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板型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的配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03643阅读:6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踏板型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的配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踏板型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的配置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空气滤清器的配置结构,是将发动机设置在踏板型摩托车的后轮的侧面,将其配置在该侧置式发动机的上方(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报实公平1-25119号(第2页,图3))。)。
另外,将发动机配置在前轮和后轮之间的踏板型摩托车,也有的是在发动机的上方,且位于后轮的前方(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报特公平3-71317号(第3-4页,图1))。)。
在参照附图的基础上,详细地对以上专利文献1、2进行说明。
图13是现有技术中的摩托车用支承车体的示意图(复印的专利文献1的图3。)。
现有技术中的摩托车用支承车体,使用2冲程发动机,将发动机/变速器组合体13配置在后部驱动车轮17的左侧,将未图示的空气滤清器配置在发动机/变速器组合体13内(轮廓线内)的上部,在后部驱动车轮17的前部形成的空腔中收容有消音器19。
图14是现有技术中的具有2冲程发动机的踏板型摩托车的示意图(复印的专利文献2的图1。)。
现有技术中的踏板型摩托车,在发动机20的上方,且在后轮24的前方配置有汽化器32和空气滤清器34,同时,用接头33将空气滤清器34连接到汽化器32上,吸气管长度较短。
上述图13的摩托车用支承车体的结构,是将空气滤清器设置在使用2冲程发动机的发动机/变速器组合体13的上部,在是4冲程发动机的场合,为了提高吸气效率,必须确保规定量的吸气管的容积。因此,需要有规定的长度。例如,在将是4冲程的吸气管的长度设定成规定长度的场合,有可能与发动机罩11干涉,难以提高设定吸气系的管长时的自由度。
上述图14的踏板型摩托车,虽然在连接汽化器32和空气滤清器34时使用了接头33,但由于将接头33弯曲成“コ”字形或“く”字形,所以,接头33的吸气阻力变大了。
另外,由于在空气滤清器34的前侧连接吸气管,所以,在维护空气滤清器34时,不能将前侧(外壳)折下来,很麻烦。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踏板型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的配置结构,该结构能将把空气滤清器连接到化油器上的连接管设定成希望的弯曲形状和长度,有利于降低吸气装置的吸气阻力、且能提高吸气效率、并能紧凑地被收纳在车体罩内,而且能很容易地进行维护。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提供踏板型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的配置结构,该踏板型摩托车将发动机、变速器和后轮支承轴成为一体的动力单元配置在车座下方的车体后部,而且,能自如摇动地支承在车架上,其特征是将发动机的曲轴配置在后轮的侧面,将化油器配置在发动机的上方,将空气滤清器配置在化油器的侧面且在后轮的上方。
空气滤清器的空气出口与化油器的高度大致一致,而且,空气出口距化油器前后方向较近,不需要较大地弯曲将空气滤清器连接到化油器上的连接管,另外,加长了从发动机穿过化油器到空气滤清器的吸气管的长度,扩大了吸气管的容积,能提高吸气效率。
技术方案2,其特征是空气滤清器具有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分割形成的前侧外壳和后侧外壳,将后侧外壳固定在发动机一侧,通过连接管将化油器连接到后侧外壳上。
由于空气滤清器具有前侧外壳和后侧外壳,用连接管将化油器连接到后侧外壳上,所以,后侧外壳固定在发动机一侧,通过打开车体罩,卸下空气滤清器的前侧外壳,能很容易地对滤芯进行维护。
技术方案3,其特征是在车座下方且覆盖发动机上方的车体罩能以设置在车体后侧的铰链为中心上下转动。
即使采用本发明的空气滤清器的配置结构,也能在空气滤清器的周围空出空间,检修空气滤清器时不费时间。
技术方案4,其特征是车架是管式车架。
由于车架不是与罩子一体的单壳式车架,所以,卸下罩子能很容易地维护空气滤清器等。


图1是本发明的踏板型摩托车的左视图。
图2是采用本发明的空气滤清器的配置结构的动力单元的左视图。
图3是采用本发明的空气滤清器的配置结构的动力单元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空气滤清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图4的箭头5的向视图。
图6是沿图2的6-6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7是沿图2的7-7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车身罩单元的左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铰链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后握把的立体图。
图11是沿图1的11-11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开闭覆盖本发明的空气滤清器的配置结构的车体罩的情况的图。
图13是现有技术中的摩托车用支承车体的示意图。
图14是现有技术中的具有2冲程发动机的踏板型摩托车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依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而且,假设图是向符号所指的方向看的。“左”、“右”是指由驾驶员看的方向,“前”是指前进一侧,“后”是指其相反的一侧。
图1是本发明的踏板型摩托车的左视图,踏板型摩托车10是踏板型摩托车,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车架11;安装在车架11的前方的前叉12;安装在前叉12上的前轮13、前挡泥板14以及车把15;安装在车架11的下部的、摇摆式的动力单元16;安装在动力单元16的后部的后轮17;悬挂动力单元16的后悬挂21;配置在车架11的中央的杂物箱22;配置在杂物箱22的上部的车座23;安装在车架11的上部的燃油箱24;覆盖车架11的车身罩25;设置在后部的后握把26。27是安装在车架11的后部的铰链,28是车身罩单元。虽然车体罩(车身罩)25是用铁板构成的,但也可以用树脂构成。
动力单元16具备4冲程发动机31和变速机构32,发动机31具备排气装置33、吸气装置34的化油器35以及空气滤清器36。
排气装置33由安装在发动机31上的排气管37和一体地与排气管37连接的消音器38构成,用消音器支板39固定消音器38。
图2是采用本发明的空气滤清器的配置结构的动力单元的左视图,示出了动力单元16的发动机31、变速机构32、排气装置33(消音器支板39)、化油器35和空气滤清器36,而且,表示将化油器35配置在发动机31的上方,将空气滤清器36配置在后轮17的上方。
消音器支板39将基部焊接在消音器上,形成用于安装在动力单元16上的上部、下部安装部41、42,在上部安装部41上形成有消音器安装部43和空气滤清器安装部44。
空气滤清器36由以下部分构成在踏板型摩托车10的前后方向上分割形成的前侧外壳46;固定在发动机一侧的后侧外壳47;设置在前、后侧外壳46、47之间的过滤滤芯48。51表示在前侧外壳46上形成的空气入口。
后侧外壳47形成有仅能导入规定容量的空气的外壳本体53,在外壳本体53的下部形成有第1固定部54,在下方设有后挡泥板55,使其从下部覆盖后轮17的前方,在该后挡泥板55的下部形成有第2固定部56,在外壳本体5 3的边缘的下部形成有第3固定部57,在外壳本体53的侧部开设有空气出口58。
图2还示出了以下部件车架11;能自如摇动地将动力单元16支承在车架11上的悬挂连杆61和后悬挂21;发动机31的曲轴62,且将该曲轴62配置在后轮17的侧面。63表示作为后轮支承轴的驱动轴。
在动力单元16的曲轴箱64上形成有支承在悬挂连杆61上的支承臂65,而且,形成有用于固定空气滤清器36的第1、第2座部66、67,形成有用于固定消音器支板39的第3座部68。
车架11是具有与中央的下行管71连接的后车架72的管式车架。
后车架72将下部横梁74安装在左右后管73、73(参照图3)的下部,用焊接将连杆连接部件75(管76、悬臂77、77(参照图3))固定在下行管71的后端,在上部安装有上部第1横梁81、上部第2横梁82。在管76和下部横梁74之间设有一对支承管83(也参照图3)。
后车架72,在上部第1横梁81上还安装有托架84、84(参照图11),在上部第2横梁82上安装有后悬挂21用的托架85。
图3是采用本发明的空气滤清器的配置结构的动力单元的俯视图,示出了已经说明的动力单元16的发动机31、变速机构32、排气装置33(消音器支板39)、吸气装置34(化油器35、空气滤清器36),而且,表示将空气滤清器36配置在化油器35的侧面,将发动机31的曲轴62配置在后轮17的侧面。
吸气装置34,将“L”字形的连接管91连接在空气滤清器36的后侧外壳47的空气出口58上,将化油器35连接在连接管91上,将吸气多支管92连接在化油器35上,将吸气多支管92连接在发动机31上,如箭头①所示,从空气滤清器36的前侧外壳46的空气入口51吸入外气,用过滤滤芯48过滤,从空气出口58吸入过滤后的清洁的空气,同时,如箭头②所示,用“L”字形的连接管91进行引导。
如以下所述固定空气滤清器36将配置在后轮17的上方的后侧外壳47的第1固定部54安装在曲轴箱64的第1座部66上,将后挡泥板55的第2固定部56安装在曲轴箱64的第2座部67上,将第3固定部57安装在消音器支板39的空气滤清器安装部44上。93...(...表示复数。以下相同。)表示将前侧外壳46安装在后侧外壳47上的安装螺栓。
图4是本发明的空气滤清器的分解立体图,示出了前侧外壳46、后侧外壳47、设置在前、后侧外壳46、47之间的过滤滤芯48和安装螺栓93。如以上所述,在后侧外壳47上,在外壳本体53的下部形成有第1固定部54,在下方设有后挡泥板55,使其从下部覆盖后轮,在该后挡泥板55的下部形成有第2固定部56,在外壳本体53的边缘的下部形成有第3固定部57。
图5是图4的箭头5的向视图,示出了后侧外壳47的第1固定部54、后挡泥板55、在后挡泥板55的下部形成的第2固定部56、在外壳本体53的边缘的下部形成的第3固定部57。
图6是沿图2的6-6线剖切的剖视图,示出了悬挂连杆61和连杆连接部件75(管76、悬臂77、77)的剖面。
悬挂连杆61,将臂105固定在缓冲部件95(内管101、第1橡胶材料102、嵌合管103、第2限位橡胶块104)上。安装时,首先,用第1螺栓106将悬挂连杆61的臂105连接在动力单元16的曲轴箱64的支承臂65上,接着,用第2螺栓107将悬挂连杆61的缓冲部件95连接到车架11的连杆连接部件75的悬臂77、77上,同时,与嵌合管103一起将第2限位橡胶块104嵌合在下行管71上。
而且,通过悬挂连杆61将动力单元16组装在车架11上的顺序是任意的。
在向动力单元16上固定消音器支板39时,用螺栓111将消音器支板39的下部安装部42安装在位于曲轴箱64的支承臂65上的第3座部68上。另一方面,也同样用螺栓111(参照图3)安装消音器支板39的上部安装部41(参照图2)。
图7是沿图2的7-7线剖切的剖视图,示出了动力单元16的发动机31的剖面、展开变速机构3 2的状态,而且示出其各自的主要结构。
发动机31是4冲程发动机,具备缸体114;缸盖115;凸轮轴116;凸轮链条117;活塞118;曲轴62;交流发电机(ACG)121;一级传动齿轮122;曲轴箱64。
变速机构32由离合器125、变速器126和后轮17构成。
离合器125具备与一级传动齿轮122啮合的一级从动齿轮127;离合器片131;弹簧132。
凸轮链条117和离合器125配置在车体内侧,防止其突出到车体外侧。
变速器126是4速返回式变速器,具备嵌合离合器125的主轴135;嵌合在主轴135上的驱动齿轮(驱动侧齿轮)136;嵌合在驱动轴63上的从动齿轮(被动齿轮)137;将从从动齿轮137中选择的所希望的齿轮(例如低速齿轮138)固定在驱动轴63上的换挡机构139。
以下,对覆盖发动机31的上方的车身罩单元进行说明。
图8是本发明的车身罩单元的左视图,车身罩单元28组装杂物箱22、车座23、后罩141、后握把26、铰链27的铰链第1支架142,形成一体,在车座23下方,且覆盖发动机31(参照图1)上方。22a是表示用于固定杂物箱22的前下部的螺栓。
图9是本发明的铰链的分解立体图,铰链27将铰链第2支架143安装在左右后管73、73后端的上部第2横梁82上,将枢轴管144安装在铰链第2支架143上,如箭头③所示,将缓冲橡胶145、145覆盖在该枢轴管144的两端,如箭头④所示,将铰链第1支架142的“U”字形的导向部件146、146嵌合在该缓冲橡胶145、145上。147、147表示使用于安装后握把26(参照图8)的螺栓通过的孔。
图10是本发明的后握把的立体图,后握把26兼作车身罩单元28(参照图8)的加强部件,将支承杂物箱22(参照图8)的辅助构架151的后端152、152安装在制成“U”字形的第1握把148上,将第2握把153、153固定在该辅助构架151上,将悬臂155、155安装在辅助构架151的前端154、154上。将第1握把148的下端148a、148a嵌合在具有使螺栓通过的孔147(参照图9)、147(参照图9)的凹部,通过拧紧螺栓固定在铰链第1支架142上。
以下对安装后握把26的要领进行说明。
首先,用螺栓将铰链第1支架142(参照图9)连接到“U”字形的第1握把148的下端148a、148a上,用柱状螺栓157、157将杂物箱22的后部和后罩141的上端部固定在设置于辅助构架151前端的悬臂155、155上,形成与后握把26一侧成为一体的车身罩单元28(参照图8)。然后,将后握把26安装在车架的后车架72(参照图9)上。即,组装铰链第1支架142(如图9的箭头④所示进行嵌合),用开闭用螺栓158、158将后握把26的悬臂155、155固定在车架的上部第1横梁81(参照图2)的托架84(参照图2)上。以下用附图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11是沿图1的11-11线剖切的剖视图,表示车身罩单元28中央的安装及拆卸结构。
如已经说明的那样,在车身罩单元28的中央,用焊接在后握把26的悬臂155、155上的柱状螺栓157、157将杂物箱22和后罩141组合成一体,同时,用开闭用螺栓158、158将这3个零件固定在车架11的上部第1横梁81的托架84、84上,这种安装结构,从另一方面说,在拆卸时,通过拆卸开闭用螺栓158、158和杂物箱22前下部的螺栓22a(参照图8)(打开车座23),能使部件以一体的状态,也就是以车身罩单元28的状态转动。
图12是表示开闭覆盖本发明的空气滤清器的配置结构的车体罩的情况的图,车身罩单元28在车座23的下方,且覆盖发动机31的上方,而且,能以设置在车架11后侧的铰链27为中心上下(箭头⑤、⑥的方向)转动。
以下简单地对开闭车身罩单元28的要领进行说明。
首先,打开车座23,拆卸将杂物箱22的底部固定在车架11上的螺栓22a(参照图8)和固定车身罩单元28的中央的开闭用螺栓158、158,关闭车座23。接着,如箭头⑤所示打开后罩141。最后使车身罩单元28向上(箭头⑤的方向)转动。
以下对以上所述的踏板型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的配置结构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2和图3所示,在安装发动机31、变速器126和驱动轴(后轮支承轴)63成为一体的动力单元16时,由于将发动机31的曲轴62配置在后轮17的侧面,将化油器35配置在发动机31的上方,将空气滤清器36配置在化油器35的侧面且在后轮17的上方,所以,空气滤清器36的空气出口58中心162与化油器35的中心轴线161的高度(箭头⑦的方向)大致一致,而且,吸气管弯曲不大,且加长了从发动机31穿过化油器35到空气滤清器36的吸气管的长度,扩大了吸气管的容积,能提高吸气效率。
另外,通过将连接管91弯曲成“L”字形,能减少吸气阻力。
另外,由于空气滤清器36具有前侧外壳46和后侧外壳47,用“L”字形的连接管91将化油器35连接到后侧外壳47上,所以连接管91的形状简单,能紧凑地收纳在车身罩单元(车体罩)28内。
如图12所示,由于在车座23下方且覆盖发动机31上方的车身罩单元28能以设置在车体后侧的、详细地说,是能以设置在车架11后侧的铰链27为中心上下转动,所以,即使采用空气滤清器36的配置结构(参照图1、图2),也能在空气滤清器36的周围空出空间,检修空气滤清器36(参照图4)时不费时间。
另外,由于在车座23下方且覆盖发动机31的车身罩单元28能以设置在车架11后侧的铰链27为中心上下转动,所以,即使将发动机31的曲轴62配置在后轮17的侧面,将化油器35配置在发动机31的上方,也能在发动机31的周围空出很大的空间。
由于空气滤清器36在后侧外壳47的外壳本体53的下部形成有第1固定部54,在下方设有后挡泥板55,使其从下部覆盖后轮,在该后挡泥板55的下部形成有第2固定部56,在外壳本体53的边缘的下部形成有第3固定部57,所以,能将空气滤清器36配置在位于后轮17的上方的规定位置上。
而且,本发明的实施例所示的空气滤清器36的前、后侧外壳46、47的形状是一个例子,即可以根据发动机规格的不同改变空气滤清器的容量或固定在曲轴箱64上的位置,另外也能改变空气入口51的位置。
本发明由于上述结构而具有以下效果技术方案1的踏板型摩托车,能自如摇动地将发动机、变速器和后轮支承轴成为一体的动力单元支承在车架上,由于将发动机的曲轴配置在后轮的侧面,将化油器配置在发动机的上方,将空气滤清器配置在化油器的侧面且在后轮的上方,所以,空气滤清器的空气出口与化油器的高度大致一致,而且,空气出口距化油器前后方向较近,不必较大地弯曲将空气滤清器连接到化油器上的连接管,另外,加长了从发动机穿过化油器到空气滤清器的吸气管的长度,扩大了吸气管的容积,能提高吸气效率。
另外,将连接管弯曲成“L”字形,而且,将连接管的长度设定成所希望的长度,由此能将吸气阻力限制到所希望的值。
在技术方案2,由于空气滤清器具有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分割形成的前侧外壳和后侧外壳,将后侧外壳固定在发动机一侧,通过连接管将化油器连接到后侧外壳上,所以,后侧外壳固定在发动机一侧,通过打开车体罩、卸下空气滤清器的前侧外壳,能很容易地对滤芯进行维护。
在技术方案3,由于在车座的下方且覆盖发动机上方的车体罩能以设置在车体后侧的铰链为中心上下转动,所以,即使采用本发明的空气滤清器的配置结构,也能在空气滤清器的周围空出空间,能节省检修空气滤清器时的时间。
另外,由于在车座的下方且覆盖发动机上方的车体罩能以设置在车体后侧的铰链为中心上下转动,所以,即使将发动机的曲轴配置在后轮的侧面、将化油器配置在发动机的上方,也能在发动机的周围空出很大的空间。
在技术方案4,由于车架是管式车架,车架并不是与罩子一体的单壳式车架,所以,卸下罩子能很容易地对空气滤清器等进行维护。
权利要求
1.一种踏板型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的配置结构,该踏板型摩托车将发动机、变速器和后轮支承轴成为一体的动力单元配置在车座下方的车体后部,而且,能自如摇动地支承在车架上,配置结构的特征是将上述发动机的曲轴配置在上述后轮的侧面,将化油器配置在发动机的上方,将空气滤清器配置在化油器的侧面且在上述后轮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的踏板型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的配置结构,其特征是上述空气滤清器具有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分割形成的前侧外壳和后侧外壳,将上述后侧外壳固定在发动机一侧,通过连接管将上述化油器连接到后侧外壳上。
3.根据权利要求1的踏板型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的配置结构,其特征是在上述车座下方且覆盖上述发动机上方的车体罩能以设置在上述车体后侧的铰链为中心上下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1的踏板型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的配置结构,其特征是上述车架是管式车架。
全文摘要
一种踏板型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的配置结构,该踏板型摩托车将发动机(31)、变速器(126)和驱动轴(63)成为一体的动力单元(16)能自如摇动地支承在车架(11)上,将发动机的曲轴(62)配置在后轮(17)的侧面,将化油器(35)配置在发动机的上方,将空气滤清器(36)配置在化油器的侧面且在后轮的上方。用连接管(91)连接到化油器上。空气滤清器的空气出口与化油器的高度大致一致,而且,空气出口距化油器前后方向较近,不需要较大地弯曲将空气滤清器连接到化油器上的连接管,另外,加长了从发动机穿过化油器到空气滤清器的吸气管的长度,扩大了吸气管的容积,能提高吸气效率。
文档编号F02M35/024GK1506263SQ200310120758
公开日2004年6月23日 申请日期2003年12月4日 优先权日2002年12月10日
发明者沼田英彦, 福间豪, 足立贤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