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再生风能风力发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71685阅读: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再生风能风力发电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电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再生风能风力 发电机。
技术背景
风力发电机是一种利用风叶捕获风能,并将其转换为机械能, 进而驱动发电机发电的能源机器。
目前的风力发电机多数是采用叶片式结构,由风叶直接捕获风 能并驱动发电机发电,这样风能利用效率不到10%;为获得大功率, 就将不断增加风叶直径,这样会增大成本和安装维护难度,从而影 响风电投资价值。
而且上述的风力发电机在低风速时,风力对叶片形成的风压较 小,风力不足以启动发电机发电,风力发电机就不能正常启动,这 样限制了风力发电机在低风速时的使用,也造成使用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再生风 能风力发电机,该风力发电机的风能利用率高,且在低风速时也可 正常运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再生风能风力发电机,它包括风筒和安装在风筒出风端的主风轮,风筒内固定有发电机,所述主风轮与发电机的转轴同轴固
接;所述风筒内自进风端至出风端依次安装有供风风叶、增压涡轮 和吸风风叶;所述增压涡轮与发电机的转轴同轴固接,所述吸风风 叶同轴套接在转轴上;所述供风风叶由一固设在风筒内的供风马达 驱动;所述吸风风叶由一固设在风筒内的吸风马达驱动;所述风筒 出风端固设有高压风机,所述高压风机的出风口正对所述主风轮。
其中,所述发电机的转轴两端均伸出定子,所述增压涡轮和吸 风风叶均安装在发电机靠近进风端的一侧;所述主风轮与发电机之 间同轴设置有变速器;所述增压涡轮与吸风风叶之间同轴设置有变 速器。
其中,所述主风轮直径大于所述风筒的直径;主风轮的叶片由 一侧叶根翘曲而呈弧面状。
其中,所述风筒出风端安装有至少4个高压风机,所述高压风 机均匀分布在风筒出风端端面上。
更进一步地,所述风筒出风端安装有8个高压风机,所述8个 高压风机交替分布在风筒出风端的内壁和外壁。
其中,所述增压涡轮的涡叶由一侧叶根翘曲而呈弧面状,所述 增压涡轮的涡叶翘曲方向与所述主风轮的叶片翘曲方向相反。
其中,所述风筒内在供风风叶与所述增压涡轮之间,以及主风 轮与所述发电机的定子之间,均设置有风速传感器;所述增压涡轮 与与之相邻的变速器之间设置有电磁恒速器;所述主风轮与与之相 邻的变速器之间设置有电磁恒速器。其中,所述风筒的进风端延设有一直径逐渐增大的喇叭状入口。 其中,所述入口端面上设置有安全罩。
其中,所述风筒下端设置有风向转动平台;风筒上端设置有避雷针。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本风力发电机包括风筒和安装在风筒 出风端的主风轮,风筒内固定有发电机,所述主风轮与发电机的转
轴同轴固接;所述风筒内自进风端至出风端依次安装有供风风叶、 增压涡轮和吸风风叶;所述增压涡轮与发电机的转轴同轴固接,所 述吸风风叶同轴套接在转轴上;所述供风风叶由一固设在风筒内的 供风马达驱动;所述吸风风叶由一固设在风筒内的吸风马达驱动; 所述风筒出风端固设有高压风机,所述高压风机的出风口正对所述 主风轮;使用时,启动供风马达和吸风马达,经供风风叶和吸风风 叶的两次增流,大流量的空气进入风筒,并经所述高压风机而形成 高速气流,该气流冲击主风轮,带动主风轮转动,从而带动发电机 的转轴转动而发电;转轴转动后,与转轴同轴固接的增压涡轮也同 步转动,从而对进入风筒的气流进行增压增速,使风筒内的风压和 风速进一步提高;与现有的风力发电机相比,本实用新型风筒内设 置了增流增压装置,故而对风能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且外界风速低 时,也可通过所述供风风叶和吸风风叶主动吸取空气而发电,在外 界风速低时仍可正常运转发电。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主风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增压涡轮的机构示意图; 附图5是本实用新型供风风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见附图1和附图2 所示, 一种再生风能风力发电机,它包括风筒1和安装在风筒1出 风端的主风轮3,其中,本实施例所述的风筒l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筒 体,风筒1内固定有发电机2,所述主风轮3与发电机2的转轴21 同轴固接,亦即是说,所述主风轮3的中心轴线与转轴21的中心轴 线重合。
所述风筒1内自进风端至出风端依次安装有供风风叶4、增压涡 轮5和吸风风叶6;所述增压涡轮5与发电机2的转轴21同轴固接, 所述吸风风叶6同轴套接在转轴21上;所述供风风叶4由一固设在 风筒l内的供风马达41驱动;所述吸风风叶6由一固设在风筒l内 的吸风马达61驱动;其中,所述供风风叶4与吸风风叶6均为桨叶 叶轮,如附图5所示,供风风叶4包括与供风马达41的输出轴固接 的轮轴43,以及多片径向安装在轮轴43上的桨叶42,所述桨叶42 倾斜于轮轴43的轴线安装,供风风叶4转动时,所述桨叶42切割 气流,并使气流沿桨叶42的倾斜方向流动,从而达到将空气从桨叶 42的一侧吸往另一侧的目的;所述吸风风叶6的结构与工作原理与 所述的供风风叶4相同。所述风筒l出风端固设有高压风机7,所述高压风机7的出风口 正对所述主风轮3;所述高压风机7由单独的马达驱动,高压风机7 能提高流经其内的气流的风压;高压风机7为成熟的现有技术,其 构造和工作原理这里不再赘述。
其中,所述发电机2的转轴21两端均伸出定子,所述增压涡轮 5和吸风风叶6均安装在发电机2靠近进风端的一侧。
见附图2所示,所述主风轮3与发电机2之间同轴设置有变速 器9;所述增压涡轮5与吸风风叶6之间同轴设置有变速器9;变速 器9的作用是改变传递至转轴21的转速,使转轴21获得合适的转 速,促使发电机2在一个合适的转速下工作。 .
如附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风力发电机工作时,启动供 风马达41、吸风马达61和高压风机7,空气从风筒1的进风端进入, 且被供风马达41带动,在风筒l内形成大流量的气流;所述气流在 高压风机7的作用下,流速提高,形成高速气流;所述高速气流从 风筒l的出风端喷出,喷至所述主风轮3的叶片31上,带动主风轮 3转动;主风轮3带动与之同轴固接的发电机2转轴21转动,从而 使发电机2内的磁场被切割而产生感应电势,达到发电的目的,其 中,发电机2的工作原理为现有技术;所述转轴21转动后,与转轴 21同轴固接的增压涡轮5也随转轴21同步转动,所述增压涡轮5 的涡叶51转动,从而使流经增压涡轮5的气流产生涡流,风压增强; 这样,空气经供风风叶4被吸入风筒1,经增压涡流形成高速气流, 又经吸风风叶6的二次增流,最后经高压风机7的二次增压,形成持续的高速气流,驱动主风轮3带动发电机2转轴21转动而发电。 所述风筒1在外界气流的风速较低时,仍可对气流进行增流增压作 用,从而驱使发电机2稳定运转,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了风力发电 机对外界气流环境的依赖,提高风力发电机的适用范围。
见附图1和附图3所示,本实施例所述主风轮3直径大于所述 风筒1的直径,这样,主风轮3超出风筒1直径的部分也可以接受 风筒1外的自然风冲击,进一步提高了主风轮3对气流能量的吸收 利用;本实施例所述主风轮3包括一与发电机2的转轴21固接的连 接轴32,所述连接轴32周沿均布有多片叶片31,具体地说,本实 施例所述主风轮3在连接轴32周沿设置了 8片叶片31;其中,每片 叶片31由一侧根部311翘曲而呈弧面状,这样,气流喷至叶片31 上时,被叶片31的弧面312引导,形成沿弧面312流动的涡流,从 而推动主风轮3旋转;又,本实施例风轮设置了8片叶片31,这样 风筒1内的气流大部分能作用在主风轮3上,主风轮3对气流的能 量利用率高,这样,与现有的风力发电机相比,主风轮3的直径可 以大大縮小,从而减小风力发电机的体积,既降低了制造成本,也 为安装维护提供了方便,同时,使风力发电机对安装场地的限制减 少。
其中,所述风筒l出风端安装有至少4个高压风机7,所述高压 风机7均匀分布在风筒1出风端端面上;具体地说,本实施例所述 风筒1出风端安装有8个高压风机7,所述8个高压风机7交替分布 在风筒1出风端的内壁和外壁;安装在风筒1内的高压风机7是使风筒1内的气流增速,安装在风筒1外的高压风机7是使外界气流增速。
见附图4所示,本实施例所述增压涡轮5的涡叶51由一侧叶根 511翘曲而呈弧面状,所述增压涡轮5的结构与上述的主风轮3相同, 所不同的是,所述增压涡轮5的涡叶51翘曲方向与所述主风轮3的 叶片31翘曲方向相反,这样,增压涡轮5在转轴21的带动下旋转 时,涡叶51切割流经的空气,使气流形成沿涡叶51的弧面512的 涡流,达到使气流的风压增大的目的。
见附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风筒1内在供风风叶4与所述增 压涡轮5之间,以及主风轮3与所述发电机2的定子之间,均设置 有风速传感器10;所述增压涡轮5与与之相邻的变速器9之间设置 有电磁恒速器8;所述主风轮3与与之相邻的变速器9之间也设置有 电磁恒速器8。所述的电磁恒速器8均与与之相邻的风速传感器10 连接;发电机2工作时,要求其转轴21的转速保持在一个稳定的范 围,过高或过低的转速均会对发电机2造成损伤,甚至损毁发电机2; 而本实用新型与所述转轴21固接的主风轮3,其转速由空气的流速 决定,而空气流速并不稳定;本实施例设置了风速传感器10和电磁 恒速器8后,风速传感器10采集流经的气流流速,并形成控制信号, 传递至所述的电磁恒速器8,当风速过高,使主风轮3或增压涡轮5 转速过快,从而造成所述转轴21转速过快时,电磁恒速器8内的磁 场作用,降低转轴21转速,使转轴21在一个稳定的转速范围内转 动,从而使发电机2平稳运转,提高发电机2的工作寿命。本实施例所述的风速传感器10、电磁恒速器8和变速器9均属 于现有技术,其结构和工作原理这里不作赘述。
见附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风筒1的进风端延设有一直径逐 渐增大的喇叭状入口 ll,所述入口 11的形状保证了风筒1能增大对 外界气流的吸取量,从而获得更多的气流能量。
其中,所述入口 ll端面上设置有安全罩,该安全罩能过滤空气 中的杂物,避免杂物进入风筒l,对风筒l的内部结构造成损害。
见附图1或附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风筒1下端设置有风向 转动平台201,本风力发电机通过该风向转动平台201安装在一支架 20上,所述风向转动平台201与一导向风叶连接,导向风叶能驱使 风筒1在风向转动平台201上转动,从而使风筒1的进风端始终正 对气流方向;风筒1上端设置有避雷针30,风力发电机一般安装在 空旷场地的较高处,容易遭受雷击,故而在风筒1上端安装避雷针 30。
见附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支架20上安装有发电机2恒速恒 压自动控制柜202,所述自动控制柜202用以控制供风马达41、吸 风马达61和高压马达,以使作用在主风轮3上的气流保持稳定合适 的风速和风压;同时,自动控制柜202还可以设置电磁恒速器8的 工作参数,以使发电机2稳定运转。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实用新型 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 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再生风能风力发电机,它包括风筒(1)和安装在风筒(1)出风端的主风轮(3),风筒(1)内固定有发电机(2),所述主风轮(3)与发电机(2)的转轴(21)同轴固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筒(1)内自进风端至出风端依次安装有供风风叶(4)、增压涡轮(5)和吸风风叶(6);所述增压涡轮(5)与发电机(2)的转轴(21)同轴固接,所述吸风风叶(6)同轴套接在转轴(21)上;所述供风风叶(4)由一固设在风筒(1)内的供风马达(41)驱动;所述吸风风叶(6)由一固设在风筒(1)内的吸风马达(61)驱动;所述风筒(1)出风端固设有高压风机(7),所述高压风机(7)的出风口正对所述主风轮(3)。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一种再生风能风力发电机,其特征在 于所述发电机(2)的转轴(21)两端均伸出定子,所述增压涡轮(5)和吸风风叶(6)均安装在发电机(2)靠近进风端的一侧; 所述主风轮(3)与发电机(2)之间同轴设置有变速器(9); 所述增压涡轮(5)与吸风风叶(6)之间同轴设置有变速器(9)。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再生风能风力发电机,其特征在 于所述主风轮(3)直径大于所述风筒(1)的直径;主风轮(3) 的叶片由一侧叶根翘曲而呈弧面状。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再生风能风力发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筒(1)出风端安装有至少4个高压风机(7),所述高压风机(7)均匀分布在风筒(1)出风端端面上。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再生风能风力发电机,其特征在 于所述风筒(1)出风端安装有8个高压风机(7),所述8个高压 风机(7)交替分布在风筒(1)出风端的内壁和外壁。
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再生风能风力发电机,其特征在 于所述增压涡轮(5)的涡叶由一侧叶根翘曲而呈弧面状,所述增 压涡轮(5)的涡叶翘曲方向与所述主风轮(3)的叶片翘曲方向相 反。
7、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再生风能风力发电机,其特征在 于所述风筒(1)内在供风风叶(4)与所述增压涡轮(5)之间, 以及主风轮(3)与所述发电机(2)的定子之间,均设置有风速传 感器(10);所述增压涡轮(5)与与之相邻的变速器(9)之间设置 有电磁恒速器(8);所述主风轮(3)与与之相邻的变速器(9)之 间设置有电磁恒速器(8)。
8、 根据权利要求1 6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再生风能风力发电 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筒(1)的进风端延设有一直径逐渐增大的 喇叭状入口 (11)。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再生风能风力发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 (11)端面上设置有安全罩。
10、 根据权利要求1 6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再生风能风力发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筒(1)下端设置有风向转动平台(201);风筒(1)上端设置有避雷针(30)。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发电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再生风能风力发电机;它包括风筒和安装在风筒出风端的主风轮,风筒内依次安装有供风风叶、增压涡轮、吸风风叶和发电机;主风轮、增压涡轮和吸风风叶均与发电机转轴同轴固接;风筒出风端固设有高压风机;使用时,经供风风叶和吸风风叶的两次增流,大流量的空气进入风筒,并经所述高压风机而形成高速气流,带动主风轮转动,从而驱动发电机发电;转轴转动后,增压涡轮也同步转动,使风筒内的风压和风速进一步提高;本实用新型风筒内设置了增流增压装置,对风能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且外界风速低时,也可通过所述供风风叶和吸风风叶主动吸取空气而发电,在外界风速低时仍可正常运转发电。
文档编号F03D1/04GK201386625SQ200920052210
公开日2010年1月20日 申请日期2009年3月6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6日
发明者许纯权 申请人:东莞市金鑫智能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