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催化共氧化脱除模拟燃油中二苯并噻吩的方法

文档序号:5119895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催化共氧化脱除模拟燃油中二苯并噻吩的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模拟燃油中去除硫化物二苯并噻吩的新方法。其特征是采用氧气为氧化剂,利用模拟燃油中正辛烷的自氧化反应,引发硫化物二苯并噻吩高选择性地氧化成二苯并噻吩砜,从而实现燃油的无催化共氧化脱硫。在氧气压力0.5~1.0MPa、反应温度123~132℃和反应时间7~10h的条件下,脱硫率在97%以上,二苯并噻吩砜的收率在96%以上。本发明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其特点是:(1)无需使用催化剂;(2)氧化产物与燃油自动分离,无需使用萃取剂;(3)脱硫的同时获得附加产品二苯并噻吩砜,变废为宝,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专利说明】一种无催化共氧化脱除模拟燃油中二苯并噻吩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模拟燃油脱硫的新方法,具体地说是关于一种利用无催化共氧化 法来脱除模拟燃油中二苯并噻吩的新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燃油燃烧排放的S0X是形成酸雨、导致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全球范围 内燃油用量的不断增大,对环境的危害也日趋严重。为满足环保要求和提高我国油品的国 际竞争力,开展燃油深度脱硫技术的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
[0003] 传统的加氢脱硫技术反应条件苛刻、设备投资和操作费用高、氢气消耗量大。在目 前已有的非加氢脱硫技术中,氧化脱硫的操作条件相对温和、设备投资较低,能将油品中的 硫化物氧化成极性大的砜、亚砜,再利用燃油与砜、亚砜极性差距大的特点,通过选择合适 的有机萃取剂分离出砜、亚砜,从而达到脱硫的目的。氧化脱硫更容易脱除在加氢脱硫中难 以去除的苯并噻吩和二苯并噻吩类硫化物。因此,与加氢脱硫相比,氧化脱硫具有明显的先 进性。
[0004] 目前发展的氧化脱硫技术都是在氧化剂和催化剂共同存在下的催化氧 化脱硫技术。以H202为氧化剂的催化氧化脱硫研究报道较多(Ind. Eng. Chem. Res.,2008, 49,11760-11763 ;Ind.Eng.Chem. Res.,2010, 49, 8998-9003 ;Chem.Eur. J. ,2012, 18,4775-4781)。由于以02或空气为氧化剂能够克服H202受热易分解等固 有的缺点,被认为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廉价且环境友好的燃油脱硫技术。催化的〇 2氧 化脱硫研究已有文献和专利报道(Fuel processing technology, 2009, 90, 317-323; Green Chem.,2010, 12, 1954-1598 ;Chem. Commun.,2012, 48, 11647-11649 ;CN103834432A ; CN103666536A ;CN103333711A)。本发明利用烷烃的无催化自氧化是一个自由基反应历程, 可以引发体系中硫化物的氧化反应,从而实现燃油的无催化共氧化脱硫。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脱除模拟燃油中二苯并噻吩的新方法。该方法是采用氧气作为 氧化剂,无需使用催化剂,利用模拟燃油中正辛烷的自氧化反应,引发硫化物二苯并噻吩高 选择性地氧化成二苯并噻吩砜,从而实现燃油中二苯并噻吩的脱除。该方法不仅脱硫率高, 而且同时获得附加产品二苯并噻吩砜,变废为宝,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0006]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7] 将定量的二苯并噻吩溶于正辛烷,配成一定浓度的含硫模拟燃油。向高压釜中加 入一定量的模拟燃油,用氮气置换釜内的空气数次,然后充入一定压力的氧气,加热并开启 磁力搅拌,在一定温度下反应一定时间。待高压釜完全冷却后,卸压,开釜,氧化产物二苯并 噻吩砜以晶体的形式析出,倾倒出脱硫燃油,用微库仑仪测定脱硫率。
[0008] 本发明方法所述的氧气压力一般为〇· 5?1. OMPa,反应温度一般为123?132°C, 反应时间一般为7?10h。
【权利要求】
1. 一种无催化共氧化脱除模拟燃油中二苯并噻吩的方法。其特征是采用氧气为氧化 齐IJ,利用模拟燃油中正辛烷的自氧化反应,引发硫化物二苯并噻吩高选择性地氧化成二苯 并噻吩砜,从而实现燃油中二苯并噻吩的脱除。该方法不仅脱硫率高,而且同时获得附加产 品二苯并噻吩砜,变废为宝,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2.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将定量的二苯并噻吩溶于正辛烷,配成一定 浓度的模拟燃油。向高压釜中加入一定量的模拟燃油,用氮气置换釜内的空气数次,然后充 入一定压力的氧气,加热并开启磁力搅拌,在一定温度下反应一定时间。待高压荃完全冷却 后,卸压,开釜,氧化产物二苯并噻吩砜以晶体的形式析出,倾倒出脱硫燃油,用微库仑仪测 定脱硫率。
3. 按照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方法,氧气压力一般为0. 5?1. OMPa ;反应温度一般为 123?132°C ;反应时间一般为7?10h。
【文档编号】C10G27/04GK104087335SQ201410347607
【公开日】2014年10月8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21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21日
【发明者】于凤丽, 解从霞, 柳春玉, 于世涛 申请人:青岛科技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