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气化复合发电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77224阅读: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煤气化复合发电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把煤作为燃料而进行复合发电的煤气化复合发电设备。
背景技术
以往,把作为燃料的煤进行气化而使燃气轮机运转,利用燃气轮机的驱动力和 燃气轮机的排热来发电的煤气化复合发电设备(IGCCdntegrated Coal Gasification Combined Cycle)被知晓。这种煤气化复合发电设备知道有作为氧化剂而使用氧的氧燃烧方式和作为氧化 剂而使用空气的空气燃烧方式(也被叫做“吹出空气”)。其中,把空气作为氧化剂的空气燃烧方式的煤气化复合发电设备中,把燃气轮机 排气(氧浓度12%体积)作为干燥用气体使用,为了调节温度,特别是在NOx被限制的情况 下,把排气锅炉内脱硝装置出口与排气锅炉出口的排气混合。即把从脱硝装置出口导入的 高温排气与从排气锅炉出口导入的比较低温排气混合,进行干燥用气体的温度调节来进行 使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图3是关于空气燃烧方式(吹出空气)的煤气化复合发电设备(以下叫做“吹出 空气IGCC系统”)而表示现有例的结构图。该吹出空气IGCC系统,最初把成为原料的煤与干燥用气体一起向粉煤机1导入, 通过把煤干燥粉碎而制造粉煤。把该粉煤向旋流器2引导,被排气和分离而被料斗3回收。 然后,把料斗3内的粉煤利用从后述空气分离装置11供给的加压运送用氮气向气化炉4运 送而进行气化。把这样被气化炉4气化的煤气通过气体冷却器5向炭回收装置6供给。另 外,在把粉煤由气化炉4气化时,把从后述燃气轮机8供给的压缩空气和从空气分离装置11 供给的氧作为氧化剂使用。炭回收装置6把与粉煤被气化的煤气一起生成的炭进行分离。一侧的煤气通过气 体精制装置7被精制后而成为燃气轮机8的燃气。通过把该燃气(煤气)向燃气轮机8的 燃烧器供给并进行燃烧而生成高温高压的燃烧排气。该燃烧排气在驱动燃气轮机8的涡轮 后被作为排气排出。另外,燃气轮机8的主轴与未图示发电机连结,通过驱动发电机进行发 电。从燃气轮机8排出的高温排气被向排气锅炉9供给并在生成蒸气中所使用。在排 气锅炉9生成的蒸气向未图示的发电用蒸气涡轮等供给。利用排气锅炉9在生成蒸气中所使用的排气通过脱硝装置9a等实施必要的处理 后被向大气排出。关于通过脱硝装置9a脱硝后的排气,其一部分作为干燥用气体而向粉煤 机1供给。图示的结构例把排气锅炉9中从脱硝装置9a的出口导入的比较高温的排气与 从排气锅炉9的出口导入的比较低温的排气混合,使用被调整成希望干燥用气体温度的干 燥用气体。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昭61-175241号公报但上述现有的煤气化复合发电设备(吹出空气IGCC系统)中,在把例如次烟煤和褐煤等一般自然点火性高的低品位煤作为原料煤来制造粉煤时,要把干燥用气体的氧浓度 控制在规定值(例如13%体积)以下来防止自然点火。S卩,现有的吹出空气IGCC系统例如把氧浓度12%体积的燃气轮机排气作为干燥 用气体使用,为了调节温度,特别是在NOx被限制的情况下,把排气锅炉内脱硝装置出口排 气(高温排气)与排气锅炉出口排气(低温排气)混合。但吹出空气IGCC系统的情况是例如如图4所示,在比额定负载低负载起动时等, 作为干燥用气体使用的燃气轮机排气的氧浓度要临时地比规定值增加。因此,关于干燥用 气体的氧浓度有时不能控制成防止粉煤自然点火的13%体积以下。因此,有为了防止粉煤 自然点火而必须停止粉煤机运转的问题。作为低负载时氧浓度增加的理由是,由于燃气轮机侧的空气量运用有限制,所以 在某负载以下而空气量成为一定的缘故。在此,作为燃气轮机侧的限制是具有燃烧器周围 的金属温度和燃烧振动的限制。这样,在上述现有的吹出空气IGCC系统中,由于在起动时等低负载运转时不能把 干燥用气体的氧浓度控制在规定值以下,所以从防止粉煤自然点火的观点来看,就会制约 粉煤机的运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开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煤气化复合发电设备,即 使在低负载运转时等那样作为干燥用气体使用的燃气轮机排气的氧浓度临时增加的情况 下,也能够在干燥用气体使用燃气轮机排气来运转粉煤机。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采用下述机构。本发明一形态的煤气化复合发电设备,把燃气轮机的燃烧排气作为粉煤机的干燥 用气体使用,将设置在排气锅炉内的脱硝装置的出口气体与所述排气锅炉的出口气体混 合,来进行所述干燥用气体的温度调节,其中,所述煤气化复合发电设备具有助燃燃烧器, 其设置为在所述干燥用气体的氧浓度增加到所定值以上时起动,用于利用生成的燃烧排气 来调整所述干燥用气体的氧浓度。根据该煤气化复合发电设备,由于该煤气化复合发电设备具有助燃燃烧器,其设 置为在干燥用气体的氧浓度增加到规定值以上时起动,用于利用生成的燃烧排气来调整干 燥用气体的氧浓度,所以即使在低负载时等而燃气轮机排气的氧浓度增加的情况下,也能 够助燃燃烧器生成的燃烧排气量而把干燥用气体的氧浓度调整成规定值以下。因此,即使 在燃气轮机排气的氧浓度增加的情况下,也能够供给控制成规定氧浓度以下的干燥用气体 来运转粉煤机。上述形态中,优选把所述助燃燃烧器设置在所述排气锅炉内部,由此,能够增加排 气锅炉的回收热量并增加输出。上述形态中,优选把所述助燃燃烧器设置在把所述干燥用气体向所述粉煤机供给 的干燥用气体流路,这样,由于干燥用气体的氧浓度仅通过调节从排气锅炉抽出的燃气轮 机排气便可,所以能够减少助燃燃烧器所消耗的燃料。即,由于只要调整作为干燥用气体使 用的燃气轮机排气的氧浓度便可,所以减少助燃燃烧器生成的燃烧排气量就可以。这时,优 选干燥用气体的温度调整在助燃燃烧器调节氧浓度后实施。
在所述排气锅炉内部设置有所述助燃燃烧器的煤气化复合发电设备中,或在把所 述助燃燃烧器配置在把所述干燥用气体向所述粉煤机供给的干燥用气体流路的煤气化复 合发电设备中,优选所述排气中的氧浓度由设置在所述干燥用气体流路的粉煤机入口附近 的氧浓度检测部来测量,由此,能够正确掌握并可靠控制干燥用气体的氧浓度。在所述排气锅炉内部设置有所述助燃燃烧器的煤气化复合发电设备中,或在把所 述排气中的氧浓度由设置在所述干燥用气体流路的粉煤机入口附近的氧浓度检测部来测 量的煤气化复合发电设备中,优选设置有从连结所述燃气轮机与所述排气锅炉之间的燃烧 排气流路分支并与所述干燥用气体流路汇合的燃烧排气旁通流路,在该燃烧排气旁通流路 设置能够调整开度的流量调整阀,由此,由于在助燃燃烧器的燃烧量中产生压力变动时,能 够进行流量调整阀的开度调整并且控制干燥用气体的氧浓度。根据上述本发明,在低负载运转时等那样作为干燥用气体使用的燃气轮机排气的 氧浓度临时增加的情况下,通过混合在助燃燃烧器生成的燃烧排气来调节氧浓度,作为粉 煤机的干燥用气体而能够使用调节为规定氧浓度以下的燃气轮机排气。其结果是在起动 时等低负载运转时也确保粉煤机的干燥用气体,成为能够运转粉煤机的煤气化复合发电设备。


图1是表示本发明煤气化复合发电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图;图2是表示图1所示煤气化复合发电设备变形例的结构图;图3是表示煤气化复合发电设备现有例的结构图;图4是关于燃气轮机的燃烧排气而表示负载(横轴)与排气中所含的氧浓度(纵 轴)关系的图。符号说明1粉煤机5气体冷却器8燃气轮机20、20A助燃燃烧器40燃烧排气旁通流路Gl干燥用气体流路
2旋流器3、10料斗 4气化炉
6炭回收装置 7气体精制装置 9排气锅炉9a脱硝装置 11空气分离装置
22流量控制阀 30氧浓度传感器 41排气流量调整阀 G2燃烧排气流路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按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煤气化复合发电设备的一实施例。图1所示实施例的煤气化复合发电设备采用把空气作为氧化剂而由气化炉4生成 煤气的空气燃烧方式,把被气体精制装置7精制后的煤气作为燃气向燃气轮机8供给。艮口, 图1所示的煤气化复合发电设备是空气燃烧方式(吹出空气)的煤气化复合发电设备(以 下叫做“吹出空气IGCC系统”)。该吹出空气IGCC系统把在后述燃气轮机8和排气锅炉9做过功的排气的一部分 作为干燥用气体导入,与该干燥用气体一起把原料煤向粉煤机1供给。粉煤机1利用干燥 用气体把供给的煤加热,一边把煤中的水分除去一边粉碎成细小的粒子状来制造粉煤。
这样制造的粉煤通过干燥用气体而向旋流器2运送。在旋流器2内部干燥用气体 等气体成分和粉煤(粒子成分)被分离,气体成分被从料斗3排出。另一方面,粒子成分的 粉煤利用重力下落而被料斗3回收。被回收在料斗3内的粉煤利用从后述空气分离装置11作为加压运送用而导入的 氮气(运送用气体)被向气化炉4内运送。作为煤气的原料而有粉煤和后述的炭被向气化炉4供给。气化炉4把从燃气轮机 8供给的压缩空气和从空气分离装置11供给的氧作为氧化剂来把粉煤和炭进行气化来制
造煤气ο这样被气化炉4气化的煤气被从气化炉4的上部向气体冷却器5引导而被冷却。 该煤气被气体冷却器5冷却后向炭回收装置6供给。炭回收装置6把与粉煤被气化的煤气一起生成的炭进行分离。一侧的煤气从炭回 收装置6的上部流出并通过气体精制装置7而向燃气轮机8供给。气体精制装置7把煤气精制而制造燃气轮机8的燃气。把这样制造的燃气(煤气)向燃气轮机8的燃烧器供给并进行燃烧而生成高温高 压的燃烧排气。该燃烧排气在驱动燃气轮机8的涡轮后被作为高温的排气排出。被这样驱动的燃 气轮机8由于把与涡轮一起旋转的主轴与未图示的燃气轮机发电机连结,所以能够驱动燃 气轮机发电机进行发电。从燃气轮机8排出的高温排气被向排气锅炉9供给而作为生成蒸气的热源使用。 另外,利用排气锅炉9在生成蒸气中所使用的排气通过脱硝装置9a等实施必要的处理后被 向大气排出。另外,利用排气锅炉9在生成蒸气中所使用的排气,一部分作为粉煤机1的干燥用 气体而被抽出。该干燥用气体中使用有实施了脱硝等处理的排气。具体说明则是,上述干 燥用气体通过把比较高温的脱硝装置9a的出口气体(高温气体)与比脱硝装置9a出口气 体温度低的排气锅炉9的出口气体(低温气体)适当混合,能够把排气锅炉9的排气调节 成所希望的温度。被这样调节温度的干燥用气体通过干燥用气体流路Gl而被向粉煤机1供给。该 干燥用气体流路Gl是从导入脱硝装置9a出口气体并进行流动的高温气体流路GH和导入 排气锅炉9出口气体并进行流动的低温气体流路GL汇合的地点开始,到粉煤机1的调节温 度的干燥用气体的气体流路。另外,在排气锅炉9生成的蒸气向未图示的发电用蒸气涡轮等供给。被上述炭回收装置6回收的炭利用重力而向料斗10下落被回收。把从空气分离 装置11供给的氮气作为运送用气体使用,料斗10内的炭被该氮气运送而向气化炉4返回。 向气化炉4返回的炭与粉煤一起被作为气化的原料使用。这样,把煤粉碎得到的粉煤在把空气和氧作为氧化剂的气化炉4中被气化而生成 煤气和炭。一侧的煤气作为燃气轮机8的燃气使用,从煤气分离的炭再次向气化炉4供给 而被气化。这样,把燃气轮机8的燃烧排气作为粉煤机1的干燥用气体使用,并且在将设置在 排气锅炉9内的脱硝装置9a出口气体与排气锅炉9的出口气体混合来进行干燥用气体的温度调节的吹出空气IGCC系统中,设置有在干燥用气体的氧浓度增加到所定值(例如12% 体积)以上时起动的助燃燃烧器20。该助燃燃烧器20是为了利用使轻油等燃料燃烧而生 成的燃烧排气来调整干燥用气体的氧浓度而设置。图示的助燃燃烧器20被设置在排气锅炉9的内部。即,助燃燃烧器20被设置成 与从燃气轮机8向排气锅炉9导入的排气的流入位置大致一致,成为排气与燃烧排气汇合 而在排气锅炉9内上升并且流动。其结果是在助燃燃烧器20起动时,氧浓度按照与排气汇 合并混合的燃烧排气量来变化,所以能够调整作为干燥用气体使用的排气中的氧浓度。即,在干燥用气体的氧浓度增加到规定值以上时,把设置在向助燃燃烧器20供给 燃料的燃料供给线21的流量控制阀22从全关闭变成全打开,向助燃燃烧器20供给燃料并 进行燃烧。这时,只要调整流量控制阀22的开度来变化向助燃燃烧器20的燃料供给量,则 助燃燃烧器20生成并向排气锅炉9内排出的燃烧排气量就变化。因此,只要进行流量控制 阀22的开度调整,就能够按照与排气混合的燃烧排气量来使成为干燥用气体的排气中的 氧浓度变化。且由于助燃燃烧器20生成的燃烧排气是使排气与燃烧排气汇合而在排气锅炉9 内上升并且流动,所以燃烧排气所具有的热能也能够被排气锅炉9所回收。因此,设置在排 气锅炉9内的助燃燃烧器20在助燃燃烧器20被驱动时能够增加排气锅炉9的回收热量, 增加蒸气涡轮等的输出。由于作为干燥气体使用的排气中的氧浓度在燃气轮机8起动时等低负载时增加, 所以有超过所定值(例如12%体积)而成为规定值(例如13%体积)以上的高浓度的情 况。这种干燥气体中的氧浓度被作为氧浓度检测部而设置在干燥用气体流路Gl适当部位 的氧浓度传感器30来测量。为了正确掌握向粉煤机1供给的干燥用气体的氧浓度,优选把 该氧浓度传感器30设置在粉煤机1的入口附近来进行测量。氧浓度传感器30所测量的氧浓度被向未图示的控制部输入。向控制部输入的氧 浓度的测量值在助燃燃烧器20的起动和流量控制阀22的开度控制中使用。S卩,氧浓度传感器30测量向粉煤机1供给的干燥用气体的氧浓度,在检测到规定 值以上的高氧浓度的情况下,起动助燃燃烧器20来生成燃烧排气。其结果是与排气混合的 燃烧排气根据其混合量而使氧浓度下降,所以在以后按照氧浓度传感器30检测的氧浓度 来进行流量控制阀22的开度控制,实施燃烧排气生成量的反馈控制,以使干燥用气体的氧 浓度成为规定值以下的所定值。只要进行这种控制,就能够正确掌握干燥用气体的氧浓度,不把规定值以上的高 氧浓度干燥用气体向粉煤机1供给地来可靠进行控制。另外,当燃气轮机8接近额定运转 等而从燃气轮机8导入的排气中的氧浓度下降到规定值附近时,按照氧浓度传感器30的测 量值进行的反馈控制则逐渐缩小流量控制阀22的开度来使燃料供给量减少,最后成为全 关闭而停止助燃燃烧器20的运转。即,在判断即使不混合燃烧排气也能够把氧浓度维持在 所定值以内的时刻点,把流量控制阀22全关闭,且停止助燃燃烧器20的运转。因此,即使是由于低负载等而燃气轮机排气的氧浓度增加的运转状况下,也能够 按照助燃燃烧器20生成的燃烧排气量来把干燥用气体的氧浓度调整成规定值以内。因此, 即使在起动时等而从燃气轮机8排出的排气中的氧浓度临时增加的情况下,也能够把该排 气作为在规定氧浓度中控制的干燥用气体而稳定供给,使粉煤机1不停止地继续运转。
7
在由于助燃燃烧器20的燃烧量而使排气锅炉9内产生压力变动时,在设置从连结 燃气轮机8与排气锅炉9之间的燃烧排气流路G2分支并与干燥用气体流路Gl汇合的燃烧 排气旁通流路40,并且优选在燃烧排气旁通流路40设置能够调整开度的排气流量调整阀 41。只要采用这种结构,就能够把控制向助燃燃烧器20的燃料供给量的流量控制阀 22的开度变成一定,进行排气流量调整阀41的开度调整来控制干燥用气体的氧浓度。艮口, 不是可变控制引起压力变动的燃烧排气量,而是利用排气流量调整阀41的开度调整而使 从排气锅炉9的上游侧分支并成为干燥用气体的高氧浓度旁路排气量变化,使一旦降低的 氧浓度朝向提升方向地来控制干燥用气体的氧浓度。该控制中,预先多设定助燃燃烧器20所生成的燃烧排气量,调整在与燃烧排气混 合前而处于高氧浓度状态的旁路排气量的混合比例而使由于与该燃烧排气混合而比所定 值降低的氧浓度提升,控制成规定的氧浓度。另外,这种结构也可以代替流量控制阀22而 设置开关操作专用的开关阀。下面,按照图2说明上述吹出空气IGCC系统的变形例。对于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 部分则付与相同的符号而省略其详细说明。图示的吹出空气IGCC系统的助燃燃烧器20A的配置不同。即,助燃燃烧器20A不 是设置在排气锅炉9的内部,而是设置在把混合了高温气体和低温气体的温度调节后的干 燥用气体向粉煤机1供给的干燥用气体流路Gl上。在图示的结构例中,为了容易调整干燥 用气体的温度,在混合低温气体来调整温度的位置的上游侧(排气锅炉9侧)设置助燃燃 烧器20A。其结果是,作为向粉煤机1投入的干燥用气体而被助燃燃烧器20A调整从排气锅 炉9导入的高温气体的氧浓度后,与低温气体混合来调整温度并进行使用。根据这种结构,在起动助燃燃烧器20A来调整干燥用气体的氧浓度时,作为干燥 用气体而仅把实际使用的排气作为对象。即,温度调整前的干燥用气体是仅把作为干燥用 气体而实际使用的量从排气锅炉9抽出,所以与在排气锅炉9内流动的全部排气量比较是 少量。因此,在使干燥用气体的氧浓度下降调整时,所需要的燃烧排气量少就可以,所以 能够使设置在干燥用气体流路Gl的助燃燃烧器20A小型化,还能够减少助燃燃烧器20A的 燃料消耗量。换言之,变形例的助燃燃烧器20A由于作为干燥用气体而仅调整实际使用的 燃气轮机排气的氧浓度便可,所以与把向大气排出的排气中的氧浓度也同时调整的助燃燃 烧器20比较时,由于降低燃料消耗量而运行成本低。这样,根据上述的本发明,即使如低负载运转时等那样作为干燥用气体使用的燃 气轮机排气的氧浓度临时增加的情况下,也能够起动助燃燃烧器20、20A而把生成的燃烧 排气进行混合,把干燥用气体(燃气轮机排气)的氧浓度向降低的方向调节。因此,作为粉 煤机1的干燥用气体,即使在氧浓度上升的起动时等,也能够使用调节为规定氧浓度以下 的燃气轮机排气。其结果是,本发明的煤气化复合发电设备,在起动时等低负载运转时也能 够确保粉煤机1的干燥用气体,进行粉煤机1的稳定运转。因此,作为粉煤机1干燥用气体所使用的燃气轮机排气的氧浓度调整用(也能够 与高水分煤的干燥对应),即,向燃气轮机排气中混合而使氧浓度下降到能够防止粉煤自然 点火的规定值以下的氧浓度调整用,上述本发明的煤气化复合发电设备把生成燃烧排气的助燃锅炉20、20A设置在合适的部位。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煤气化复合发电设备,把燃气轮机的燃烧排气作为粉煤机的干燥用气体使用, 将设置在排气锅炉内的脱硝装置的出口气体与所述排气锅炉的出口气体混合,来进行所述 干燥用气体的温度调节,其中,所述煤气化复合发电设备具有助燃燃烧器,其设置为在所述干燥用气体的氧浓度增加 到所定值以上时起动,用于利用生成的燃烧排气来调整所述干燥用气体的氧浓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气化复合发电设备,其中,把所述助燃燃烧器设置在所述排 气锅炉内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气化复合发电设备,其中,把所述助燃燃烧器设置在把所述 干燥用气体向所述粉煤机供给的干燥用气体流路。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煤气化复合发电设备,其中,所述排气中的氧浓度由设置在 所述干燥用气体流路的粉煤机入口附近的氧浓度检测部来测量。
5.如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煤气化复合发电设备,其中,设置有从连结所述燃气轮机与 所述排气锅炉之间的燃烧排气流路分支并与所述干燥用气体流路汇合的燃烧排气旁通流 路,在该燃烧排气旁通流路设置能够调整开度的流量调整阀。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煤气化复合发电设备,即使在作为干燥用气体使用的燃气轮机排气的氧浓度临时增加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干燥用气体使用燃气轮机排气来运转粉煤机。把燃气轮机(8)的燃烧排气作为粉煤机(1)的干燥用气体使用,将设置在排气锅炉(9)内的脱硝装置(9a)的出口气体与排气锅炉(9)的出口气体混合,来进行干燥用气体的温度调节,其中,具有助燃燃烧器(20),其设置为在干燥用气体的氧浓度增加到所定值以上时起动,用于利用生成的燃烧排气来调整干燥用气体的氧浓度。
文档编号F01K23/10GK102112717SQ20098012958
公开日2011年6月29日 申请日期2009年7月7日 优先权日2008年10月29日
发明者丸田得志, 太田一广, 桥本贵雄, 石井弘实, 高瀬创研 申请人: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