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体式轴配流摆线齿轮马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19366发布日期:2018-10-19 22:33阅读:43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分体式轴配流摆线齿轮马达。



背景技术:

轴配流摆线马达的典型结构如图1和2所示。它主要由定子1-13、摆线转子1-14、花键轴1-8、输出轴1-7和壳体1-6等组成。图1中标注的1-1,1-2,1-3、密封,1-4、前盖,1-5、止推环,1-6,壳体,1-7、配流轴(输出轴),1-8、花键轴,1-9、止推轴承,1-10、辅助配流板,1-11、限制板,1-12、后盖,1-13,定子,1-14、摆线转子。

该马达的运动原理如图3所示,它属于K-H-V型的行星传动。图1中的定子为中心轮b,摆线转子为行星轮a,花键轴为W构件,摆线转子与定子的偏心距相当于系杆H的回转半径,输出轴为V构件。在一般的K-H-V行星传动中,行星轮a在中心轮b中作行星运动的动力是靠系杆H传入的,但在摆线液压马达的传动中,系杆H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它是靠油泵供给压力油,通过配油系统来提供动力,使摆线转子在定子中作行星运动。

该马达的配油原理如图4所示,转子和定子啮合时共形成7个密封腔,当转子相对定子中心公转一转时,转子自身在相反方向上自转1/6转,马达内7个密封腔分别完成从低压- 高压-低压的一次循环。因此转子自转1整转时,7个油腔将完成6次循环,总起来即可得 7*6=42个高压油腔的容积。因此,马达体积虽小,却具有较大的排量,较低的转速和较大的输出转矩。

该马达的特点是:输出轴同时又是配流轴。因而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但这种马达由于配流部分高低压腔的密封间隙会因轴受到径向力作用而扩大,所以内部泄漏大,并随着轴的磨损而增大。因此,容积效率低,总效率仅50~60%左右,使用压力也受到限制,承载能力较小。这种结构的马达只是在要求体积很小的情况下采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背景技术中提及的马达由于配流部分高低压腔的密封间隙会因轴受到径向力作用而扩大,所以内部泄漏大,并随着轴的磨损而增大的技术缺点。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在许多机械中,往往既要求马达体积小,同时又要求能承受径向力。因而可将轴配流式摆线马达进行改进,改进后的结构如图5所示,它主要由输出轴1、壳体3、传动销6、配油套7、联接轴5、定子10、转子11等组成。其工作原理与轴配流马达相同。当摆线转子通过花键轴带动输出轴旋转时,同时由传动销带动配油套同步旋转,进行配流。由于输出轴和配油套是分开的,故可称为分体式轴配流摆线马达。

本分体式轴配流摆线马达,摆线转子通过花键轴带动输出轴旋转时,同时由传动销带动配油套同步旋转,进行配流。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一种分体式轴配流摆线齿轮马达,包括机壳,在机壳前部插入输出轴且输出轴与机壳内壁之间设置轴承组,轴承组一端的内圈和外圈分别通过输出轴轴肩和机壳内壁进行定位;

机壳前端设置前盖且前盖顶住轴承组另一端的外圈,轴承组另一端的内圈通过卡合在输出轴上的轴用挡圈定位;前盖上设置有与输出轴相匹配的轴用密封圈;

在机壳后部插入联接轴且联接轴前端插入输出轴内并通过前挡块定位,在联接轴与机壳内壁之间设置配油套且配油套前端顶住输出轴,配油套与输出轴通过传动销相连,传动销设置配油套与输出轴接触处并同时位于配油套与输出轴内;

在机壳尾端端部通过过渡盘设置定子,在定子内部通过针轮设置转子,在定子的外侧端部设置后盖,在后盖上通过螺栓将后盖、定子和过渡盘一起固定在机壳上,后盖上设置螺堵;

联接轴后端伸入到转子内并通过后挡块定位;

在机壳后部壳体上设置至少一个注油孔,在配油套外表面上一一对应注油孔设置环形油槽,在机壳后部的壳体上设置有用于给转子注油的轴向走油孔且轴向走油孔与环形油槽相连通;在过渡盘上对应轴向走油孔设置注油过孔且注油过孔连通转子;在轴向走油孔内设置用于单向泄油的单向阀。

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轴承组为两个深沟球轴承,两个深沟球轴承之间设置轴承外圈隔套。输出轴采用两个深沟球轴承,马达在工作时能承受较大的径向力和轴向力。

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前盖上设置有与机壳内壁相配合的O型密封圈。

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在机壳尾端端面上设置有与过渡盘相配合的矩形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分体式轴配流摆线齿轮马达,将输出轴和配流轴(配流套)分开,并通过轴向传动销连接。这样,配油套在壳体内转动时不受径向力的影响,配油套磨损量大大减小,可提高马达的使用寿命和总效率。

2)本实用新型分体式轴配流摆线齿轮马达,联接轴可适当加长,由于偏心运动而引起的摆角小了,可提高马达的机械效率。

3)本实用新型分体式轴配流摆线齿轮马达,装配工艺性较好。轴配流式马达在装配输出轴时,既要保证配流部分的配合,又要同时保证支承部位的配合,装配比较困难。而分体式轴配流马达,支承部位的配合在装配输出轴时保证,配流部位的配合在装配配油套时保证,因而装配工艺性较好。

4)本实用新型分体式轴配流摆线齿轮马达,轴用挡圈的使用,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轴配流摆线齿轮马达的典型结构。

图2是图1的X-X剖视图。

图3是K-H-V型行星传动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的摆线齿轮马达的配油原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分体式轴配流摆线齿轮马的主视图。

图6是图5的左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分体式轴配流摆线齿轮马的剖视图。

图8是图7的A-A、B-B剖视图。

图9是图8的C-C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所述实施例。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加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5-9和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描述。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分体式轴配流摆线齿轮马达,包括机壳3,在机壳3前部插入输出轴1且输出轴1与机壳3内壁之间设置轴承组B3,轴承组B3一端的内圈和外圈分别通过输出轴轴肩和机壳内壁进行定位。轴承组B3为两个深沟球轴承,两个深沟球轴承之间设置轴承外圈隔套4。输出轴采用两个深沟球轴承,马达在工作时能承受较大的径向力和轴向力。

机壳3前端设置前盖2且前盖2顶住轴承组另一端的外圈,轴承组另一端的内圈通过卡合在输出轴1上的轴用挡圈19定位;前盖2上设置有与输出轴1相匹配的轴用密封圈20。前盖2上设置有与机壳3内壁相配合的O型密封圈B2。

在机壳3后部插入联接轴5且联接轴5前端插入输出轴1内并通过前挡块18定位,在联接轴5与机壳3内壁之间设置配油套7且配油套7前端顶住输出轴1,配油套7与输出轴1通过传动销6相连,传动销6设置配油套7与输出轴1接触处并同时位于配油套7与输出轴1内。

在机壳3尾端端部通过过渡盘9设置定子10,在机壳3尾端端面上设置有与过渡盘9相配合的矩形密封圈8。在定子10内部通过针轮12设置转子11,在定子10的外侧端部设置后盖 14,在后盖14上通过螺栓B5将后盖14、定子10和过渡盘9一起固定在机壳3上,后盖14上设置螺堵17。

联接轴5后端伸入到转子11内并通过后挡块13定位。

在机壳3后部壳体上设置至少一个注油孔21,在配油套7外表面上一一对应注油孔21 设置环形油槽22,在机壳3后部的壳体上设置有用于给转子11注油的轴向走油孔23且轴向走油孔23与环形油槽22相连通;在过渡盘9上对应轴向走油孔23设置注油过孔24且注油过孔24连通转子11;在轴向走油孔23内设置用于单向泄油的单向阀16。

本分体式轴配流摆线齿轮马达的最佳实施方式为,公称排量100mL/r,额定工作压力 10Mpa,额定输出转矩119Nm,转速范围20-400r/min,容积效率85%,总效率63%,定子厚度18mm,总长205mm。

本实用新型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