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振击式震筛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94992发布日期:2020-08-11 20:39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一种振击式震筛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震筛机,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振击式震筛机。



背景技术:

震筛机,其主要用于地质、冶金、化工、建筑、煤炭、水泥等部门的试验室对物料进行筛分分析。其主要由机座、摆动机构、震击机构和夹紧机构等部分组成,摆动机构主要由电动机、转动轴和蜗轮副构成,震击机构主要由另一对蜗轮副和凸轮构成,机座的上方设置有连接于摆动机构和震击机构的筛座,筛座呈水平设置且其上板面固定连接有用于夹持套筛的夹持机构。

其工作原理如下:电动机通过转动轴,蜗轮付带摆动架上的主偏心轴旋转,从而又连带动其它两个付偏心轴回转促使整个筛组的摆动半径,也等于偏心距的平面圆周摆动。同时在同一台电动机带动另一对蜗轮付通过凸轮,顶杆装有筛组的摆动架,周期地顶起靠自重下落在机座的砧座上,使摆动架得到平面圆周摆动的同时进行震击。

但是现有的震筛机的夹持机构主要由多个环绕筛座竖向固定的连接杆,多个连接杆滑移连接有压板,压板螺纹连接有沿连接杆径向延伸的螺杆一,压板的中部螺纹连接有竖向延伸的螺杆二。在使用过程中,将多个套筛置于压板与筛座之间后,需要调节压板的高度,在依次转动多个螺杆一使得压板相对连接杆锁止;然后在转动螺杆二使得其下端抵接于盖合于套筛上开口的盖板,并通过螺杆二将盖板相对套筛压紧在进行试验。整个压紧需要依次转动多个螺杆一,使得操作相对较为不便捷。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振击式震筛机,其压紧套筛的操作相对较为快捷。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振击式震筛机,包括震筛机主体和连接于震筛机主体上端面的筛座,所述筛座固定连接有夹持机构,所述夹持机构包括多个环绕筛座固定连接的连接杆和滑移连接于连接杆的压紧件,所述连接杆垂直于筛座的上端面,所述压紧件内开设有内腔且内腔内转动连接有转环,所述转环的板面开设有平面螺纹,环绕所述转环设置有多个与平面螺纹啮合的蜗母条,所述蜗母条沿转环的径向延伸且蜗母条远离转环的端部穿出压紧件并抵接于连接杆,所述压紧件螺纹连接有将其贯穿的压紧杆,所述压紧杆与转环同中心轴线且压紧杆贯穿转环,所述压紧杆的下端抵接于盖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压紧套筛和盖板时,只需转动转环通过带动啮合于平面螺纹的蜗母条沿转环的径向滑移,使得蜗母条抵接并抵紧连接杆,以使得压紧件能够相对连接杆锁止,再转动压紧杆使得其相对压紧件朝下滑移并抵接于盖板,从而将盖板压紧即可。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环的转动平面垂直于连接杆的中心轴线,所述转环固定连接有与其同中心轴线的转管,所述转管远离转环的端部向上延伸并穿出压紧件,环绕转管穿出压紧件的端部外壁固定连接有用于辅助转动转管的转柄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环的转动平面垂直于连接杆的中心轴线,使得压紧件相对连接杆锁止时相对更加稳定,同时在需要转动转环时,只需转动转柄一,转动的转柄一通过转管带动转环转动即可,能够使得压紧盖板和套筛时相对更加便捷。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蜗母条远离转环的端部固定连接有抵接杆,所述抵接杆的延伸方向与其所在的蜗母条的延伸方向重合,所述抵接杆远离蜗母条的端部抵接于连接杆且抵接杆抵接于连接杆的端面呈弧面状结构,所述抵接杆抵接于连接杆的端面的弧面适配于连接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蜗母条通过抵接杆抵接于连接杆,相较于通过蜗母条抵接于连接杆能够有效的减小装置的重量,同时抵接杆抵接于连接杆的端面呈弧面状结构,使得抵接杆与连接杆之间的接触面积能够相对更大,从而使得压紧件通过抵接杆抵接于连接杆锁止时,相对更加稳定,使用效果相对更佳。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压紧件的下方设置有用于减小对套筛损伤的缓冲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在使用过程中是通过压紧杆抵接于盖板将盖板和套筛压紧,震动时压紧杆与盖板和套筛之间呈刚性接触,震动时产生的冲击力使得压紧杆会对盖板和套筛产生一定的损伤,通过缓冲机构能够对震动时产生的冲击力进行缓冲,能够有效的减小震动时压紧杆对盖板和套筛产生的损伤。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缓冲机构包括外套于压紧杆的缓冲管、设置于缓冲管内的缓冲弹簧和内套于缓冲管的缓冲杆,所述缓冲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压紧杆和缓冲杆相向的端部,所述缓冲管位于压紧件的下方且两者固定连接吗,所述缓冲杆的下端抵接于盖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时,震动产生的冲击力能够通过缓冲弹簧的收缩吸收一部分冲击力,从而使得缓冲杆与盖板以及套筛之间的冲击力对于盖板和套筛的损伤有效的减小,同时在震动的过程中,缓冲弹簧处于收缩状态,能够有效的减小震动过程中盖板和套筛相对缓冲杆松动的概率,使得盖板和套筛能够始终保持相对被压紧的状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缓冲弹簧的上下端分别固定连接有适配缓冲管内壁的挡板一和挡板二,所述缓冲杆固定连接于挡板二,环绕所述缓冲管的下端内壁固定连接有环台,所述挡板二可抵接于或脱离环台的上台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板一和挡板二能够使得压紧盖板和套筛时,转动的压紧杆对于缓冲弹簧的影响,同时缓冲杆通过挡板二的下部板面抵接于环台的上台面连接于缓冲管,使得使用效果相对更佳。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环绕所述挡板一和挡板二的外壁分别固定连接有多个导引销一和导引销二,环绕所述缓冲管的内壁开设有多个销槽且销槽沿缓冲管的轴向延伸,所述销槽的开口朝向缓冲管的中心轴线,所述导引销一和导引销二均滑移连接于销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引销一和导引销二均滑移连接于销槽,使得压紧杆转动时,挡板一和挡板二转动的可能能够有效的减小,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小转动压紧杆时对于缓冲弹簧的影响,同时在压紧盖板和套筛时,能够对挡板一、挡板二和缓冲杆的滑移起到一定的导引作用,使得使用效果相对更佳。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环绕所述缓冲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多个平行于筛座上端面的压紧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压紧盖板和套筛时,是通过缓冲杆的端部抵接于盖板将盖板和套筛压紧,即使通过缓冲机构缓冲依旧会对盖板造成一定的损伤,压紧板能够有效的增大压紧盖板时,从而能够有效的减小震动时对于盖板的损伤。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多个所述连接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加强杆,所述加强杆位于夹持机构的上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压紧件是通过抵接杆抵接于连接杆而相对连接杆锁止,连接杆在压紧件锁止时会受到一定的径向的力,会使得连接杆在使用时会产生一定的偏斜,通过固定连接于多个连接杆上端的加强杆,能够有效的减小使用过程中,连接杆偏斜的程度,使得压紧件锁止时相对更加稳定,使用效果相对更佳。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在需要压紧盖板和套筛时,调节好压紧件相对盖板和套筛之间的高度后,只需转动转柄一通过转管带动转环转动,转动的转环能够使得啮合于平面螺纹的蜗母条沿转环的径向滑移,从而使得抵接杆能够抵接于连接杆,使得压紧杆能够相对连接杆锁止,再转动压紧杆使得其朝下滑移并按压挡板一,向下滑移的挡板一通过缓冲弹簧使得挡板二朝下滑移,从而使得缓冲杆带动压紧板抵接于盖板,以将盖板和套筛压紧,使用相对更加快捷方便;

2、在使用过程中,震动时会产生一定的冲击力,部分冲击力能够通过缓冲弹簧的收缩而吸收,同时压紧板能够有效的增加缓冲杆与盖板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使用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减小震动时,对于盖板和套筛造成的损伤,进一步优化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剖视图,主要用于展示压紧盘的内部结构;

图3为图2的a部放大图,主要用于展示转环和蜗母条的结构;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爆炸结构示意图,主要用于展示缓冲机构的结构。

图中:1、震筛机主体;11、套筛;12、盖板;2、筛座;3、夹持机构;31、连接杆;32、压紧件;320、止推轴承;321、内腔;322、转环;3221、平面螺纹;323、蜗母条;324、转管;325、转柄一;326、抵接杆;327、压紧盘;328、压紧梁;3281、开口一;33、压紧杆;331、转柄二;34、加强杆;4、缓冲机构;41、缓冲管;411、环台;412、销槽;42、缓冲弹簧;421、挡板一;422、挡板二;423、导引销一;424、导引销二;43、缓冲杆;431、压紧板;4311、开口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一种振击式震筛机,参照图1,包括震筛机主体1和连接于震筛机主体1上端面的筛座2,筛座2呈圆盘状结构。筛座2设置有用于夹持套筛11的夹持机构3。

夹持机构3包括三个环绕筛座2固定连接的连接杆31和滑移连接于三个连接杆31的压紧件32。其中连接杆31垂直于筛座2的上部板面,连接杆31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筛座2,连接杆31的另一端沿垂直于筛座2的上部板面的方向朝上延伸,多个连接杆31相互平行。

压紧件32包括呈圆盘状结构的压紧盘327和三个环绕压紧盘327设置的压紧梁328。压紧盘327的上下板面均垂直于连接杆31,压紧梁328沿压紧盘327的径向延伸,压紧梁328远离压紧盘327的端部开设有适配连接杆31的开口一3281。开口一3281朝向连接杆31开口且开口一3281的开口方向平行于压紧梁328。

参照图2和图3,压紧盘327内开设有呈圆盘状结构的内腔321,内腔321内转动连接有转环322。环绕转环322的上环面开设有平面螺纹3221,环绕转环322设置有三个与平面螺纹3221啮合的蜗母条323。三个蜗母条323分别沿三个压紧梁328的轴向延伸并穿入压紧梁328内。转环322的下方设置有与其同中心轴线的止推轴承320,止推轴承320的下环面抵接于内腔321的下腔壁。

蜗母条323远离转环322的中心轴线的端部固定连接有抵接杆326,抵接杆326的一端固定连接于蜗母条323,抵接杆326的另一端沿其所在蜗母条323的延伸方向穿出压紧梁328。抵接杆326远离蜗母条323的端部抵接于连接杆31,抵接杆326抵接于连接杆31的端面呈弧面状结构,并且抵接杆326远离蜗母条323的弧面状端面适配于连接杆31。其中蜗母条323和抵接杆326可沿两者所在的压紧梁328的轴向滑移。

压紧盘327螺纹连接有将其贯穿的压紧杆33,压紧杆33与压紧盘327同中心轴线且压紧杆33穿过转环322。

在使用时,可通过转动转环322使得蜗母条323沿转环322的径向朝向连接杆31滑移,以使得抵接杆326能够抵接于连接杆31,从而将压紧梁328和压紧盘327相对连接杆31锁止固定。同时再转动压紧杆33使得其朝下滑移,以使得压紧杆33的下端抵接于盖合于套筛11上开口的盖板12。并且止推轴承320能够有效的减小转动转环322时受到的阻碍,使得转动转环322时相对更加轻松。

参照图2和图3,为了便于转动转环322,转环322的上环面固定连接有与其同中心轴线的转管324,转管324的一端固定连接于转环322的上环面,转管324的另一端沿垂直于转环322的环面的方向朝上延伸。转管324的上端穿出压紧盘327且转管324穿出压紧盘327的端部固定连接有用于辅助转动转管324的转柄一325。转柄一325呈环状结构,压紧杆33穿过转柄一325。

为了便于转动压紧杆33,压紧杆33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用于辅助转动压紧杆33的转柄二331。

参照图3和图4,压紧件32的下方设置有用于减小压紧杆33对套筛11和盖板12的损伤的缓冲机构4。

缓冲机构4包括外套于压紧杆33的缓冲管41、设置于缓冲管41内的缓冲弹簧42和插设于缓冲管41内的缓冲杆43。缓冲弹簧42位于压紧杆33和缓冲杆43之间,并且缓冲管41、压紧杆33和缓冲杆43同中心轴线。其中缓冲杆43的远离压紧杆33的端部抵接于盖板12的上板面,缓冲管41的上端固定连接于压紧盘327的下端。

缓冲弹簧42的上下端分别固定连接有适配缓冲管41内壁的挡板一421和挡板二422。环绕缓冲管4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环台411,环台411位于挡板二422的下方。

在使用时,压紧杆33的下端朝下滑移时,能够推动挡板一421朝下滑移,通过缓冲弹簧42能够使得挡板二422朝下滑移,以使得缓冲杆43的下端抵接于盖板12的上板面,并通过缓冲杆43将盖板12和套筛11压紧,同时在使用过程中,缓冲弹簧42能够起到缓冲作用,吸收震动时盖板12和套筛11通过缓冲杆43传递的冲击力,以减小使用过程中缓冲杆43对盖板12和套筛11的造成的损伤,同时能够始终保持将盖板12和套筛11压紧的状态。

参照图3和图4,同时,为了使得转动压紧杆33时,减小挡板一421转动的概率,环绕挡板一421和挡板二422的外圈分别固定连接有多个导引销一423和导引销二424,环绕缓冲管41的内壁开设有多个销槽412。销槽412沿缓冲管41的轴向延伸,销槽412的开口朝向缓冲管41的中心轴线。其中导引销一423和导引销二424均滑移连接于销槽412内。

在使用时,导引销一423和导引销二424均滑移连接于销槽412内,使得压紧杆33抵接于挡板一421时并转动压紧杆33时,能够有效的减小挡板一421由于其与压紧杆33之间的摩擦力而转动的概率,从而能够有效的减小转动压紧杆33的过程中,对于缓冲弹簧42的影响,以减小对缓冲弹簧42性能的影响。

参照图3和图4,为了进一步减小缓冲杆43对于套筛11和盖板12在震动时造成的损伤,环绕缓冲杆43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三个平行于筛座2的上端面的压紧板431。压紧板431呈水平设置且其沿压紧盘327的径向延伸,压紧板431沿其延伸方向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缓冲杆43,压紧板431沿其延伸方向的另一端开设有开口二4311。开口二4311的开口方向平行于压紧板431的延伸方向且其朝向其中一个连接杆31开口。三个连接杆31分别被卡接于三个开口二4311内。

在使用时,通过压紧板431能够有效的增大压紧盖板12和套筛11时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有效的减小使用过程中缓冲杆43对于套筛11和盖板12在震动时造成的损伤。

同时由于压紧件32通过抵接杆326抵接于连接杆31而被锁止,使得连接杆31会受到一定水平方向的力,为了减小连接杆31被抵接杆326抵接时产生的偏斜,多个连接杆3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呈u状的加强杆34。加强杆34的中心轴线所在的平面平行于筛座2的上板面。

通过加强杆34能够有效的减小连接杆31被抵接杆326抵接时,连接杆31的偏斜程度,从而使得使用效果相对更佳。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