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温器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07113阅读:5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恒温器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保持恒温器的恒温器安装结构,该恒温器控制包括于内燃机的冷却系统中的冷却液的流动。
背景技术
以前在例如JP 2002-39433 A中提出的埋入式恒温器安装结构,在延伸穿过壳体中的冷却液通道的恒温器室中装配有封闭式恒温器,通过一盖来覆盖恒温器室从而将恒温器保持在适当的位置处,并通过橡胶密封件将所述盖与壳体之间的间隙密封。
将参照图17来描述在JP 2002-39433 A中所公开的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的恒温器安装结构。
恒温器室03延伸穿过形成在壳体01中的冷却液通道02。恒温器07装配在恒温器室03中。盖05连接到壳体01上,从而覆盖恒温器室03并将恒温器07保持在适当的位置处。在盖05和壳体01之间的间隙通过橡胶密封件04密封。
恒温器07具有柱形阀体08以及阀元件09,该阀体设有入口开口08a和出口开口08b。阀元件09沿轴向运动从而打开和关闭入口开口08a和出口开口08b。阀体08装配在恒温器室03中,且开口08a和08b对应于壳体01的冷却液通道02。
旁路开口08c形成在阀体08中并在出口开口08b下方的位置处,从而使阀体08中的空间与冷却液通道02相连。出口开口08b和旁路开口08c通过蜡010的热膨胀作用而有选择性地打开。0形环011布置在恒温器07上,从而将阀体08的外表面分成在入口开口08a侧的部分和在出口开口08b侧的部分。
盖05设有旁路通道06和用于保持橡胶密封件04的环形槽。盖05连接到壳体01上,从而覆盖保持恒温器07的恒温器室03。橡胶密封件04被压靠在壳体01的围绕恒温器室03的部分和阀体08的外端上,从而将恒温器07固定在恒温器室03中。
这样,O形环011将形成在壳体01中并包围阀体08的恒温器室03分成在入口开口侧的部分和在出口开口侧的部分。橡胶密封件04将装配在恒温器室03中的阀体08内的内部空间与阀体08外的外部空间分开。
虽然现有技术的恒温器安装结构有利于形成结构紧凑的恒温器单元,但是装配在恒温器室03中的恒温器07发生微小移动,因为恒温器07由于O形环而悬浮处于浮动状态,并且恒温器安装结构没有任何用于使恒温器07相对于壳体01和橡胶密封件04定位的定位机构。
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本发明,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恒温器安装结构,该结构能够精确可靠地将恒温器室中的恒温器进行定位和密封,并且构造简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恒温器安装结构,其中一恒温器室设置在壳体中,从而延伸穿过通过该壳体形成的冷却液入口通道;一恒温器装配在壳体的恒温器室中,所述恒温器包括在其侧壁中具有入口开口和出口开口的柱形阀体,以及可滑动地装配在该阀体中从而打开和关闭入口开口和出口开口的阀元件;一盖连接到壳体上从而封闭恒温器室,该盖在其与恒温器面对的接合表面中具有环形槽;以及一环形弹性密封件装配在所述盖的环形槽中,以密封恒温器室并将恒温器固定地保持在恒温器室中的适当位置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密封件具有由环形唇部和环形脊部限定的内拐角部分,且该环形唇部和环形脊部被压靠在阀体的环形周端部上,从而定位恒温器。
所述盖连接到壳体上,从而通过将装配在所述盖的环形槽中的环形弹性密封件的环形内拐角部分压靠在阀体的外端上来覆盖恒温器室。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恒温器安装结构将恒温器固定地保持在适当的位置处,能够限制阀体移动,并且环形弹性密封件被压靠在阀体外端的端面和圆周上,从而高度可靠地密封恒温器室。
根据本发明,所述弹性密封件可在由环形唇部和环形脊部限定的内拐角部分中设有具有L形截面的环形肩部,且阀体的外端的环形周端部可以抵靠该环形肩部装配以定位恒温器。
由于环形弹性密封件在内拐角部分中设有具有L形截面的环形肩部,并且盖连接到壳体上,从而通过将恒温器(其装配在壳体的恒温器室中)的阀体外端的端面和外周装配在环形槽中来覆盖壳体的恒温器室,从而定位恒温器,因此能够使恒温器容易并可靠地定位,能够限制阀体移动,并且弹性密封件被压靠在阀体外端的端面和外周上,从而可靠地密封恒温器室。
在根据本发明的恒温器安装结构中,限定了弹性密封件的环形肩部的环形脊部具有倾斜的内侧面,并且与环形脊部的倾斜的内侧面相接触的阀体端面的外边缘倒角成斜面。
弹性密封件的环形脊部的倾斜的内侧面和阀体的斜面能够被紧密地压在一起,从而恒温器能够得以稳固地保持以定位,并且能够增加弹性密封件的密封效果。
优选地,所述弹性密封件的环形唇部从弹性密封件的主体径向向内延伸,并且所述环形脊部从弹性密封件的主体与恒温器面对的内表面朝着恒温器升起。
优选地,在恒温器室的侧壁中形成一轴向凹槽,在阀体的外周上形成一轴向脊部,并且通过将该轴向脊部装配在轴向凹槽中以相对于周向定位阀体,而将恒温器装配在恒温器室中。
优选地,所述壳体的恒温器室具有由所述盖覆盖的外开口端以及大致半球形的内底部,并且柱形阀体具有带底内筒形部分,该筒形部分的一端座靠在恒温器室的半球形内底部上。
所述带底内筒形部分可以具有比阀体小的外径,肋可以与该带底内筒形部分一体形成,从而分别沿径向相反的方向延伸,并且所述肋可以被压靠在大致半球形的底部上。这种结构使得恒温器室中柱形阀体的定位更加精确。


图1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的、应用于包括在内燃机中的冷却系统的恒温器安装结构以及部分内燃机的剖视图;图2是泵壳的侧视图;图3是沿图2中的线III-III剖取的剖视图;图4是沿图2中的线IV-IV剖取的剖视图;图5是恒温器盖的前视图;图6是恒温器盖的后视图;图7是沿图6中的线VII-VII剖取的剖视图;图8是橡胶密封件的平面图;图9是沿图8中的线IX-IX剖取的剖面图;图10是恒温器的前视图;图11是图10中所示的恒温器的侧视图;图12是图10中所示的恒温器的俯视图;图13是图10中所示的恒温器的仰视图;图14是沿图11中的线XIV-XIV剖取的剖视图;图15是恒温器安装结构在冷却液温度较低的状态下的放大剖视图;图16是恒温器安装结构在冷却液温度较高的状态下的放大剖视图;以及图17是现有技术的恒温器安装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参照图1至图16来描述在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的恒温器安装结构。该恒温器安装结构保持包括在内燃机冷却系统中的恒温器50。
参照图1,凸轮轴2被支撑在汽缸盖1上用于旋转。正时链4在固定地安装于凸轮轴2的一端上的从动链轮3与安装在曲轴上的主动链轮(未示出)之间延伸,从而驱动凸轮轴2以使其以曲轴转速一半的转速旋转。
正时链4在形成于汽缸盖1中的链条室1a中延伸。在限定了链条室1a的侧壁中,与凸轮轴2同轴地形成一开口。水泵5具有装配在该侧壁开口中的泵壳6。
水泵5的泵壳6具有带底筒形部分6a,该部分容纳支撑在旋转轴7上的从动磁铁8,该泵壳还具有放大部分6b,该放大部分布置在旋转轴7上并容纳叶轮9。旋转轴7的一端可旋转地支撑在恒温器壳体20上,该恒温器壳体也用作泵盖。从动磁铁8和叶轮9与旋转轴7一起旋转。
驱动磁铁11装配在筒形支撑件10中,该支撑件与从动链轮3一起紧固在凸轮轴2上,从而包围装配在汽缸盖1的链条室1a中的泵壳6。与凸轮轴2一起旋转的驱动磁铁11带动由泵壳6隔开的水泵5的从动磁铁8,从而使叶轮9转动。
恒温器壳体20也用作泵盖并具有内环形壁22。该环形壁22装配在泵壳6的放大部分6b中,以形成涡流室21,叶轮9在该涡流室中旋转。旋转轴7的轴颈23延伸至恒温器壳体20中,如图1和图3所示。
参照图2至图4,也用作泵盖的恒温器壳体20具有外接合表面24,恒温器盖30接合在该表面上。恒温器室25(即,恒温器接收室)形成在恒温器壳体20中,从而在外接触表面24中开口。恒温器50装配在恒温器室25中。螺纹孔24a分别在恒温器室25的大致相对的两侧位置处形成在外接合表面24中。
恒温器室25由锥形周面25a和大致为半球形的底面25b限定,其中所述锥形周面朝其内端略微变细。具有预定长度的凹槽25c形成在锥形周面25a中,从而从锥形侧面25a的开口端延伸。
冷却液入口通道26形成为使其垂直于恒温器室25延伸,并在恒温器室25的内端部分中开口。冷却液入口通道26的上游部分在入口连接管27中延伸,而冷却液入口通道26的下游部分与环形入口通道26a连接。恒温器室25延伸穿过冷却液入口通道26。
冷却液出口通道29形成在与入口连接管27平行的出口连接管28中,如图4所示。冷却液出口通道29与包围叶轮9的涡流室21连接。
参照图10至图14,容纳在恒温器壳体20的恒温器室25中的恒温器50具有略微成锥形的柱形阀体51。阀体51在其大致径向相对的部分中设有矩形入口开口52和矩形出口开口53,并在出口开口53下方的部分中设有旁路开口54。
阀体51具有带有环形端面51a的外开口端,和由底壁51b限定的内端。小径带底筒形部分55从底壁51b伸出。环形端面51a的外边缘倒角成斜面51c。
肋56沿着带底筒形部分55延伸至底壁51b。肋56的内端部分按照与大致半球形的底面25b相对应的形状倒圆,从而与阀体51的圆周相结合(merge)。
带底筒形部分55和肋56与阀体51一体形成。部分肋56形成在阀体51的入口开口52和出口开口53之间,从而包含在包括阀体51中心轴线的平面内。
凹槽57沿着该平面与肋56的端面、带底筒形部分55的端面、阀体51的外周和环形端面51a的相交线形成,所述平面包括阀体51的中心轴线并包含肋56的脊部。橡胶O形环58装配在凹槽57中。从凹槽57突出的O形环58的突出部分将阀体51外周周围的空间分成两部分,即,在入口开口52侧的入口部分和在出口开口53侧的出口部分。
脊部59形成在阀体51的外周上在旁路开口54的下方并靠近环形端面51a的位置处。
如图14所示,阀元件61可滑动地装配在阀体51内的柱形空间60中,且其小径内管状部分61a可滑动地装配在带底筒形部分55中。阀元件61与管状部分61a相对的外部分是空心的,以形成与管状部分61a内的空间连通的空间。
膜片63保持在形成于阀元件61外部分中的空间的台阶部和带底蜡壳体62之间。蜡壳体62开口内端的边缘部分通过铆接等而紧固在阀体51上。蜡壳体62容纳有蜡,即可热膨胀物质。阀体51内的空间在膜片63内侧的内部空间容纳有半流质物质65。
橡胶活塞66和活塞68可滑动地装配在小径管状部分61a中,且垫片67保持在橡胶活塞66和活塞68之间。
卡环69装配在一环形槽中,该环形槽形成在靠近阀体51内侧面的端面51a的部分中。弹簧70在卡环69和阀元件61之间延伸,从而将阀元件61压靠在阀体51的底壁51b上。当冷却液温度较低时,阀元件61被弹簧70压靠在底壁51b上,如图14和图15所示,并因此,入口开口52和出口开口53关闭,而旁路开口54打开。
随着冷却液温度上升,蜡64膨胀以使得膜片63向内凸出,橡胶活塞66被向内推动,且施加在橡胶活塞66上的压力通过垫片67传递到活塞68。由于活塞68的内端与带底筒形部分55的底面接触,并且活塞68是不可移动的,因此阀元件61通过反作用而克服弹簧70的弹力向外运动。因此,入口开口52和出口开口53打开,而旁路开口54关闭,如图16所示。
通过将形成于阀体51的外周的脊部59装配在形成于恒温器室25的内周的凹槽25c中,而将恒温器50装配在恒温器壳体20的恒温器室25中。这样,恒温器50能够定位在相对于阀体51的轴线期望的角位置处,从而使得入口通道52和出口通道53对应于冷却液入口通道26,并且旁路开口54与出口通道53类似,对应于冷却液入口通道26。
装配在凹槽57中的O形环58被压靠在恒温器室25的内周25a和半球形表面25b上,并与恒温器50的肋56配合,将内周25a和阀体51之间的空间分成两部分,即,在入口开口52侧的入口部分和在出口开口53侧的出口部分。
在将恒温器50装配在恒温器室25中之后,恒温器盖30覆盖恒温器室25的开口端。
参照图5至图7,恒温器盖30具有待接合到恒温器壳体20的接合表面24上的接合表面31。外环形壁32和低于外环形壁32并与之同轴的内环形壁33形成在接合表面31上。内环形壁33包围凹部35。旁通管道36具有从凹部35延伸的旁路通道36a。连接管37被压配在旁通管道36中。
接合表面31包括外环形壁32的端面,以及与外环形壁32结合的安装部分38和39的对应端面。安装部分38和39设有螺栓孔38a和39a。环形橡胶密封件40(即,弹性密封件)装配在形成于外环形壁32和内环形壁33之间的环形槽34中。
参照图8和图9,橡胶密封件40具有截面为矩形的环形主体41、从环形主体41的内密封面41a和内周41b的结合处径向向内伸出的环形唇部42、以及远离环形主体41的内密封面41a轴向伸出的环形脊部43。环形唇部42的密封面42a和环形脊部43的内斜面44a限定了具有L形拐角的环形肩部44。橡胶密封件40装配在恒温器盖30的环形槽34中。橡胶密封件40的环形唇部42抵靠着内环形壁33的端面。
设有橡胶密封件40的恒温器盖30的接合表面31接合在恒温器壳体20的接合表面24上,橡胶密封件40的内密封面41a接合在包围恒温器室25开口端的接合表面24上,橡胶密封件40的环形唇部42接合在恒温器50的阀体51的外端面51a上,并且橡胶密封件40的外斜面44a接合在阀体51的斜面51c上。
当恒温器盖30接合到恒温器壳体20上从而覆盖容纳恒温器50的恒温器室25时,橡胶密封件40被压靠在围绕恒温器室25开口端的接合表面24以及恒温器50的阀体51的端面51a上,从而将阀体51的柱形空间60与外部空间密封。
因此,当恒温器盖30连接到恒温器壳体20上时,限定了橡胶密封件40的环形肩部44侧面的斜面44a与阀体51的开口外端的斜面51c进行接触,从而容易地定位阀体51。橡胶密封件40的斜面44a压靠在阀体51的外开口端的斜面51c上,能够精确可靠地定位阀体51,限制阀体51移动,并且阀体51能够得到令人满意的密封。
因此,当橡胶密封件40在环形槽34的底面(和内环形壁33的端面),以及恒温器壳体20(和阀体51)之间被压缩时,环形主体41的密封面41a、斜面44a和环形唇部42的密封面42a分别被压靠在恒温器壳体20的接合表面24、阀体51的开口端的斜面51c、以及阀体51的环形端面51a上,从而将恒温器50完全密封在恒温器室25中。
通过使两个螺栓80穿过恒温器盖30的螺栓孔38a和39a,并将这两个螺栓拧入恒温器壳体20的螺纹孔24a中,而将恒温器盖30紧固在恒温器壳体20上,从而使恒温器密封50密封在恒温器壳体20中。
布置在阀体51上的O形环58被压靠在恒温器室25的内周25a和半球形底面25b上,并保持在阀体51的外端面51a和橡胶密封件40之间。O形环将在恒温器室25的内周25a和阀体51之间的空间分成在入口开口52侧的入口部分和在出口开口53侧的出口部分,并将该入口和出口部分密封。
参照图1,由水泵5泵送的冷却液流入并通过内燃机E,流入并通过散热器R,并且流经恒温器壳体20的冷却液入口通道26至恒温器50的入口开口52。部分冷却液流经旁路通道37a进入恒温器50的柱形空间60中。
在内燃机E起动后,低温冷却液在预热期间通过冷却系统循环。在该预热期间,低温冷却液并不通过阀元件61和蜡壳体62加热恒温器50的蜡64。因此,阀元件61关闭入口开口52和出口开口53,并且打开旁路开口54,如图1和图15所示。
因此,由水泵5泵送的、通过内燃机E循环并通过其升温的冷却液流经包括旁路通道37a、恒温器50的柱形空间60以及旁路开口54的旁路通道而流入水泵5中,如图15所示。这样,冷却液并不流经散热器R,而仅通过内燃机E循环,从而迅速加热内燃机E。
然后,循环冷却液的温度随时间而升高,使得容纳在恒温器50的蜡壳体62中的蜡64受热膨胀,从而蜡64的体积增加,活塞68上的力推动活塞从小径管状部件61a伸出,并且活塞68在阀元件61上施加反作用从而克服弹簧70的弹力而使阀元件61运动。因此,入口开口52和出口开口53打开,并且旁路通孔54关闭。
当内燃机正常运转时,由水泵5泵送的、循环通过内燃机E并通过其升温的冷却液流经散热器R,并且当冷却液流经散热器R时使其冷却。冷却后的冷却液流经包括入口开口52、出口开口53和水泵5的循环通道,从而冷却内燃机E。
在一些情况下,已流经散热器R的冷却后的冷却液从阀体51外部泄漏至柱形空间60中,并混合在循环通过内燃机E的冷却液中,同时内燃机E处于升温操在中,并且形成用于使冷却液仅循环通过内燃机E的、包括旁路通道36a的旁路回路,以阻止冷却液温度的升高,并延迟内燃机的升温,除非恒温器50的橡胶密封件40完全实现了其密封作用。在实施本发明的恒温器安装结构中,橡胶密封件40的环形凹部精确可靠地定位阀体51,并且橡胶密封件40实现了其高密封作用。因此,可以基本上完全防止冷却液的泄漏,从而避免预热期的延长,其中该冷却液流经散热器R,进入包括内燃机E的冷却回路中。
权利要求
1.一种恒温器安装结构,其中一恒温器室(25)设置在壳体(20)中,从而延伸穿过通过该壳体(20)形成的冷却液入口通道(26);一恒温器(50)装配在壳体(20)的恒温器室(25)中,所述恒温器(50)包括在其侧壁中具有入口开口(52)和出口开口(53)的柱形阀体(51),以及可滑动地装配在该阀体(51)中从而打开和关闭入口开口(52)和出口开口(53)的阀元件(61);一盖(30)连接到壳体(20)上,从而关闭恒温器室(25),该盖(30)在其与恒温器(50)面对的接合表面中具有环形槽(34);以及一环形弹性密封件(40)装配在所述盖(30)的环形槽(34)中,以密封恒温器室(25)并将恒温器(50)固定地保持在恒温器室(25)中适当位置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密封件(40)具有由环形唇部(42)和环形脊部(43)限定的内拐角部分,并且该环形唇部(42)和环形脊部(43)被压靠在阀体(51)的环形周端部(51a,51c)上,从而定位恒温器(5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温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密封件(40)在由环形唇部(42)和环形脊部(43)限定的内拐角部分中设有具有L形截面的环形肩部(44),并且阀体(51)的外端的环形周端部(51a,51c)抵靠该环形肩部(44)装配,以定位恒温器(50)。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恒温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限定了弹性密封件(40)的环形肩部(44)的环形脊部(43)具有倾斜的内侧面(44a),并且与环形脊部(43)的倾斜的内侧面(44a)相接触的阀体(51)端面的外边缘倒角成斜面(51c)。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温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密封件(40)的环形唇部(42)从弹性密封件(40)的主体(41)径向向内延伸,且所述环形脊部(43)从弹性密封件(40)的主体(41)与恒温器(50)面对的内表面,朝着恒温器(50)升起。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温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一轴向凹槽(25c)形成在恒温器室(25)的侧壁中,一轴向脊部(59)形成在阀体(51)的外周上,并且通过将该轴向脊部(59)装配在该轴向凹槽(25c)中以相对于周向定位阀体(51),而将恒温器(50)装配在恒温器室(25)中。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温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0)的恒温器室(25)具有由所述盖(30)覆盖的外开口端,以及大致半球形的内底部(25c),并且柱形阀体(51)具有带底内筒形部分(55),该筒形部分的一端座靠在恒温器室(25)的半球形内底部(25c)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恒温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底内筒形部分(55)具有比阀体(51)小的外径,肋(56)与该带底内筒形部分(55)一体形成,从而沿着径向相反的方向延伸,并且所述肋(56)被压靠在大致半球形的底部(25c)上。
全文摘要
一种具有简单结构的恒温器安装结构,其通过确保将该恒温器定位在安装于内燃机的冷却系统的冷却液通道的埋入式恒温器装置中、并根据冷却液的温度来控制冷却液的流动而能够保证高密封性,其中在壳体(20)中形成有横过冷却液入口通道(26)的恒温器室(25),冷却液入口通道(26)形成在该壳体(20)中,并且恒温器(50)插入该恒温器室(25)中。恒温器(50)包括在其外围壁中设有入口开口(52)和出口开口(53)的柱形阀体(51),并且开口(52)和(53)面对着冷却液入口通道(26)。通过使阀元件(61)沿着开口(52)和(53)往复运动而进行开口(52)和(53)的连通和切断。盖元件(30)通过支撑装配在形成于其中的凹槽的环形橡胶密封件(40)而覆盖恒温器室(25)并固定恒温器(50)。在该恒温器安装结构中,允许弹性密封件(40)的侧边缘伸出部分的内周拐角部分(42)和(43)抵靠着阀体(51)的外周端部(51a)和(51c),从而能够精确地定位并可靠地密封恒温器(50)。
文档编号F01P7/16GK1756898SQ200480005768
公开日2006年4月5日 申请日期2004年3月1日 优先权日2003年3月11日
发明者森山隆二, 大城健史, 小林宏治, 与语丰幸, 矢岛勲泰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日本恒温装置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