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对燃烧产生废气的过滤净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34370阅读:3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对燃烧产生废气的过滤净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对燃烧产生废气的过滤净化系统,包括抽气装置(1)、第一框体装置(2)、第一过滤装置(3)、管道装置(4)、第二框体装置(5)、第二过滤装置(6)及排出装置,抽气装置(1)包括罩壳(11)、第一过滤网(12),第一框体装置(2)包括第一框体(21)、第二管道(22)、第一水泵(23)、第二支架(24)、第二阀门(25)、第一排出管(26)、第三阀门(27),第一过滤装置(3)包括第一弯曲板(31)、第一滚轮(32)、第二弯曲板(33)、堵塞块(34)、第一弹簧(35)、第一海绵块(36)、第二弹簧(37)、第二海绵块(38),本发明使用少量的水资源也能对废气进行有效净化除尘,净化效果较好。
【专利说明】
一种对燃烧产生废气的过滤净化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废气净化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对燃烧产生废气的过滤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废气垃圾处理已成为热点问题,目前对废气垃圾较为有效率的处理方式是焚化装置对废弃物进行焚化处理,然而废弃物在进行焚化时会产生废气,废气仅经过简单的过滤后就排放到空气中,净化效率低下,尤其难以对PM50—下的微粒进行过滤净化,排出的废气成为新的污染源,因此不能接近居住地点。
[0003]中国专利CN203571756U揭示了一种垃圾焚化及废气净化装置,炉体有注水夹层装容用于恒温的水,并与底部空心的焚烧炉排相通,炉体内另有用于烘干废气垃圾的水平的烘干翻板,烘干翻板及密封门为空腔结构,通过旋转接头与注水夹层相通,炉体内废气通过排气管排出并经过后方串联的多个浪涌除尘水箱及一对水雾除尘水箱进行除尘,水箱内有石灰水,浪涌除尘水箱内有隔离结构令废气在水面呈U型通过,并在水面形成高温浪涌泡沫,水雾除尘水箱内有喷雾装置除尘,水箱组合的后面有抽风机令水箱内空气呈负压并加速其流动,投料机传输带中间有压滤机压滤废弃物水分,其有益效果为除尘效果极优且环保节能无污染。然而其需要不断的往其中注水才能维持除尘的效果,因此水资源消耗较大,浪费水资源;并且在对废气进行除尘时,除尘方式单一,主要依赖水资源对废气进行除尘,对水资源匮乏的地区不适用;同时对净化后的水资源没有进行净化处理,会产生环境污染,不利于环境的保护。
[0004]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对燃烧产生废气的过滤净化系统,包括抽气装置、第一框体装置、第一过滤装置、管道装置、第二框体装置、第二过滤装置及排出装置,抽气装置包括罩壳、第一过滤网、第一管道、第一风机,第一框体装置包括第一框体、第二管道、第一水栗、第二支架、第二阀门、第一排出管、第三阀门,第一过滤装置包括第一弯曲板、第一滚轮、第二弯曲板、堵塞块、第一弹簧、第一海绵块、第二弹簧、第二海绵块,本发明使用少量的水资源也能对废气进行有效净化除尘,净化效果较好。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种对燃烧产生废气的过滤净化系统,所述对燃烧产生废气的过滤净化系统包括抽气装置、位于所述抽气装置右侧的第一框体装置、收容于所述第一框体装置内的第一过滤装置、位于所述第一框体装置右侧的管道装置、位于所述管道装置下方的第二框体装置、收容于所述第二框体装置内的第二过滤装置及位于所述第二框体装置下方的排出装置,所述抽气装置包括罩壳、收容于所述罩壳内的第一过滤网、位于所述罩壳上方的第一管道、设置于所述第一管道内的第一风机、第一阀门及位于所述第一风机右侧的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框体装置包括第一框体、位于所述第一框体上方的第二管道、设置于所述第二管道上的第一水栗、位于所述第一水栗下方的第二支架、设置于所述第二管道上的第二阀门、位于所述第一框体下方的第一排出管、设置于所述第一排出管上的第三阀门、收容于所述第一框体内的第二过滤网,所述第一过滤装置包括第一弯曲板、收容于所述第一弯曲板内的第一滚轮、位于所述第一弯曲板右侧的第二弯曲板、位于所述第二弯曲板上方的堵塞块、位于所述堵塞块上方的第一弹簧、位于所述第二弯曲板右侧的第一海绵块、位于所述第一海绵块上方的第二弹簧、位于所述第二弹簧上方的第二海绵块、位于所述第一海绵块下方的第三弹簧及位于所述第一海绵块下方的第三过滤网,所述管道装置包括第三管道、设置于所述第三管道上的第四阀门、位于所述第三管道上方的第三支架、位于所述第三管道左侧的第四支架及位于所述第四支架右侧的第一横杆,所述第二框体装置包括第二框体、位于所述第二框体左侧的第四管道、设置于所述第四管道上的第二风机、第五阀门、位于所述第二框体上方的第五管道、设置于所述第五管道上的第二水栗、第六阀门,所述第二过滤装置包括第三弯曲板、位于所述第三弯曲板上方的第三海绵块、位于所述第三弯曲板下方的推动杆、位于所述推动杆下方的气缸、位于所述气缸左右两侧的挡板、位于所述挡板左侧的第四弯曲板,所述排出装置包括集中框、收容于所述集中框内的第四过滤网、位于所述第四过滤网下方的第五弹簧、位于所述集中框下方的第二排出管及设置于所述第二排出管上的第七阀门。
[0008]所述罩壳呈空心的圆台状,所述罩壳的上表面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过滤网的上表面与所述罩壳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过滤网的侧面与所述罩壳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管道呈L型,所述第一管道的下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且与所述罩壳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风机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罩壳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0009]所述第一框体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第一框体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框体上设有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二通孔、位于其下表面的第三通孔、位于其右表面的第四通孔及位于其左表面的第五通孔,所述第一管道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五通孔且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管道的左端呈竖直状且对准所述第二通孔且与所述第一框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水栗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排出管呈竖直状,所述第一排出管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三通孔且与所述第一框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过滤网呈空心的半球状,所述第二过滤网的右表面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过滤网位于所述第四通孔的左侧。
[0010]所述第一弯曲板的横截面呈弯曲状,所述第一弯曲板的两端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弯曲板位于所述第五通孔的右侧,所述第一弯曲板上设有第六通孔,所述第一滚轮呈圆柱体,所述第一滚轮与所述第一框体轴转连接,所述第一滚轮上设有第一刷毛,所述第一刷毛设有若干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滚轮上,所述第一刷毛与所述第一滚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弯曲板呈弯曲状,所述第二弯曲板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弯曲板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弯曲板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海绵块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弯曲板上设有第七通孔及位于其下方的第四弹簧,所述第四弹簧呈竖直状,所述第四弹簧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弯曲板固定连接,所述堵塞块的横截面呈半圆形,所述堵塞块位于所述第七通孔的上方,所述第一弹簧呈竖直状,所述第一弹簧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弯曲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下端与所述堵塞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海绵块呈弯曲状,所述第一海绵块的左端与所述第二弯曲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海绵块的右端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呈水平状,所述第二弹簧的右端与所述第一框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左端与所述第二弯曲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海绵块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海绵块的右表面及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海绵块位于所述第二通孔的下方,所述第三弹簧呈竖直状,所述第三弹簧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海绵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过滤网呈空心的圆锥体,所述第三过滤网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过滤网位于所述第三通孔的上方。
[0011]所述第三管道的上端对准所述第四通孔且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管道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架呈L型,所述第四支架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架的另一端呈竖直状,所述第一横杆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横杆的左端与所述第四支架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管道贯穿所述第一横杆的上下表面且与其固定连接。
[0012]所述第二框体上设有位于其上表面的第八通孔、位于其左表面的第九通孔、位于其下表面的第十通孔及位于其上表面的第十一通孔,所述第三管道的下端对准所述第八通孔且与所述第二框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架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框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管道的右端对准所述第九通孔且与所述第二框体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管道的左端对准所述第十一通孔且与所述第二框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0013]所述第三弯曲板的横截面呈弯曲状,所述第三弯曲板的上表面顶靠在所述第二框体的内表面上,所述第三弯曲板位于所述第八通孔及第十一通孔的下方,所述第三弯曲板的两端设有凹槽,所述第三海绵块呈长方体,所述第三海绵块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海绵块位于所述第八通孔的下方。
[0014]所述推动杆呈竖直放置,所述推动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三弯曲板固定连接,所述推动杆的下端与所述气缸连接,所述气缸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挡板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气缸的左右两侧,所述挡板呈竖直状,所述挡板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挡板的侧面与所述气缸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弯曲板呈弯曲状,所述第四弯曲板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弯曲板位于所述第九通孔的右侧。
[0015]所述集中框呈空心的圆柱体,所述集中框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框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集中框位于所述第十通孔的下方,所述集中框的下表面设有第十二通孔,所述第四过滤网呈圆柱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四过滤网的上表面顶靠在所述第二框体的下表面上。
[0016]所述第五弹簧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五弹簧呈竖直状,所述第五弹簧的下端与所述集中框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弹簧的上端与所述第四过滤网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排出管呈竖直状,所述第二排出管的上端对准所述第十二通孔且与所述集中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001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对燃烧产生废气的过滤净化系统具有如下优点:
[0018]本发明对燃烧产生废气的过滤净化系统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先对抽入的废气进行初步的过滤,然后通过浸湿的海绵对废气进行过滤,即使少量的水资源也能对废气进行有效净化除尘,净化效果较好,并且节约水资源,节约成本;同时可以对废气进行多重过滤,过滤方式多样化,可以对不同的废气过滤,扩大其使用范围;并且对净化后的水资源进行净化过滤后排出,防止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保护环境。
【附图说明】
[00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对燃烧产生废气的过滤净化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0020]图1为本发明对燃烧产生废气的过滤净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中:1-抽气装置;11-罩壳;111-第一通孔;12-第一过滤网;13-第一管道;14-第一风机;15-第一支架;16-第一阀门;2-第一框体装置;21-第一框体;211-第二通孔;212-第三通孔,213-第四通孔;214-第五通孔;22-第二管道;23-第一水栗;24-第二支架;25-第二阀门;26-第一排出管;27-第三阀门;28-第二过滤网;3-第一过滤装置;31-第一弯曲板;311-第六通孔;32-第一滚轮;321-第一刷毛;33-第二弯曲板;331-第七通孔;332-第四弹簧;34-堵塞块;35-第一弹簧;36-第一海绵块;37-第二弹簧,38-第二海绵块;39-第三弹簧;30-第三过滤网;4-管道装置;41-第三管道;42-第四阀门;43-第三支架;44-第四支架;45-第一横杆;5-第二框体装置;51-第二框体;511-第八通孔;512-第九通孔;513-第十通孔;52-第四管道;53-第二风机;54-第五阀门;55-第五管道;56-第二水栗;57-第六阀门;6-第二过滤装置;61-第三弯曲板;611-凹槽;62-第三海绵块;63-推动杆;64-挡板;65-第四弯曲板;66-气缸;7-排出装置;71-集中框;711-第十二通孔;72-第四过滤网;73-第五弹簧;74-第二排出管;75-第七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0022]如图1所示,本发明对燃烧产生废气的过滤净化系统包括抽气装置1、位于所述抽气装置I右侧的第一框体装置2、收容于所述第一框体装置2内的第一过滤装置3、位于所述第一框体装置2右侧的管道装置4、位于所述管道装置4下方的第二框体装置5、收容于所述第二框体装置5内的第二过滤装置6及位于所述第二框体装置5下方的排出装置7。
[0023]如图1所示,所述抽气装置I包括罩壳11、收容于所述罩壳11内的第一过滤网12、位于所述罩壳11上方的第一管道13、设置于所述第一管道13内的第一风机14、第一阀门16及位于所述第一风机14右侧的第一支架15。所述罩壳11呈空心的圆台状,所述罩壳11的横截面呈倒置的凹字形,所述罩壳11的上表面设有第一通孔111,所述第一通孔111与所述罩壳1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一过滤网12的上表面与所述罩壳1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过滤网12的侧面与所述罩壳1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管道13呈L型,所述第一管道13的下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111且与所述罩壳1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一管道13的内部与所述罩壳1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一风机14与电源电性连接,所述第一风机14可以使得外界的空气进入到所述第一管道13内。所述第一阀门16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管道13内水的流量。所述第一支架15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15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风机1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15的另一端与所述罩壳1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0024]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框体装置2包括第一框体21、位于所述第一框体21上方的第二管道22、设置于所述第二管道22上的第一水栗23、位于所述第一水栗23下方的第二支架24、设置于所述第二管道22上的第二阀门25、位于所述第一框体21下方的第一排出管26、设置于所述第一排出管26上的第三阀门27、收容于所述第一框体21内的第二过滤网28。所述第一框体21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第一框体21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框体21上设有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二通孔211、位于其下表面的第三通孔212、位于其右表面的第四通孔213及位于其左表面的第五通孔214,所述第二通孔211、第三通孔212、第四通孔213及第五通孔214呈圆形且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一管道13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五通孔214且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一管道13的内部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二管道22的左端呈竖直状且对准所述第二通孔211且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二管道22的内部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一水栗23可以将水抽入到所述第二管道22内。所述第二阀门25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管道22内水的流量。所述第二支架24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2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水栗2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24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排出管26呈竖直状,所述第一排出管26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三通孔212且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排出管26的内部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三阀门27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排出管26内水的流量。所述第二过滤网28呈空心的半球状,所述第二过滤网28的右表面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过滤网28位于所述第四通孔213的左侧。
[0025]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过滤装置3包括第一弯曲板31、收容于所述第一弯曲板31内的第一滚轮32、位于所述第一弯曲板31右侧的第二弯曲板33、位于所述第二弯曲板33上方的堵塞块34、位于所述堵塞块34上方的第一弹簧35、位于所述第二弯曲板33右侧的第一海绵块36、位于所述第一海绵块36上方的第二弹簧37、位于所述第二弹簧37上方的第二海绵块38、位于所述第一海绵块36下方的第三弹簧39及位于所述第一海绵块36下方的第三过滤网30。所述第一弯曲板31的横截面呈弯曲状,所述第一弯曲板31的两端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弯曲板31位于所述第五通孔214的右侧,所述第一弯曲板31上设有第六通孔311,所述第六通孔311与所述第一弯曲板3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一滚轮32呈圆柱体,所述第一滚轮32与所述第一框体21轴转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滚轮32可以在所述第一框体21内及第一弯曲板31内旋转,所述第一滚轮32上设有第一刷毛321,所述第一刷毛321设有若干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滚轮32上,所述第一刷毛321与所述第一滚轮3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刷毛321与所述第一弯曲板31的内表面接触,从而可以清扫所述第一弯曲板31内表面上沉积的杂质,所述第一滚轮32与电机连接,带动所述第一滚轮32主动旋转。所述第二弯曲板33呈弯曲状,所述第二弯曲板33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弯曲板33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弯曲板33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海绵块38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弯曲板33上设有第七通孔331及位于其下方的第四弹簧332,所述第七通孔331贯穿所述第二弯曲板33的上下表面,所述第四弹簧332呈竖直状,所述第四弹簧332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332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弯曲板33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第二弯曲板33起到支撑作用。所述堵塞块34的横截面呈半圆形,所述堵塞块34位于所述第七通孔331的上方,所述堵塞块34没有完全堵塞所述第七通孔331,当所述第二弯曲板33上方有水时,水可以较为缓慢的从所述第七通孔331穿过进入到所述第二弯曲板33的下方,并且所述堵塞块34采用密度小于水的材料制成,使得所述第二弯曲板33上水量较大时,所述堵塞块34可以漂浮在水面上,从而使得所述堵塞块34不再顶靠在所述第二弯曲板33上,从而使得第二弯曲板33上方的水尽快的经过第七通孔331进入到所述第二弯曲板33的下方,防止第二弯曲板33上水量较大影响过滤的效率。所述第一弹簧35呈竖直状,所述第一弹簧35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弯曲板3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35的下端与所述堵塞块3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堵塞块34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一弹簧35的弹力较小,使得所述第二弯曲板33上方有水时,所述堵塞块34依然可以漂浮在水面上。所述第一海绵块36呈弯曲状,所述第一海绵块36的左端与所述第二弯曲板3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海绵块36的右端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37呈水平状,所述第二弹簧37的右端与所述第一框体2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37的左端与所述第二弯曲板3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海绵块38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海绵块38的右表面及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海绵块38位于所述第二通孔211的下方。所述第三弹簧39呈竖直状,所述第三弹簧39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39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海绵块36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过滤网30呈空心的圆锥体,所述第三过滤网30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过滤网30位于所述第三通孔212的上方。
[0026]如图1所示,所述管道装置4包括第三管道41、设置于所述第三管道41上的第四阀门42、位于所述第三管道41上方的第三支架43、位于所述第三管道41左侧的第四支架44及位于所述第四支架44右侧的第一横杆45。所述第三管道41的上端对准所述第四通孔213且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三管道41的内部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四阀门42用于控制所述第三管道41内气体的流量。所述第三支架43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4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4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管道41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架44呈L型,所述第四支架44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架44的另一端呈竖直状。所述第一横杆45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横杆45的左端与所述第四支架44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管道41贯穿所述第一横杆45的上下表面且与其固定连接。
[0027]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框体装置5包括第二框体51、位于所述第二框体51左侧的第四管道52、设置于所述第四管道52上的第二风机53、第五阀门54、位于所述第二框体51上方的第五管道55、设置于所述第五管道55上的第二水栗56、第六阀门57。所述第二框体51上设有位于其上表面的第八通孔511、位于其左表面的第九通孔512、位于其下表面的第十通孔513及位于其上表面的第十一通孔,所述第八通孔511、第九通孔512、第十通孔513及第十一通孔呈圆形且与所述第二框体5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三管道41的下端对准所述第八通孔511且与所述第二框体5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三管道41的内部与所述第二框体5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四支架44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框体5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管道52的右端对准所述第九通孔512且与所述第二框体5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四管道52的内部与所述第二框体5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二风机53与电源电性连接,使得所述第二框体51内的空气被抽入到所述第四管道52内。所述第五阀门54用于控制所述第四管道52内气体的流量。所述第五管道55的左端对准所述第十一通孔且与所述第二框体5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五管道55的内部与所述第二框体5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二水栗56用于将水抽入到所述第五管道55内。所述第六阀门57用于控制所述第五管道55内水的流量。
[0028]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过滤装置6包括第三弯曲板61、位于所述第三弯曲板61上方的第三海绵块62、位于所述第三弯曲板61下方的推动杆63、位于所述推动杆63下方的气缸66、位于所述气缸66左右两侧的挡板64、位于所述挡板64左侧的第四弯曲板65。所述第三弯曲板61的横截面呈弯曲状,所述第三弯曲板61的上表面顶靠在所述第二框体51的内表面上,所述第三弯曲板61位于所述第八通孔511及第十一通孔的下方,所述第三弯曲板61的两端设有凹槽611,所述凹槽611与所述第三弯曲板6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三弯曲板61采用弹性材料制成,使得所述第三弯曲板61可以发生弹性变形。所述第三海绵块62呈长方体,所述第三海绵块62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框体5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海绵块62位于所述第八通孔511的下方。所述推动杆63呈竖直放置,所述推动杆63的上端与所述第三弯曲板61固定连接,所述推动杆63的下端与所述气缸66连接,使得所述气缸66带动所述推动杆63上下移动。所述气缸66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框体5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挡板64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气缸66的左右两侧,所述挡板64呈竖直状,所述挡板64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框体5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挡板64的侧面与所述气缸66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挡板64可以挡住气缸66两侧的水与气缸66接触,从而对气缸66起到保护的作用,使得气缸66能够正常的工作。所述第四弯曲板65呈弯曲状,所述第四弯曲板65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框体5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弯曲板65位于所述第九通孔512的右侧。
[0029]如图1所示,所述排出装置7包括集中框71、收容于所述集中框71内的第四过滤网72、位于所述第四过滤网72下方的第五弹簧73、位于所述集中框71下方的第二排出管74及设置于所述第二排出管74上的第七阀门75。所述集中框71呈空心的圆柱体,所述集中框71的横截面呈凹字形,所述集中框71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框体5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集中框71位于所述第十通孔513的下方,所述集中框71的下表面设有第十二通孔711,所述第十二通孔711呈圆形且与所述集中框7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四过滤网72呈圆柱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四过滤网72的上表面顶靠在所述第二框体51的下表面上。所述第五弹簧73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五弹簧73呈竖直状,所述第五弹簧73的下端与所述集中框7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弹簧73的上端与所述第四过滤网7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第四过滤网72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二排出管74呈竖直状,所述第二排出管74的上端对准所述第十二通孔711且与所述集中框7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二排出管74的内部与所述集中框7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七阀门75用于控制所述第二排出管74内水的流量。
[0030]如图1所示,所述本发明对燃烧产生废气的过滤净化系统使用时,首先将罩壳11对准废弃物燃烧的上方,这样就可以使得大部分的废气自动的进入到罩壳11内。然后启动第一风机14,使得废气经过第一过滤网12的过滤后进入到所述第一管道13内,所述第一过滤网12可以将粒径较大的杂质过滤掉。然后空气经过第五通孔214进入到所述第一框体21内。此时启动与第一滚轮32连接的电机,使得所述第一滚轮32旋转,进而带动所述第一刷毛321旋转,由于所述第一弯曲板31的设置,使得进入到所述第一框体21内的空气与所述第一刷毛321充分接触,进而使得旋转的第一刷毛321可以对空气进行充分的过滤,吸附空气中粒径较大的杂质或者棉絮等。然后空气经过第六通孔311进入到所述第一弯曲板31的下方。此时启动第一水栗23,并且将第二管道22的右端与水池连接,使得水池内的水被抽入到所述第二管道22内,然后经过第二通孔211进入到所述第一框体21内,然后浸湿第二海绵块38,当第二海绵块38被完全浸湿后,其上的水会滴到第一海绵块36上,且会滴到第二弯曲板33的上方,且浸湿第二弯曲板33的上表面,同时会浸湿堵塞块34,此时关闭第一水栗23。穿过所述第六通孔311进入到所述第一弯曲板31下方的空气与第二弯曲板33的上表面的水接触,对空气起到一定的吸附作用,清除掉空气中一部分杂质,然后空气经过浸湿的第二海绵块38的过滤后进入到所述第二弯曲板33的右侧,且向下流动,然后经过浸湿的第一海绵块36的过滤后进入到所述第一海绵块36的下方。由于第一海绵块36及第二海绵块38被浸湿,使得其可以使用较长时间,且保持同样的净化效果,可以有效的节约水资源。然后净化后的空气经过第二过滤网28的过滤后且经过第四通孔213进入到所述第三管道41内。当使用较长时间时,所述第二弯曲板33上会沉积较多的水,然后开始慢慢的经过第七通孔331流动到所述第二弯曲板33的下方,并且第一海绵块36上的水会滴到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表面上,且沉积在第一海绵块36的下方,然后经过第三过滤网30的过滤后进入到所述第三过滤网30的内部,然后经过第三通孔212进入到所述第二排出管26内,打开第三阀门27使其排出即可,从而可以使得过滤后的水被净化后排出,防止污染环境。然后打开第四阀门42,使得所述第三管道41内的空气经过第八通孔511进入到所述第二框体51内。此时启动第二水栗56,并且将第五管道55的右端与水池连接,然后将水抽入到所述第五管道55内,然后集中到所述第三弯曲板61上,当水量达到规定值时,关闭第二水栗56。然后启动气缸66,使得所述推动杆63向上移动,进而使得所述第三弯曲板61发生弹性变形,使得所述第三弯曲板61内的水也向上移动,直至将第三海绵块62浸湿,使得可以对进入到所述第二框体51内的空气进行净化。然后启动气缸66使得推动杆63向下移动,进而使得所述第三弯曲板61恢复原状。然后被第三海绵块62净化后的空气经过所述凹槽611向所述第三弯曲板61的外侧流动。然后启动第二风机53,使得净化后的空气进入到所述第四管道52内,打开第五阀门54,将空气排出。当所述第三弯曲板61内的水净化较长时间较脏时,启动气缸66,使得所述推动杆63向上移动,进而使得所述第三弯曲板61发生弹性变形,使得所述第三弯曲板61内的水全部经过凹槽611进入到所述第三弯曲板61的外侧,然后经过第十通孔513进入到所述集中框71内,然后经过第四过滤网72的过滤后集中到所述集中框71内。然后打开第七阀门75,净化后的水经过第二排出管74排出。至此,本发明对燃烧产生废气的过滤净化系统使用过程描述完毕。
[0031]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主权项】
1.一种对燃烧产生废气的过滤净化系统,包括抽气装置(I)、位于所述抽气装置(I)右侧的第一框体装置(2)、收容于所述第一框体装置(2)内的第一过滤装置(3)、位于所述第一框体装置(2)右侧的管道装置(4)、位于所述管道装置(4)下方的第二框体装置(5)、收容于所述第二框体装置(5)内的第二过滤装置(6)及位于所述第二框体装置(5)下方的排出装置(7),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气装置(I)包括罩壳(11)、收容于所述罩壳(11)内的第一过滤网(12)、位于所述罩壳(11)上方的第一管道(13)、设置于所述第一管道(13)内的第一风机(14)、第一阀门(16)及位于所述第一风机(14)右侧的第一支架(15),所述第一框体装置(2)包括第一框体(21)、位于所述第一框体(21)上方的第二管道(22)、设置于所述第二管道(22)上的第一水栗(23)、位于所述第一水栗(23)下方的第二支架(24)、设置于所述第二管道(22)上的第二阀门(25)、位于所述第一框体(21)下方的第一排出管(26)、设置于所述第一排出管(26)上的第三阀门(27)、收容于所述第一框体(21)内的第二过滤网(28),所述第二过滤装置(6)包括第三弯曲板(61)、位于所述第三弯曲板(61)上方的第三海绵块(62)、位于所述第三弯曲板(61)下方的推动杆(63)、位于所述推动杆(63)下方的气缸(66)、位于所述气缸(66)左右两侧的挡板(64)、位于所述挡板(64)左侧的第四弯曲板(65),所述第一框体(21)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第一框体(21)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框体(21)上设有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二通孔(211)、位于其下表面的第三通孔(212)、位于其右表面的第四通孔(213)及位于其左表面的第五通孔(214),所述第一管道(13)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五通孔(214)且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管道(22)的左端呈竖直状且对准所述第二通孔(211)且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燃烧产生废气的过滤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装置(3)包括第一弯曲板(31)、收容于所述第一弯曲板(31)内的第一滚轮(32)、位于所述第一弯曲板(31)右侧的第二弯曲板(33)、位于所述第二弯曲板(33)上方的堵塞块(34)、位于所述堵塞块(34)上方的第一弹簧(35)、位于所述第二弯曲板(33)右侧的第一海绵块(36)、位于所述第一海绵块(36)上方的第二弹簧(37)、位于所述第二弹簧(37)上方的第二海绵块(38)、位于所述第一海绵块(36)下方的第三弹簧(39)及位于所述第一海绵块(36)下方的第三过滤网(3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燃烧产生废气的过滤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罩壳(II)呈空心的圆台状,所述罩壳(11)的上表面设有第一通孔(111),所述第一过滤网(12)的上表面与所述罩壳(1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过滤网(12)的侧面与所述罩壳(1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管道(13)呈L型,所述第一管道(13)的下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111)且与所述罩壳(1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15)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15)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风机(1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15)的另一端与所述罩壳(1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燃烧产生废气的过滤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24)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2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水栗(2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24)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排出管(26)呈竖直状,所述第一排出管(26)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三通孔(212)且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过滤网(28)呈空心的半球状,所述第二过滤网(28)的右表面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过滤网(28)位于所述第四通孔(213)的左侧。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对燃烧产生废气的过滤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海绵块(36)呈弯曲状,所述第一海绵块(36)的左端与所述第二弯曲板(3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海绵块(36)的右端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37)呈水平状,所述第二弹簧(37)的右端与所述第一框体(2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37)的左端与所述第二弯曲板(33)固定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对燃烧产生废气的过滤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海绵块(38)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海绵块(38)的右表面及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海绵块(38)位于所述第二通孔(211)的下方,所述第三弹簧(39)呈竖直状,所述第三弹簧(39)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39)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海绵块(36)固定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对燃烧产生废气的过滤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过滤网(30)呈空心的圆锥体,所述第三过滤网(30)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过滤网(30)位于所述第三通孔(212)的上方。
【文档编号】B01D50/00GK105999966SQ201610562477
【公开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请日】2016年7月17日
【发明人】李斌
【申请人】成都恒力达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