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熄焦炉及采用其制备干熄焦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3912837发布日期:2021-02-09 17:38阅读:457来源:国知局
干熄焦炉及采用其制备干熄焦的方法与流程

[0001]
本发明属于焦炭制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干熄焦炉及采用其制备干熄焦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在干熄焦工艺过程中,焦炭会都有不同程度的烧损,烧损比率越低意味着焦炭的产量越高、品质越好,所以降低焦炭的烧损率是尤为必要的。
[0003]
影响干熄焦焦炭烧损率的几点主要因素:
[0004]
1、熄焦炉负压段漏入空气;
[0005]
2、开炉盖吸进空气;
[0006]
3、环形烟道处导入空气;
[0007]
4、导入氮气中含氧气;
[0008]
5、风料比的影响。
[0009]
目前减少焦炭烧损的方案措施:
[0010]
增加循环气体系统气密性:主要针对系统中容易漏入空气的点进行排查,加强巡检力度;
[0011]
适当减少空气导入量:空气导入量是根据循环气体中的可燃组分co和h2调控的,而红焦成熟度是决定co和h2含量的关键;
[0012]
控制预存段(干熄焦炉本体的上段)压力:预存段压力控制在-50pa左右,能保证吸入空气量不过多;
[0013]
合理控制风料比(干熄炉完全干熄1t红焦所需要的循环惰性气体风量):风料比过低排焦温度过高,焦炭烧损率增大;
[0014]
以上是目前生产过程中控制焦炭烧损率的方法,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焦炭的烧损,但都是在控制干熄焦工艺系统自身条件,减少焦炭烧损率的能力有限。按现有控制焦炭烧损率的方法,即使熄焦系统可燃气体含量达标、风料比控制合理但是还是会有焦炭烧损,因为诸如打的开炉盖导致流入空气、预存段压力存在波动、系统密封性等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其中打的开炉盖更是必不可少的工艺步骤,其导致空气流入更是不可避免的。


技术实现要素:

[0015]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可在打开炉盖时向干熄焦炉本体内吹入焦粉以与空气反应的干熄焦炉。
[0016]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干熄焦炉,包括干熄焦炉本体和安装在所述干熄焦炉本体炉口处的装料装置,所述干熄焦炉本体侧壁的上端设有吹入口,所述吹入口处设有第一阀门,所述吹入口用以向所述干熄焦炉本体内吹入焦粉。
[0017]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如此可在装料装置将所述干熄焦炉本体的炉口打开前或打开后向干熄焦炉本体内吹入焦粉,如此焦粉可与进入到干熄焦炉本体内的氧气发生反应,如此减少落入到干熄焦炉本体内的红焦与进入到干熄焦炉本体内的氧气反应,从
而降低红焦在干熄焦炉本体内熄焦过程中的损耗。
[0018]
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焦粉储存槽和喷吹装置,所述焦粉储存槽下端具有出料口,且其出料口与所述喷吹装置的进料口连通,所述喷吹装置的出料口与所述吹入口连通。
[0019]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如此使得整个干熄焦炉的集成化更高,同时运行更加灵敏。
[0020]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喷吹装置为粉料喷射器。
[0021]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其结构简单,且成本低。
[0022]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吹入口内延至靠近所述干熄焦炉本体内上部的预存室。
[0023]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如此使得喷入到干熄焦炉本体内的焦粉在所述干熄焦炉本体预存室内充分分散以与进入到干熄焦炉本体内的氧气充分接触并发生氧化反应。
[0024]
上述技术方案中还还包括控制系统,所述装料装置的上部具有落座感应装置,所述落座感应装置用以感应焦罐在所述装料装置的上部是否落座到位,所述第一阀门为控制阀,所述落座感应装置、第一阀门和喷吹装置均与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
[0025]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如此使得整个干熄焦炉的自动化程度更高,节省人工成本,并使得其运行更加安全。
[0026]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采用如上所述的干熄焦炉制备干熄焦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7]
步骤1:将焦炉中推出的成熟炙热红焦通过焦罐转运至干熄焦炉本体顶部;
[0028]
步骤2,装料装置开始动作,其将干熄焦炉本体的炉口打开,然后开启所述第一阀门并开启喷吹装置开始向所述干熄焦炉本体内吹入焦粉,待干熄焦炉本体的炉口完全打开后,所述焦罐向下落座到装料装置上,待焦罐落座到位后,所述焦罐的底门自动打开,所述焦罐内的红焦经装料装置从所述干熄焦炉本体的炉口落料到所述干熄焦炉本体内;
[0029]
步骤3,待所述焦罐内的红焦落料完全后,将所述焦罐提起到待机位,所述装料装置开始将干熄焦炉本体的炉口关闭,待干熄焦炉本体的炉口完全关闭后,关闭喷吹装置并关闭所述第一阀门以停止向所述干熄焦炉本体内吹入焦粉;
[0030]
步骤4,待焦炉下一批的红焦成熟后依顺序重复所述步骤1、步骤2和步骤3的操作。
[0031]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如此在每次向干熄焦炉本体内装入红焦时(炉口被打开前)向所述干熄焦炉本体内吹入焦粉以对装入其内的红焦进行保护,即使得焦粉在红焦的作用下温度上升并与进入干熄焦炉本体内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从而减少进入进入到干熄焦炉本体内氧气与红焦发生反应的概率,从而降低红焦的损耗。
附图说明
[0032]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干熄焦炉的结构简图。
[0033]
图中:1干熄焦炉本体、11装料装置、12吹入口、121第一阀门、2焦粉储存槽、3喷吹装置、4焦罐。
具体实施方式
[0034]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
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0035]
实施例1
[0036]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干熄焦炉,包括干熄焦炉本体1和安装在所述干熄焦炉本体1炉口处的装料装置11,所述干熄焦炉本体1侧壁的上端设有吹入口12,所述吹入口12处设有第一阀门121,所述吹入口12用以向所述干熄焦炉本体1内吹入焦粉。如此可在炉盖打开前或打开后向干熄焦炉本体内吹入焦粉,如此焦粉可与进入到干熄焦炉本体内的氧气发生反应,如此减少落入到干熄焦炉本体内的红焦(红热焦炭,温度1000
±
50℃焦炭)与进入到干熄焦炉本体内的氧气反应,从而降低红焦在干熄焦炉本体内熄焦过程中的损耗。
[0037]
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焦粉储存槽2和喷吹装置3,所述焦粉储存槽2下端具有出料口,且其出料口与所述喷吹装置3的进料口连通,所述喷吹装置3的出料口与所述吹入口12连通,如此使得整个干熄焦炉的集成化更高,同时运行更加灵敏。
[0038]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喷吹装置3为粉料喷射器,其结构简单,且成本低。
[0039]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吹入口12内延至靠近所述干熄焦炉本体1内上部的预存室,如此使得喷入到干熄焦炉本体内的焦粉在所述干熄焦炉本体预存室内充分分散以与进入到干熄焦炉本体内的氧气充分接触并进行氧化反应。
[0040]
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控制系统,所述装料装置11的上部具有落座感应装置,所述落座感应装置用以感应焦罐4在所述装料装置11的上部是否落座到位,所述第一阀门121为控制阀,所述落座感应装置、第一阀门(121)和喷吹装置3均与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如此使得整个干熄焦炉的自动化程度更高,节省人工成本,并使得其运行更加安全。
[0041]
其中,所述装料装置11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的改进之处在于其内还设有用以均匀布料的旋转式布料装置(使得落入到干熄焦炉本体内的红焦更能与喷吹装置所喷吹的焦粉充分接触),同时其具有用以打开或关闭炉口的自动化炉盖,自动化炉盖的驱动装置也与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以由控制系统控制自动化炉盖将炉口打开或关闭。
[0042]
其中,粉料喷射器在工作时其进气口通入有一定压力的氮气,而其进料口与所述焦粉储存槽的出料口连通,其中,粉料喷射器的进气口处设有第二阀门,第二阀门为控制阀,所述粉料喷射器上通过其上的第二阀门与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在第一阀门打开的前提下,控制系统控制第二阀门打开即可通过粉料喷射器喷射焦粉。
[0043]
实施例2
[0044]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采用如实施例1所述的干熄焦炉制备干熄焦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45]
步骤1:将焦炉中推出的成熟炙热红焦通过焦罐4转运至干熄焦炉本体1顶部;
[0046]
步骤2,装料装置11开始动作,其将干熄焦炉本体1的炉口打开,然后开启所述第一阀门121并开启喷吹装置3开始向所述干熄焦炉本体1内吹入焦粉,待干熄焦炉本体1的炉口完全打开后,所述焦罐4向下落座到装料装置11上,待焦罐4落座到位后,所述焦罐的底门自动打开,所述焦罐4内的红焦经装料装置11从所述干熄焦炉本体1的炉口落料到所述干熄焦炉本体1内;
[0047]
步骤3,待所述焦罐4内的红焦落料完全后,将所述焦罐4提起到待机位,所述装料装置11开始将干熄焦炉本体1的炉口关闭,待干熄焦炉本体1的炉口完全关闭后,关闭喷吹
装置3并关闭所述第一阀门121以停止向所述干熄焦炉本体1内吹入焦粉;
[0048]
步骤4,待焦炉下一批的红焦成熟后依顺序重复所述步骤1、步骤2和步骤3的操作。如此在每次向干熄焦炉本体内装入红焦时(炉口打开前)向所述干熄焦炉本体内吹入焦粉以对装入其内的红焦进行保护,即使得焦粉在红焦的作用下温度上升并与进入干熄焦炉本体内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从而减少进入进入到干熄焦炉本体内氧气与红焦发生反应的概率,从而降低红焦的损耗。
[0049]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