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净化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738754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空气净化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气净化设备,具体是一种空气净化器。
【背景技术】
[0002]空气净化器又称空气清洁器、空气清新机、净化器,是指能够吸附、分解或转化各种空气污染物(一般包括PM2.5、粉尘、花粉、异味、甲醛之类的装修污染、细菌、过敏原等),有效提高空气清洁度的产品,主要分为家用、商用、工业、楼宇、车用。
[0003]传统的空气净化器是用滤纸和过滤材料构成,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过滤材料需经常更换,导致使用成本较高,而且空气清新转换效率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气净化器,其通过气道阻栏滤清空气,可以使空气中杂质通过阻栏气道滞留在腔体内,净化效率高,而且无需经常更换过滤材料,有效降低使用成本。
[0005]一种空气净化器,包括安装板、进气扇、多个过滤组件,进气扇安装在安装板内侧,多个过滤组件可拆卸的安装在安装板上,所述过滤组件包括室内进气座、隔套、室外进气座,室内进气座固定在安装板上,室内进气座内设有与进气扇连通的室内进气座内腔,室外进气座上设有滤芯腔及与滤芯腔连通的活性炭腔,隔套套装在室外进气座上,隔套与室外进气座之间形成密闭隔套内腔,隔套与室内进气座之间形成密闭的隔套外腔,室外进气座上开设连通活性炭腔与隔套内腔的室外进气孔,形成阻拦式第一气道;隔套上开设连通隔套内腔与隔套外腔的隔套进气孔,形成阻拦式第二气道;室内进气座上开设连通隔套外腔与室内进气座内腔的室内进气孔,形成阻拦式第三气道。
[0006]进一步的,安装板设有多个安装孔,每一安装孔中可拆卸的安装所述过滤组件。
[0007]进一步的,隔套与室外进气座之间通过螺纹固定连接。
[0008]进一步的,室外进气座与室内进气座通过螺旋配合紧固。
[0009]进一步的,室外进气孔、隔套进气孔和室内进气孔的直径为1-2_。
[0010]进一步的,还包括安装在安装板的排气扇,排气扇的出口通过连接管与竖直的内抽气管连通,内抽气管外套设外抽气管,连接管的底部设有电热板,侧壁设有活门。
[001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空气流动过程中设置多个阻拦式气道(室外进气孔、隔套进气孔和室内进气孔)和腔体(隔套内腔、隔套外腔),这样空气污染物在行进过程中由于这些腔体的迂回阻挡而留在腔体内,由此即可实现阻挡污染物进入下一气道的作用,实现过滤效果,相比现有技术频繁更换滤芯材料可大大节省空气过滤成本,而且净化效率高。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实用新型空气净化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3]图2是本实用新型空气净化器的右视图;
[0014]图3是图1中II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0015]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室内进气座、隔套和室外进气座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16]图中:1 一外抽气管,2—内抽气管,3—连接管,4 一安装板,5—排气扇,6—电热板,7一活丨I,8一进气扇,9一内罩,10一室内进气座,11 一室内进气孔,12一隔套,13一滤芯,14 一活性炭,15—室外进气座,16—室外进气孔,17—隔套进气孔,18—隔套内腔,19 一隔套外腔,20—室内进气座内腔,21—滤芯腔,22—活性炭腔,23—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18]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空气净化器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空气净化器包括安装板4、安装在安装板4内侧的进气扇8、可拆卸的安装在安装板4上的多个过滤组件。
[00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安装板4设有多个安装孔23 (如图2所示),所述安装孔23可设计为圆形,每一安装孔23中可拆卸的安装所述过滤组件。
[0020]请进一并参考图3及图4,所述过滤组件包括室内进气座10、隔套12、室外进气座15,室内进气座10固定在安装板4上,室内进气座10内设有与进气扇8连通的室内进气座内腔20,室外进气座15上设有滤芯腔21和与滤芯腔21连通的活性炭腔22,滤芯腔21用于装入滤芯13,活性炭腔22用于装入活性炭14,隔套12套装在室外进气座15上,隔套12与室外进气座15之间形成密闭隔套内腔18,隔套12与室内进气座10之间形成密闭的隔套外腔19,室外进气座15上开设连通活性炭腔22与隔套内腔18的室外进气孔16,隔套12上开设连通隔套内腔18与隔套外腔19的隔套进气孔17,室内进气座10上开设连通隔套外腔19与室内进气座内腔20的室内进气孔11。其中,隔套12与室外进气座15之间可通过螺纹固定连接,室外进气座15与室内进气座10通过螺旋配合紧固。
[0021]使用时,首先启动进气扇8,室外空气通过滤芯13过滤后进入活性炭腔22,经过滤芯13和活性炭腔22可过滤掉一部分空气污染物,然后通过室外进气孔16进入隔套内腔18,接着通过隔套进气孔17进入隔套外腔19,然后通过室内进气孔11进入室内进气座内腔20,由于室内进气座内腔20与进气扇8是连通的,经过上述结构过滤的空气通过进气扇8吸入室内,完成空气净化过程,其中室外进气孔16、隔套进气孔17和室内进气孔11的直径非常小,约为1_2_,由于在整个空气流动过程中经过多个阻拦式气道(室外进气孔16、隔套进气孔17和室内进气孔11)和腔体(隔套内腔18、隔套外腔19),这样空气污染物在行进过程中由于这些腔体的迂回阻挡而留在腔体内,由此即可实现阻挡污染物进入下一气道的作用,实现过滤效果,相比现有技术频繁更换滤芯材料可大大节省空气过滤成本,而且净化效率高。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空气污染物在隔套内腔18、隔套外腔19内淤积,清理也十分方便,只需要将室外进气座15从室内进气座10上旋下,然后从室外进气座15上将隔套12拆下,如图4所示,即可将所述过滤组件拆解后进行清洗即可将空气污染物去除,又可重新使用,避免了频繁更换滤芯材料的问题,而且结构简单,使用起来也极为方便。
[0022]请进一步参考图1及图2,在另一实施中,所述空气净化器还包括安装在安装板4上的排气扇5,排气扇5的出口通过连接管3与竖直的内抽气管2连通,内抽气管2外套设外抽气管1,连接管3的底部设有电热板6,侧壁设有活门7。当室内空气污染度不高时,电热板6启动加热,排气扇5不工作,活门7呈关闭状态,电热板6的加热使空气加热上升,依次从内抽气管2、外抽气管I向上排出;当当室内空气污染度较高时,电热板6停止工作,排气扇5开启,活门7向外打开,此时室内空气通过排气扇5向外排出。通过排气扇5、活门7、电热板6、内抽气管2、外抽气管I实现室内空气的向外排放,与上述进气扇8、过滤组件共同作用实现空气内外循环。内抽气管2和外抽气管I均为上端开口的圆锥体结构,
[002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属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主权项】
1.一种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板(4)、进气扇(8)、多个过滤组件,进气扇(8)安装在安装板(4)内侧,多个过滤组件可拆卸的安装在安装板(4)上,所述过滤组件包括室内进气座(10)、隔套(12)、室外进气座(15),室内进气座(10)固定在安装板⑷上,室内进气座(10)内设有与进气扇(8)连通的室内进气座内腔(20),室外进气座(15)上设有滤芯腔(21)及与滤芯腔(21)连通的活性炭腔(22),隔套(12)套装在室外进气座(15)上,隔套(12)与室外进气座(15)之间形成密闭隔套内腔(18),隔套(12)与室内进气座(10)之间形成密闭的隔套外腔(19),室外进气座(15)上开设连通活性炭腔(22)与隔套内腔(18)的室外进气孔(16),形成阻拦式第一气道;隔套(12)上开设连通隔套内腔(18)与隔套外腔(19)的隔套进气孔(17),形成阻拦式第二气道;室内进气座(10)上开设连通隔套外腔(19)与室内进气座内腔(20)的室内进气孔(11),形成阻拦式第三气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安装板(4)设有多个安装孔(23),每一安装孔(23)中可拆卸的安装所述过滤组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隔套(12)与室外进气座(15)之间通过螺纹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室外进气座(15)与室内进气座(10)通过螺旋配合紧固。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室外进气孔(16)、隔套进气孔(17)和室内进气孔(11)的直径为l-2mm0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在安装板(4)的排气扇(5),排气扇(5)的出口通过连接管(3)与竖直的内抽气管⑵连通,内抽气管(2)外套设外抽气管(1),连接管(3)的底部设有电热板¢),侧壁设有活门(7)。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气净化器,包括安装板、安装在安装板内侧的进气扇、可拆卸的安装在安装板上的多个过滤组件。过滤组件包括室内进气座、隔套、室外进气座。室内进气座内设有与进气扇连通的室内进气座内腔,室外进气座上设有滤芯腔及与滤芯腔连通的活性炭腔,隔套套装在室外进气座上,隔套与室外进气座之间形成密闭隔套内腔,隔套与室内进气座之间形成密闭隔套外腔,室外进气座上开设连通活性炭腔与隔套内腔的室外进气孔;隔套上开设连通隔套内腔与隔套外腔的隔套进气孔;室内进气座上开设连通隔套外腔与室内进气座内腔的室内进气孔。本实用新型可使空气杂质通过阻栏气道滞留在腔体内,净化效率高,且无需经常更换过滤材料,有效降低使用成本。
【IPC分类】B01D46-42, B01D46-00
【公开号】CN204447565
【申请号】CN201520061912
【发明人】李建新, 沈顺元
【申请人】李建新
【公开日】2015年7月8日
【申请日】2015年1月2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