中排出;从而,所要求的纯化被增强,并具有高的非渗透产物气体回收率,这一膜系统显示出显著程度的逆流性能,以吹扫气体取代所需要的产物气体的共渗透来促进杂质的渗透及其从膜表面的清除,从而保持了使杂质穿过上述膜的驱动力。
2.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所述清洗比是约0.6至约1.7。
3.权利要求2的方法,其中所述清洗比大于1。
4.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所述杂质相对于所述原料气流具有大于约100的分离系数。
5.权利要求4的方法,其中,所述杂质相对于所述原料气流及其组分具有大于约1000的分离系数。
6.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所述原料气体由空气构成,所述杂质是水,所述纯化包括空气干燥。
7.权利要求6的方法,其中,所述的水相对于原料空气及其组分氧和氮具有大于1000的分离系数。
8.权利要求7的方法,其中,所述清洗比是大于1,所述的水几乎完全从产物空气中分离出去。
9.权利要求8的方法,其中,所述空心纤维被缠绕成螺旋形,其有效长度基本上是均匀的,从而促进了跨越膜表面的均匀气体流动。
10.权利要求8的方法,其中,所述的产生跨越膜表面的逆流流动方式的部件包括由沿着膜的纵向外表面将膜包封起来的不可渗透的屏障。
11.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所述基质孔隙率大于0.5%。
12.权利要求11的方法,其中所述基质孔隙率是约0.5%至约5%或更高。
13.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所述原料气包括空气,所述杂质包括水,所述吹扫气体基本上是干燥的,清洗比大于1,所述空心纤维缠绕成螺旋形,其有效长度基本上是均匀的,所述空心纤维沿着其纵向外表面被包封在一个不可渗透的屏障中。
14.权利要求13的方法,其中所述基质孔隙率大于0.5%。
15.权利要求14的方法,其中所述基质孔隙率是约0.5%至约5%或更高。
16.一种用于对原料气流进行增强纯化的膜系统,包括(a)用以将含有待分离出去的杂质的原料气流通入渗透膜系统的导管部件;(b)适合于接受上述原料气的渗透膜系统,该系统能选择性地透过上述杂质,所述膜系统的材料应使得杂质相对于所述原料气和/或其组分具有至少约15的分离系数,所述膜系统包括具有大于约0.05%的基质或低密度区孔隙率的复合膜或不对称膜,以实现穿过膜基质部分的显著程度的径向混合,所述复合膜或不对称膜是由排列的空心纤维膜构成,这种排列使得能够跨越由基质部分和表皮或分离层部分组成的膜实现基本上均匀的气体流动;(c)在所述膜外侧的部件,用以跨越由所述基质部分和表皮或分离层部分组成的膜建立逆流流动方式;(d)用以在膜的渗透侧供给吹扫气体的导管部件,以便提供至少约0.5的清洗比,所述清洗比是标准温度压力吹扫气体积流量与标准温度压力非渗透产物体积流量之比除以膜的低压、渗透侧的压力与膜的高压、原料侧的压力之比;(e)用以将非渗透气体作为所需要的产物气体从膜系统中排出的部件;(f)用于从膜系统中排出吹扫气体和上述渗透气体的分立的部件;这样,该膜系统起到增强所要的纯化的作用,并且有高的非渗透产物气体回收率,这一膜系统显示了显著程度的逆流特性,它以吹扫气体取代所需要的产物气体的共渗透来促进杂质渗透及其从膜表面的清除,从而保持了使杂质横穿过膜的驱动力。
17.权利要求16的膜系统,其中,所述膜的材料应使得杂质相对于原料气流具有大于约100的分离系数。
18.权利要求17的膜系统,其中所述分离系数是大于约1000。
19.权利要求16的膜系统,其中所述用于吹扫气的导管部件应提供约0.6至约1.7的清洗比。
20.权利要求19的膜系统,其中所述清洗比大于1。
21.权利要求16的膜系统,其中,所述空心纤维被缠绕成螺旋形,纤维的有效长度基本上是均匀的,从而能够促进跨越由所述基质部分和表皮或分离层部分组成的膜二侧的基本上均匀的气体流动。
22.权利要求16的膜系统,其中,所述用以跨越膜的表面建立逆流流动方式的部件是由沿着膜的纵向外表面将膜包封起来的不可渗透的屏障构成。
23.权利要求16的膜系统,其中所述表面孔隙率是大于0.5%。
24.权利要求23的膜系统,其中所述表面孔隙率是约0.5%至约5%或更高。
25.权利要求16的膜系统,其中所述膜系统包括一个复合膜系统。
26.权利要求25的膜系统,其中所述基质包括聚砜。
27.权利要求16的膜系统,其中所述膜系统包括一个不对称膜系统。
全文摘要
用吹扫气体(而不是产物气体)来促进膜系统中的渗透,实现了增强的空气干燥或其它气体纯化,所述膜系统具有适合于获得径向混合的基质,并具有逆流流动方式和在膜表面上方的均匀气体流动。
文档编号B01D53/22GK1060417SQ9110962
公开日1992年4月22日 申请日期1991年10月10日 优先权日1990年10月11日
发明者R·普拉萨德 申请人:联合碳化工业气体技术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