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两段式煤气发生炉的炉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08560阅读:9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两段式煤气发生炉的炉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煤气发生炉领域,具体是指一种两段式煤气发生炉的炉体结构。
背景技术
煤气发生炉一般分为单段式和两段式两种,而两段式煤气发生炉由于具有产煤气 热值高,生产能力大,煤气质量高,稳定性好,能分离烟煤中的煤焦油等优点,故在国内一些 大中型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现有的一种两段式煤气发生炉,如图1所示,其包括一炉体1',该炉体1'上部设 有加煤装置2',该炉体1底部内设有宝塔型的炉栅3'及灰盘传动结构4',在该炉栅3' 的下端还连接有供汽化剂输入的风管31',该汽化剂为氧气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体;该炉体 1'分为上下两段式结构,上段为干馏段11',下段为气化段12',在该干馏段11'上部还 设有煤气出口 13',该气化段12'从上至下分为还原层121'和火层122',并在炉体1' 外侧对应各紧密设有水夹套5'、6',该水夹套5'、6'均与另外配备的汽包7'相连。煤 气发生炉工作时,首先煤从加煤装置2'加入并进入炉体1',在干馏段11'经过充分的干 燥和长时间的低温干馏,逐渐形成半焦,再进入气化段12',与炉栅3'鼓入的气化剂充分 反应,经过炉内的火层122'、还原层121'的反应后,产生的气化煤气经过相应处理后从 煤气出口 13'排出,而在炉栅3'处形成的灰渣,由灰盘传动结构4'处理并排出。为了使煤在气化段燃烧反应地更为充分,现有技术中,火层122'呈柱形结构,还 原层121'呈正锥形结构,煤在火层122'燃烧时,上升的火焰气流由于遇到还原层121' 倾斜的内侧壁的阻挡作用,部分能够循环返回至火层122',以进一步参与燃烧作用。一般 情况下,气化段12'的内径大于干馏段11',从而形成锥形的还原层121',由于受整机体 积的限制,气化段12'的内径一般仅是略大于干馏段1Γ的内径,则呈正锥形结构的还原 层121'的内侧壁的倾斜度就会受到限制,故对火焰气流的阻挡作用就不佳。实践中,为了 加大还原层121'的倾斜度,将还原层121'下端往外扩张,使其与火层122'连接处的内 径大于火层122'的内径。然而,所述气化段12'改进后,还原层121'与火层122'间就 存在一锯齿形状的死角区域,火层122'上升的火焰气流就会进入并滞留在该死角区域,并 且也会影响到循环返回的作用,从而造成了煤燃烧不够充分的问题,故现有技术煤气发生 炉还存在煤燃料的利用率、产煤效率不佳,能源浪费等缺陷。有鉴于此,本发明人对两段式煤气发生炉的炉体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案由此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两段式煤气发生炉的炉体结构,能够实现煤燃料 的充分燃烧作用进而达到高效节能的效果。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一种两段式煤气发生炉的炉体结构,其为上下两段式结构,上段为干馏段,下段为气化段,该气化段从上至下分为还原层和火层,该还原层和火层均呈柱形结构,且该还原层 的炉体内径小于该火层的炉体内径。上述还原层和火层的炉体外侧上还各紧密设有水夹套,还原层处的水夹套与干馏 段外侧壁间形成一供汽包放置的凸缘。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炉体气化段的还原层和火层均呈柱形结构,且该还 原层的炉体内径小于该火层的炉体内径,则还原层和火层的连接处呈阶梯状。同传统的结 构相比,消除了火层与还原层间存在的死角区域,火层处煤在燃烧上升时,火焰气流会被所 述的阶梯状结构有效地阻碍并循环返回至火层,由此能够使煤在火层中进行充分地燃烧, 再进入还原层进行更为有效地反应作用,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煤燃料的利用率,实现高效的 节能效果。

图1是现有的炉体两段式煤气发生炉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炉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标号说明炉体1'干馏段11'气化段12'煤气出口13'还原层121'火层122加煤装置2'炉栅3'风管31'灰盘传动结构4'水夹套5'、6'汽包7'炉体1干馏段11气化段12还原层121火层122水夹套5、6汽包7凸缘8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 行详细阐述。如图2所示的一种两段式煤气发生炉的炉体结构,炉体1分为上下两段式结构,上 段为干馏段11,下段为气化段12,该气化段12从上至下分为还原层121和火层122。本实用新型的创新点在于还原层121和火层122均呈柱形结构,且该还原层121 的炉体内径小于该火层122的炉体内径,则在该还原层121和火层122的连接处呈一阶梯 状结构。同传统的炉体结构相比,消除了火层122与还原层121间存在的死角区域,火层122 处煤在燃烧上升时,火焰气流会被所述的阶梯状结构有效地阻碍并循环返回至火层122,真 正地实现了煤的充分燃烧作用。煤充分燃烧后所产生并进入还原层121的中间气体量也就 有了很大地提升,从而还原层121的反应作用也就更为充分,进而极大地提高了煤燃料的 利用率及产煤效率,实现煤气发生炉的高效节能效果。本实用新型炉体结构在企业生产中已投入使用,并带来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另外,本实用新型还原层121与火层122的柱形结构也可以简化炉体1的加工制造,降低了生 产成本。本实用新型在炉体1的还原层122和火层5的炉体外侧上还各紧密设有水夹套5、 6,该水夹套5、6与汽包7相连,在传统中,由于炉体1结构的限制作用,汽包7无支撑点,就 需要另外配备,从而使整个煤气发生炉所占的体积较大,而本实用新型消除了炉体1的结 构限制,即还可以在还原层122处的水夹套5与干馏段11外侧壁间形成一凸缘8,所述汽包 7置于该凸缘8上,从而使整个煤气发生炉的结构更为紧凑。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 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权利要求1.一种两段式煤气发生炉的炉体结构,其为上下两段式结构,上段为干馏段,下段为气 化段,该气化段从上至下分为还原层和火层,其特征在于该还原层和火层均呈柱形结构, 且该还原层的炉体内径小于该火层的炉体内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两段式煤气发生炉的炉体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还原层 和火层的炉体外侧上还各紧密设有水夹套,还原层处的水夹套与干馏段外侧壁间形成一供 汽包放置的凸缘。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两段式煤气发生炉的炉体结构,其为上下两段式结构,上段为干馏段,下段为气化段,该气化段从上至下分为还原层和火层,该还原层和火层均呈柱形结构,且该还原层的炉体内径小于该火层的炉体内径。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煤燃料的充分燃烧作用进而达到高效节能的效果。
文档编号C10J3/60GK201842829SQ20102060519
公开日2011年5月25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4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4日
发明者苏炳源 申请人:福建信源集团发展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