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控制式高压排气再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59551发布日期:2018-11-07 11:32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真空控制式高压排气再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机械设计技术领域的真空控制式高压排气再循环系统,特别是一种适用于增压发动机的真空控制式高压排气再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发动机的有害排放物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一个主要来源,随着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性日趋增加,降低发动机有害排放物这一目标成为当今世界上发动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世界石油制品的消耗量逐年上升,国际油价居高不下,柴油车的经济性日渐突出,这使得柴油机在车用动力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所以开展柴油机有害排放物控制方法的研究,是从事柴油机设计者的首要任务。排气再循环系统是将柴油机产生的废气的一小部分再送回气缸。再循环排气由于具有惰性将会延缓燃烧过程,也就是说燃烧速度将会放慢从而导致燃烧室中的压力形成过程放慢,这就是氮氧化合物会减少的主要原因。另外,提高废气再循环率会使总的排气流量减少,因此废气排放中总的污染物输出量将会相对减少。在中速工况时,发动机需要较大的排气再循环率,以降低排温,减小污染;在高速工况时,发动机需要较小的排气再循环率,以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

经过对现有技术文献的检索发现,中国专利号zl200410063439.5,专利名称:电子式排气再循环气体控制装置,该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控制发动机排气再循环率的装置,能较好地兼顾发动机的中高转速工况;但是其排气再循环率的的变化是通过专门的控制结构来实现的,从而使控制系统变的比较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真空控制式高压排气再循环系统,可以使排气再循环率根据发动机负荷进行自我调节。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包括进气管、空滤、压气机、发动机、排气管、涡轮、催化器、排气再循环管、调节体、调节板、抽真空装置、压力传递管、调节杆、控制体、控制板、弹簧,发动机的进排气道分别与进气管、排气管相连通,空滤、压气机依次连接在进气管上,涡轮、催化器依次连接在排气管上,排气再循环管的一端与压气机、发动机之间的进气管相连接,排气再循环管的另一端与发动机、涡轮之间的排气管相连接,调节体内部腔体横截面为长方形,调节板布置在调节体内,调节板与调节体的内壁面密封接触;抽真空装置布置催化器的后端,抽真空装置的内部带有渐缩管和渐扩管,渐缩管位于渐扩管的上游;控制体的下壁面带有透孔,控制板布置在控制体内,控制板与控制体的内壁面密封接触,控制板的上壁面通过弹簧与控制体的上壁面连接在一起,调节杆的上端穿过控制体下壁面后与控制板固结在一起,调节杆的下端穿过调节体的上壁面后与调节板固结在一起,压力传递管的一端与抽真空装置连通,压力传递管的另一端与控制板上方的控制体内部腔体连通。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抽真空装置内部腔体横截面为圆形,控制体内部腔体横截面为长方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为: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排气再循环率可以根据发动机负荷进行连续可调,从而兼顾发动机的各种运行工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b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c-c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1、进气管,2、空滤,3、压气机,4、发动机,5、排气管,6、涡轮,7、催化器,8、排气再循环管,9、调节体,10、调节板,11、抽真空装置,12、压力传递管,13、调节杆,14、控制体,15、控制板,16、弹簧,17、渐缩管,18、渐扩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包括进气管1、空滤2、压气机3、发动机4、排气管5、涡轮6、催化器7、排气再循环管8、调节体9、调节板10、抽真空装置11、压力传递管12、调节杆13、控制体14、控制板15、弹簧16,发动机4的进排气道分别与进气管1、排气管5相连通,空滤2、压气机3依次连接在进气管1上,涡轮6、催化器7依次连接在排气管5上,排气再循环管8的一端与压气机3、发动机4之间的进气管1相连接,排气再循环管8的另一端与发动机4、涡轮6之间的排气管5相连接,调节体9布置在排气再循环管8上,调节体9内部腔体横截面为长方形,调节板10布置在调节体9内,调节板10与调节体9的内壁面密封接触;抽真空装置11布置催化器7的后端,抽真空装置11的内部带有渐缩管17和渐扩管18,渐缩管17位于渐扩管18的上游;控制体14的下壁面带有透孔,控制板15布置在控制体14内,控制板15与控制体14的内壁面密封接触,控制板15的上壁面通过弹簧16与控制体14的上壁面连接在一起,调节杆13的上端穿过控制体14下壁面后与控制板15固结在一起,调节杆13的下端穿过调节体9的上壁面后与调节板10固结在一起,压力传递管12的一端与抽真空装置11连通,压力传递管12的另一端与控制板15上方的控制体14内部腔体连通;抽真空装置11内部腔体横截面为圆形,控制体14内部腔体横截面为长方形。

在本发明的工作过程中,当发动机4负荷增大时,排气管5内的排气流量也增大,渐缩管17出口处的流速也增大,抽真空装置11内部腔体的负压增大,此负压增大作用被压力传递管12传递到控制板15上方的控制体14内,从而使控制板15带动调节杆13向上移动并压缩弹簧16,调节杆13带动调节板10向上移动,发动机4的排气再循环率较大。当发动机4负荷降低时,排气管5内的排气流量降低,渐缩管17出口处的流速也降低,抽真空装置11内部腔体的负压减小,此负压减小作用被压力传递管12传递到控制板15上方的控制体14内,在弹簧16的弹性作用下,控制板15带动调节杆13也向下移动,从而使调节杆13带动调节板10向下移动,发动机4的排气再循环率较小。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一种机械设计技术领域的真空控制式高压排气再循环系统,包括调节体、调节板、抽真空装置、压力传递管、调节杆、控制体、控制板、弹簧,抽真空装置布置在催化器的后端,控制板布置在控制体内,控制板与控制体的内壁面密封接触,控制板的上壁面通过弹簧与控制体的上壁面连接在一起。在本发明中,当发动机负荷增大时调节板上移,发动机排气再循环率高;当发动机负荷降低时调节板下移,发动机排气再循环率低。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适用于废气再循环系统的优化设计。

技术研发人员:霍柏琦;刘云生;敖晨阳;宋汉江;陈新传;刘琦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人民解放军92942部队
技术研发日:2018.04.28
技术公布日:2018.11.0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