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净化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064776阅读:5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淀粉净化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对淀粉进行精加工的淀粉净化机。
现有的淀粉加水净化设备主要包括搅拌池、过滤筛、旋流除砂器、离心机和烘干机,淀粉原料和水在搅拌池内搅拌后,由过滤筛去除淀粉中的粉渣和沙土等杂物,再经旋流除砂器除沙后,由离心机进行脱水,脱水后的净化淀粉仅为湿淀粉,须经专用的汽流烘干机烘干后才能成为干淀粉,由于这种设备须用水来净化淀粉,在生产中要排放废水,污染环境,工作环境也很差,且废水中含有的一部分淀粉白白流走,损耗高,且需要的干净化淀粉须通过专用的烘干设备来完成,成本高,消耗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本低、损耗小的无须用水的淀粉净化机。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淀粉净化机包括进料斗、螺旋上料机、粉碎机、分离器、防堵关风下料机、次粉下料管、精粉下料筒、精粉下料管、回收筒、引风机、主引风管、进风管及排风管,所述进料斗的出口与螺旋上料机的进口连接,螺旋上料机的出口接有输料管,输料管接入粉碎机,粉碎机的出口接有的吸料管接入分离器,分离器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精粉出料口和次粉出料口,精粉出料口接有的精粉出料管接入精粉下料筒的上部,精粉下料筒的出料口接入防堵关风下料机,防堵关风下料机的出口连接精粉下料管,精粉下料筒的顶部接有一个插入精粉下料筒内的旋流通风管,旋流通风管与回收连接管连接并与其连通,回收连接管接入回收筒,回收筒的顶部接有一个插入回收筒的另一旋流通风管,该旋流通风管与一个引风连接管连接并与其连通,引风机上连接有竖直设置的主引风管和排风管,主引风管与所述引风连接管连接并与其连通,所述分离器底部的次粉出料口接有次粉出料管,次粉出料管接入另一防堵关风下料机,该防堵关风下料机的出口连接次粉下料管,所述进风管接入与分离器相连通的吸料管,所述分离器内设有电机带动的竖直放置的转轴,转轴下部固接有圆盘,圆盘上连接有若干个随转轴同步旋转的分离挡条。
本实用新型由于淀粉原料随气流一同进入分离器,通过分离挡条对淀粉原料进行比重分离,降低了损耗,提高了淀粉的净化率,成本低,不存在环境污染的问题。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机结构示意图;图2为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圆盘和其上的分离挡条的俯视图;图4为压盘的俯视图。
淀粉净化机包括进料斗1、螺旋上料机2、粉碎机4、分离器8、次粉防堵关风下料机9、精粉防堵关风下料机14、次粉下料管10、精粉下料筒13、精粉下料管15、回收筒18、19、引风机23、主引风管20、进风管5及排风管24,淀粉原料在分离器8中通过气流的作用,利用原料中精淀粉与杂物的比重不同来达到干净化的目的,进料斗1的出口与螺旋上料机2的进口连接,螺旋上料机2的出口接有输料管48,螺旋上料机2为现有技术的一种结构形式,其内的转轴由电机3带动,转轴上有螺旋推进片以便输送淀粉原料,输料管48接入粉碎机4,粉碎机4的出口接有的吸料管41接入分离器8,使粉碎后的淀粉原料由气流吸入分离器进行比重分离,分离器8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精粉出料口和次粉出料口,精粉出料口接有的精粉出料管12接入精粉下料筒13的上部,精粉下料筒13的出料口接入精粉防堵关风下料机14,防堵关风下料机14、9均为现有技术,其促使精淀粉、次淀粉能够顺利从精粉下料筒13、次粉出料管42送出,防堵关风下料机14的出口连接精粉下料管15,精粉下料筒13的顶部接有一个插入精粉下料筒13内的旋流通风管25,其与引风机23上的主引风管20是相连通的,分离出的精粉经出料管12沿精粉下料筒13的内壁送出,旋流通风管25的进风口处自然产生的旋气流带着更细的精淀粉经回收连接管16、17进入回收筒18、19,为了降低损耗,实施例的回收筒为并接的两个,旋流通风管25与回收连接管16、17连接并与其分别连通,回收连接管16、17接入各自的回收筒18、19,回收筒18、19的顶部分别接有一个插入回收筒的旋流通风管26、27,旋流通风管26、27又分别与一个引风收连接管21、22连接并与其连通,引风机23上连接有竖直设置的主引风管20和排风管24,主引风管20分别与所述引风连接管21、22连接并与其连通,回收筒内的旋流通风管26、27仅起通风的作用,精粉下料筒13内的旋流通风管25所带出的更细的精淀粉经回收连接管16、17沿回收筒18、19的内壁送出,分离器8底部的次粉出料口接有次粉出料管42,次粉出料管42接入次粉防堵关风下料机9,该防堵关风下料机9的出口连接次粉下料管10,进风管5接入与分离器8相连通的吸料管41,分离器8内设有皮带轮39带动的竖直放置的转轴28,皮带轮39由电机带动,转轴28下部固接有圆盘34,圆盘34上连接有若干个随转轴28同步旋转的分离挡条35,由于精淀粉比重较轻,其沿着旋转的分离挡条35与分离器8的内壁所形成的空隙随气流一同进入精粉出料管12,比重较重的杂物在挡条35的阻挡下落入次粉出料管42,完成淀粉的净化分离,转轴28位于轴筒36内,轴筒36的上、下端分别设有上轴承盒37、下轴承盒38,圆盘34的下面有紧固螺母40,以使转轴28定位于分离器8上。
在淀粉原料倒入进料斗1时,为了防止粉灰向外四处扩散,进料斗1连接有一个吸风管7,吸风管7接入进风管5并与进风管5相连通,进风管5的进风口处还可设有带滤网的调风板6。
为了降低损耗,回收筒设为两个,即是回收筒18、19。
为了方便分离挡条35的维修和更换,圆盘34的上面固接有压盘33,两者可由螺钉紧固,分离挡条35位于压盘33和圆盘34之间,圆盘34的上表面设置有若干个连接柱45,分离挡条35的端部设有相应的连接孔,连接孔套接在连接柱45上,压盘33压接在连接柱45上,圆盘34上有轴孔43和固定孔44,压盘33也设有相应的轴孔46和固定孔47,圆盘34、压盘33和分离挡条35三者之间还可有其他连接形式。
为了提高分离效果,压盘33的上方设有与转轴28固接的挡板32,挡板32的上方还可设有另一个与转轴28固接的圆盘30,圆盘30上同样连接有若干个随转轴28同步旋转的分离挡条31,圆盘30的上面同样固接有压盘29,分离挡条31同样位于压盘29和圆盘30之间,圆盘30的上表面同样设置有若干个连接柱,分离挡条31的端部同样设有相应的连接孔,该连接孔同样套接在连接柱上,压盘29同样压接在连接柱上,即分离挡条设置为两层。
为了提高分离效果,分离挡条35、31的横截面为圆形或扁状的长方形。
为了提高淀粉原料的净化率,次粉下料管10的上部连接一个次粉回收管11并与其相连通,次粉回收管11接入输料管48,使回收的部分次淀粉进入粉碎机进行二次粉碎。
权利要求1.一种淀粉净化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料斗、螺旋上料机、粉碎机、分离器、防堵关风下料机、次粉下料管、精粉下料筒、精粉下料管、回收筒、引风机、主引风管、进风管及排风管,所述进料斗的出口与螺旋上料机的进口连接,螺旋上料机的出口接有输料管,输料管接入粉碎机,粉碎机的出口接有的吸料管接入分离器,分离器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精粉出料口和次粉出料口,精粉出料口接有的精粉出料管接入精粉下料筒的上部,精粉下料筒的出料口接入防堵关风下料机,防堵关风下料机的出口连接精粉下料管,精粉下料筒的顶部接有一个插入精粉下料筒内的旋流通风管,旋流通风管与回收连接管连接并与其连通,回收连接管接入回收筒,回收筒的顶部接有一个插入回收筒的另一旋流通风管,该旋流通风管与一个引风连接管连接并与其连通,引风机上连接有竖直设置的主引风管和排风管,主引风管与所述引风连接管连接并与其连通,所述分离器底部的次粉出料口接有次粉出料管,次粉出料管接入另一防堵关风下料机,该防堵关风下料机的出口连接次粉下料管,所述进风管接入与分离器相连通的吸料管,所述分离器内设有电机带动的竖直放置的转轴,转轴下部固接有圆盘,圆盘上连接有若干个随转轴同步旋转的分离挡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淀粉净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斗连接有一个吸风管,所述吸风管接入进风管并与进风管相连通,进风管的进风口处设有带滤网的调风板。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淀粉净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回收筒为两个。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淀粉净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盘的上面固接有压盘,分离挡条位于压盘和圆盘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淀粉净化机,其特征在于圆盘的上表面设置有若干个连接柱,分离挡条的端部设有相应的连接孔,连接孔套接在连接柱上,所述压盘压接在连接柱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淀粉净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盘的上方设有与转轴固接的挡板。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淀粉净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的上方设有另一个与转轴固接的圆盘,该圆盘上同样连接有若干个随转轴同步旋转的分离挡条,该圆盘的上面同样固接有压盘,该分离挡条同样位于压盘和圆盘之间,该圆盘的上表面同样设置有若干个连接柱,该分离挡条的端部同样设有相应的连接孔,该连接孔同样套接在连接柱上,该压盘同样压接在连接柱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淀粉净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挡条的横截面为圆形。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淀粉净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挡条的横截面为扁状的长方形。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淀粉净化机,其特征在于次粉下料管的上部连接一个次粉回收管并与其相连通,所述次粉回收管接入输料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淀粉净化机,包括进料斗、螺旋上料机、粉碎机、分离器、防堵关风下料机、次粉下料管、精粉下料筒、精粉下料管、回收筒、引风机、主引风管、进风管及排风管,分离器内设有若干个转轴带动的分离挡条,分离器内的气流通过分离挡条对淀粉原料进行比重分离,降低了损耗,提高了淀粉的净化率,成本低,不存在环境污染问题。
文档编号B07B7/01GK2420073SQ0023170
公开日2001年2月21日 申请日期2000年3月24日 优先权日2000年3月24日
发明者姜东和 申请人:秦皇岛天然食品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