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热电发生器的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152491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具有热电发生器的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热交换器(7),特别是用于内燃机(1)的排气系统(5),优选地在机动车辆中,其包括至少一个热电发生器(13),其包括多个热电元件(15),其各具有加热侧(16)和冷却侧(17),至少一个用于引导加热介质的加热通道(18),设置在至少一个这样的热电发生器(13)的热电元件(15)的加热侧(16)的加热通道,以及至少一个用于引导冷却介质的冷却通道(19),设置在至少一个这样的热电发生器(13)的热电元件(15)的冷却侧(17)的冷却通道,其中至少一个热电发生器(13)、至少一个加热通道(18)以及至少一个冷却通道(19)在堆叠方向(20)上相邻设置,并形成通道叠层(21)。简化设计的结果是具有壳体(8),其包围容纳通道叠层(21)的内部(22),该壳体具有冷却介质入口(9)、冷却介质出口(10)、加热介质入口(11)、加热介质出口(12)以及用于特定热电发生器(13)的电连接(14),其中至少一个双壁中间底部(23)设置在所述壳体(8)的内部(22)中,其中这样的热电发生器(13)的热电元件(15)设置在中间底部中,并且考虑到流体流动,该中间底部将这样的冷却通道(19)和与其相邻的这种加热通道(18)分离。
【专利说明】具有热电发生器的热交换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热交换器,特别是用于内燃机的排气系统,优选地机动车辆中的内燃机的排气系统。本发明还涉及配备有这种热交换器的内燃机。

【背景技术】
[0002]为了提高内燃机中的能量效率,特别是在车辆应用中,尽力利用包含在内燃机的废气中的热能。利用包含在废气中的热能的可能是利用所谓的热电发生器,它可将温差转换为电压或进入电流的热流。这种热电发生器根据所谓的塞贝克(Seebeck)效应操作,其对应于所谓的珀尔帖(Peltier)效应的反转。
[0003]热电发生器通常由多个单独的热电元件组成,热电元件也可称为热电模块并且其在每一种情况下具有热侧和冷侧。通过将热量供应到热侧并在冷侧排出热量,热流可通过各热电元件,并在所述热电元件中转换成电流。为了能够在热侧供应热量且在冷侧供应冷风,热电发生器实际上可集成在热交换器中,其包括至少一个用于引导加热介质的加热通道和至少一个用于引导冷却介质的冷却通道。热电发生器则设置在这样的加热通道和冷却通道之间,以使加热通道位于各热电发生器的热侧上,且冷却通道位于各热电发生器的冷侧上。为了这个目的,加热通道、热电发生器和冷却通道在堆叠方向上彼此堆叠在一起,从而形成通道叠层。
[0004]这样的热电元件或这样的热电模块由许多半导体元件组成,其将热流转换成电极流动,反之亦然。在各热电元件中,多个这样的半导体元件通常是串联连接的。特别地,正极掺杂半导体元件,简言之P-导体,以及负极掺杂半导体元件,简言之η-导体,彼此交替的串联连接。连续的P-导体和η-导体的电连接通常是通过电桥元件起作用的,其优选由金属组成。合二为一,这意味着各热电元件包括多个热电作用的半导体元件。
[0005]在某些半导体材料的情况下,其在各热电元件内实现热电转换,这可根据需要来保护这些与氧接触。为此,通常用传统的热电发生器本身来气密地封装每个单独的热电元件。此封装利用一种类型的套或盖来实现,其完全包围并覆盖各热电元件。根据此套或盖的材料,开发了附加的热阻,在这点上其降低了热电发生器的效率。具有多个热电元件的热电发生器因此包括多个热电元件,其从而由本身单独的各自封装,其在封装中各包括多个热电半导体元件。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涉及的问题在于说明对开始时提到类型的热交换器的改进实施方式,其特征特别在于简化的结构。还努力实现用于这种热交换器的将热量转化为电能的增加的能效。
[0007]根据本发明,这个问题是通过独立权利要求的主题解决的。有利的实施方式是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
[0008]本发明是基于配备有壳体的热交换器的总体思路,该壳体覆盖该热交换器的内部空间,并且在其中设置至少一个双壁中间底部,一方面其用于容纳各热电发生器的所述热电元件,另一方面直接流体地分离加热通道与冷却通道。该双壁中间底部因此具有双重功能,因为利用其两个侧壁形成了用于各热电发生器的容纳空间并朝向外侧边界,一方面冷却通道接触其两个侧壁,另一方面加热通道接触其两个侧壁。以这种方式,各热电发生器可封装至中间底部作为整体并与所述壳体相连,中间底部插入所述壳体中,其结果是中间底部的内部可朝向外侧气密地密封。例如,中间底部可设计成扁平管,在其纵向端部由热交换器的壳体封闭。它同样可设计中间底部的两个壁作为单独的板,其沿其圆周边缘通过热交换器的壳体紧密地包围。
[0009]换句话说,本发明提出了借助于至少一个这样的双壁中间底部在所述壳体中的分离,一方面分离各冷却通道与各加热通道,另一方面分离各热电发生器,一方面从各冷却通道分离,另一方面从各加热通道分离。与传统设计相比,其借助于管道实现了各加热通道与各冷却通道,在它们之间则可设置各热电发生器,根据本发明的热交换器只需要中间底部,而不是加热管和冷却管,其结果是使用明显减少的组件以实现热交换器。这也有可能通过各双壁中间底部与所述壳体连接,其在各侧面覆盖了热交换器的内部。
[0010]特别是在车辆应用中,内燃机冷却回路的冷却剂例如可用作冷却介质,同时内燃机中的废气可用作加热介质。
[0011]在这种情况下,双壁中间底部可借助于两个单独的侧壁实现,其插入到所述热交换器的壳体中。在这种情况下,各热电发生器的热电元件设置在两个侧壁之间。可选择地,根据优选实施方式可能借助于扁平管实现各双壁中间底部,所述热电发生器的热电元件插入其中并安装在热交换器的壳体中。
[0012]在另一有利的实施方式中,各中间底部可包括加热壁、冷却壁以及在加热壁和冷却壁之间形成的中间空间,其中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各加热壁以这样的方式限制了这种加热通道,即其从该加热通道的加热介质分离了该中间空间。此外,各冷却壁以这样的方式限制了这种冷却通道,即其从该冷却通道的冷却介质分离了该中间空间。此外,各热电发生器的热电元件可以这样的方式设置在各中间空间内,即所述热电元件的加热侧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加热壁,且所述热电元件的冷却侧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冷却壁。提供各个壁和各个侧面可充分地产生各个侧面和各个壁之间平坦的直接接触,这是优选的。然而经常地,制造公差不能如此接近的选择,可确保各个侧面和接受壁之间有足够的接触面积。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热传导材料的间接接触则是优选的,其例如以膜或糊状形式设置在各个侧面和各个壁之间,其特征在于抵销不规则的弹性以及高传热性能。
[0013]独立于双壁中间底部的具体实现,作为整体,即作为单元的气密性封装各热电发生器的可能性有可能通过使用这样的双壁中间底部而产生。通过封装该热电发生器,整个热电发生器以及单个的热电元件防止与氧气接触。其结果是原则上有可能在未封装状态下在中间底部中容纳单个的热电元件。正因为如此,每一个壁可在加热侧以及冷却侧上避免,具有热阻是必要的。因此,作为整体该热交换器的能效可以得到改善。在未封装的热电元件的情况下,没有在所述中间底部内设置至少两个热电元件的热电半导体的附加气密性封装,即多个热电元件的半导体元件位于相同的中空空间中,即在中间底部内。换句话说,流体例如气体,优选该气体对于半导体元件是惰性的或是惰性气体,或真空在中间底部内与各热电发生器的热电元件的所有半导体元件接触。
[0014]因此根据特别有利的实施方式,可提供各热电发生器的热电元件在能容纳的中间底部是单独未封装的,而通过各中间底部它们完全封装为一个组。另外地或可选择地,可提供各热电元件的热电主体,其由热电材料,即大量的热电半导体构成,该热电半导体直接或间接地在面向彼此远离的侧面上接触所述各中间底部的壁,所述侧面形成了所述冷却侧和加热侧。通常,这些在平面上设置且优选地以列和行平面设置的半导体元件在热电元件的上部宽度和下侧上通过导电接触桥特别是金属桥,而彼此成对的电连接。在接触桥上,几乎为板状的且特别是平的电绝缘体可分别设置在顶侧和底侧上的接触桥上。在未封装的状态下,各绝缘体分别形成各热电元件的冷却侧和加热侧。
[0015]在另一有利的实施方式中,至少两个这样的加热通道可通过加热介质连接管流体地彼此连接,该加热介质连接管穿过冷却通道且穿过两个中间底部延伸。正因为如此,多个加热通道可以这样的方式在通道叠层内流体地彼此连接,使得多个加热通道,优选所有的加热通道可通过共同的加热介质入口和共同的加热介质出口整合到加热介质通道中。
[0016]另外地或可选择地,可提供至少两个这样的冷却通道通过冷却介质连接管流体地彼此连接,该冷却介质连接管穿过加热通道且穿过两个中间底部延伸。这一措施也导致在壳体内的多个冷却通道可流体地彼此耦合,使得在壳体上共同的冷却介质入口和共同的冷却介质出口是足够的,以将至少两个冷却通道,优选地所有冷却通道结合到冷却介质路径上。
[0017]实际上,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加热介质连接管和/或冷却介质连接管可在所述壳体内部与所述壳体间隔开地延伸。在这种方式中,各连接管进行加热介质和冷却介质围绕它们的循环。在可选择的实施方式中,相对于所述堆叠方向,在通道叠层中的第一通道和最后通道可以是相同类型的,即或是加热通道类型,或是冷却通道类型。在这种情况下,在所述壳体中的根据特别有利的实施方式的通道叠层可横向于堆叠方向封闭,该堆叠方向在圆周方向上通过连接通道而关闭,所述连接通道流体的连接所述第一通道和最后通道以及可彼此存在的同一类型的任何其它通道。以这种方式,在该圆周方向上的中间底部则还通过该连接通道或者通过所述第一和最后通道自动地封闭,并因此在其中运行的流体内封装。该圆周方向,其中所述连接通道封闭壳体中的通道叠层,可涉及堆叠方向,使得连接通道包括两个端面通道和两个长边通道,其每一个都彼此连接第一通道和最后通道。对此可选择地,该圆周也可涉及横向于堆叠方向且横向于通道叠层的纵向方向延伸的横向方向。在这种情况下,该连接通道仅由端面通道组成,该端面通道连接第一通道与最后通道。
[0018]在这里特别有利的是进一步的发展,其中第一通道与最后通道是冷却通道。因此,冷却介质的盖存在于热电元件和围绕该壳体的周围之间。已经示出了液体(冷却介质)相对于气体(周围空气)的足够密封比相对于第二气体(周围空气)来密封第一气体(废气)可更容易地实现。
[0019]根据有利的实施方式的各中间空间既可相对于所述冷却剂也可相对于所述加热介质密封。这种密封特别是在中间底部设计成扁平管时是简化的。
[0020]在另一有利的实施方式中,各中间空间可填充有惰性气体或含有真空。在这两种情况下,获得对热电元件特别有效的保护,防止其与氧气接触。
[0021]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内燃机可特别设置在机动车辆中,其特征在于发动机组具有多个燃烧室、通过排气系统从燃烧室排出废气、冷却回路用于冷却发动机组以及上述类型的热交换器,所述加热通道流体地耦合到排气系统且冷却通道流体地耦合到所述冷却回路。
[0022]本发明进一步的重要特征和优点将从从属权利要求、附图以及借助于附图的相关附图描述获得。
[0023]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和仍将在下面说明的特征不仅可用于声明的各组合中,而且用于其它组合或其自身,而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4]本发明的优选示例性实施方式示于附图中,并在下面的描述中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或功能相同的部件。
[0025]在每种情况下示意地示出了,
[0026]图1以内燃机的电路图方式的高度简化的示意图表示,
[0027]图2通过热交换器的高度简化纵截面,
[0028]图3通过图2的热交换器的纵截面,但是另一种实施方式,
[0029]图4图3的放大细节IV,
[0030]图5通过单独的热电元件的高度简化纵截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31]根据图1,内燃机1,其可优选地在机动车辆中使用,包括发动机组2,其包含多个燃烧室3、用于向燃烧室3供给新鲜空气的新鲜空气系统4和用于从燃烧室3排出废气的排气系统5。此外,内燃机1配备有冷却回路6,发动机组2可借助它冷却。这里很显然的,在冷却回路6中可另外提供冷却器(在此处未示出),如果合适,与风扇连接,以能够适当地冷却在所述冷却回路6中承载的冷却剂。
[0032]内燃机1另外配备有热交换器7,所述热交换器7的壳体8包括冷却介质入口 9、冷却介质出口 10、加热介质入口 11和加热介质出口 12。该热交换器7通过其加热介质入口 11和加热介质出口 12流体地结合在排气系统5中,其中在热交换器7中的废气作为加热介质。此外,热交换器7通过其冷却介质入口 9和冷却介质出口 10结合在冷却回路6中,其中的冷却剂也可作为热交换器7中的冷却介质。热交换器7还包括至少一个热电发生器13,其在热交换器7的内部以热传递的方式结合到所述加热介质和冷却介质上。在壳体8上形成有电连接14,其适当地电连接到各热电发生器13。
[0033]根据图2和图3,各热交换器7优选地包括多个热电发生器13,每一个热电发生器13包括多个单独的热电元件15。在该实施例中,提供有四个热电发生器13,每个热电发生器13各具有四个热电元件15。每个热电元件15具有加热侧16和与前者相对定位的冷却侧17。在热交换器7中,形成多个用于承载所述加热介质的加热通道18,其设置在热电元件15的加热侧16上。此外,在热交换器7中提供有多个冷却通道19,其承载冷却介质并设置在热电元件15的冷却侧17上。热电发生器13、加热通道18和冷却通道19在由双箭头表示的堆叠方向20上交替相邻的设置,并在此过程中形成通道叠层21,其容纳在由壳体8覆盖的内部空间22中。对于所有的加热通道18,壳体8具有共同的加热介质入口 11和共同的加热介质出口 12。对于所有的冷却介质通道19,壳体8具有共同的冷却介质入口 9和共同的冷却介质出口 10。
[0034]在壳体8的内部空间22中,四个双壁中间底部23各容纳在这里所示的实施例中,其中在每一个中间底部23中设置有这样的具有其相关联的热电元件15的热电发生器13。此外,各中间底部23设置在壳体8中,使得各中间底部23在每种情况下流体地分隔这样的冷却通道19与这样的加热通道18。
[0035]详细地说,各中间底部23可各自包括加热壁24和冷却壁25以及中间空间26,中间空间26在每一种情况下形成在相关联的加热壁24和相关联的冷却壁25之间。各加热壁24限定了加热通道18的边界,从而将加热通道18的加热介质与中间空间26分离。各冷却壁25限定了这种冷却通道19的边界,并将各冷却通道19的冷却介质与中间空间26分离。在各中间空间26中,目前设置各热电发生器13的热电元件15,即实际上以这样的方式设置,使得热电元件15的加热侧16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各加热壁24,而热电元件15的冷却侧17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各冷却壁25。
[0036]在各中间底部23中,加热壁24和冷却壁25可通过单独的,特别是平的壁元件或板形成,其以合适的方式插在壳体8中。相反,特别有利的是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各中间底部23由扁平管形成,其宽侧形成加热壁24与冷却壁25,且其短侧分别接触壳体8的侧壁。
[0037]实际上,该热电元件15可未封装地单独设置在中间底部23中。这意味着具有各热电元件15的热电体包括加热侧16和冷却侧17,且由热电材料组成,直接或间接地分别接触加热壁24和冷却壁25。相反,各中间底部23在壳体8中的设置实际上可以这样的方式实现,即通过这样做:在各中间底部23中将各热电发生器13的热电元件15封装为一组。
[0038]在图2和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所有的加热通道18经由加热介质连接管27流体地彼此连接,其中这些加热介质连接管27在每一种情况下通过至少一个冷却通道19并通过至少一个中间底部23延伸。此外,所有的冷却通道19在这里通过冷却介质连接管28流体地彼此连接,其中冷却介质连接管28在每一种情况下通过至少一个加热通道18并通过至少一个中间底部23延伸。
[0039]在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加热介质连接管27以及冷却介质连接管28设置在与壳体8间隔开的内部空间22中。与此相反,图3示出了一个实施方式,其中仅加热介质连接管27设置在与壳体8间隔开的内部空间22中,而冷却介质连接管28在壳体8的端面29上借助于通道形式的分离壁30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分离壁30设置在与各端面29间隔开的内部空间22中,以使形成在各分离壁30和分配给各端面29的壳体部分之间的中间空间形成冷却介质连接通道,其在下面同样指定为28。
[0040]在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相对于通道叠层21内的堆叠方向20,第一或最下面的通道以及最后或最上面的通道是类型相同的,即冷却通道19的类型。借助于分离壁30建立的连接通道28现在连接第一和最后的冷却通道19并且在这里彼此设置在之间的中间冷却通道19。相对于圆周方向,这涉及到横向,其垂直于图3的绘图平面,并横向于通道叠层21的长度方向和堆叠方向20延伸,该通道叠层21通过连接通道28与第一冷却通道19以及最后的冷却通道19密封地封闭在壳体8中。在这种情况下通道叠层21包括最下面或第一中间底部23、最后或最上面的中间底部23以及所有的中间底部23、位于之间的冷却通道19和加热通道18。
[0041]另外地或可选择地,所述连接通道28可包围在涉及堆叠方向20的圆周方向上封闭的通道叠层21。在这种情况下,提供了进一步的分离壁30,其与壳体8的长侧间隔开,其在端面29以及下侧31和上侧32之间延伸。借助于这些分离壁30,进一步的连接通道28可沿着这些侧壁建立,该连接通道28在图3中位于壳体面向观看者的侧面上以及还位于面向远离观看者的侧面上。在这种情况下,通道叠层21,只要其在最下面和最上面的中间底部23之间延伸,就在各侧面由冷却介质所包围。
[0042]在有利的实施方式中,可提供中间底部23的各中间空间26填充有惰性气体或含有真空。在这种情况下,中间空间23实际上相对于冷却介质密封,并也相对于加热介质密封。
[0043]根据图2和3,用于实现各电连接14的电子线路33可借助于合适的流体密封衬套34从中间空间26引导通过外壳8。
[0044]根据图4,对应于另一有利的实施方式,有可能使中间底部23的壁24、25相对于其形状适应于热电元件15,使得它们适合于热电元件15的外轮廓。因此,特别在加热壁24和冷却壁25之间的间距35在这种热电元件15的区域中可大于在区域37中两个壁24、25具有的间距36,区域37位于相邻的热电元件15之间,并穿过热电元件15通过相邻电子线路的合适线路33实现电接触。特别的,热电元件15的区域中的壁24,25可以是特别薄的,以便它们基本上满足唯一的密封功能,同时它们可在相邻的热电元件15之间的区域37中具有增加的稳定性,以能够支撑通道18,19和中间空间26之间的压力差。可选择地,可提供在中间区域37中通过合适的灌浆38填满中间空间26,以便在这个中间区域37中壁24、25的减小的壁厚也是可能的。可选择地,在各灌浆的中间区域37中可省略壁24、25。
[0045]图5中,仅示例性地示出了单独的热电元件15的典型结构,根据这里介绍的本发明的热交换器7的优选实施方式,热电元件15是未封装的。该热电元件15包括大量的单独的热电半导体元件39,其优选以多个行和列设置在平面中。在图5中,只有一行是明显的,其用于形成列,之后是在图5的深度方向上的多个行。半导体元件39以不同方式掺杂,从而提供负极掺杂N-导体40和正极掺杂P-导体41,这是可选择的。每两个相邻的导体40,41通过接触桥42,特别是金属桥彼此电联。在这种情况下,接触桥在热电元件15的顶侧43和下侧44上延伸,顶侧43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冷却侧17形成,下侧44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加热侧16形成,在每一种情况下,在平面内且各由电绝缘体45覆盖。各热电元件15分别通过此绝缘体45与加热壁24和冷却壁25接触,箭头46表示通过各热电元件15的热流。
【权利要求】
1.一种热交换器,特别是用于内燃机(I)的排气系统(5),优选地在机动车辆中, -具有至少一个热电发生器(13),所述热电发生器(13)包括多个热电元件(15),每一个热电元件(15)具有加热侧(16)和冷却侧(17), -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引导加热介质的加热通道(18),所述加热通道(18)设置在至少一个这样的热电发生器(13)的热电元件(15)的加热侧(16), -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引导冷却介质的冷却通道(19),所述冷却通道(19)设置在至少一个这样的热电发生器(13)的热电元件(15)的冷却侧(17), -其中至少一个热电发生器(13)、至少一个加热通道(18)和至少一个冷却通道(19)在堆叠方向(20)上相邻设置,并形成通道叠层(21), -具有壳体(8),所述壳体(8)覆盖用于容纳所述通道叠层(21)的内部空间(22),所述壳体(8)包括冷却介质入口(9)、冷却介质出口(10)、加热介质入口(11)和加热介质出口(12)以及用于各热电发生器(13)的电连接(14), -其中在所述壳体(8)的内部空间(22)中设置至少一个双壁中间底部(23),其中设置这样的热电发生器(13)的热电元件(15),并且中间底部(23)流体地将这样的冷却通道(19)和与其相邻的加热通道(18)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热电元件(15)包括多个热电半导体元件,其特别配置为P-导体和η-导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各中间底部(23)包括加热壁(24)、冷却壁(25)以及形成在加热壁(24)和冷却壁(25)之间的中间空间(26), -各加热壁(24)限定了这样的加热通道(18)的界限并将所述中间空间(26)与所述加热通道(18)的加热装置分离, -各冷却壁(25)限定了这样的冷却通道(19)的界限,并将中间空间(26)与所述冷却通道(19)的冷却介质分离, -在各中间空间(26)中设置这样的热电发生器(13)的热电元件(15),使得所述热电元件(15)的加热侧(16)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加热壁(24),并且所述热电元件(15)的冷却侧(17)直接或间接地接触所述冷却壁(25)。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各中间底部(23)中的各热电发生器(13)的热电元件(15)是单独未封装的,并通过中间底部(23)封装成一组。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至少两个这样的加热通道(18 )通过加热介质连接管(27 )彼此流体地连接,所述加热介质连接管(27)通过冷却通道(19)并通过至少一个中间底部(23)延伸,和/或 -至少两个这样的冷却通道(19 )通过冷却介质连接管(28 )彼此流体地连接,所述冷却介质连接管(28)通过加热通道(18)并通过至少一个中间底部(23)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27,28)在与壳体(8)间隔开的内部空间(22)中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在相对于所述堆叠(20 )的所述通道叠层(21)中,第一通道和最后的通道是相同类型的,即是加热通道(18 )或冷却通道(19 ), -在所述堆叠方向(20)上的通道叠层(21)中,第一和最后的中间底部(23)在所述壳体(8)中横向于堆叠方向(20)被包围,并在圆周方向上通过连接通道(28)封闭,其流体地连接所述第一通道和最后通道以及可相互存在的各相同类型的其它通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周方向涉及所述堆叠方向(20)或横向方向,所述横向方向横向于堆叠方向(20)以及通道叠层(21)的纵向方向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和最后的通道是冷却通道(19)。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各中间空间(26)相对于所述冷却介质还相对于所述加热介质密封。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各中间空间(26)中填充有惰性气体或含有真空。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各中间底部(23 )由两个分开的壁(24,25 )形成,所述壁(24,25 )设置在所述壳体(8 )中,并在堆叠方向(20)上彼此间隔开。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各中间底部(23)由插入在所述壳体(8)中的扁平管形成。
14.一种内燃机,特别是用于机动车辆, -具有发动机组(2),包含多个燃烧室(3), -具有排气系统(5 ),用于从所述燃烧室(3 )排出废气, -具有冷却回路(6),用于冷却发动机组(2), -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7),所述热交换器(7)的加热通道(18)流体地耦合到排气系统(5)上,并且所述热交换器(7)的冷却通道(19)流体地耦合到冷却回路(6)上。
【文档编号】F01N5/02GK104254677SQ201380022800
【公开日】2014年12月31日 申请日期:2013年5月6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8日
【发明者】安德烈亚斯·雷施 申请人:埃贝斯佩歇废气技术合资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