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生产用沥青盛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76941发布日期:2019-09-29 15:40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生产用沥青盛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生产用沥青盛放装置,属于防水卷材生产辅助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SBS改性沥青是以基质沥青为原料,加入一定比例的SBS改性剂,通过剪切、搅拌等方法使SBS均匀地分散于沥青中,同时,加入一定比例的专属稳定剂,形成SBS共混材料,利用SBS良好的物理性能对沥青做改性处理。

现有的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生产用原料存储装置,采用加热式的沥青存储罐存储SBS改性沥青。

专利权人宁夏西北雨王防水材料有限公司于2018年06月01日申请了一项申请号为CN201820844289.9的实用新型专利,该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生产用原料存储装置,包括装置主体,装置主体的顶部中间设置有电机,装置主体的一侧上方贯穿有排气管,排气管的顶部连接有泄压阀,泄压阀的外表面贯穿有泄压孔,装置主体的另一侧上方贯穿有进料管,进料管远离装置主体的一端设置有密封盖,该种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生产用原料存储装置,设置有搅拌杆,通过电机驱动中心轴带动搅拌杆转动,当需要存储SBS改性沥青时,搅拌杆可扰动SBS改性沥青流动,防止SBS改性剂在长时间存储的过程中析出,保证SBS在长时间存储后依旧保持良好的质量与性能。

上述实用新型在实际使用中存在以下问题:

1、存储装置的底部存在很大的搅拌盲点,导致底部沥青的改性剂析出,从而影响了沥青的性质和使用性能,降低了产品的生产质量;

2、加热管呈螺旋状设置在搅拌杆的外侧,虽然一定程度上使对沥青的加热均匀性提高,但是在生产中仍旧存在加热不均匀的现象,导致改性沥青的性能变差和粘度过大问题,对防水卷材的生产造成影响,降低了产品质量;

3、加热管和搅拌杆分为不同的部件同时设置在储罐内,使罐内空间减小,并且使罐内结构复杂;

综上可知,现有技术在实际使用上显然存在不便与缺陷,所以有必要加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以上不足,提供一种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生产用沥青盛放装置,可以通过简单的设计,使搅拌器同时具有搅拌和加热的功能,从而使加热更加均匀,提高了加热效果;同时搅拌器的底部贴合储罐设置,减少了加热和搅拌的盲点,也使加热、搅拌都更加均匀;还可以增加储罐内的存储空间,简化罐内结构;本实用新型保证了沥青的性质和使用性能,从而提高了产品的生产质量。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生产用沥青盛放装置,包括罐体和搅拌器;罐体的底部设置有圆锥腔体;所述圆锥腔体的底部设置有设置斜凸台,所述斜凸台内部为腔体,并与罐体内腔连为一体;

所述搅拌器设置在罐体内,所述搅拌器包括转轴和搅拌桨,所述搅拌桨设置在转轴上;所述转轴的两端均伸出罐体外;所述转轴包括进油主管和出油主管,所述进油主管内通高温导热油;所述进油主管套设在出油主管内部;所述进油主管的进口端设置在罐体的底部;所述出油主管的出口端设置在罐体的顶部;所述搅拌桨为V型弯管,所述V型弯管的进口端穿过出油主管与进油主管相连通;所述V型弯管的出口端与出油主管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转轴的上部与罐体顶壁通过滚动轴承转动连接;转轴的下部与罐体的底壁通过滚动轴承转动连接;所述搅拌桨分四层设置在转轴上,每层中搅拌桨的数量设置为四个,四个搅拌桨周向均匀设置;最下层的搅拌桨设置在罐体底部的圆锥腔体内;

进一步的,还包括排气机,所述排气机设置在罐体侧壁的上部,所述排气机的上设置有过滤层;

进一步的,所述罐体为圆柱形腔体结构;所述罐体包体括外罐体、内罐体和保温层;所述外罐体表面设置有隔热材料;所述保温层设置在外罐体和内罐体之间;所述保温层为耐高温保温材料;

进一步的,所述罐体的顶部设置有进料口,所述进料口为漏斗形状;所述进料口开口处设置有进料口盖,所述进料口盖与进料口螺纹连接;所述进料口盖与进料口之间通过密封圈密封;

进一步的,所述斜凸台的底部设置有出料管,所述出料管上设置有出料阀,所述出料阀控制出料管的开启和闭合;

进一步的,所述罐体的顶部固定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端设置有第一皮带轮,所述第一皮带轮通过皮带与第二皮带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二皮带轮设置在出油接头的下方;所述第二皮带轮与转轴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进油主管的进口端设置有进油接头;所述出油主管的进口端设置有出油接头;

进一步的,所述进油主管和出油主管均为一端封闭的金属圆管;所述进油主管的封闭端设置在上方;所述出油主管的封闭端设置在下方;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简单的设计,使搅拌器同时具有搅拌和加热的功能,从而使加热更加均匀,提高了加热效果;同时搅拌器的底部贴合储罐设置,减少了加热和搅拌的盲点,也使加热、搅拌都更加均匀;还可以增加储罐内的存储空间,简化罐内结构;本实用新型保证了沥青的性质和使用性能,从而提高了产品的生产质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罐体,101-圆锥腔体,102-外罐体,103-内罐体,104-保温层,2-进料口,21-进料口盖,3-出料管,4-出料阀,5-支腿,6-搅拌器,61-转轴,611-进油主管,612-出油主管,62-搅拌桨,7-电机,8-第一皮带轮,9-皮带,10-第二皮带轮,11-进油接头,12-出油接头,13-排烟扇,131-烟气过滤层,14-斜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一种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生产用沥青盛放装置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生产用沥青盛放装置,包括罐体1、搅拌器6、电机7和排气机13;

所述罐体1为圆柱形腔体结构;罐体1的底部设置有圆锥腔体101;

所述罐体1包体括外罐体102、内罐体103和保温层104;所述外罐体102表面设置有隔热材料;所述保温层104设置在外罐体102和内罐体103之间;所述保温层104为耐高温保温材料;

所述圆锥腔体101的底部设置有设置斜凸台14,所述斜凸台14内部为腔体,并与罐体1内腔连为一体;所述斜凸台14的底部设置有出料管3,所述出料管3上设置有出料阀4,所述出料阀4控制出料管3的开启和闭合;

所述罐体1的底部设置有支腿5,所述支腿5数量为四个,四个支腿5均匀设置;

所述罐体1的顶部设置有进料口2,所述进料口2为漏斗形状;所述进料口2开口处设置有进料口盖21,所述进料口盖21与进料口2螺纹连接;所述进料口盖21与进料口2之间通过密封圈密封;

所述搅拌器6设置在罐体1内,所述搅拌器6包括转轴61和搅拌桨62,所述搅拌桨62设置在转轴61上;

所述转轴61的上部与罐体1顶壁通过滚动轴承转动连接;转轴61的下部与罐体1的底壁通过滚动轴承转动连接;所述转轴61的两端均伸出罐体1外;

所述转轴61包括进油主管611和出油主管612,所述进油主管611内通高温导热油;所述进油主管611和出油主管612均为一端封闭的金属圆管;所述进油主管611的封闭端设置在上方;所述出油主管612的封闭端设置在下方;

所述进油主管611套设在出油主管612内部;所述进油主管611的进口端设置在罐体1的底部,进油主管611的进口端设置有进油接头11,所述进油接头11与进油主管611通过滚动轴承转动连接,不妨碍转轴61转动;所述进油接头11外接高温导热油系统出油管路;

所述出油主管612的出口端设置在罐体1的顶部;出油主管612的进口端设置有出油接头12,所述出油接头12与出油主管612通过滚动轴承转动连接,不妨碍转轴61转动;所述出油接头12外接高温导热油系统的回油管路;

所述搅拌桨 62为V型弯管,所述V型弯管的进口端穿过出油主管612与进油主管611相连通;所述V型弯管的出口端与出油主管612相连通;

所述搅拌桨 62分四层设置在转轴61上,每层中搅拌桨62的数量设置为四个,四个搅拌桨62周向均匀设置;

最下层的搅拌桨62设置在罐体1底部的圆锥腔体101内,避免罐体1底部出现搅拌、加热盲点;

所述电机7固定设置在罐体1的顶部,所述电机7的输出轴端设置有第一皮带轮8,所述第一皮带轮8通过皮带9与第二皮带轮10传动连接;所述第二皮带轮10设置在出油接头12的下方;所述第二皮带轮10与转轴61固定连接;

所述排气机13设置在罐体1侧壁的上部,所述排气机13的上设置有过滤层131;所述过滤层131用于过滤沥青加热过程中产生的烟气,可以起到净化作用;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

使用时,打开进料口盖21,将改性沥青从进料口2倒入罐体1内,然后外部高温导热油系统的出油管路往进油主管611内通导热油,导热油分流流入与其相连通的多个V型弯管,通过换热对罐体1内的改性沥青进行加热;换热后的导热油由V型弯管的另一端汇流流入出油主管611,然后从经出油接头12回流到高温导热油系统的回油管路;

通油加热过程的同时,开启电机7,通过第一皮带轮8、皮带9和第二皮带轮10带动转轴61转动;转轴61带动V型弯管旋转,即实现了搅拌作用又使加热过程更加均匀,提高了加热效果;

需要使用改性沥青时,打开出料阀4,改性沥青通过出料管3流出。

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简单的设计,使搅拌器同时具有搅拌和加热的功能,从而使加热更加均匀,提高了加热效果;同时搅拌器的底部贴合储罐设置,减少了加热和搅拌的盲点,也使加热、搅拌都更加均匀;还可以增加储罐内的存储空间,简化罐内结构;本实用新型保证了沥青的性质和使用性能,从而提高了产品的生产质量。

以上所述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方式的举例,其中未详细述及的部分均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任何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启示而进行的等效变换,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