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力循环运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29051阅读:366来源:国知局
水力循环运动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水力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水力循环运动系统。



背景技术:

在水力领域,人们通过筑坝,利用流水落差作功和发电早已为人知,但流水落差仅一次,它不能循环使用。早在一千多年前,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杠杆原理,并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之后,人类在应用杠杆原理时因循守旧,始终未能突破省力就费距,省距就费力的局限,至今利用杆杠原理研发水力循环运动的技术尚处于空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综上所述的问题,提供一种水力循环运动系统,它利用杠杆原理并以创造性地间隙向其施力,从而实现水循环运动。

本发明的水力循环运动系统,包括有淹没型和陆地型两种。

本发明的淹没型水力循环运动系统设置有供工作人员操作、检查的出入口通道。在置于水域的密封舱设置常流水道,常流水道下端设置的杠杆与外截流间泄容器相连。

本发明的陆地型水力循环运动系统,在装有预备水的高位预备水箱的一端连接有回流管,高位预备水箱的另一端与常流水道相连,常流水道下端设置的杠杆与外截流间泄容器相连。杠杆是本发明的第一层次变换增加能量,它省力费距,有一定局限。

本发明采用的杠杆为省力杠杆,省力杠杆的动力臂末端、阻力臂末端分别经外截流间泄容器吊绳、连接绳与外截流间泄容器、重力板相连。杠杆下端的支点设置成动力臂处于最高位、阻力臂处于最低位状态结构。

本发明的外截流间泄容器为顶部敞开、底部设置有外阀门的积水容器,内重叠套装有内截流间泄容器,下端分别设置有低位预备水箱及相邻连接的注射舱。外截流间泄容器的作用在于截住从动力装置作功后的尾水,将水力势能变换成重量并间隙性积蓄增大,在完成向杠杆施力后排泄进入低位预备水箱,它是本发明的第二层次变换增加能量,是积蓄增量后施向杠杆的,因此获得的能量是成倍增长,而距离却没有成倍增长。

本发明的常流水道为密封舱或高位预备水箱落下的不间断流水道,在常流水道的水力势能任一位置设置有动力装置,常流水道下端通过内截流间泄容器吊绳连接内截流间泄容器。

本发明的内截流间泄容器为顶部敞开、底部设置有内阀门的积水容器,下面重叠套装有外截流间泄容器。内截流间泄容器的结构与外截流间泄容器的结构相似,是对外截流间泄容器优化的补充,缺它,外截流间泄容器也能实现本发明的功能目的,但效果较差,原因在于当外截流间泄容器足以下降或在上升运动过程中,流水仍然在向下运动,从而造成部分能量的浪费,有了该部件,当外截流间泄容器下降或上升时,流水被暂时截住保存在内截流间泄容器中,待外截流间泄容器上升回到原来位置,内阀门被顶开,积水才会流入外截流间泄容器中,开始再次向杠杆施力。

本发明的低位预备水箱为顶部敞开的盛水容器,底部经注射舱止回阀及流水通道与注射舱相连,高度和容积均大于注射舱。低位预备水箱内设置的外阀门顶杆正对外阀门阀板,其中预先盛入的水与外截流间泄容器排泄出来的水加在一起须足以形成强大的压强,在重力板不作用于注射舱时,将水自动注满注射舱。

本发明的外阀门内设置有外阀门阀板,外阀门阀板与外截流间泄容器的底板连接成一体。外阀门阀板启合对应处设置有伞卡仓,伞卡仓的上端设置有正对内阀门的内阀门顶杆,伞卡仓内设置有弹簧伞卡,弹簧伞卡经拉绳与发条转轮相连,拉绳的每一拐角处设置有转角滑轮,拉绳外套有防渗套,防渗套设置于水域或回流管、注射舱、低位预备水箱的底部。

本发明的重力板呈扁平板状或任意几何结构,下端设置的注射舱是注、射两用的积水容器,为伸缩褶皱形或油缸形或注射器形。注射舱一侧经注射舱止回阀及流水通道与相邻的低位预备水箱相连、另一则经水域止回阀直通水域或回流管止回阀及流水通道与回流管下端相连,发条转轮位于水域止回阀的下端或回流管止回阀的一侧,回流管的上端与高位预备水箱相连。重力板的重量在外截流间泄容器向杠杆最大施力的情况下须设置至极限,不要浪费能量,使其排水速度最大化。注射舱的容量等于外截流间泄容器的容量,其排泄口径不得因过大而使其产生的压强超出重力板的压力。

本发明的内阀门顶杆、外阀门顶杆的顶部设置带有增高垫的调节帽,调节帽为活动的套帽,使用时根据所需高度,将增高垫填入调节帽内,再将调节帽套于内阀门顶杆和外阀门顶杆的顶端。

本发明的高位预备水箱是预备周转水的容器,回流管是引导注射舱排水向上的管道,当回流管间隙停止向其供水时,为使常流水道水流不断,保障动力装置运转不断,预先需盛入足够周转使用的水。

本发明的水力循环运动系统,巧妙地将原本较小的水流,通过截流间泄的方式,使杠杆受力变大,让间隙大流水供应经常小流水,在充分利用和发挥杠杆原理的作用下,将已被常流水道和动力装置占用的水流落差高度(距离),通过内截流间泄容器、外截流间泄容器轮换截住水流并积蓄起来,集中增量使用,将水流能量蓄集处理,变换成重量并作用于杠杆,再通过低位预备水箱将能量变换成压强并作用于注射舱,然后通过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获得的超大压力施向注射舱,将能量变换成速度,使注射舱排泄的水速快于常流水道流出的自然流速,从而弥补能量,实现能量守恒。

本发明的技术,在于让重力板获得大于注射舱排泄口所产生压强的压力,使其排泄流速快于常流水道的自然流速,加大杠杆的省力度和增加外截流间泄容器向其施力的量。

通过上述一系列复杂能量的转换和移动,致使流水进行了两次作功,收到1大于(1=1+)的效果,实现人类梦寐以求的水力循环运行。

本发明的水力循环运动系统,原理明了,构思奇特,结构简单易行,且投资少,见效快,普适性强,能有效解决人类生存发展所需能源,开创能源运用的新局面。

附图说明

图1,系本发明的淹没型水力循环运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系本发明的陆地型水力循环运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系本发明的水力循环运动系统的外截流间泄容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4,系图1中A局部结构的剖视(放大)示意图;

图5,系本发明的水力循环运动系统的重力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系本发明的水力循环运动系统的注射舱的结构示意图;

图7,系本发明的水力循环运动系统的重力板挤压注射舱状态的示意图;

图8,系本发明的水力循环运动系统的低位预备水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9,系本发明的水力循环运动系统的拉绳经转角滑轮套入防渗套与发条转轮连接状态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10、系本发明的水力循环运动系统的内阀门顶杆、外阀门顶杆展开(放大)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上述附图实例,对本发明的水力循环运动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述。

本发明的水力循环运动系统的实例包括有:水域1、密封舱2、杠杆3、支点4、内截流间泄容器5、外阀门6、连接绳7、重力板8、注射舱9、注射舱止回阀10、水域止回阀11、发条转轮12、常流水道13、动力装置14、内截流间泄容器吊绳15、外截流间泄容器吊绳16、内阀门17、外截流间泄容器18、拉绳19、转角滑轮20、外阀门顶杆21、低位预备水箱22、回流管23、高位预备水箱24、防渗套25、外阀门阀板26、弹簧伞卡27、伞卡舱28、内阀门顶杆29、回流管止回阀30、调节帽31、增高垫32、预备水33。

本发明的水力循环运动系统,包括有淹没型水力循环运动系统和陆地型水力循环运动系统两种。

本发明的淹没型水力循环运动系统,设置有供工作人员操作、检查的出入口通道。在置于水域1的密封舱2设置常流水道13,常流水道13下端设置的杠杆3与外截流间泄容器18相连。

本发明的陆地型水力循环运动系统,在装有预备水33的高位预备水箱24的一端连接有回流管23,高位预备水箱24的另一端与常流水道13相连,常流水道13下端设置的杠杆3与外截流间泄容器18相连。杠杆3是本发明的第一层次变换增加能量,它省力费距,有一定局限。

本发明采用的杠杆3为省力杠杆,省力杠杆的动力臂末端、阻力臂末端分别经外截流间泄容器吊绳16、连接绳7与外截流间泄容器18、重力板8相连。杠杆3下端的支点4设置成动力臂处于最高位、阻力臂处于最低位状态结构,

本发明的外截流间泄容器18为顶部敞开、底部设置有外阀门6的积水容器,内重叠套装有内截流间泄容器5,下端分别设置有低位预备水箱22及相邻连接的注射舱9。外截流间泄容器18的作用在于截住从动力装置14作功后的尾水,将其水力势能变换成重量并间隙性积蓄增大,在完成向杠杆3施力后排泄进入低位预备水箱22,它是本发明的第二层次变换增加能量,是积蓄增量后施向杠杆3的,因此获得的能量是成倍增长,而距离却没有成倍增长。

本发明的常流水道13为密封舱2或高位预备水箱24落下的不间断流水道,在常流水道13的水力势能任一位置设置有动力装置14,常流水道13下端通过内截流间泄容器吊绳15连接内截流间泄容器5。

本发明的内截流间泄容器5为顶部敞开、底部设置有内阀门17的积水容器,下面重叠套装有外截流间泄容器18。内截流间泄容器5的结构与外截流间泄容器18的结构相似,是对外截流间泄容器18的优化补充,缺它,外截流间泄容器18也能实现本发明的功能目的,但效果较差,原因在于当外截流间泄容器18足以下降或在上升运动过程中,流水仍然在向下运动,从而造成部分能量浪费,有了该部件,当外截流间泄容器18下降或上升时,流水被暂时截住保存在内截流间泄容器5中,待外截流间泄容器18上升回到原来位置,内阀门17被顶开,积水才会流入外截流间泄容器18中,开始再次向杠杆3施力。

本发明的低位预备水箱22为顶部敞开的盛水容器,底部经注射舱止回阀10及流水通道与注射舱9相连,高度和容积均大于注射舱9,低位预备水箱22内设置的外阀门顶杆21正对外阀门阀板26,其中预先盛入的水与外截流间泄容器18排泄出来的水须加在一起足以形成强大的压强,在重力板8不作用于注射舱9时,将水自动注满注射舱9。

本发明的外阀门6内设置有外阀门阀板26,外阀门阀板26与外截流间泄容器18的底板连接成一体。外阀门阀板26启合对应处设置有伞卡仓28,伞卡仓28的上端设置有正对内阀门17的内阀门顶杆29,伞卡仓28内设置有弹簧伞卡27,弹簧伞卡27经拉绳19与发条转轮12相连,拉绳19的每一拐角处设置有转角滑轮20,拉绳19可采用微型电机定时拉动,拉绳19外套有防渗套25,防渗套25设置于水域1或回流管23、注射舱9、低位预备水箱22的底部。

本发明的重力板8呈扁平板状或任意几何结构,下端设置的注射舱9是注、射两用的积水容器,为伸缩褶皱形或油缸形或注射器形,注射舱9一侧经注射舱止回阀10及流水通道与相邻的低位预备水箱22相连、另一则经水域止回阀11直通水域1或回流管止回阀30及流水通道与回流管23下端相连,发条转轮12位于水域止回阀11的下端或回流止回阀30的一侧,回流管23的上端与高位预备水箱24相连。重力板8的重量在外截流间泄容器18向杠杆3最大施力的情况下须设置至极限,不要浪费能量,使其排水速度最大化。注射舱9的容量等于外截流间泄容器18的容量,其排泄口径不得因过大而至其产生的压强超出重力板8压力。

本发明的内阀门顶杆29、外阀门顶杆21顶部设置带有增高垫32的调节帽31,调节帽31为活动的套帽,使用时根据所需高度,将增高垫32填入调节帽31内,再将调节帽31套于内阀门顶杆29和外阀门顶杆21的顶端。

本发明的高位预备水箱24是预备周转水的容器,回流管23是引导注射舱9排水向上的管道,当回流管23间隙停止向其供水时,为使常流水道13水流不断,保障动力装置14运转不断,预先需盛入足够周转使用的水。

本发明的水力循环运动系统使用的实例,包括淹没型水力循环运动系统、陆地型水力循环运动系统。

实施例1:

淹没型水力循环运动系统

使用前,暂关闭常流水道13,在低位预备水箱22内盛入能产生足够压强并足以注满注射舱9的水。

使用时,将置于高位的外截流间泄容器18盛入足以撬动重力板8的水量,使其向下运动,从而提升重力板8,随之低位预备水箱22内的水在压强作用下被注入注射舱9内。待注射舱9内注满水时,外截流间泄容器18内的外阀门6上的外阀门阀板26被外阀门顶杆21顶开而放水,重力板8开始向下运动,挤压注射舱9,将水直接排入水域1内,此时设在水域止回阀11下的发条转轮12随之旋转。在水流停止之前瞬间,拉绳19将弹簧伞卡27拉进伞卡舱28内,外阀门阀板26闭合,开启常流水道13,驱动动力装置14,其尾水则流入外截流间泄容器18内,如此周而复始循环运行。

实施例2:

陆地型水力循环运动系统

使用前,在高位预备水箱24、低位预备水箱22内预先盛入足够周转使用的水量,暂时关闭常流水道13、外阀门6。

使用时,开启常流水管13,使常流水道13内的水向下流动,带动动力装置14作功,尾水经内截流间泄容器5流入外截流间泄容器18内,待外截流间泄容器18盛入的足量水将杠杆3压至最低点后,内阀门顶杆29脱离内阀门17,内阀门17即处于关闭状态,内截流间泄容器5开始盛水。

随着杠杆3的动力臂下降,设置于杠杆3阻力臂端的重力板8被撬起,注射舱9即处于空腹状态,低位预备水箱22内的水在压强作用下便自然注入注射舱9内。

当外截流间泄容器18随杠杆3下降至外阀门顶杆21的位置时,外阀门6被顶开,其内的水便泄入低位预备水箱22内,此时外截流间泄容器18水量泄完,失去压力,杠杆3的阻力臂端的重力板8在重力作用下自然下降,向注射舱9施压,通过回流管止回阀30将其内的水挤入回流管23而进入高位预备水箱24内。

在注射舱9向回流管23排水的过程中,水域止回阀11下端的发条转轮12被排泄的水流带动,其发条转轮12的发条被拉绳19越拉越紧,直至使弹簧伞卡27拉回至伞卡仓28,使外阀门阀板26落下,关闭外阀门6,外截流间泄容器18回到高位,内阀门顶杆29则顶开内阀门17,蓄集在内截流间泄容器5的水又开始流入外截流间泄容器18内,如此周而复始旋环运行。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