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筛装置和主灰排出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01043发布日期:2018-08-04 15:44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格筛装置和具有该格筛装置的主灰排出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在选矿工厂或碎石工厂等中,为了将原石去泥并送到漏斗中,使用了被称为格筛装置的筛。一般情况下,在格筛装置中,多个格筛杆按照与筛孔对应的规定间隔相对于水平方向以大约35~45度的倾斜角平行地排列。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这种格筛装置。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格筛装置具有:多个辊,它们按照规定的间隔而平行地设置于原石漏斗的导入部;以及多个分离器,它们配置于比辊靠上方的位置。多个辊的相邻的2个辊成对,一对辊被朝向彼此相反的方向旋转驱动。在一对辊之间形成有筛选原石的缝,在相邻的两对辊之间设置有间隙。分离器被配置成封闭相邻的两对辊之间的间隙,具有将长方形板对折成山形而得的形状。通过该分离器将原石引导至一对辊之间的缝中。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13952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适合于从落到炉膛的炉底的灰分(主灰)中分离出明显大的块的格筛装置以及具有该格筛装置的主灰排出系统。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以往,公知有具有使微粉碎的煤炭燃烧的炉膛的烧煤锅炉。在锅炉炉膛中产生的煤炭燃烧灰的微粒的一部分熔融而相互凝集,并成为多孔质的块而落到炉底。这样落到炉底的主灰被干式或者湿式的输送装置排出到外部。

另外,当在锅炉炉膛中熔融的煤炭燃烧灰附着在设置于炉内的导热管或壁等上时,该煤炭燃烧灰会变大并固化而成为明显大的块。该灰的大块有时由于其自重和振动等而变大到一定程度落到炉底。如果要通过输送装置将这样的灰的大块搬出,则输送装置具有针对灰的大块的落下的耐冲击性和足以运送灰的大块的运送宽度,因此,输送装置会变得高价且大规模。

因此,发明者们想到了从主灰中分离出明显大的块,并通过输送机将除去了大块后的主灰搬出。为了实现该目的,发明者们根据以往在选矿或碎石的技术领域中使用的格筛装置的技术而研究了适合于从落到炉底的主灰中分离出明显大的块的格筛装置。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格筛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多个格筛杆,它们以轴心的延伸方向与第1方向平行的方式在与所述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排列;以及

至少1个引导件,其设置于所述多个格筛杆的上方并沿所述第1方向延伸,

所述多个格筛杆各自向与相邻的格筛杆相反的方向旋转,从而在相邻的格筛杆之间,形成在相邻的格筛杆的朝上旋转的周面之间的使被筛物通过的缝与不使被筛物通过的间隙交替出现,

所述引导件由外壳部件和加强部件构成,该外壳部件形成外壳,该加强部件设置在通过该外壳部件形成的空间中且对所述外壳部件赋予用于保持形状的刚性,所述引导件具有至少1个引导面,该引导面以随着朝向所述缝在所述第2方向上前进而下降的方式相对于所述第2方向倾斜,将落下的被筛物引导至所述缝。

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主灰排出系统将落到炉膛的炉底的主灰从所述炉底排出到外部,该主灰排出系统的特征在于,具有:

箱体,其具有供所述主灰导入的入口、将所述主灰中的超过规定尺寸的大块排出的排出口和将除去了所述大块后的所述主灰排出的出口;以及

格筛装置,其设置于从所述箱体的所述入口到所述出口的所述主灰的流路中,从所述主灰中分离所述大块。

在上述结构的格筛装置中,通过设置于格筛杆的上方的引导件,防止了朝向格筛杆落下的被筛物所包含的明显大的块直接撞击格筛杆。此外,通过加强部件对引导件赋予了抑制外壳部件的变形的刚性。由此,引导件具有了能够耐受大块的直接撞击的耐冲击强度。因此,即使从炉膛与主灰一起落下的明显大的块落到格筛装置上,格筛装置也能够耐受该冲击,并且,能够从主灰中分离出明显大的块。这样,上述格筛装置适合于从落到炉膛的炉底的主灰中分离出明显大的块。

在上述格筛装置和上述灰排出系统中,可以是,所述加强部件由填充到通过所述外壳部件形成的空间中的填充材料构成。

像这样填充有加强部件的引导件变为实心。由此,引导件能够具有可耐受大块的直接撞击的耐冲击强度。

在上述格筛装置和上述灰排出系统中,可以是,所述外壳部件的表层部由耐火材料形成。

由此,引导件能够具有耐火性能。通过像这样使引导件具有耐火性能,上述格筛装置适合于从落到炉膛的炉底的主灰中分离出明显大的块。

在上述格筛装置和上述灰排出系统中,可以是,所述外壳部件的中间层部由隔热材料形成。

由此,引导件能够具有耐热性。通过像这样使引导件具有耐热性,上述格筛装置适合于从落到炉膛的炉底的主灰中分离出明显大的块。

在上述格筛装置和上述灰排出系统中,可以是,所述引导件具有从所述间隙到形成该间隙的格筛杆的轴心为止的所述第2方向上的宽度。

由此,从间隙到形成该间隙的格筛杆的轴心为止的上方被引导件覆盖,因此,阻止了被筛物进入被筛物可能楔入的间隙中,并且,朝向该间隙落下的被筛物被引导至缝中。

在上述格筛装置和上述灰排出系统中,可以是,所述多个格筛杆中的至少1个具有辊,该辊在外周面上形成有以与格筛杆的旋转方向相同的卷绕方向在所述第1方向上行进的螺旋状的突部。

由此,旋转的辊的突部作用于被筛物,能够提高缝中的被筛物的抬起效果。

在上述格筛装置和上述灰排出系统中,可以是,格筛装置还具有:框,所述多个格筛杆贯插于该框中;以及轴封装置,其将各个所述多个格筛杆与所述框之间密封,所述多个格筛杆分别能够与对应的轴封装置一起在所述第1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框进行插拔。

由此,通过将格筛杆与轴封装置一起相对于框装卸,格筛杆的更换作业变得容易。

在上述格筛装置和上述灰排出系统中,可以是,格筛装置的所述引导件在比所述多个格筛杆靠上方的位置被设置于所述框的梁所支承,所述梁具有从所述间隙到形成该间隙的格筛杆的轴心为止的所述第2方向上的宽度。

由此,在格筛杆的轴心的上方,能够在梁与格筛杆之间形成阻止被该格筛杆带动旋转的被筛物进入间隙侧的狭窄部分。

另外,为了使被筛物在格筛装置上不停滞地滚动,格筛杆的轴心的延伸方向优选具有45~55度以上的倾斜。但是,当使格筛杆的轴心的延伸方向的倾斜变大时,在格筛杆的更换作业中,格筛杆的举起高度变高。此外,根据格筛装置的设置状况,有时也无法对格筛杆设置适当的倾斜来使被筛物不停滞地滚动。

因此,在上述格筛装置和上述灰排出系统中,可以是,所述引导件具有棱线,该棱线以随着向所述第1方向的一侧而下降的方式相对于所述第1方向倾斜。

此外,可以是,所述引导件具有至少1个倾斜面,该至少1个倾斜面以随着向所述第1方向的一侧前进而下降的方式相对于所述第1方向倾斜。

上述那样的引导件例如呈以所述第1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为顶点的棱锥形状。

在上述格筛装置中,格筛杆的轴心的延伸方向与第1方向平行,引导件的棱线相对于第1方向倾斜。由此,能够使引导件的棱线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比格筛杆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大。而且,通过对引导件的棱线相对于第1方向的倾斜进行调整,能够对格筛装置赋予用于使被筛物不停滞地滚动的适当的倾斜。这样,也能够抑制格筛杆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并且通过引导件对格筛装置赋予所需的倾斜。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适合于从落到炉膛的炉底的主灰中分离出明显大的块的格筛装置以及具有该格筛装置的主灰排出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格筛装置的、格筛杆的轴心的延伸方向为水平方向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是沿图1的II-II线的箭头方向剖视图。

图3是沿图1的III-III线的箭头方向视图。

图4是沿图1的IV-IV线的箭头方向剖视图。

图5是成对的格筛杆的俯视图。

图6是引导件的剖视图。

图7A是引导件的立体图。

图7B是引导件的立体图。

图7C是引导件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引导件的变形的表。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主灰排出系统的概略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格筛装置〕

首先,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格筛装置5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格筛装置5的格筛杆6的轴心的延伸方向为水平方向的状态的俯视图,图2是沿图1的II-II线的箭头方向剖视图,图3是沿图1的III-III线的箭头方向视图,图4是沿图1的IV-IV线的箭头方向剖视图。

如图1~4所示,格筛装置5具有:多个旋转式格筛杆6;对多个格筛杆6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装置8;将被筛物T引导至后述的缝S的至少1个引导件9;以及支承格筛杆6或引导件9等结构要素的框7。

框7呈在上部和下部分别具有凸缘75、76的矩形框状。在凸缘75、76上设置有未图示的多个螺栓孔。这些多个螺栓孔例如在将格筛装置5安装至后述的主灰排出系统的漏斗时使用。

框7具有在第1方向X上分开而对置的一对支承壁51,在该一对支承壁51上架设有多个格筛杆6。各格筛杆6的轴心的延伸方向与第1方向X平行。

在各支承壁51上设置有供格筛杆6贯穿插入的贯通孔52。格筛杆6与贯通孔52的边缘之间例如被压盖填料等轴封装置53封住。通过该轴封装置53,容许格筛杆6的旋转并且阻止了通过贯通孔52的框7内外的被筛物T、液体、气体等的流通。

如上述那样,贯插于框7中的格筛杆6能够相对于框7插拔。在要将格筛杆6从框7卸下时,使格筛杆6同轴封装置53一起与轴心的延伸方向(第1方向X)平行地移动,将框7从格筛杆6拉出。这样,能够将各格筛杆6单独地从框7卸下,并进行更换或修理。

多个格筛杆6在与第1方向X垂直的第2方向Y上按照规定间隔排列。另外,在图示的格筛装置5中,格筛杆6的轴心的延伸方向(即,第1方向X)为水平的,但格筛装置5在格筛杆6的轴心的延伸方向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姿态下使用。即,在使用时的格筛装置5中,格筛杆6的一个端部与另一个端部具有高低差。以下,为了说明方便,将在使用时的格筛装置5中格筛杆6的第1方向X的端部中的比另一方高的端部所处的一侧称为“上游侧X1”,将其相反侧称为“下游侧X2”。

在本实施方式的格筛装置5中设置有2对、即、4根格筛杆6,该格筛杆6以相邻的2根格筛杆6为一对。但是,格筛杆6的数量不限于此。在成对的格筛杆6之间,通过这些格筛杆6而形成有沿第1方向X延伸的缝S。此外,在2对格筛杆6之间、以及成对的格筛杆6与框7之间设置有第2方向Y的间隙G。为了使被筛物T根据其大小而被筛选,缝S的第2方向Y的尺寸被设定为与筛孔对应的规定的大小。另一方面,间隙G的第2方向Y的尺寸只要是使得相邻的格筛杆6彼此、或者格筛杆6的辊61的外周面与框7不接触的程度即可。

各格筛杆6通过收容于框7内的沿第1方向X延伸的筒状的辊61和沿第1方向X贯通该辊61的轴心部分的旋转轴62而一体地形成。旋转轴62的两端部从框7沿第1方向X伸出,在框7的外侧,旋转轴62的端部被轴承装置54支承为能够转动。而且,在旋转轴62的一个端部上设置有与旋转轴62(即,格筛杆6)一体地转动的从动链轮63。

驱动装置8具有:作为动力源的电动机81;对电动机81的输出的旋转扭矩进行调整的减速机82;以及将来自减速机82的输出传递到各格筛杆6的链条式的动力传递机构80。尤其如图3中详细地示出的那样,动力传递机构80由以下部分构成:输入链轮84,其设置于减速机82的输出轴83;从动链轮63,其设置于各格筛杆6;旋转方向调整用的链轮86;以及卷绕于它们的环状的链条85。但是,驱动装置8的结构不限于上述情况,也可以由减速机和电动机构成,该减速机将多个格筛杆6的旋转轴62结合,该电动机将旋转动力输入到该减速机。

驱动装置8对各格筛杆6进行旋转驱动,以使得通过成对的格筛杆6的旋转而将位于它们之间的缝S处的被筛物T向上方抬起。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格筛杆6被驱动成朝向与相邻的格筛杆6相反的方向旋转。例如,如图3所示,多个格筛杆6被驱动成:从纸面右端起依次为反转(逆时针)、正转(顺时针)、反转、正转。通过这样的多个格筛杆6的旋转,在相邻的格筛杆6之间使被筛物T通过的缝S与不使被筛物T通过的间隙G交替地出现。缝S由2根格筛杆6的朝上旋转的周面形成。在缝S处,通过旋转的格筛杆6对被筛物T作用抬起力。间隙G由2根格筛杆6的朝下旋转的周面形成。此外,间隙G还由1根格筛杆6的朝下旋转的周面和框7形成。

图5是成对的格筛杆6的俯视图。如图5所示,在各格筛杆6的辊61的外周面上形成有沿第1方向X(即,轴心的延伸方向)行进的螺旋状的突部65。格筛杆6的旋转方向与形成在格筛杆6的外周面上的螺旋状的突部65的卷绕方向相同。例如,在从第1方向X的下游侧X2观察时,螺旋的卷绕方向在正转的格筛杆6(6a)中是正螺旋方向,在反转的格筛杆6(6b)中是逆螺旋方向。这样,形成在辊61的外周面上的突部65作用于位于缝S处的被筛物T,进一步提高了通过成对的格筛杆6的旋转来将被筛物T抬起的效果。此外,通过成对的格筛杆6的旋转,促进了位于缝S处的被筛物T向下游侧X2的移动。而且,通过成对的格筛杆6的旋转,缓和了来自格筛装置5的上方的热负荷。

在上述多个格筛杆6的上方设置有至少1个引导件9。如图1、2、4以及7A~C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格筛装置5中,在形成于在第2方向Y上相邻的框7与格筛杆6之间的间隙G的上方、和在第2方向Y上相邻的格筛杆6之间的间隙G的上方,设置有合计3个引导件9。另外,图7A~C是本实施方式的引导件9的立体图,图7A和图7C示出了在形成于在第2方向Y上相邻的框7与格筛杆6之间的间隙G的上方设置的引导件9,图7B示出了设置于在第2方向Y上相邻的格筛杆6之间的间隙G的上方的引导件9。

引导件9由外壳部件91和加强部件92构成,该外壳部件91形成了引导件9的外形,该加强部件92设置于由外壳部件91形成的空间中。

外壳部件91形成了引导件9的外形(除了底面)。图6是引导件的剖视图。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外壳部件91采用由以下层组成的层构造:基层部91a,其由金属制板材构成;中间层部91b,其形成于基层部91a的外侧,由隔热材料构成;以及表层部91c,其形成于中间层部91b的外侧,由耐火材料构成。在将格筛装置5用于后述的主灰排出系统1的情况下,高温的主灰从锅炉炉膛10落到引导件9上。该主灰会导致引导件9的表面变得高温,因此,表层部91c具有耐火性能。此外,为了抑制由落下的主灰的热导致引导件9变形,外壳部件91的中间层部91b具有阻断向基层部91a传递的热的隔热性能。

此外,加强部件92对外壳部件91赋予用于保持形状的刚性。本实施方式中的加强部件92是使灰浆、混凝土、具有耐热性的固化树脂材料等兼具有耐热性和耐冲击性的材料(填充材料)流入到由外壳部件91形成的空间中并固化而成的。这样,通过引导件9的外壳部件91形成的空间被具有耐热/耐冲击性的填充材料(加强部件92)填充,即,填充材料无空隙地填塞,引导件9成为实心结构。由此,引导件9具有即使由于落下的被筛物T而受到些许冲击也不会变形的耐冲击强度。但是,加强部件92不限于上述填充材料。例如,加强部件92可以是配置在由外壳部件91形成的空间中的骨架、块等。

引导件9安装并支承于梁57,该梁57是沿第1方向X架设在框7的上部的强度部件。梁57与框7的结合部使用截面为L字形的撑条58或截面为I字形的撑条59来进行加强,提高了梁57的可承受载荷。由此,即使对引导件9施加冲击载荷,引导件9或梁57也不会挠曲或变形地支承于框7。

引导件9沿着多个格筛杆6而在第1方向X上延伸,具有与框7的一对支承壁51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的第1方向X上的长度。此外,引导件9具有从间隙G到形成该间隙G的格筛杆6的轴心为止的第2方向Y上的宽度。这样,从间隙G到形成该间隙G的格筛杆6的轴心为止的上方被引导件9覆盖。

具体而言,将成对的格筛杆6与框7之间的间隙G封住的引导件9具有从框7的内侧到成对的格筛杆6中的靠近框7的格筛杆6的轴心的大致正上方为止的第2方向Y上的宽度。此外,将2对格筛杆6的间隙G封住的引导件9具有从形成该间隙G的一个格筛杆6的轴心的大致正上方到另一个格筛杆6的轴心的大致正上方为止的第2方向Y上的宽度。

通过上述引导件9,阻止了被筛物T进入被筛物T可能楔入的间隙G中,并且,将朝向该间隙G落下的被筛物T引导至缝S处。而且,上述引导件9以在俯视时与格筛杆6局部重叠的方式配置于格筛杆6的上方。因而,具有耐冲击强度的引导件9会先于格筛杆6与混在被筛物T中落下的大块碰撞。这样,格筛杆6被引导件9保护而不会与落下的大块碰撞。

此外,支承引导件9的梁57具有实质上与该引导件9在上下方向上重合的形状。该梁57也具有从间隙G到形成该间隙G的格筛杆6的轴心为止的第2方向Y上的宽度。由此,在格筛杆6的轴心的上方,形成有梁57与格筛杆6之间的间隙的狭窄部分G1。该狭窄部分G1的上下方向尺寸被设定为:仅能够使得细微的被筛物T通过,该细微的被筛物T充分席位到能够不堵塞间隙G地通过的程度。通过这样的狭窄部分G1,阻止了被格筛杆6带动旋转的被筛物T进入到间隙G侧。

此外,引导件9具有用于将落到引导件9上的被筛物T引导至缝S处的至少1个引导面9g。引导面9g以随着朝向缝S在第2方向Y上前进而下降的方式相对于第2方向Y倾斜。引导件9的引导面9g与第2方向Y所成的中心角是小于90°的锐角。落到引导件9的被筛物T沿着引导面9g的倾斜由于重力而滚落,由此,从引导件9观察时,该被筛物T被不停滞地引导至位于第2方向Y上的缝S。

而且,引导件9具有用于促进落到引导件9上的被筛物T向第1方向X的下游侧X2移动的至少1个倾斜面9s。倾斜面9s以随着朝向第1方向X的下游侧X2前进而下降的方式相对于第1方向X倾斜。落到引导件9上的被筛物T沿着倾斜面9s的倾斜由于重力而滚落,由此,促进了被筛物T向第1方向X的下游侧X2移动。通过该倾斜面9s的作用,被筛物T以及其细微微粒也不在引导件9的表面停留地分散到第1方向X的下游侧X2。

具有上述那样的倾斜面9s的引导件9的棱线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以随着朝向第1方向X的下游侧X2前进而下降的方式相对于第1方向X倾斜。这里,引导件9的“棱线”是指在从第2方向Y观察引导件9时,将引导件9的外形中的距底面最高的点沿第1方向X连接起来而得的线段。另外,引导件9的底面是与第1方向X平行的平面。

在使用状态的格筛装置5中,引导件9的棱线比格筛杆6的轴心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更大幅度地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换言之,引导件9的棱线的倾斜比格筛杆6的轴心的倾斜更陡峻。

这样,通过对引导件9的棱线赋予相对于第1方向X的倾斜,并且对该倾斜进行调整,能够对格筛装置5赋予用于使被筛物T在上表面上不停滞地滚动的适当的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即,能够抑制格筛杆6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或者能够与格筛杆6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无关,通过引导件9对格筛装置5设置所需的倾斜。

本实施方式的引导件9呈以第1方向X的上游侧X1的端部为顶点的棱锥形状。

具体而言,如图1和图7B所示,设置于在第2方向Y上相邻的格筛杆6之间的间隙G的上方的引导件9呈四棱锥形状,在该四棱锥形状中,第1方向X的上游侧X1的端面与底面垂直,该四棱锥形状以第1方向X的上游侧X1的端部为顶点。该引导件9具有:2个引导面9g,它们以随着朝向缝S在第2方向Y上前进而下降的方式相对于第2方向Y倾斜;以及1个倾斜面9s,其以随着朝向第1方向X的下游侧X2前进而下降的方式相对于第1方向X倾斜。

此外,如图1、图7A和图7C所示,在形成于在第2方向Y上相邻的框7与格筛杆6之间的间隙G的上方设置的引导件9呈这样的形状:在第2方向Y的中心与第1方向X平行地将上述四棱锥形状的引导件9切断而得的形状。这些引导件9具有1个引导面9g和1个倾斜面9s。

如上所述,引导件9具有封住间隙G的上方而阻止被筛物T进入间隙G的功能、将被筛物T无停滞地引导至缝S的功能以及保护格筛杆6远离混在被筛物T中落下的大块的功能等。另外,引导件9只要具有上述功能,则其形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例如,引导件9的形状可以从表示图8的引导件9的变形的表所示的形状中进行选择。另外,在图8中,示出了设置于在第2方向Y上相邻的格筛杆6之间的间隙G的上方的引导件9的形状,如果在第2方向Y的中心与第1方向X平行地将该形状切断,则成为设置于在第2方向Y上相邻的框7与格筛杆6之间的间隙G的上方的引导件9的形状。

图8的A行1~3列所示的引导件的第1方向X的上游侧X1的端面为三角形,该第1方向X的上游侧X1的端面与底面垂直。A行1列的引导件的截面形状在第1方向X上恒定,该A行1列的引导件具有2个引导面9g。A行2列的引导件呈从A行1列所示的引导件中切掉角部而得的形状,该角部包含第1方向X的下游侧X2的大致一半的棱线和第1方向X的下游侧X2的端面,该A行2列的引导件除了2个引导面9g之外还具有1个倾斜面9s。A行3列的引导件呈从A行1列所示的引导件中切掉角部而成的四棱锥形状,该切掉的角部包含第1方向X的整个区域内的棱线和第1方向X的下游侧X2的端面,该A行3列的引导件除了2个引导面9g之外还具有1个倾斜面9s。

图8的B行1~3列所示的引导件的第1方向X的上游侧X1的端面呈五边形(本垒形),该第1方向X的上游侧X1的端面与底面垂直。B行1列的引导件的截面形状在第1方向X上恒定,该B行1列的引导件具有2个引导面9g。B行2列的引导件呈从B行1列所示的引导件中切掉角部而得的形状,该角部包含第1方向X的下游侧X2的大致一半的棱线和第1方向X的下游侧X2的端面,该B行2列的引导件除了2个引导面9g之外还具有1个倾斜面9s。B行3列的引导件呈从B行1列所示的引导件中切掉角部而得的形状,该角部包含第1方向X的整个区域内的棱线和第1方向X的下游侧X2的端面,该B行3列的引导件的上方部分呈四棱锥形状。B行3列的引导件除了2个引导面9g之外,还具有1个倾斜面9s。

图8的C行1~3列所示的引导件呈从B行1~3列的引导件与底面平行地将棱线部分切掉而得的形状。C行1列的引导件具有相对于第2方向Y倾斜的2个引导面9g。C行2~3列的引导件除了2个引导面9g之外,还具有1个倾斜面9s。

图8的D行1~3列所示的引导件的第1方向X的上游侧X1的端面呈半圆形,该第1方向X的上游侧X1的端面与底面垂直。D行1列的引导件的截面形状在第1方向X上恒定,该D行1列的引导件具有2个引导面9g。另外,在D行所示的引导件中,引导面9g为曲面。此外,在D行所示的引导件中没有明确的棱线,但隔着顶部而将第2方向Y的一方和另一方分别作为一个引导面9g来进行说明。D行2列的引导件呈从D行1列所示的引导件中切掉角部而得的形状,该角部包含第1方向X的下游侧X2的大致一半的顶部和第1方向X的下游侧X2的端面,该D行2列的引导件除了2个引导面9g之外还具有1个倾斜面9s。D行3列的引导件呈从D行1列所示的引导件中切掉角部而得的形状,该角部包含第1方向X的整个区域内的顶部和第1方向X的下游侧X2的端面,该D行3列的引导件除了2个引导面9g之外还具有1个倾斜面9s。

〔灰排出系统〕

接下来,对利用了上述格筛装置5的从锅炉炉膛10的炉底排出主灰(底灰)的主灰排出系统1进行说明。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主灰排出系统1的概略结构的图。

主灰排出系统1沿着主灰的移动流而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具有漏斗2、分离装置3以及输送装置4。

漏斗2收容从锅炉炉膛10落下的主灰,并将其排出到下游侧(即,分离装置3)。漏斗2配置于锅炉炉膛10的下方,与锅炉炉膛10的炉底连结。漏斗2具有与锅炉炉膛1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对应的1个或者多个锥部24。在各锥部24的排出口20或者其下方设置有导入阀装置21。导入阀装置21切换主灰向分离装置3的导入和停止导入、或者调整导入到分离装置3中的主灰的量。

分离装置3收容从漏斗2排出的主灰,并从主灰的主流中分离出超过规定尺寸的灰的大块并回收,并将其余的主灰排出到下游侧(即,输送装置4)。

漏斗2的锥部24的排出口20连接有形成分离装置3内的主灰的流路的箱体31的入口30。箱体31呈横截面积随着朝向下方而变小的漏斗形状(漏斗状),在其内部内贴有具有耐冲击性的耐火材料313。

在箱体31的顶部设置有供主灰流入的入口30,在箱体31的底部分别设置有供主灰流出向输送装置4的出口36以及将大块排出的排出口35。箱体31具有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第1底部71以及相对于水平方向向与第1底部71相反的方向倾斜的第2底部72。第1底部71与第2底部72在箱体31的底部交叉,由此,箱体31的底部的尖端变窄。箱体31的出口36开设在箱体31的第1底部71上。此外,箱体31的排出口35开设在箱体31的第2底部72上。出口36的开口面的垂线和排出口35的开口面的垂线分别相对于铅直方向倾斜,这些垂线的倾斜具有方向相反的水平方向分量。另外,在上述说明中,“开口面”意味着由开口的缘规定的假想的平面。

箱体31的出口36经由格筛装置5而与滑槽32的入口连接。更详细而言,格筛装置5的框7的凸缘75(参照图2)通过螺栓而紧固于箱体31的出口36的开口缘,滑槽32的入口的开口缘通过螺栓而紧固于框7的凸缘76(参照图2)。滑槽32的出口与输送装置4的外壳41连接。通过这样与箱体31连结的格筛装置5的框7和滑槽32而形成了将从箱体31的出口36流出的主灰输送向输送装置4的通路。

格筛装置5被以格筛杆6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35~55°的姿态安装于箱体31。格筛装置5的引导件9进入箱体31的内部,形成第1底部71的一部分。引导件9的棱线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比格筛杆6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大,引导件9的棱线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45~65°。

在格筛装置5的维护作业中,能够保持框7结合于箱体31和滑槽32的状态而将格筛杆6单独地相对于框7装卸,从而对格筛杆6进行修理或更换。此时,使格筛杆6和轴封装置53相对于框7沿第1方向X移动。如上所述,通过抑制格筛杆6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能够抑制维护作业时的格筛杆6的举起高度。

在箱体31上,在与出口36对置的壁上设置有检查口39。此外,在滑槽32的与格筛装置5对置的壁上也设置有检查口321。这些检查口39、321能够开放,在格筛装置5产生堵塞的情况下,能够穿过这些检查口39、321的至少一方而将堵塞在格筛装置5中的主灰捣碎。

箱体31的排出口35位于格筛装置5的引导件9的延长线上,排出口35的最下位置与格筛装置5的引导件9的最下位置(图1所示的、引导件9的第1方向X的下游侧X2的端部)相同或者比其低,并且,引导件9的最下位置与箱体31的第2底部72平滑地连续。这样,在引导件9上滚落的灰的大块能够不停滞地移动到排出口35。

在箱体31的排出口35处设置有使排出口35开闭的排出阀装置38。本实施方式的排出阀装置38由能够将排出口35封闭的挡板381、挡板381的驱动机构382以及控制装置383构成。驱动机构382例如是液压缸。

此外,在排出口35设置有包围排出口35的围罩162。当排出口35开放时,围罩162的内部与分离装置3的箱体31的内部连通。在围罩162的内部,在排出口35的下方设置有收容通过排出口35而落下的灰的大块的容器161。

接下来,对上述结构的主灰排出系统1的作用进行说明。

从锅炉炉膛10的炉底落到漏斗2中的主灰通过漏斗2而被导入到分离装置3的箱体31中。导入到箱体31中的主灰由于重力而落到格筛装置5的上表面。

落到格筛装置5的主灰中的比缝S的宽度小的块直接落到缝S中、或者、被引导件9引导向缝S而到达缝S,然后通过缝S并通过滑槽32而被导入到输送装置4。

另一方面,落到格筛装置5的主灰中的比缝S的宽度大的灰的大块沿着引导件9和/或格筛杆6滚落而到达排出口35。当通过排出阀装置38而常闭的排出口35被打开时,灰的大块通过排出口35而从箱体31排出并落到容器161中而被收容。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主灰排出系统1中,在分离装置3中,从主灰的主流中分离出灰的大块,分离出的灰的大块被回收。这里,有时灰的明显大的块会落到分离装置3所包含的格筛装置5上,但通过引导件9防止了该灰的大块与格筛杆6直接撞击。实心的引导件9具有能够耐受大块的直接撞击的耐冲击强度,即使灰的大块直接撞击,引导件9也不会产生损害其功能的变形或破损。这样,格筛装置5能够耐受从锅炉炉膛10落下的灰的大块的冲击,并且,能够从主灰流中分离出灰的大块。因而,上述格筛装置5作为在上述主灰排出系统1中从主灰流中分离出灰的大块的分离单元而优选。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进行了说明。根据上述说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发明的诸多改良和其他实施方式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上述说明应该仅被解释为例示,是以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指导执行本发明的最佳方式的目的而提供的。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对其构造和/或功能的细节进行实质地变更。

标号说明

1:主灰排出系统;

2:漏斗;

3:分离装置;

4:输送装置;

5:格筛装置;

6:格筛杆;

7:框;

8:驱动装置;

9:引导件;

9g:引导面;

9s:倾斜面;

10:锅炉炉膛;

20:排出口;

31:箱体;

32:滑槽;

35:排出口;

36:出口;

38:排出阀装置;53:轴封装置;

57:梁;

61:辊;

62:旋转轴;

65:突部;

91:外壳部件;

92:加强部件;

G:间隙;

S:缝;

T:被筛物;

X:第1方向;

X1:上游侧;

X2:下游侧;

Y:第2方向。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