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气化炉多用途净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33916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生物质气化炉多用途净化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提纯含一氧化碳可燃气体的装置,具体地讲,是一种生物质 气化炉多用途净化器。
技术背景 生物质气化技术,主要是以低生物质为原料的气化技术,使低生物质完成从固态 到可燃气体的转化。低生物质是以农作物秸杆为主,还可以使用玉米芯、木屑、柴草等。由 于秸杆在气化炉中进行受控燃烧和还原反应产生的燃气中含有大量的焦油和粉尘,容易堵 塞输气管道及灶具,因此应对其净化处理。现有的生物质气化炉净化器大多采用单一干式冷却过滤方法,往往焦油脱除不 净,净化效果不好,造成供气系统不能长期安全运行。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焦油和粉尘过滤效果好的生物质 气化炉多用途净化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生物质气化炉多用途净化器,包括具有进气接 口和排气接口的密闭箱体,在该箱体内装有液体过滤介质,所述箱体液面之上的内腔由竖 直设置的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分成储气室、进气室和排气室三部分,且第一隔板的下端伸 入液面之下,第二隔板的下端略低于液面;所述进气室和储气室分别与所述进气接口和排 气接口连通,所述排气室与所述储气室连通,且在排气室中部装填有第一过滤介质,由进气 接口进入的气体经过第二隔板下方进入排气室下部,经过第一过滤介质过滤后进入排气室 上部,再进入所述储气室中。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含有大量焦油和粉尘的燃气先由进气接口进入进气室中, 在气流的作用下,燃气经过第二隔板下方进入排气室下部,液体过滤介质同时对其进行冷 却和过滤,以初步去除燃气中的焦油和粉尘,再经过第一过滤介质过滤,第一过滤介质选用 不锈钢钢丝网或其它过滤介质,对燃气进一步过滤。经过本实用新型处理的燃气,焦油和粉 尘的去除率在90%以上。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实施例,所述进气室位于排气室和储气室之间,在所述 第一过滤介质之上的所述排气室的侧壁上设有二次过滤气体出口,该二次过滤气体出口经 管道与设在储气室侧壁下部的二次过滤气体入口连通,并在管道上安装有吸风机;在所述 储气室的侧壁上部设有1 5个所述排气接口,在该排气接口与所述二次过滤气体入口之 间的储气室的中部装填有第二过滤介质。该净化器用于吸风式气化炉,通过第二过滤介质 进一步对燃气进行净化,焦油和粉尘的去除率在98%以上。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另一优选实施例,所述排气室位于进气室和储气室之间,该 排气室经第一隔板上部的通孔与所述储气室连通。该净化器用于鼓风式气化炉。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箱体的下部设有溢流口,并在该箱体的底部设有排污[001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箱体上部窄、下部宽,整体呈“L”形,在该箱体的宽部内装 有所述液体过滤介质,且在所述储气室、进气室和排气室下方的该宽部内装有上端敞口的 储渣箱,在该宽部的前顶部设有供所述储渣箱取出的取出口,并在该取出口处设有密封盖; 在所述宽部的前侧边上设有溢流口和排污口。采用此结构后,液体过滤介质中的灰尘和焦 油沉积在储渣箱中,只需将储渣箱取出清洗就行,具有清洗方便的优点。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进气室、排气室和储气室的顶部分别设有带有密封盖 的工作孔,以便于维护和检修过滤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采用多级过滤,焦油和粉尘的去除率在98%以上,过滤效果好;(2)既能用于吸风式气化炉,也能用于鼓风式气化炉,满足不同需要;(3)将进气室、排气室和储气室合理布置在一起,结构紧凑,空间体积小;(4)成本低,便于推广运用。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3沿图2中A-A线的剖视图;图4沿图2中B-B线的剖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说明。实施例1参见图1 4,为用于吸风式生物质气化炉的净化器,净化器主要由密闭箱体1组 成,该箱体1上部窄、下部宽,整体呈“L”形,在该箱体1的宽部Ie内装有水2,且在该宽部 Ie内装有上端敞口的储渣箱11,在该宽部Ie的前顶部设有供储渣箱11取出的取出口,并 在该取出口处设有密封盖If。在宽部Ie的前侧边上设有溢流口 Ic和排污口 Id。箱体1窄部的内腔由竖直设置的第一隔板3和第二隔板4分成从左至右的储气室 7、进气室5和排气室6三部分,且第一隔板3的下端伸入液面之下,利用水对储气室7进行 密封,第二隔板4的下端略低于液面(约5mm),以使燃气在气流的作用下能从第二隔板4的 下方通过。在进气室5的后侧壁上部设有进气接口 la。在排气室6中部装填有第一过滤介 质8,该第一过滤介质8为不锈钢钢丝网,在第一过滤介质8之上的排气室6前侧壁上设有 二次过滤气体出口。在储气室7中部装填有第二过滤介质12,第二过滤介质12也为不锈钢 钢丝网,在第二过滤介质12之下的储气室7的前侧壁上设有二次过滤气体入口,该二次过 滤气体入口经管道9与二次过滤气体出口连通,并在管道9上安装有吸风机10。在第二过 滤介质12之上的储气室7的前侧壁上设有3个排气接口 lb,以保证在外接多个燃气设备 时,燃气稳定。由此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液体过滤介质2同时起到冷却、过滤和密封的作用。而且,采用水作为过滤介质,具有易得、成本低、过滤效果好的优点,便于在农村地区使用。在进气室5、排气室6和储气室7的顶部分别设有带有密封盖的工作孔5a、6a、7a。工作时,用气管将进气接口 Ia与气化炉的出气口接通,含有大量焦油和粉尘的燃 气先由进气接口 Ia进入进气室5,在吸风机10的作用下,燃气经过第二隔板4下方进入排 气室6下部,液体过滤介质2同时对其进行冷却和过滤,以初步去除燃气中的焦油和粉尘, 再经过第一过滤介质8对燃气进一步过滤,然后,燃气管道9进入储气室7中,再由第二过 滤介质12过滤,过滤后的燃气储存在储气室7中备用,经过本实用新型处理的燃气,能去除 焦油和粉尘90%以上。实施例2参见图5,为用于鼓风式生物质气化炉的净化器,净化器箱体1的结构与实施例1 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进气室5和排气室6的位置交换,排气室6与储气室7经第一隔板3上 部的通孔3a连通,另外,只在进气室5中装填有第一过滤介质8。
权利要求一种生物质气化炉多用途净化器,包括具有进气接口(1a)和排气接口(1b)的密闭箱体(1),在该箱体(1)内装有液体过滤介质(2),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液面之上的内腔由竖直设置的第一隔板(3)和第二隔板(4)分成储气室(7)、进气室(5)和排气室(6)三部分,且第一隔板(3)的下端伸入液面之下,第二隔板(4)的下端略低于液面;所述进气室(5)和储气室(7)分别与所述进气接口(1a)和排气接口(1b)连通,所述排气室(6)与所述储气室(7)连通,且在排气室(6)中部装填有第一过滤介质(8),由进气接口(1a)进入的气体经过第二隔板(4)下方进入排气室(6)下部,经过第一过滤介质(8)过滤后进入排气室(6)上部,再进入所述储气室(7)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质气化炉多用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室(5) 位于排气室(6)和储气室(7)之间,在所述第一过滤介质(8)之上的所述排气室(6)的侧 壁上设有二次过滤气体出口,该二次过滤气体出口经管道(9)与设在储气室(7)侧壁下部 的二次过滤气体入口连通,并在管道(9)上安装有吸风机(10);在所述储气室(7)的侧壁 上部设有1 5个所述排气接口(Ib),在该排气接口(Ib)与所述二次过滤气体入口之间的 储气室(7)的中部装填有第二过滤介质(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质气化炉多用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室(6) 位于进气室(5)和储气室(7)之间,该排气室(6)经第一隔板(3)上部的通孔(3a)与所述 储气室(7)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生物质气化炉多用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箱体(I)的下部设有溢流口(Ic),并在该箱体⑴的底部设有排污口(Id)。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生物质气化炉多用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 上部窄、下部宽,整体呈“L”形,在该箱体(1)的宽部(Ie)内装有所述液体过滤介质(2),且 在所述储气室(7)、进气室(5)和排气室(6)下方的该宽部(Ie)内装有上端敞口的储渣箱(II),在该宽部(Ie)的前顶部设有供所述储渣箱(11)取出的取出口,并在该取出口处设有 密封盖(If);在所述宽部(Ie)的前侧边上设有溢流口 (Ic)和排污口 (Id)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生物质气化炉多用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过滤介 质⑵为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生物质气化炉多用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介 质(8)为不锈钢钢丝网。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质气化炉多用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进气室 (5)、排气室(6)和储气室(7)的顶部分别设有带有密封盖的工作孔(5a、6a、7a)。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生物质气化炉多用途净化器,包括具有进气接口和排气接口的密闭箱体,在该箱体内装有液体过滤介质,所述箱体液面之上的内腔由竖直设置的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分成储气室、进气室和排气室三部分,且第一隔板的下端伸入液面之下,第二隔板的下端略低于液面;所述进气室和储气室分别与所述进气接口和排气接口连通,所述排气室与所述储气室连通,且在排气室中部装填有第一过滤介质,由进气接口进入的气体经过第二隔板下方进入排气室下部,经过第一过滤介质过滤后进入排气室上部,再进入所述储气室中。本实用新型既能用于吸风式气化炉,也能用于鼓风式气化炉,此外,具有过滤效果好、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的优点。
文档编号C10J3/84GK201587934SQ20092020729
公开日2010年9月22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24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24日
发明者陈建康 申请人:陈建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