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负离子除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11822阅读:1799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负离子除尘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除尘清洁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功能负离子除尘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推行的微型除尘器多是利用电动机驱动风机产生负压进行除尘的原理,而现在负离子除尘在工业领域已得到应用,能够高效去除大型空间内的烟气和粉尘,符合当今环境保护的时代要求。由此引申到生活领域,现考虑将负离子除尘的原理应用于微型除尘器中,负离子除尘器是以负离子为净化因子的除尘装置,利用负离子活性高、自然扩散距离远的特性,可对空间内的PM2.5等微尘颗粒进行有效凝聚沉降,负离子可有效去除悬浮在空气中的各类颗粒物,尤其对粒径越小的颗粒物净化效果越有效,并将负离子凝聚沉降法列为去除颗粒物最有效的三种方法之一。负离子除尘器通过采用生态负离子生成芯片技术及纳子富勒烯负离子释放技术,可模拟大自然原理生成等同于大自然的生态级空气负离子,生态级负离子可以主动出击捕捉小粒微尘,使其凝聚而沉淀,有效除去空气2.5微米(PM2.5)及以下的微尘,甚至1微米的微粒,从而减少PM2.5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生态级负离子对空气的净化作用是源于负离子与空气中的细菌、灰尘、烟雾等带正电的微粒相结合,并聚成球降落而消除PM2.5危害。实验证明,飘尘直径越小,越易被负离子沉淀。在含有高浓度生态级负离子的空气中,PM2.5中危害最大的直径1微米以下的微尘、细菌、病毒等几乎为零。

负离子除尘器摆脱了传统除尘器对滤网和风机的依赖,滤网风机式除尘器最多可以净化直径3微米以上的颗粒物,这种除尘器的除尘效率不高,且不能满足一些比较精密的仪器、难以触及的缝隙间的灰尘及空气中的灰尘的去除,还会产生较大的噪音。负离子除尘器因为无滤网、无风机,因而不会带动室内空气流动,在雾霾天普遍没有风的自然条件下,不影响室内开窗通风,同时形成负氧离子浴天然“屏障”,使室内被负离子净化的优质空气得以持续保持。

在日常的家居生活中,我们采用负离子除尘的方式来高效环保地除去生活中的灰尘。负离子除尘是通过释放高浓度的负离子,中和空气中的灰尘,使细微颗粒物凝聚成团,沉积在吸附器表面而达到除尘效果,能很好地应用于家居生活中。生活中有很多不易彻底清理干净的灰尘,比如手机、电脑等一些电子产品接口处的灰尘,一些难以触及的缝隙间的灰尘以及我们时刻呼吸着的空气中的灰尘等等,除了可能会影响各种产品的性能之外,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灰尘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也是一个很大的威胁。为了高效地去除生活中各种难以除去的灰尘,研究一种不仅可以高效去除生活中难以触及的缝隙间的灰尘,还可以去除空气中无处不在的灰尘的微型多功能负离子除尘器,使得使用者可以及时高效地去除生活中各种难以彻底除尽且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的灰尘,同时利用负离子除尘原理不会产生任何噪音且在除尘过程中产生的负离子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极大的帮助。从而解决现有的微型除尘器用途狭小、使用不简便、除尘效率不高且噪音较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以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多功能负离子除尘器,解决微型除尘器用途小、除尘效率低和噪音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多功能负离子除尘器,包括主体和用于固定主体的固定装置,所述主体包括负离子发生器、负离子转换器、负离子释放器和吸附器,所述负离子发生器与负离子转换器一端连接,所述负离子转换器的另一端与负离子释放器连接,所述吸附器套接在负离子转换器上,所述固定装置与负离子发生器连接。

优选地,所述固定装置为底座,所述底座的底部设有连接电源的插座和连接所述负离子发生器的第一接口,所述底座的外侧设有螺纹。

优选地,所述固定装置为手握式启动器,所述手握式启动器上端设有与所述负离子发生器连接的第二接口。

优选地,所述固定装置为贴板,所述贴板中心处设有孔洞,所述孔洞内设有螺纹,所述底座与所述孔洞相匹配,所述孔洞下端设有凹槽。

优选地,所述负离子发生器包括直流负高压电源、与所述直流负高压电源输出端连接的第一导线以及与第一导线连接的富勒烯电触媒发射尖端。

优选地,所述负离子转换器包括外壳、接受筒和第二导线,所述外壳设于所述接受筒的外侧,所述接受筒内下方设有用于放置富勒烯电触媒发射尖端的开口。

优选地,所述负离子释放器上设有用于释放负离子的通孔。

优选地,所述负离子转换器与所述吸附器通过卡槽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产品微型化,可实现微机控制,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及价格,主体通过与固定装置结合可以任意移动安装,能够真正应用于家居生活,清洁较小角落处的灰尘以及随身携带,设计小巧精致,能够得到很好的推广。

2、本产品采用负离子除尘,产生的气流速度低,压力损失小,能耗低,除尘效率高,除尘率可达99.9%,无噪音,产生纯净的负离子场可改善空气条件和人体健康。

3、使用形式变化多样,以满足不同的需求,主体与底座连接可根据用户意愿放置在桌面等平面去除灰尘,净化空气,更能将底座与贴板组合,固定于墙面上,不占用地面空间,可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达到长期除尘效果,室内安放若干个除尘器即可达到去除室内灰尘、净化空气的作用;还可以通过负离子发生器与手握式启动器的接口连接可以构成一个手持装置,按下手握式启动器上的开关即可开始工作,将负离子释放器对准需要清理的部分即可方便去除生活中一些难以彻底清理干净的物体表面及缝隙间的灰尘,方便随身携带,随时随地改善周围的空气条件,促进人体合成和储存维生素,强化和激活人体的生理活动。

4、富勒烯电触媒发射尖端采用的是最新的纳子富勒烯负离子释放技术,只需要极小的电流就能生成出大剂量、高浓度的负离子,不仅非常安全,还节能环保,一般功率只有5w左右。

5、本产品小巧精致,可以变换多种外观,能够得到很好的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负离子除尘器中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负离子除尘器中固定装置为底座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负离子除尘器中固定装置为手握式启动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负离子除尘器中固定装置为贴板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负离子除尘器中离子转换器与离子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负离子除尘器中离子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负离子发生器,2负离子转换器,3负离子释放器,4吸附器,5固定装置,11直流负高压电源,12第一导线,13富勒烯电触媒发射尖端,21外壳,22接受筒,221开口,23第二导线,31通孔,6底座,61插座,62螺纹,63第一接口,7手握式启动器,71第二接口,8贴板,81孔洞,811螺纹,812凹槽,9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理解本实用新型技术内容,下面提供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参见图1、2、5、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多功能负离子除尘器,包括主体和用于固定主体的固定装置5,所述主体包括负离子发生器1、负离子转换器2、负离子释放器3和吸附器4,所述负离子发生器1与负离子转换器2一端连接,所述负离子转换器2的另一端与负离子释放器3连接,所述吸附器4套接在负离子转换器2上,所述固定装置5与负离子发生器3连接。

所述负离子发生器1包括直流负高压电源11、与所述直流负高压电源输出端连接的第一导线12以及与第一导线连接的富勒烯电触媒发射尖端13。所述直流负高压电源11的输入端与220V交流电源连接,且输出端与耐高压输出的第一导线12连接,第一导线12与富勒烯电触媒发射尖端13发射尖端连接。所述负离子转换器2包括抗高压绝缘外壳21、设有空腔的铜制接受筒22和第二导线23,所述外壳21设于所述接受筒22的外侧,所述接受筒22的空腔内部为真空状态并设有金属混合粉末,且内下方设有用于放置富勒烯电触媒发射尖端13纤维束的开口221,所述第二导线23用于连接铜制接受筒22和负离子释放器3。所述负离子释放器3上设有用于释放负离子的通孔31。所述负离子发生器1、负离子转换器2和负离子释放器3均为圆筒形。所述负离子转换器2与所述吸附器4通过卡槽9连接。

所述固定装置5为圆筒形的底座6时,所述底座6的底部设有连接电源的插座61和与所述负离子发生器1连接的第一接口63,所述底座6的外侧设有螺纹62。

实施例2

该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参见图3,所述固定装置5为手握式启动器7时,所述手握式启动器7上端设有与所述负离子发生器1连接的第二接口71,可手握启动器7将离子释放进行角落手持除尘。

实施例3

该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参见图4,所述固定装置5为贴板8时,所述贴板8中心处设有孔洞81,所述孔洞81内设有内螺纹811,所述孔洞81下端设有凹槽812。所述主体与所述底座6组合后可与内螺纹811相匹配,灵活使用,适用于清洁室内空气中的灰尘。

参考现有技术使用的能够高效去除粉尘,且除尘率达99%的大型多功能负离子除尘器的原理,对微型除尘器的除尘原理进行如下改进:采用负离子除尘的原理,利用最新现代电子科技通过脉冲、振荡电器将低电压升至直流负高压电源11,在高压输出端连接抗高压输出第一导线12,所述抗高压输出第一导线12最后连接富勒烯电触媒发射尖端13发射尖端。此过程中会产生纯净生态的负离子场,使待清理灰尘带上负电荷,而吸附器4带正电,利用正负相吸原理,就可以轻松吸附生活中各种物体表面的细小灰尘,吸附器4变脏后只需清洗晾干后即可反复使用,并且在该过程中无噪音产生。在对产品主体结构的改良上,该除尘器采用了可拆卸结构,方便上述多种使用形式的灵活切换。从而体现其用途广泛且除尘率高的优秀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