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燃油磁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26469发布日期:2019-01-05 10:22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多功能燃油磁化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用燃油磁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功能燃油磁化器。



背景技术:

目前燃油磁化器已成为柴油机减排节能的一个重要途径,燃油磁化实际上是流体通过与流向相互垂直的磁力线时,受到磁力线的“切割”,“切割”效果与磁力线的磁强强度和流体流速成正比,磁强越高、流速越快则效果越好,现有在使用的燃油磁化器一般为内置磁环或外置磁块的形式,即在燃油机供油管内部设置磁环或在供油管外部设置磁块,分别如图5、图6所示,虽然能一定程度上达到磁化的效果,但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一般燃油机的供油管通径都较小(∮10mm~∮14mm左右),相对于供油管来说,图5所示内置磁环的形式,磁体越大(通油间隙相对一定时)通径就越大,磁化时的流速就越慢,相反,若想提高流速,磁体就得缩小,相对磁强就降低了,因此这种形式的磁化器受到燃油机供油管通径条件限制,磁强和流速不可同时兼得,由于受到管径的限制,图6所示外置磁块的形式也不能获得较高的磁强;

2.流体只通过一次磁化装置,之后便不再被该磁力线“切割”,行程短,磁化效果不够理想;

3.极易被磁性吸附的物质堵塞供油管通径,且未设有排空装置,燃油中的空气易对油路造成损害(气蚀);

4.现有一些设置了排气阀的磁化器,所设的排气阀也只是在金属结构上钻微小孔,无塑料弹性变形,易堵塞,排气也不顺畅。

公告号为cn101004158a的发明专利以同轴设置多个磁块的形式增加磁强,并通过减小过油通道的宽度使流速变快,虽能一定程度上增强磁化效果,但流体流过一次通道后便立即流出,磁化效果依然不足,且也未设置有截污或排空装置,易造成油路堵塞,尤其是油路后半段的窄小通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将燃油反复充分磁化、磁强及磁能利用率更高且还具有截污、排空功能的多功能燃油磁化器,以克服上述已有技术存在的不足。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功能燃油磁化器,包括端盖,外筒体,外筒体后盖和磁化装置,所述外筒体为一圆筒体,端盖和外筒体后盖分别装配于外筒体上、下端,磁化装置设于外筒体内,所述端盖上设与油泵出口连接的外部进油口和与发动机喷油嘴连接的外部出油口,所述磁化装置上端通过芯盖连接体与端盖连接,下端由一芯体后盖压紧于外筒体内,所述芯盖连接体内设燃油内通道,燃油内通道与端盖之外部出油口连通,所述磁化装置包括由内向外依次套接的中心螺杆,磁能芯体,透磁芯体管和芯体保护套管,所述芯体保护套管与外筒体之间的空腔构成截污腔,截污腔与外部进油口连通,所述透磁芯体管与芯体保护套管紧配合且均可透磁,透磁芯体管外表面开设上下迂回反复的凹槽,使得透磁芯体管与芯体保护套管之间形成一磁化腔,芯体保护套管上开设内部进油口,透磁芯体管上开设内部出油口,所述内部进油口连通截污腔与磁化腔,内部出油口连通磁化腔与燃油内通道,当磁化器工作时,燃油从外部进油口进入,通过截污腔后由内部进油口进入上下迂回反复的磁化腔,接着从内部出油口经燃油内通道后从外部出油口排出。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磁能芯体有n组,每组结构相同,包括两个以snns形式排列的永磁环体,每组磁能芯体均通过旋于中心螺杆上的螺母加以压紧及间隔,所述n≥1。

更进一步:所述截污腔内、芯体保护套管外套设一截污铁网。

更进一步:所述端盖上设与油箱连通的排气口,端盖内、燃油内通道上部设排气管道和排气阀,所述排气管道下端连通燃油内通道,上端连通排气口,所述排气阀置于排气管道内,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压紧的且中部均开设中心孔的金属压实环,塑料垫片和耐油滤纸,所述塑料垫片包括四层,耐油滤纸压于四层塑料垫片之间,所述排气管道和排气阀均有m个,所述m≥1。

更进一步:所述透磁芯体管与芯体保护套管均由透磁材料制成,例如铜、铝、塑料、不锈钢材料等。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之多功能燃油磁化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由于本发明之多功能燃油磁化器在永磁环体外套设透磁芯体管,将永磁环体与燃油隔离,不仅有效避免永磁环体被燃油腐蚀,而且透磁芯体管内径可调整大小,可放置较大尺寸的永磁环体,不受燃油机供油管尺寸控制的影响,使磁化点有更高的磁强,燃油得到更强的磁化,且透磁芯体管与芯体保护套管均由透磁材料制成,以snns形式排列的永磁环体所压出的磁力线(即磁场)可以少障碍甚至无障碍穿透透磁芯体管与芯体保护套管,到达磁化腔与截污腔,给燃油提供一个良好的磁化环境;

2.由于本发明之透磁芯体管与芯体保护套管紧配合,透磁芯体管外表面开设凹槽,使得透磁芯体管与芯体保护套管之间形成一上下迂回反复的磁化腔,燃油通过磁化腔,油路行程变长且被磁力线反复“切割”,多次的磁化使磁体的磁能利用率大大提高,燃油得到充分磁化,磁化效果进一步增强,而且还能通过控制凹槽的深度与宽度来调整所需要的油路通过截面积,使流体达到相对高的流速,高磁强和高流速二者兼得,从而达到最佳的磁化效果及燃烧效果,以减少尾气排放;

3.由于本发明之多功能燃油磁化器设截污腔和截污铁网,磁力线穿透到达截污腔,有力捕获燃油中的可磁油污物,并通过截污铁网使其粘结滞留,油路不易被磁性吸附的物质所堵塞,有效保护磁化器,大大延长磁化器使用时间;

4.由于本发明之多功能燃油磁化器设置多个排气阀,不仅能把燃油中的空气排出油路,减少对油路的损害,而且排气阀由金属压实环、塑料垫片和耐油滤纸压制而成,不仅稳固,而且塑料垫片有塑性,使中心孔能伸缩变径,不易堵塞,耐油滤纸亦可吸附油,减少油量通过,达到通气不通油的有益效果;

5.由于本发明之多功能燃油磁化器在中轴上设置多组磁能芯体,各组之间用螺母压紧间隔,可扩充磁场范围,使整个磁化腔和截污腔都处于磁场范围下,燃油得到加倍的磁力线“切割”,进一步增强磁化效果。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之多功能燃油磁化器的技术特征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之多功能燃油磁化器结构示意图(剖视);

图2为本发明之透磁芯体管与芯体保护套管连接结构示意图(横截面剖视);

图3为本发明之透磁芯体管表面展开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之排气阀结构示意图(剖视);

图5~图6为现有技术之磁化结构示意图:图5为内置磁环式,图6为外置磁块式。

图中:

1—端盖,11—外部进油口,12—外部出油口,13—排气口,14—排气管道,15—排气阀,151—金属压实环,152—塑料垫片,153—耐油滤纸,154—中心孔,2—外筒体,3—外筒体后盖,4—中心螺杆,41—磁能芯体,42—透磁芯体管,421—凹槽,43—芯体保护套管,44—截污腔,45—磁化腔,46—内部进油口,47—内部出油口,48—螺母,5—芯盖连接体,51—燃油内通道,6—芯体后盖,7—截污铁网,8—磁力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一种多功能燃油磁化器,如图1所示,包括端盖1,外筒体2,外筒体后盖3和磁化装置,所述外筒体2为一圆筒体,端盖1和外筒体后盖3分别装配于外筒体2上、下端,磁化装置设于外筒体2内,所述端盖1上设与油泵出口连接的外部进油口11和与发动机喷油嘴连接的外部出油口12,所述磁化装置上端通过芯盖连接体5与端盖1连接,下端由一芯体后盖6压紧于外筒体2内,所述芯盖连接体5内设燃油内通道51,燃油内通道51与端盖1之外部出油口12连通,所述磁化装置包括由内向外依次套接的中心螺杆4,磁能芯体41,透磁芯体管42和芯体保护套管43,中心螺杆4上端螺纹连接芯盖连接体5,透磁芯体管42和芯体保护套管43下端均由芯体后盖6将其与芯盖连接体5相对压紧配合,芯体保护套管43与外筒体2之间的空腔构成截污腔44,截污腔44与外部进油口11连通,如图2所示,所述透磁芯体管42与芯体保护套管43紧配合且均可透磁,透磁芯体管42外表面开设上下迂回反复的凹槽421(参见图3),使得透磁芯体管42与芯体保护套管43之间形成一磁化腔45,芯体保护套管43上开设内部进油口46,透磁芯体管42上开设内部出油口47,所述内部进油口46连通截污腔44与磁化腔45,内部出油口47连通磁化腔45与燃油内通道51,所述外筒体2由钢质材料制成。

所述磁能芯体41有2组,每组结构相同,包括两个以snns形式排列的永磁环体,每组磁能芯体41均通过旋于中心螺杆4上的螺母48加以压紧及间隔,所压出的磁力线8可以少障碍甚至无障碍穿透透磁芯体管与芯体保护套管,到达磁化腔与截污腔,给燃油提供一个良好的磁化环境。

所述截污腔44内、芯体保护套管43外套设一截污铁网7。

所述端盖1上设与油箱连通的排气口13,端盖1内、燃油内通道51上部设3个排气管道14和3个排气阀15,排气管道14下端连通燃油内通道51,上端连通排气口13,排气阀15置于排气管道14内,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压紧的一层金属压实环151、两层塑料垫片152、一层耐油滤纸153和两层塑料垫片152,金属压实环通过合理公差紧配合敲入排气管道内,以固定塑料垫片和耐油滤纸,在经过压实固定后,通过中心孔用专用钻孔机在其中部开设中心孔154(参见图4)。

所述透磁芯体管42与芯体保护套管43均由透磁材料制成,例如铜、铝、塑料、不锈钢材料等。

当磁化器工作时,燃油的流向如图1的箭头所示,即从外部进油口11进入,经过截污腔44,燃油中的可磁油污物会粘结滞留于截污铁网上,之后燃油从内部进油口46进入磁化腔,油路如图3的箭头所示,在磁化腔45内上下来回流动并反复被磁力线“切割”,直到从内部出油口47流出,经燃油内通道51后从外部出油口12排出。

实施例二

一种多功能燃油磁化器,其结构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所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磁能芯体有1组、3组或若干组,排气管道和排气阀有2个或4个。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本发明的结构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列举的形式,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