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20958发布日期:2019-03-15 23:47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



背景技术:

作为该类技术,已经公开了下面的专利文献1所述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可变压缩比机构,其利用双连杆式活塞-曲柄机构,改变活塞的行程特性,由此而能够改变内燃机的压缩比。

另外,促动器具有:改变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工作特性的控制连杆、经由连结销而与控制连杆相对旋转自如地连结的臂连杆、在设置于臂连杆的固定用孔中插通并固定的控制轴、具有收纳并配置控制连杆的另一端部与臂连杆的连结部位的收纳部且在形成于内部的支承孔内旋转自如地支承控制轴的壳体、以及使驱动马达的旋转速度减速并向控制轴传递的波动齿轮式减速器,波动齿轮式减速器的波动发生器由滚珠轴承来保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4564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促动器的收纳室中填充有使滚珠轴承润滑的润滑油。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技术中,当在上坡道路等发生倾斜时,有时收纳室内的油面倾斜,油面高度降低。这样,可能使向滚珠轴承供给的润滑油不足。特别在上坡道路上,随着输出扭矩的增大,作用于促动器的负载也增大,当润滑油不足时,存在滚珠轴承的耐久性降低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其不论倾斜与否,都能够确保润滑性。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中,具有在波动齿轮式减速器的波动发生器的一方保持有内轮、在壳体保持有外轮的滚动轴承,并且在比该滚动轴承的外轮更靠近径向内侧设有能够保持润滑油的保持机构。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能够确保对滚动轴承的润滑油,能够提高保持波动发生器的滚动轴承的耐磨损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本发明的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的内燃机的概要图。

图2是第一实施例的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第一实施例的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的立体图。

图4是第一实施例的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的左侧视图。

图5是图4的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的a-a剖视图。

图6是第一实施例的波动齿轮式减速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7是第一实施例的波动齿轮式减速器附近的主要部件剖视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平地行驶与上坡道路行驶中的油面高度变化的概要图。

图9是第二实施例的波动齿轮式减速器附近的主要部件剖视图。

图10是第三实施例的波动齿轮式减速器附近的主要部件剖视图。

图11是第四实施例的波动齿轮式减速器附近的主要部件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图1是具有本发明的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的内燃机的概要图。基本的结构与(日本)特开2011-169152号公报的图1所示的结构相同,所以简单进行说明。

在内燃机的缸体的缸内进行往复运动的活塞1上,经由活塞销2旋转自如地连结有上连杆3的上端。在上连杆3的下端,经由连结销6旋转自如地连结有下连杆5。在下连杆5,经由曲柄销4a旋转自如地连结有曲轴4。另外,在下连杆5,经由连结销8旋转自如地连结有第一控制连杆7的上端部。第一控制连杆7的下端部与具有多个连杆部件的连结机构9连结。连结机构9具有:第一控制轴10、第二控制轴11、以及连结第一控制轴10及第二控制轴11的第二控制连杆12。

第一控制轴10与在内燃机内部的缸排列方向上延伸的曲轴4平行地延伸。第一控制轴10具有: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内燃机主体的第一轴颈部10a、旋转自如地连结有第一控制连杆7的下端部的控制偏心轴部10b、以及旋转自如地连结有第二控制连杆12的一端部12a的偏心轴部10c。

第一臂部10d的一端与第一轴颈部10a连结,另一端与第一控制连杆7的下端部连结。控制偏心轴部10b相对于第一轴颈部10a,设置在偏心了规定量的位置。第二臂部10e的一端与第一轴颈部10a连结,另一端与第二控制连杆12的一端部12a连结。

偏心轴部10c相对于第一轴颈部10a,设置在偏心了规定量的位置。在第二控制连杆12的另一端部12b旋转自如地连结有臂连杆13的一端。在臂连杆13的另一端连结有第二控制轴11。臂连杆13与第二控制轴11不相对移动。第二控制轴11经由多个轴颈部,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后面叙述的壳体20内。

第二控制连杆12为手柄形状,与偏心轴部10c连结的一端部12a大致直线地形成。另一方面,连结有臂连杆13的另一端部12b弯曲地形成。在一端部12a的前端部贯通形成有偏心轴部10c转动自如地插通的插通孔12c(参照图3)。如图5的促动器的剖视图所示,另一端部12b具有形成为分叉状的前端部12d。在前端部12d贯通形成有连结用孔12e。另外,在臂连杆13的突起部13b贯通形成有与连结用孔12e大致同径的连结用孔13c。在形成为分叉状的各前端部12d之间插通有臂连杆13的突起部13b,在该状态下,连结销14贯通连结用孔12e及13c而被压入固定。

如图2的促动器的立体分解图所示,臂连杆13与第二控制轴11分体而形成。臂连杆13是由铁类金属材料形成的厚壁部件,具有:在大致中央贯通形成有压入用孔13a的圆环状部、以及向外周突出的突起部13b。在压入用孔13a中压入在第二控制轴11的各轴颈部之间形成的固定部23b,通过该压入,固定第二控制轴11与臂连杆13。在突起部13b形成有转动自如地支承连结销14的连结用孔13c。该连结用孔13c的轴心(连结销14的轴心)在径向从第二控制轴11的轴心偏心有规定量。

第二控制轴11利用经由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的一部分即波动齿轮式减速器21而从驱动马达22传递的扭矩,改变旋转位置。当第二控制轴11的旋转位置被改变时,第二控制连杆12的姿势发生变化,第一控制轴10旋转,改变第一控制连杆7的下端部的位置。由此,下连杆5的姿势发生变化,使活塞1的缸内的行程位置及行程量发生变化,随之改变发动机压缩比。

[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的结构]

图2是第一实施例的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第一实施例的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的立体图,图4是第一实施例的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的左侧视图,图5是图4的a-a剖视图。如图2~图5所示,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具有:驱动马达22、在驱动马达22的前端侧安装的波动齿轮式减速器21、将波动齿轮式减速器21收纳于内部的壳体20、以及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壳体20的第二控制轴11。

(驱动马达的结构)

驱动马达22为无刷马达,具有:有底圆筒状的马达箱体45、在马达箱体45的内周面固定的筒状线圈46、在线圈46的内侧旋转自如地设置的转子47、一端部48a在转子47的中心固定的马达驱动轴48、以及检测马达驱动轴48的旋转角度的旋转变压器55。

马达驱动轴48由在马达箱体45的底部设置的滚珠轴承52可旋转地进行支承。马达箱体45在前端外周具有四个凸台部45a。在凸台部45a贯通形成有螺栓49所插通的螺栓插通孔45b。

旋转变压器55具有:在马达驱动轴48的外周压入并固定的旋转变压器转子55a、以及检测在旋转变压器转子55a的外周面形成的多齿状标靶的传感器部55b,并设置在从马达箱体45的开口突出的位置。传感器部55b由两个螺钉固定在盖体28的内部,并且向未图示的控制单元输出检测信号。在将马达箱体45安装于盖体28时,在旋转变压器55的端面与盖体28之间安装o环51,并且在凸台部45a插通螺栓49,在盖体28的驱动马达22侧形成的外螺纹部紧固螺栓49。由此,将马达箱体45固定于盖体28。利用马达箱体45及盖体28收纳驱动马达22的马达收纳室作为不供给润滑油等的干燥室而构成。

(第二控制轴的结构)

第二控制轴11具有:在轴向上延伸的轴部主体23、以及从轴部主体23进行扩径的固定用凸缘24。第二控制轴11由铁类金属材料一体地形成有轴部主体23及固定用凸缘24。轴部主体23在轴向上形成为台阶形状,具有:位于角度传感器32的内周的传感器轴部231、以及直径比传感器轴部231大的保持架轴部232(参照图5),该保持架轴部232压入并固定了限制第二控制轴11向轴向波动齿轮式减速器侧移动的作为限制部件的保持架350。在传感器轴部231的外周具有作为角度传感器32的配件而发挥作用的转子32b(参照图5)。另外,第二控制轴11在比保持架轴部232更靠近波动齿轮式减速器侧具有:前端部侧的小径的第一轴颈部23a、从第一轴颈部23a侧压入臂连杆13的压入用孔13a的中径的固定部23b、以及固定用凸缘24侧的大径的第二轴颈部23c。另外,在固定部23b与第二轴颈部23c之间形成有第一台阶部23d。另外,在第一轴颈部23a与固定部23b之间形成有第二台阶部23e。另外,在第一轴颈部23a与保持架轴部232之间形成有第三台阶部23f。因为该第三台阶部23f是将保持架350压入保持架轴部232时的限位部件,所以能够容易地压入。

在将臂连杆13的压入用孔13a从第一轴颈部23a侧压入固定部23b时,第一台阶部23d从轴向与第二轴颈部23c侧的一侧的压入用孔13a端部抵接。由此,限制臂连杆13向第二轴颈部23c侧移动。另一方面,在将轴部主体23插通在形成于壳体20内的支承孔30中被压入的内轮701内时,第二台阶部23e与支承孔30及轴承301的台阶孔缘部30c抵接,由此,限制第二控制轴11向轴向且与波动齿轮式减速器21侧相反的一侧移动。需要说明的是,轴部主体23在轴承301的第一轴承孔301a内、以及轴承304的第二轴承孔304a内转动自如且允许可少许轴向移动地被支承。换言之,在第一轴承孔301a的内周与轴部主体23之间、以及第二轴承孔304a的内周与轴部主体23之间具有少许间隙。固定用凸缘24在外周部的周向上等间隔地形成有六个螺栓插通孔24a。在该螺栓插通孔24a中插通六个螺栓25,经由推力板26,与波动齿轮式减速器21的内齿即波动齿轮输出轴部件27结合。

在第二控制轴11的轴内具有导入从未图示的油泵压送的润滑油的导入部。导入部具有:在固定用凸缘24的中央形成且从后面叙述的轴向油路64b供给润滑油的圆锥状油室64a、以及从油室64a沿第二控制轴的轴心方向形成的有底的轴向油路64b。在轴向油路64b的油室64a侧的端部压入有形成了沿轴心贯通的细孔401的细孔部件400。细孔部件400具有沿轴心贯通形成的细孔401。因为细孔401的轴直角方向横截面积小于轴向油路64b的轴直角方向横截面积,所以作为节流阀而发挥作用。由此,即使从油室64a侧贯穿设置大径的轴向油路64b,利用在油室64a侧的润滑油排出口附近设置的细孔401也能够发挥节流效果,能够将润滑油向油室64a内扩散。向油室64a供给的润滑油向后面叙述的波动齿轮式减速器21供给。另外,在第二控制轴11的轴内具有与轴向油路64b连通的多个径向油路65a、65b。

在轴承301的径向具有与后面叙述的第二润滑油供给油路202连通、且在与第二控制轴11的径向油路65a面对的位置开口的轴承部润滑油供给油路302。径向油路65a的径向外侧在第一轴颈部23a的外周面与第一轴承孔301a之间的空隙开口,向第一轴颈部23a供给润滑油。另外,在形成有径向油路65a的轴向位置的外周,形成有与径向油路65a的直径大致相同宽度的槽即凹槽,向第一轴颈部23a的外周供给的润滑油从整个周被引导而流入径向油路65a,向轴向油路64b供给。径向油路65b与在臂连杆13的内部形成的油孔65c连通,经由油孔65c,向连结用孔13c的内周面与连结销14的外周面之间供给润滑油。

(壳体的结构)

壳体20由铝合金材料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在壳体20的后端侧形成有大径圆环状的开口槽部20a。该开口槽部20a经由o环51,被盖体28闭塞。盖体28具有:在中央位置贯通马达驱动轴48的马达轴贯通孔28a、以及向径向外周侧扩径的四个凸台部28b。盖体28与壳体20通过在贯通形成于凸台部28b的螺栓插通孔中插通螺栓43而紧固固定。

在与开口槽部20a的开口方向正交的侧面形成有与臂连杆13连结的第二控制连杆12用开口。在形成有该开口的壳体20内部形成有成为臂连杆13及第二控制连杆12的工作区域的收纳室29。在开口槽部20a与收纳室29之间形成有第二控制轴11的第二轴颈部23c所贯通的减速器侧贯通孔30b。在收纳室29的轴向侧面形成有第二控制轴11的第一轴颈部23a所贯通的支承孔30。在支承孔30与第一轴颈部23a之间配置有轴承301,在支承孔30b与第二轴颈部23c之间配置有轴承304。

在支承孔30的角度传感器32侧端部形成有直径比支承孔30的开口大的大径的保持架收纳孔31。在支承孔30的角度传感器32侧的开口与保持架收纳孔31之间具有在相对于第二控制轴11大致正交方向上形成的台阶面31a。保持架350通过与台阶面31a抵接,限制第二控制轴11向轴向波动齿轮式减速器侧移动。在壳体20内具有:导入从未图示的油泵压送的润滑油的第一润滑油供给油路201、以及第二润滑油供给油路202。第一润滑油供给油路201在与第二控制轴11大致正交方向上延伸。另外,第二润滑油供给油路202连接第一润滑油供给油路201与支承孔30。在保持架收纳孔31的下方具有与保持架收纳孔31连通且将润滑油向收纳室29侧回流的润滑油回流油路203。

(角度传感器的结构)

角度传感器32具有从壳体20的外部闭塞保持架收纳孔31而安装的传感器支架32a。传感器支架32a具有:在内周部配置有检测线圈32a2的贯通孔32a1、以及用来利用螺栓固定于壳体20的凸缘部32a2。在传感器支架32a与壳体20之间设有密封圈33,确保保持架收纳孔31与外部之间的液密性。另外,在传感器支架32a的外周侧具有闭塞贯通孔32a1的传感器盖体32c。在传感器盖体32c与传感器支架32a之间设有密封圈323,确保保持架收纳孔31及贯通孔32a1与外部之间的液密性。

在贯通孔32a1内插入在外周安装有转子32b的传感器轴部231。转子32b为大致椭圆形状的配件。角度传感器32通过检测线圈的电感变化,来检测在贯通孔32a1的内周与转子32b之间设定的距离因转子32b的旋转而发生的变化。由此,检测转子32b的转动位置、即第二控制轴11的旋转角度。角度传感器32如上所述,是所谓的旋转变压器传感器,向检测发动机运行状态的未图示的控制单元输出旋转角度信息。

(波动齿轮式减速器的结构)

图6是第一实施例的波动齿轮式减速器的立体分解图。波动齿轮式减速器21为harmonicdrive(日本注册商标)式,各结构配件收纳在由盖体28闭塞的壳体20的开口槽部20a内。波动齿轮式减速器21具有:圆环状的第一波动齿轮输出轴部件27,其通过螺栓固定在第二控制轴11的固定用凸缘24,并在内周形成有多个内齿27a;挠性外齿轮36,其配置在第一波动齿轮输出轴部件27的内径侧,可挠性变形且在外周面具有与内齿27a啮合的外齿36a;波动发生器37,其形成为椭圆形状,外周面沿挠性外齿轮36的内周面滑动;第二波动齿轮固定轴部件38,其配置在挠性外齿轮36的外径侧,在内周面形成有与外齿36a啮合的内齿38a。由于挠性外齿轮36可发生挠性变形地被设置,所以利用来自波动发生器的输入或从与臂连杆13相关的发动机侧向波动齿轮输出轴部件27的反向输入,使挠性外齿轮36扭曲而变形,由于该扭曲使挠性外齿轮36的外齿36a相对于轴向倾斜地变形,在与之配合的波动齿轮输出轴部件27上所结合的第二控制轴11在推力方向上移动。

在第一波动齿轮输出轴部件27的外周侧,在周向等间隔位置上形成有成为各螺栓25的螺母部的外螺纹孔27b。挠性外齿轮36由金属材料形成,是可挠性变形的薄壁圆筒状部件。挠性外齿轮36的外齿36a的齿数与第一波动齿轮输出轴部件27的内齿27a的齿数相同。

波动发生器37具有:椭圆形状的主体部371、允许主体部371的外周与挠性外齿轮36的内周之间的相对旋转的滚珠轴承372。在主体部371的中央形成有贯通孔37a。在贯通孔37a的内周形成有锯齿,与在马达驱动轴48的另一端部48b的外周形成的锯齿进行锯齿联接。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是基于键槽的联接或花键联接,未特别限定。在主体部371的驱动马达侧侧面371a具有为了包围贯通孔37a的外周而在驱动马达侧延伸设置的圆筒状部371b。该圆筒状部371b的剖面形状为正圆形状,圆筒状部371b外周的直径为比主体部371的短径小的小径。

在第二波动齿轮固定轴部件38的外周形成有用来与盖体28紧固的凸缘38b。在凸缘38b贯通形成有六个螺栓插通孔38c。在第二波动齿轮固定轴部件38与盖体28之间安装有第二推力板42,将螺栓41插入螺栓插通孔38c中,将第二波动齿轮固定轴部件38及第二推力板42紧固固定在盖体28。第二推力板42由具有与挠性外齿轮36相同或更高耐磨损性的铁类金属材料形成。由此,防止由挠性外齿轮36所产生的推力对盖体28的磨损,并且限制后面叙述的滚珠轴承700的轴向位置。另外,第二推力板42为环状的圆板部件,内周侧缘部42a形成在比后面叙述的滚珠轴承700的外轮702的内周更靠近轴心侧。详细情况将在后面叙述。第二波动齿轮固定轴部件38的内齿38a的齿数只比挠性外齿轮36的外齿36a的齿数多两个齿。因此,与第一波动齿轮输出轴部件27的内齿27a的齿数相比,第二波动齿轮固定轴部件38的内齿38a的齿数只多两个齿。在波动齿轮式减速器构中,因为减速比由该齿数之差决定,所以能够得到极大的减速比。

(关于旋转体的支承构造)

在盖体28的波动齿轮式减速器21侧的端面281具有:螺栓41所螺合的内螺纹部28c、具有与第二推力板42的厚度大致相同的深度且收纳第二推力板42的板收纳部281a、从板收纳部281a向驱动马达22侧弯曲形成的有底圆筒状的台阶部即轴承收纳部281b、以及在轴承收纳部281b的底面281c的内径位置上竖立设置在轴向波动发生器侧的圆筒状的密封件收纳部281d。上述的马达轴贯通孔28a形成在比密封件收纳部281d更靠近内径侧。换言之,轴承收纳部281b是从盖体28的波动齿轮式减速器21侧的端面281向波动发生器37的旋转轴方向一端侧凹陷的环状凹部。

在轴承收纳部281b收纳有开放式的滚珠轴承700。滚珠轴承700是能承受推力方向的载荷的四点接触式滚动轴承。滚珠轴承700具有:支承后面叙述的圆筒状部371b的内轮701、作为滚动体的滚珠703、以及保持于壳体20的外轮702。滚珠轴承700的轴向厚度与轴承收纳部281b的轴向深度大致相同。另外,滚珠轴承700的外径为比滚珠轴承52的外径大的大径,充分确保轴承容量。外轮702收纳在轴承收纳部281b中。外轮702的波动齿轮式减速器21侧的端面与第二推力板42抵接或具有少许间隙,外轮702的驱动马达22侧的端面与底面281c抵接。由此,在滚珠轴承700的轴向,限制外轮702相对于波动齿轮式减速器21侧及驱动马达22侧两方向的位置。另外,轴承收纳部281b设置在波动发生器37的驱动马达22侧。即,通过在更接近驱动马达22的位置支承滚珠轴承700,来抑制马达驱动轴48的变形,并且抑制轴向尺寸向第二控制轴11侧增大。

外轮702的外径为比第一及第二波动齿轮固定轴部件27、38的内径大的大径。另外,外轮702的内径为比挠性外齿轮36的内径小的小径。在滚珠轴承700的内轮的内周固定(压入)从波动发生器37的主体部371延伸设置的圆筒状部371b的外周侧。在此提及的固定,不限定于压入,例如也包括由台阶及止动环进行轴向位置限制。由此,马达驱动轴48由设置于与马达箱体45之间的滚珠轴承52进行支承,并且经由主体部371及圆筒状部371b,也由滚珠轴承700进行支承。

第二控制轴11在第一轴颈部23a与第二轴颈部23c上,相对于壳体20可旋转地被支承。从内燃机的主运动系统向该第二控制轴11输入交变载荷。因此,为了与该交变载荷对抗,并转动第二控制轴11,而需要通过波动齿轮式减速器21进行减速。然而,该波动齿轮式减速器21在减速时产生轴向的载荷,所以轴向的载荷也作用于第二控制轴11。另外,作用有因臂连杆13倒下而引起的轴向载荷。这是因为,由于挠性外齿轮36可挠性变形地被设置,所以利用来自波动发生器37的输入或从与臂连杆13相关的发动机侧向波动齿轮输出轴部件27的反向输入,使挠性外齿轮36扭曲而变形,由于该扭曲而使挠性外齿轮36的外齿36a相对于轴向倾斜地变形,在与之嵌合的波动齿轮输出轴部件27上所结合的第二控制轴11在推力方向上移动,因而产生。此时,当第二控制轴11在轴向上过度移动时,不必要的载荷作用于波动齿轮式减速器21,可能引起耐久性降低。因此,在第二控制轴11设置具有面向轴向波动齿轮式减速器侧的限制面501的保持架350,在壳体20侧形成有与限制面501抵接的台阶面31a。由此,作为限制第二控制轴11向波动齿轮式减速器侧过度移动的限制机构而发挥作用。

(密封部的结构)

在圆筒状部371b的内径侧具有直径小于圆筒状部371b的内周面的小径的密封件收纳部281d。在密封件收纳部281d的内周与马达驱动轴48的外周之间设有对在收纳有波动齿轮式减速器21的开口槽部20a与驱动马达22之间液密地进行密封的密封部件310。密封件收纳部281d在圆筒状部371b的内径侧竖立设置。换言之,密封件收纳部281d从径向观察,形成为与圆筒状部371b及滚珠轴承700重合。

(关于润滑油的供给)

从第一润滑油供给油路201供给的润滑油经由第二润滑油供给油路202、轴承部润滑油供给油路302及径向油路65a,流向轴向油路64b。流向轴向油路64b的润滑油因为通过细孔部件400的细孔401,所以利用节流效果而有效地向油室64a内扩散。此时,在润滑油从轴承部润滑油供给油路302向径向油路65a流动时,也向第二控制轴11的第一轴颈部23a与轴承301内周之间的间隙供给润滑油。向该间隙供给的润滑油流向臂连杆13侧,并且也向角度传感器32侧流动。需要说明的是,向保持架350的侧面与台阶面31a之间供给的润滑油从在图5的下方设置的润滑油回流油路203向收纳室29侧回流。

(关于润滑油的保持)

接着,针对润滑油的保持进行说明。图7是第一实施例的波动齿轮式减速器附近的主要部件剖视图。在形成于壳体20的开口用槽20a内具有收纳波动齿轮式减速器21且由盖体28闭塞开口的波动齿轮式减速器收纳室500。在该波动齿轮式减速器收纳室500中贮存润滑油,以在平地行驶时成为规定的油面高度h1。在平地行驶时,h1的铅垂方向高度为比波动齿轮式减速器21的挠性外齿轮36的铅垂方向下端部及滚珠轴承700的外轮702内周的铅垂方向下端部高的位置。由此,向波动齿轮式减速器21及滚珠轴承700供给润滑油,实现耐久性的提高。

为了维持该规定油面高度h1,在壳体20形成有排出孔600。即使在过剩供给润滑油的情况下,因为从排出孔600排出润滑油,所以抑制由于过度润滑而引起的摩擦增大。在此,将平地的从轴心至排出孔600下端的铅垂方向长度定义为l1,将从轴心至滚珠轴承700的外轮702与滚珠703所接触的接触面附近的滚动面下端702a的铅垂方向长度定义为l3。需要说明的是,外轮702与滚珠703在两个位置接触,该接触位置在铅垂方向上比滚动面下端702a稍微处于上侧,但可以看作为大致相同的位置。排出孔600形成在l1比l3短的位置。

图8是表示搭载于车辆时的第一实施例的平地行驶与上坡道路行驶中油面高度变化的概要图。在从平地行驶切换为上坡道路行驶时,根据上坡道路的倾斜,排出孔600的位置也发生变化。这样,从轴心至排出孔600下端的铅垂方向长度为比l1长的l1',油面高度h2在铅垂方向上比滚动面下端702a低。此时,当l1'比l3长时,不能向滚动面下端702a供给足够的润滑油。特别在像上坡道路这样的产生较大的发动机输出的状态下,当润滑油对滚珠轴承700供给不足时,存在使滚珠轴承700的耐久性降低这样的问题。

因此,在第一实施例中,在将从轴心至第二推力板42的内周侧缘部42a的长度定义为l2时,使l2比l3短、且l2比l1长地形成了第二推力板42。由此,在平地行驶时,因为规定油面高度h1比内周侧缘部42a高,所以能够向由轴承收纳部281b与第二推力板42包围的区域供给润滑油。另一方面,在上坡道路行驶时,油面高度为h2,即使比内周侧缘部42a低,也因为内周侧缘部42a位于比滚动面下端702a高的位置,所以能够利用贮存的润滑油润滑滚珠轴承700。

[效果]

(1)一种促动器,其应用在内燃机用连杆机构中,使用于改变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姿势的第二控制轴11(控制轴)旋转,具有:波动齿轮式减速器21,其使驱动马达22(电动马达)的旋转速度减速并向第二控制轴11传递;壳体20,其固定有驱动马达22,并且具有收纳波动齿轮式减速器21的波动齿轮式减速器收纳室500(收纳室);轴向油路64b(连通路),其设置于壳体20或者第二控制轴11,连通波动齿轮式减速器收纳室500与内燃机的润滑油路。波动齿轮式减速器21具有:波动发生器37,其与驱动马达22的马达驱动轴48(输出轴)连结,轮廓为椭圆形状;挠性外齿轮36,其在外周形成有外齿36a,具有向波动发生器37的外周侧插通的圆筒部,将圆筒部的旋转向第二控制轴11传递;第一波动齿轮输出部件27及第二波动齿轮固定轴部件38(内齿轮),其固定于壳体20,具有与挠性外齿轮36啮合的内齿27a;滚珠轴承700(滚动轴承),其设置在比挠性外齿轮36更靠近径向内侧,在壳体20与波动发生器37的一方保持内轮701,在壳体20与波动发生器37的另一方保持外轮702,在内轮701与外轮702之间具有作为滚动体的滚珠703,该促动器具有设置于壳体20并在比外轮702更靠近径向内侧能够保持润滑油的第二推力板42及轴承收纳部281b(保持机构)。

因此,能够确保对滚珠轴承700供给的润滑油,能够提高保持波动发生器37的滚珠轴承700的耐磨损性。

(2)壳体20具有能够从波动齿轮式减速器收纳室500排出润滑油的排出孔600(排出油路),排出孔600向波动齿轮式减速器收纳室500的开口部的平地道路上的铅垂方向下端部比第二推力板42的内周侧缘部42a更位于铅垂方向上侧。

因此,平地行驶时,因为油面比第二推力板42的内周侧缘部42a更处于上方,所以能够在第二推力板42的滚珠轴承700侧贮存润滑油。

(3)排出孔600向波动齿轮式减速器收纳室500的开口部的平地道路上的铅垂方向下端部比挠性外齿轮36的铅垂方向下端部更位于铅垂方向上侧。因此,平地行驶时,能够始终向挠性外齿轮36供给润滑油,能够提高挠性外齿轮36的耐久性。

(4)第二推力板42包括:作为延伸部的轴承收纳部281b的底面281c,其设置于壳体20,与滚珠轴承700的旋转轴方向一侧对置,相对于外轮702比外轮702的内径更向径向内侧延伸;内周侧缘部42a(板部件),与滚珠轴承700的旋转轴方向的另一侧对置,相对于外轮702比外轮702的内径更向径向内侧延伸。

因此,能够在收纳有滚珠轴承700的部位保持润滑油。

(5)滚珠轴承700为开放式。即,因为能够确保润滑性能,所以可以采用廉价的轴承,而非润滑油封入式的昂贵的轴承。

(6)第二推力板42设置为能够与挠性外齿轮36在轴向上抵接。

由此,能够防止因在挠性外齿轮36产生的推力而对盖体28造成的磨损,并且限制滚珠轴承700的轴向位置且能够贮存润滑油。

(7)第二推力板42形成为圆板状。因此,即使车辆翻滚,也能够维持内周侧缘部42a的高度,能够稳定地贮存润滑油。

(8)第二推力板42与第二波动齿轮固定轴部件38一起紧固固定于壳体20。

因此,能够以一道工序进行安装,能够确保组装的容易性。

〔第二实施例〕

接着,针对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因为基本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所以,只针对不同之处进行说明。图9是第二实施例的波动齿轮式减速器附近的主要部件剖视图。在第一实施例中,将第二推力板42作为平板的圆环状部件而形成。与此相对,在第二实施例中,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二推力板42的内周侧具有台阶。第二实施例的第二推力板42具有:与第二波动齿轮固定轴部件38一起紧固于壳体20的第一圆板部42a1、以及位于第一圆板部42a的内周侧且从外轮702的内周附近形成为台阶状的第二圆板部42a2。第二圆板部42a2在轴向上设定在与内轮701分离的方向上。由此,能够避免内轮701与第二推力板42接触,能够抑制旋转阻力。另外,因为第二圆板部42a2在轴向上设定在与内轮701分离的方向上,所以能够增大可贮存润滑油的容积。

〔第三实施例〕

接着,针对第三实施例进行说明。因为基本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所以只针对不同之处进行说明。图10是第三实施例的波动齿轮式减速器附近的主要部件剖视图。在第一实施例中,在由壳体20与第二推力板42形成的空间内贮存了润滑油。与此相对,在第三实施例中,不同之处在于,在滚珠轴承700的外轮702,在波动齿轮式减速器21侧的端部设有向内轮延伸的延伸部7021,在滚珠轴承700内贮存有润滑油。与第二推力板42的内周侧端部42a的位置无关,能够在滚珠轴承700内贮存润滑油。

〔第四实施例〕

接着,针对第四实施例进行说明。因为基本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所以,只针对不同之处进行说明。图11是第四实施例的波动齿轮式减速器附近的主要部件剖视图。在第一实施例中,利用第二推力板42贮存润滑油。与此相对,在第三实施例中,不同之处在于,在滚珠轴承700的外轮702的内周侧的轴向两端部设有密封部件705。该密封部件705在内周侧与内轮701之间具有间隙,能够使润滑油流入滚珠轴承700内。因此,与第二推力板42的内周侧端部42a的位置无关,能够在滚珠轴承700内贮存润滑油。

〔其它的实施例〕

上面,虽然基于第一实施例至第四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各发明的具体的结构不限于第一实施例至第四实施例,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的设计变更等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例如,虽然在实施例中在使内燃机的压缩比可变的机构中采用了本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但也可以例如如(日本)特开2009-150244,在使进气门及排气门的工作特性可变的内燃机的可变气门装置的连杆机构中采用本促动器。另外,在第一实施例至第四实施例中,虽然挠性外齿轮36的外齿36a的齿数与第一波动齿轮输出轴部件27的内齿27a的齿数相同,但也可以通过具有齿数差来进行减速比的调整。在该情况下,挠性外齿轮36的圆筒部的旋转以因外齿36a的齿数与内齿27a的齿数的齿数差形成的减速比,向第二控制轴11传递。

针对根据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而可掌握的技术思想,如下所述。

一种促动器,其应用于内燃机用连杆机构中,使用于改变所述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姿势的控制轴旋转,具有:波动齿轮式减速器,其使电动马达的旋转速度减速并向所述控制轴传递;壳体,其固定有所述电动马达,并且具有收纳所述波动齿轮式减速器的收纳室;连通路,其设置于所述壳体或者控制轴,连通所述收纳室与内燃机的润滑油路。所述波动齿轮式减速器具有:波动发生器,其与所述电动马达的输出轴连结,轮廓为椭圆形状;挠性外齿轮,其在外周形成有外齿,具有向所述波动发生器的外周侧插通的圆筒部,将所述圆筒部的旋转向所述控制轴传递;内齿轮,固定于所述壳体,具有与所述挠性外齿轮啮合的内齿。所述促动器具有:滚动轴承,其在所述壳体与所述波动发生器的一方保持内轮,在所述壳体与所述波动发生器的另一方保持外轮,在所述内轮与外轮之间具有滚动体;保持机构,其设置于所述滚动轴承或者所述壳体,在比所述外轮更靠近径向内侧能够将所述润滑油保持于所述滚动轴承。

在其它的优选方式中,基于上述方式,所述壳体具有能够从所述收纳室排出润滑油的排出油路,所述排出油路向所述收纳室的开口部的平地道路上的铅垂方向下端部比所述保持机构更位于铅垂方向上侧。

此外在其它的优选方式中,基于上述方式的任意方式,所述排出油路向所述收纳室的开口部的平地道路上的铅垂方向下端部比所述挠性外齿轮的铅垂方向下端部更位于铅垂方向上侧。

此外在其它的优选方式中,所述保持机构包括:延伸部,其设置于所述壳体,与所述滚动轴承的旋转轴方向一侧对置,相对于所述外轮比所述外轮的内径更向径向内侧延伸;板部件,其与所述滚动轴承的旋转轴方向的另一侧对置,相对于所述外轮比所述外轮的内径更向径向内侧延伸。

此外在其它的优选方式中,所述滚动轴承为开放式。

此外在其它的优选方式中,所述板部件设置为能够与所述挠性外齿轮在轴向上抵接。

此外在其它的优选方式中,所述板部件与所述滚动轴承的内轮在轴向上对置的部分在从所述内轮分离的方向上形成为台阶状。

此外在其它的优选方式中,所述板部件形成为圆板状。

此外在其它的优选方式中,所述板部件与所述内齿轮一起紧固固定于所述壳体。

此外在其它的优选方式中,所述保持机构与所述滚动轴承的外轮一体地设置,是从所述外轮的径向内侧向所述滚动轴承的内轮延伸的延伸部。

此外在其它的优选方式中,所述保持机构安装于所述滚动轴承的外轮,是在与所述滚动轴承的内轮之间形成有间隙的密封部件。

另外,从其它的角度出发,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基于某一方式,是一种促动器,其应用于内燃机用连杆机构中,使用于改变所述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姿势的控制轴旋转,具有:波动齿轮式减速器,其使电动马达的旋转速度减速并向所述控制轴传递;壳体,其固定有所述电动马达,具有收纳所述波动齿轮式减速器的收纳室;连通路,其设置于所述壳体或者控制轴,连通所述收纳室与内燃机的润滑油路。所述波动齿轮式减速器具有:波动发生器,其与所述电动马达的输出轴连结,轮廓为椭圆形状;挠性外齿轮,其在外周形成有外齿,具有向所述波动发生器的外周侧插通的圆筒部,将所述圆筒部的旋转向所述控制轴传递;内齿轮,其固定于所述壳体,具有与所述挠性外齿轮啮合的内齿;滚动轴承,其在所述波动发生器保持内轮,在所述壳体保持外轮,在所述内轮与外轮之间具有滚动体。所述促动器具有:轴承收纳部,其形成于所述壳体,向所述波动发生器的旋转轴方向一端侧凹陷,保持所述外轮;板部件,其固定于所述滚动轴承或者所述壳体,与所述外轮的所述波动发生器的旋转轴方向另一端侧对置,比所述外轮更向径向内侧延伸。

基于上述方式,优选所述壳体具有能够从所述收纳室排出润滑油的排出油路,所述排出油路向所述收纳室的开口部的平地道路上的铅垂方向下端部比所述板部件的内周面更位于所述控制轴的径向内侧。

此外在优选的方式中,所述板部件与所述挠性外齿轮的轴向对置。

上面,虽然只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但在实际上不脱离本发明新主旨及优点的例示的实施方式中可以进行多种变更或改良,这一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能够容易理解。因此,意味着进行了各种变更或改良的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也可以任意组合上述实施方式。

本申请基于2016年8月2在日本提交的第2016-151934号专利申请主张优先权。2016年8月2日在日本提交的第2016-151934号专利的、包括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以及说明书摘要的所有公开内容通过引用作为整体而包含在本申请中。

附图标记说明

11第二控制轴(控制轴);12第二控制连杆;13臂连杆;20壳体;21波动齿轮式减速器;22驱动马达(电动马达);24固定用凸缘;27第一波动齿轮输出部件;36挠性外齿轮;37波动发生器;38第二波动齿轮固定轴部件(内齿轮);42第二推力板;48马达驱动轴(马达输出轴);64b轴向油路(连通路);281b轴承收纳部;500波动齿轮式减速器收纳室;700滚珠轴承;701内轮;702外轮;703滚珠;600排出孔(排出油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