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门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77017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气门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气门机构。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特别是用于发动机的气门机构,所述气门机构具有致动装置,所述致动 装置设置成借助切换轨道(khaltkulisse)至少使第一可轴向移位的凸轮件移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特别是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高灵活性的气门机构。根据本发明,所述 目的通过权利要求1的特征来实现。其他设计方案可由从属权利要求中获知。本发明基于特别是用于发动机的、具有致动装置的气门机构,所述致动装置设置 用于借助切换轨道至少使可轴向移位的第一凸轮件移动。本发明提出所述致动装置设置用于将第一凸轮件切换到至少三个切换位置。由 此实现的气门机构因切换位置数量高而具有高灵活性,从而能简单地适应发动机的不同工 作模式,特别是不同的燃烧工况。在此,“切换位置”特别是应理解成凸轮件的、能特别是与 一确定的凸轮升程相对应的切换位置。若气门机构具有多个凸轮件,则“相同的切换位置” 应特别是理解成各凸轮件具有相同的气门升程。“设置”应特别是理解成专门地配置、设计 和/或编程。优选地,所述凸轮件具有至少一个凸轮组,所述凸轮组具有至少三个分凸轮, 其中可有利地将每个分凸轮分配给一个切换位置,将每个凸轮组分配给一个换气门。本发明还提出所述致动装置设置用于切换出零升程、部分升程和/或全升程。能 够切换出这样的切换位置的气门机构是特别有利的,因为由此能简单地提高发动机、特别 是乘用车发动机的效率。“零升程”应理解成为零的凸轮升程。“部分升程”应特别是理解 成小于全升程的凸轮升程。然而原则上也可以考虑切换出其他切换位置,例如全升程、部分 升程和用于发动机制动工况的制动升程。本发明还提出所述切换轨道具有至少两个切换区段,所述至少两个切换区段设 置用于在一切换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一凸轮件。由此可看出本发明的一种构造特别简单的设 计方案。优选地,所述切换方向形成第一切换方向,并提出,切换轨道具有至少两个另外的 切换区段,所述至少两个另外的切换区段设置用于在第二切换方向上切换凸轮件,其中该 第二切换方向优选与第一切换方向相反。在此特别是提出,用于第一切换方向的切换区段 被分配给切换轨道的第一滑槽道(Kulissenbahn)。本发明还提出,用于第二切换方向的所 述两个另外的切换区段被分配给切换轨道的第二滑槽道。优选地,切换轨道具有至少两个另外的切换区段,这至少两个另外的切换区段设 置用于在所述切换方向上切换第二凸轮件。由此能简单地使第二凸轮件同样移动到三个切 换位置。优选地,能使第二凸轮件在第一切换方向上移动的切换区段同样被分配给第一滑 槽道。特别有利的是,切换轨道具有两个另外的切换区段,这两个另外的切换区段设置在第 二滑槽道中并用于使第二凸轮件在第二切换方向上移动。
因此本发明特别提出,切换轨道具有两个滑槽道,这两个滑槽道各具有四个切换 区段,其中,优选将一个滑槽道的切换区段分配给一个切换方向。在此特别有利的是,将滑 槽道的各切换区段交替地分配给多个凸轮件。在本发明的一种扩展方案中提出,切换轨道设置用于依次地移动第一凸轮件和第 二凸轮件。由此可建立一种特别有利的切换顺序,从而能特别简单地切换到不同的切换位置。在本发明的一种特别优选的设计方案中提出,致动装置具有复位单元,该复位单 元设置用于终止切换过程。由此可简单地在规定的时刻终止切换过程,从而能简单地借助 切换区段来实现大量的可能切换位置组合。“终止”在本文中应特别是理解成,在切换轨道 的终点前提前终止,特别是中断或停止。“切换过程”应特别是理解成凸轮件的移位,其中在 具有多个凸轮件的情况下“切换过程”应特别是理解成多个凸轮件中的一个的移位位。本发明还提出,复位单元设置用于在第一凸轮件移位后立即终止切换过程。由此 可得到终止切换过程的有利时刻。特别是由此能使第一凸轮件至少部分地以不与第二凸轮 件相关的方式移位。在本发明的一种特别有利的设计方案中提出,复位单元设置用于在第二凸轮件移 位后终止切换过程。由此可得到终止切换过程的另一有利时刻。特别是由此能使第二凸轮 件至少部分地以不与第二凸轮件相关的方式移位。优选地,复位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切换单元,所述切换单元具有切换件,所述切换件 设置成能借助一执行器移入一中性位置(非作用位置)。由此可简单地、特别是以与切换轨 道不相关的方式终止切换过程。在本发明的另一种有利的设计方案中提出,切换轨道具有至少一个中间区段,所 述中间区段设置用于终止切换过程。由此,同样能简单、特别是与用于移动凸轮件的致动装 置的切换单元无关地终止切换过程。


其它优点由下面对附图的描述得知。在附图中示出本发明的各实施例。附图、说 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包含组合的多个特征。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有目的地单独考虑这些特 征、以及将这些特征组合成合适的其它组合。在附图中图1以剖视图示出气门机构的具有两个切换单元的致动装置,图2示出致动装置的透视图,图3示意性示出切换轨道的平面视图,图4示出气门机构的示意性概图,图5示意性地以平面视图示出另一气门机构的致动装置的切换轨道,图6以剖视图示出切换轨道的滑槽道,图7示出气门机构的示意性概图,以及图8示出致动装置的切换单元。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和图2示出气门机构的致动装置10a。所述致动装置IOa用于移动两个凸轮 件11a,12a,所述两个凸轮件以可轴向移动但不能相对转动的方式布置于主凸轮轴3 上。 为了移动所述凸轮件11a,12a,致动装置IOa具有第一切换单元23a和第二切换单元Ma, 所述切换单元可借助切换轨道来移动凸轮件11a,12a。切换轨道13a具有第一滑槽道36a和第二滑槽道37a。所述滑槽道36a、37a设计 为槽形缺口并直接形成在凸轮件11a,12a中,借助所述滑槽道来移动凸轮件11a,12a。为 了依次移动凸轮件11a,12a,所述凸轮件11a,12a在二者相邻的区域中设计成L形并且在 轴向上彼此叠合地延伸。在滑槽道36a,37a的区域中,每个凸轮件IlaUh在周向上占据 180°的转角。在大于360°的转角上延伸的滑槽道36a,37a皆部分设置在凸轮件Ila上、 部分设置在凸轮件1 上。两个滑槽道36a,37a都具有四重S形结构的基本形状(见图幻。滑槽道36a,37a 各具有一个进入区段38a,39a、四个切换区段14a_21a,三个中间区段^a_34a、以及一个移 出区段40a,41a。第一滑槽道36a的切换区段14a,16a,18a,20a具有一轴向的方向分量, 该轴向的方向分量与第一切换方向相反,由此可借助切换区段14a,16a,18a,20a和凸轮件 Ila的转动产生用于在第一切换方向上进行切换的轴向力。第二滑槽道37a的切换区段 15a,17a,19a,21a具有一轴向的方向分量,该轴向的方向分量在轴向上与第二切换方向相 反,由此可类似地产生用于在第二切换方向上进行切换的轴向力。在第一滑槽道36a中,在进入区段38a后交替地设置切换区段14a,16a, 18a, 20a 之一以及中间区段^a,31a,33a之一,其中切换区段1 紧随进入区段38a之后。移出区 段40a设置成紧随最后一个切换区段20a后。进入区段38a具有渐增的径向深度。中间区 段^a,31a, 33a和切换区段14a,16a, 18a, 20a具有恒定的径向深度。移出区段40a具有渐 小的径向深度。借助移出区段40a的渐小的径向深度,使切换单元23a的切换件2 再次 移回到其中性位置,在该中性位置中切换件2 不与切换轨道13a接合。进入区段38a,中间区段^a,31a, 33a和移出区段40a分别部分设置在凸轮件Ila 上,部分设置在凸轮件1 上。切换区段14a,16a, 18a, 20a分别完全设置在其中一个凸轮 件11a,12a上,其中彼此相继的切换区段14a,16a,18a,20a交替地设置在凸轮件11a,1 上。切换区段Ha和切换区段18a用于移动凸轮件11a。切换区段16a和切换区段20a用 于移动凸轮件12a。第二滑槽道37a设计成类似于第一滑槽道36a。在进入区段39a之后同样交替地 设置切换区段15a,17a, 19a, 21a之一以及中间区段30a,32a, 34a之一。移出区段41a紧随 最后一个切换区段21a。进入区段39a,中间区段30a,32a, 34a和移出区段41a分别部分设 置在凸轮件Ila上,部分设置在凸轮件1 上。切换区段15a,17a, 19a, 21a分别完全设置 在其中一个凸轮件11a,12a上,其中彼此相继的切换区段15a,17a, 19a, 21a交替地设置在 凸轮件11a,12a上,所述切换区段15a,17a,19a,21a能使相应的凸轮件移动。借助切换区段14a_21a能切换出凸轮件11a,12a的三个不同的切换位置(见图 4)。凸轮件Ila和凸轮件1 分别具有至少一个凸轮单元43a,47a,所述凸轮单元具有三个 分凸轮44a_46a,48a_50a。所述分凸轮44a_46a,48a_50a具有不同的升程高度,并被分配给 凸轮件11a,12a的各切换位置。
具有最高升程高度的分凸轮44a,48a被分配给具有全升程的切换位置。具有中间 升程高度的分凸轮45a,49a被分配给具有部分升程的切换位置。具有最低升程高度的分凸 轮46a,50a被分配给具有零升程的切换位置,有利地所述最低升程高度等于零。在相应的 凸轮单元43a,47a中,具有最高升程高度的分凸轮44a,48a以及具有最低升程高度的分凸 轮46a,50a布置在外侧。而具有中间升程高度的分凸轮45a,49a布置在相应凸轮单元43a, 47a的另外(两个)分凸轮44a,46a,48a,50a之间。为了移动凸轮件11a,12a,致动装置IOa具有两个切换单元23a,Ma。第一切换单 元23a具有第一执行器27a和第一切换件25a。所述切换件2 部分设计成切换销51a,该 切换销在第一切换件25a的一切换位置中移出。在该切换位置中,切换销51a接合到切换 轨道13a的第一滑槽道36a中。借助第一切换单元2 和第一滑槽道36a可使凸轮件1 la, 12a在第一切换方向上移动。第二切换单元2 具有第二执行器28a和第二切换件^a。第二切换件同样 部分设计成切换销52a,该切换销在第二切换件^a的一切换位置中移出。在该切换位置 中,切换销5 接合到切换轨道13a的第二滑槽道37a中。借助第二切换单元2 和第二 滑槽道37a,能使所述凸轮件11a,1 在与第一切换方向相反的第二切换方向上移动。凸轮件11a,12a经由切换轨道13a在运动上/在运动技术上 (bewegungstechnisch)部分地彼此耦合。借助致动装置IOa可使凸轮件11a,1 依次移 动。在此,凸轮件11a,12a与主凸轮轴35a或凸轮件11a,12a的转角相关地移动。在第一 切换方向上,首先使第一凸轮件Ila移动,随后,当第一凸轮件Ila被完全移动后,使第二凸 轮件1 移动。在第二切换方向上,首先使第二凸轮件1 移动,随后使第一凸轮件Ila移 动。在此,凸轮件11a,12a总是在它们的凸轮单元43a,47a的基圆相位内移动。第一凸轮件Ila设计成两部分并具有两个分凸轮件53a,Ma,所述分凸轮件布置 于第二凸轮件12a的两侧。分凸轮件53a,5 借助一位于内部的连接杆5 彼此固定连接 以进行轴向运动。原则上,也可以考虑将两个分凸轮件53a,5 彼此相邻地布置并使它们 一体形成。使第一切换件2 运动的第一执行器27a具有一电磁单元56a。所述电磁单元 56a包括一线圈57a,该线圈设置于电磁单元56a的定子58a中。借助线圈57a可产生一磁 场,该磁场与一永磁体59a相互作用,该永磁体设置在切换件25a中。由此,切换件2 可 带同切换销51a —起移出。芯60a使电磁单元56a产生的磁场增强。如果线圈57a不通电,则永磁体59a与周围的材料相互作用。在中性位置中,永磁 体59a与电磁单元56a的芯60a相互作用,所述芯由可磁化材料制成。在切换位置中,永磁 体59a与执行器27a的定子58a相互作用。在不通电的工作状态下,永磁体59a使切换件 25a稳定在切换位置或中性位置中。在为电磁单元56a通电的工作状态下,永磁体59a与电磁单元56a的磁场相互作 用。在此,根据永磁体59a和电磁单元56a的极性,可实现吸力和斥力。借助为电磁单元56a 通电的电流方向,可改变电磁单元56a的极性。为了使切换件2 从其中性位置移出到切 换位置,以使电磁单元56a与永磁体59a之间产生斥力的电流方向为电磁单元56a通电。此外,在执行器27a中设有一弹簧单元61a,该弹簧单元同样对切换件2 施加力。 弹簧单元61a的力的方向与电磁单元56a和永磁体59a之间的斥力方向一致,由此,使切换 件25a的移出过程加速。
第二执行器^a的构造与第一执行器27a类似。该第二执行器包括一电磁单元 62a,所述电磁单元具有一线圈63a,所述线圈设置在一定子58a中,所述定子为两个执行器 27a, 28a所公用,所述线圈具有一芯64a,所述电磁单元与一永磁体6 相互作用并能使切 换销5 移出,所述永磁体设置在切换件^a内。在执行器^a中,同样通过一弹簧单元 66a使移出过程加速。所述两个执行器布置在一公共的基壳部件67a内,该基壳部件同时形成执行器 27a, 28a的一体形成的定子58a。执行器27a,28a的线圈57a,63a同样圈绕在基壳部件67a 上。在基壳部件67a上连接有另一壳部件68a。该另一壳部件68a包封两个执行器27a, 28a0此外,壳部件68a具有用于切换件25a,26a的引导结构。为了能在一与移出区段40a,41a无关的时刻使切换件25a,26a移回,致动装置IOa 具有一耦合件69a,借助该耦合件使第一切换件2 和第二切换件26a在运动上互相耦合 (见图1和图幻。所述耦合件69a补充地耦合两个切换件25a,^a。由此,第二切换件^a 可借助第一执行器27a移入中性位置,而第一切换件2 可借助第二执行器28a移入中性 位置。因此,耦合件69a形成复位单元22a的一部分,借助该复位单元可使切换件25a,^a 回到其中性位置以提前终止切换过程。耦合件69a可旋转地安装在切换件2 与26a之间。两个切换件25a,26a各具有 一缺口 70a,71a,耦合件69a接合到所述缺口中。切换件25a,^a借助缺口 70a,71a在运动 上互相连接。在此,耦合件69a提供了一补充地耦合切换件25a,^a的摇杆机构。通过使第一切换件2 移入切换位置,借助第一执行器27a使第二切换件26a移入 中性位置。通过使第二切换件26a移入切换位置,借助第二执行器2 使第一切换件2 移 入中性位置。但原则上,也可以借助移出区段40a,41a使两个切换件25a,26a都移回到基位。 此外有利的是,附加地在使电磁单元56a,6 施加一吸力并支持/辅助切换单元25a,26a向 中性位置的运动的电流方向上,为应移入中性位置的切换件25a,26a的执行器27a,2 通电。通过致动装置IOa可例如使凸轮件Ila切换到具有部分升程的切换位置,而使凸 轮件1 切换到具有零升程的切换位置。如果两个凸轮件11a,12a都位于具有零升程的切 换位置,则第一切换单元23a的切换件2 移出并接合到第一滑槽道36a中。借助跟随在 进入区段38a后的切换区段14a,使凸轮件Ila从具有零行程的切换位置移入具有部分行程 的切换位置。随后,使第二切换单元Ma的切换件26a移出。第二切换件26a进入第二滑 槽道37a的移出区段41a。由此,第一切换单元23a的切换件2 移回到中性位置。通过移 出区段41a使第二切换单元Ma的切换件26a再次移回到其中性位置。其他可能的切换过程,例如使切换凸轮件Ila到达具有全升程的切换位置以及使 切换凸轮件12a到达具有零升程的切换位置的切换过程,与上述例子类似地进行并可直接 从说明书和附图中获知,因而在此不再详细说明。图5至图8示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为了区分这两个实施例,在图5至图8所 示实施例的附图标记中以字母b代替在图1至4所示实施例的附图标记中的字母a。以下 说明中,相同的部件、特征和功能可以参阅对图1至4所示实施例的说明。图5示出气门机构的致动装置IOb的切换轨道13b的另一种实施例。所述致动装 置IOb设置成移动两个凸轮件11b,12b,所述凸轮件以可轴向移动但不能相对转动的方式 布置在主凸轮轴35b上。为了移动凸轮件11b,12b,致动装置IOb具有第一切换单元23b和第二切换单元Mb,所述切换单元可借助切换轨道1 移动凸轮件11b,12b。切换轨道1 具有第一滑槽道36b和第二滑槽道37b。所述滑槽道36b,37b设计 成槽形缺口并直接形成在凸轮件11b,12b内,借助所述滑槽道能使凸轮件11b,12b移动。为 了依次移动凸轮件11b,12b,所述凸轮件11b,12b在二者相邻的区域中设计成L形并且在轴 向上彼此叠合地延伸(见图7)。在滑槽道36b,37b的区域中,每个凸轮件llb、12b在周向 上占据180°的转角。在大于360°的转角上延伸的滑槽道36b,37b皆部分设置在凸轮件 lib上、部分设置在凸轮件12b上。两个滑槽道36b,37b都具有四重S型结构的基本形状(见图幻。滑槽道36b,37b 各具有一个进入区段38b,39b、四个切换区段14b-21b,三个中间区段^b_34b、以及一个移 出区段40b,41b。第一滑槽道36b的切换区段14b,16b,18b,20b具有一轴向的方向分量, 该轴向的方向分量与第一切换方向相反,由此可借助切换区段14b,16b,18b,20b和凸轮件 lib的转动产生用于在第一切换方向上进行切换的轴向力。第二滑槽道37b的切换区段 15b,17b,19b,21b具有一轴向的方向分量,该轴向的方向分量在轴向上与第二切换方向相 反,由此可类似地产生用于在第二切换方向上进行切换的轴向力。在第一滑槽道36b中,在进入区段38b后交替地设置切换区段14b,16b,18b,20b 之一以及中间区段29b,31b,3;3b之一,其中切换区段14b紧随进入区段38b之后。移出区 段40b设置成紧随最后一个切换区段20b后。进入区段38b具有渐增的径向深度。切换区 段14b,16b,18b,20b具有恒定的径向深度。移出区段40b具有渐小的径向深度。借助移出 区段40b的渐小的径向深度,使第一切换单元2 的切换件2 移回到其中性位置,在该中 性位置中切换件2 不与切换轨道1 接合。进入区段38b,中间区段^b,31b,33b和移出区段40b分别部分设置在凸轮件lib 上,部分设置在凸轮件12b上。切换区段14b,16b,18b,20b分别完全设置在其中一个凸轮 件11b,12b上,其中彼此相继的切换区段14b,16b,18b,20b交替地设置在凸轮件11b,12b 上。切换区段14b和切换区段18b用于移动凸轮件lib。切换区段16b和切换区段20b用 于移动凸轮件12b。第二滑槽道37b设计成类似于第一滑槽道36b。在进入区段29b之后同样交替地 设置切换区段15b,17b,19b,21b之一以及中间区段30b,32b,34b之一。移出区段41b紧随 最后一个切换区段21b。进入区段38b、中间区段30b,32b,34b和移出区段41b分别部分设 置在凸轮件lib上,部分设置在凸轮件12b上。切换区段15b,17b,19b,21b分别完全设置 在其中一个凸轮件11b,12b上,其中彼此相继的切换区段15b,17b,19b,21b交替地设置在 凸轮件11b,12b上,所述切换区段15b,17b,19b,21b能使相应的凸轮件移动。借助切换区段14b_21b能切换出凸轮件11b,12b的三个不同的切换位置(见图 8)。凸轮件lib和凸轮件12b分别具有至少一个凸轮单元43b,47b,所述凸轮单元具有三个 分凸轮44b-46b,48b-50b。所述分凸轮44b_46b,48b_50b具有不同的升程高度,并被分配给 凸轮件11b,12b的各切换位置。具有最高升程高度的分凸轮44b,48b被分配给具有全升程的切换位置。具有中间 升程高度的分凸轮45b,49b被分配给具有部分升程的切换位置。具有最低升程高度的分凸 轮46b,50b被分配给具有零升程的切换位置,有利地所述最低升程高度等于零。在相应的 凸轮单元43b,47b中,具有最高升程高度的分凸轮44b,48b以及具有最低升程高度的分凸轮46b,50b布置在外侧。而具有中间升程高度的分凸轮4 ,49b布置在相应凸轮单元43b, 47b的另外(两个)分凸轮44b,46b,48b,50b之间。为了移动凸轮件11b,12b,致动装置具有两个切换单元23b J4b。第一切换单元 23b具有第一执行器27b和第一切换件25b。所述切换件2 部分设计成切换销51b,该切 换销在第一切换件25b的一切换位置中移出。在该切换位置中,切换销51b接合到切换轨 道13b的第一滑槽道36b中。借助第一切换单元24b和第一滑槽道3 可使凸轮件11b, 12b在第一切换方向上移动。使第一切换件2 运动的第一执行器27b具有一电磁单元56b。所述电磁单元56b 包括一线圈57b,该线圈设置于电磁单元56b的定子58b中。借助线圈57b可产生一磁场, 该磁场与一永磁体59b相互作用,该永磁体设置在切换件25b中。由此,切换件2 可带同 切换销51b —起移出。芯60b使电磁单元56b产生的磁场增强。如果线圈57b不通电,则永磁体59b与周围的材料相互作用。在中性位置中,永磁 体59b与电磁单元56b的芯60b相互作用,所述芯由可磁化材料制成。在切换位置中,永磁 体59b与执行器27b的定子58b相互作用。在不通电的工作状态下,永磁体59b使切换件 25b稳定在切换位置或中性位置中。在为电磁单元56b通电的工作状态下,永磁体59b与电磁单元56b的磁场相互作 用。在此,根据永磁体59b和电磁单元56b的极性,可实现吸力和斥力。借助为电磁单元56b 通电的电流方向,可改变电磁单元56b的极性。为了使切换件2 从其中性位置移出到切 换位置,以使电磁单元56b与永磁体59b之间产生斥力的电流方向为电磁单元56b通电。
此外,在执行器27b中设有一弹簧单元6 Ib,该弹簧单元同样对切换件2 施加力。 弹簧单元61b的力的方向与电磁单元56b和永磁体59b之间的斥力方向一致,由此,使切换 件25b的移出过程加速。第二切换单元24b构造成类似于第一切换单元23b。第二切换单元具有一切换销 52b,该切换销在切换件25b的切换位置处接合到滑槽道36b中。借助第二切换单元24b和 第二滑槽道37b,能使所述凸轮件11b,12b在与第一切换方向相反的第二切换方向上移动。 凸轮件11b,12b经由切换轨道1 在运动上部分地彼此耦合。借助致动装置IOb可使凸轮 件11b,12b依次移动。在此,凸轮件11b,12b与主凸轮轴35b的转角相关地移动。在第一 切换方向上,首先使第一凸轮件lib移动,随后,当第一凸轮件lib被完全移动后,使第二凸 轮件12b移动。在第二切换方向上,首先使第二凸轮件12b移动,随后使第一凸轮件lib移 动。凸轮件lib设计成两部分并具有两个分凸轮件53b,Mb,所述分凸轮件布置于凸 轮件12b的两侧。分凸轮件53b,54b借助一位于内部的连接杆5 彼此固定连接以进行轴 向运动。原则上,也可以考虑将两个分凸轮件53b,54b彼此相邻地布置并使它们一体形成。为了能在一与移出区段40a,41a无关的时刻使切换件25a,26a移回,切换轨道1 的滑槽道36b,37b的每个中间区段29b-34b各具有一复位结构72b_77b (见图5)。借助复 位结构72b-77b可使接合到相应滑槽道36b,37b中的切换件25b,26b移回到其中性位置 中。由此,复位结构72b-77b形成一复位单元22b,借助该复位单元可提前终止切换过程。复位结构72b_77b具有相同设计,因此以下对复位结构72b的描述也可类 似地应用于其它的复位结构73b-77b。复位结构72b设计成一相对于滑槽道基准(Schaltkulissengrundniveau) 78b的凸起,并完全设置在滑槽道36b内。在复位结构72b 的区域内,滑槽道底部80b的径向高度79b增加或者说第一滑槽道36b的径向深度减小。滑 槽道的径向延伸长度81b总是大于零(见图6),所述径向延伸长度由切换轨道基准42b (与 滑槽道基准78b)之间的距离形成并且相当于第一滑槽道36b的径向深度。通过复位结构72b_77b可将两个凸轮件11b,12b切换到任意的切换位置。例如, 如果希望使凸轮件lib从具有零升程的切换位置切换到具有全升程的切换位置,而使凸轮 件12b从具有零升程的切换位置切换到具有部分升程的切换位置,则使第一切换件2 移 出并借助进入区段38b与第一滑槽道36b相接合。通过随后的切换区段14b使第一凸轮件lib从具有零升程的切换位置运动到具有 部分升程的切换位置。带复位结构72b的中间区段29b跟随在切换区段14b之后。为了避 免切换件25b由于复位结构7 而移入中性位置,为第一执行器27b的电磁单元5 通电 并使切换件2 紧贴中间区段^b的轮廓运动。然后,借助随后的切换区段16b使第二凸 轮件12b从具有零升程的切换位置运动到具有部分升程的切换位置。带复位结构74b的中 间区段31b跟随在切换区段16b后。在切换件2 经过中间区段31b期间,再次为执行器 27b通电并使切换件2 紧贴中间区段31b的轮廓运动。通过随后的切换区段18b使第一 凸轮件lib从具有部分升程的切换位置切换到具有全升程的切换位置。带复位结构76b的 中间区段3 跟随在切换区段18b后。在切换件2 经过中间区段3 期间,不给执行器 27通电。由此,切换件2 被复位结构76b移回到中性位置,因此,切换件2 不与第一滑 槽道36b接合,而第二凸轮件12b保持在具有部分升程的切换位置中。与所述切换过程类似地可实现其他切换过程。由于这些过程根据相同的模式进行 并可直接从上述的说明或附图中得出,所以此处不再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权利要求
1.一种——特别是发动机的——气门机构,所述气门机构具有致动装置(10a;10b), 所述致动装置设置成借助切换轨道(13a ; 13b)至少使能轴向移位的第一凸轮件(Ila ;lib) 移动,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装置(10a;10b)设置用于将所述第一凸轮件(lla;llb)切换 到至少三个切换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装置(10a;10b)设置用于 切换出零升程、部分升程和/或全升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轨道(13a;13b)具有 至少两个切换区段(14a,16a, 18a, 20a ; 14b,16b,18b,20b),所述至少两个切换区段设置用 于在一切换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一凸轮件(11a,lib)。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轨道(13a;13b)具有至少 两个另外的切换区段(15a, 17a, 19a, 21a ;15b, 17b,19b,21b),所述至少两个另外的切换区 段设置用于在所述切换方向上切换第二凸轮件(12a,12b)。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轨道(13a;13b)设置用于 依次地移动所述第一凸轮件(lla;llb)和所述第二凸轮件(lh;12b)。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气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装置(10a; 10b)具有复位单元Oh;22b),所述复位单元设置用于终止切换过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单元设置用于 在使所述第一凸轮件(lla;llb)移位后立即终止切换过程。
8.至少根据权利要求3和6所述的气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单元0 ;22b)设 置用于在第二凸轮件(12a;12b)移位后终止切换过程。
9.至少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单元(22a)具有至少一 个切换单元(23a,24a),所述切换单元具有切换件(25a,26a),所述切换件设置成能借助执 行器(27a,^a)运动到一中性位置。
10.至少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轨道(13b)具有至少 一个中间区段09b-34b),所述中间区段设置用于终止切换过程。
11.一种用于——特别是发动机的——气门机构的方法,所述气门机构具有致动装置 (10a ;10b),所述致动装置设置用于借助切换轨道(13a;13b)至少使能轴向移位的第一凸 轮件(lla;llb)移动,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装置(10a;10b)将所述凸轮件(11a ;llb)切 换到至少三个切换位置之一。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特别是发动机的气门机构,所述气门机构具有致动装置(10a;10b),所述致动装置设置成用于借助切换轨道(13a;13b)至少使可轴向移位的第一凸轮件(11a;11b)移动。根据本发明,致动装置(10a;10b)设置用于将第一凸轮件(11a;11b)切换到至少三个切换位置。
文档编号F01L13/00GK102066704SQ200980123062
公开日2011年5月18日 申请日期2009年5月30日 优先权日2008年6月20日
发明者A·冯盖斯伯格-海芬伯格, J·迈因斯歇尔, T·斯托尔克 申请人:戴姆勒股份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