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气增压的风冷单缸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21129发布日期:2019-08-13 20:39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进气增压的风冷单缸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单缸机的结构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进气增压的风冷单缸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风冷单缸机采用风冷的方式对整机进行散热,在风冷单缸机工作时,曲轴旋转带动飞轮运转,飞轮上设有用来冷却的导风叶片,导风叶片在快速的旋转时会带动风冷单缸机的导风外罩内的空气一同旋转,此处空气在飞轮高速的旋转作用下,飞轮的导风叶片的外围空气处于高压状态,此时的空气可以依照整机的冷却风道内的导向片的方向流动,实现对整机气缸盖和机体进行冷却。

风冷单缸机的燃烧室内的空气则通过进气管接入外界空气,冷却用空气与燃烧用空气相互独立,不相互影响。而风冷单缸机的现有气缸盖的进气道结构空间尺寸有限,很难通过增加气缸盖的进气道的尺寸来实现增加进气涡流比和改善流量系数,从而导致无法进一步改善整机经济性能、动力性能和排放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进气增压的风冷单缸机,整机经济性能、动力性能和排放性能更佳且燃油油耗降低、整机的功率更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进气增压的风冷单缸机,包括:与外界空气连通的散热腔体;设置于散热腔体内的飞轮结构,所述飞轮结构与曲轴的端部连接,所述飞轮结构在曲轴的带动下转动,使得散热腔体内处于飞轮结构外围处的外围空气处于高压状态;进气管,所述进气管将外界空气与气缸盖内的进气道连通,所述进气管上设有增压进气孔,所述散热腔体通过所述增压进气孔与进气管连通,所述外围空气通过所述增压进气孔喷射进入所述进气管。

上述结构中,通过在进气管上开设增压进气孔,将位于飞轮结构外围的高压外围空气导入进气管内,增加了进气管内单位时间内的空气量,即增加了空气的流量系数,且由于外围空气为高压空气,所以当外围空气通过增压进气孔进入进气管内时,由于增压进气孔处的两侧存在压力差,外围空气会在增压进气孔处形成喷射,从而改善涡流比。这样的做法使得燃烧室内的空气与燃油的混合更加充分,降低了整机的燃油油耗,改善了整机的经济性指标和动力性能,同时对整机的排气污染物降低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优选地,所述增压进气孔处设有细滤芯,所述细滤芯覆盖住整个所述增压进气孔。

设置在增压进气孔处的细滤芯用于过滤掉进入进气管内空气的杂质,避免杂质沿着进气管进入燃烧室内导致卡住喷油器、火花塞、活塞环或者活塞,最终导致风冷单缸机效率下降或者失效。

优选地,所述进气管通过空滤与外界空气连通。

通过设置空滤对即将进入进气管内的外界空气进行过滤,避免外界空气内的杂质进入燃烧室内引起风冷单缸机效率下降或者失效。

优选地,所述飞轮结构包括飞轮与设置在飞轮上的导风叶片,所述飞轮固定套设在所述曲轴的端部。

优选地,所述进气增压的风冷单缸机还包括:燃烧室,所述燃烧室通过气缸盖的进气道与进气管连通。

优选地,所述增压进气孔为若干个。

优选地,增压进气孔为1-3个。

优选地,相邻所述的增压进气孔之间的间隔相等。

散热腔体内的高压空气分别通过多个增压进气孔喷射进入进气管中,并由于增压进气孔之间的间距相同,有利于形成多个叠加的涡流,所以使得散热腔体内的高压空气与进气管内的气体混合更加均匀。

优选地,所述增压进气孔设置在进气管与散热腔体接触的部分;所述增压进气孔设置在进气管与散热腔体接触的部分上的1/5-4/5管段范围内。

增压进气孔设置在进气管与散热腔体接触的部分上的1/5~4/5管段范围内较好,且能够充分改善进气管内的涡流比,若超过该范围,不利于进气管内的气体的增压及在增压进气孔处的两路气体混合。

优选地,所述增压进气孔的孔径为5-15mm。

将增压进气孔的孔径限制在上述范围内能够有效地保障进气增压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进气增压的风冷单缸机,能够带来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进气增压的风冷单缸机利用散热腔体内的飞轮结构外围的高压空气,将该处高压空气通过增设的增压进气孔喷射进入进气管内,使得进气管内的空气量增加,增加流量系数且改善了涡流比,从而整机经济性能、动力性能和排放性能更佳且燃油油耗降低、增加整机的功率。

附图说明

下面将以明确易懂的方式,结合附图说明优选实施方式,对进气增压的风冷单缸机的上述特性、技术特征、优点及其实现方式予以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进气增压的风冷单缸机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进气管,1a-进气管与散热腔体接触的部分,2-空滤,3-增压进气孔,4-曲轴,5-飞轮,6-导风叶片,7-导风外罩,8-高压区域,9-气缸盖,10-进气道,11-燃烧室,12-活塞,13-散热腔体,14-起动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的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进气增压的风冷单缸机的具体实施方式,其包括:与外界空气连通的散热腔体13、设置于散热腔体13内的飞轮结构、进气管1以及燃烧室11。

其中,散热腔体13由导风外罩7与曲轴箱的外壁围成,燃烧室11由活塞12与喷油器或火花塞围成。飞轮结构与曲轴4的端部连接,飞轮结构在曲轴4的带动下转动,使得散热腔体13内处于飞轮结构外围的外围空气处于高压状态。具体的,飞轮结构包括飞轮5与设置在飞轮5上的导风叶片6,飞轮5固定套设在曲轴4的端部,在风冷单缸机在工作时,曲轴4转动,曲轴4会带动飞轮5转动,从而飞轮5处的空气沿着导风叶片6的方向被甩至飞轮结构的外围从而在外围处形成高压,增压进气孔3处存在空气压力高的高压区域8,如图1中所示。

进气管1将外界空气与气缸盖9内的进气道10连通,气缸盖9设置在曲轴4箱的上方,进气管1通过气缸盖9的进气道10与燃烧室11连通,进气管1上设有一个增压进气孔3,具体的,增压进气孔3设置在进气管1与散热腔体13接触的部分,散热腔体13通过增压进气孔3与进气管1连通,外围空气通过增压进气孔3喷射进入进气管1内,增压进气孔3的孔径为15mm,有效保障增压进气孔3处的进气增压效果。

散热腔体13与进气管1处的空气流动状况如下:

进入风冷单缸机内的空气一共分为两路,第一路为外界空气通过发动机的起动装置14上的孔进入散热腔体13内,在飞轮5转动下冷却并被甩到飞轮5的外围处,最终在飞轮5的外围处形成高压空气,高压空气经过增压进气孔3时喷射进入进气管1中,第二路为外界空气直接进入进气管1中,然后在增压进气孔3处进气管1内的空气与喷射的高压空气进行混合,最后一起流经进气道10后进入燃烧室11内与燃油混合燃烧。

进气管1内的空气流动路径如图1中的箭头A所示,散热腔体13内的空气的流动路径如图1中的箭头B所示。

为了避免外界空气的杂质进入燃烧室11内导致风冷单缸机效率下降或者失效,在进气管1远离气缸盖9的一端设置空滤2,即进气管1通过空滤2与外界空气连通,并在增压进气孔3处设置细滤芯,使得细滤芯覆盖住整个增压进气孔3。前述空滤2与细滤芯均是为了对空气进行过滤。

本实施例利用了风冷单缸机中散热腔体13与进气管1结构紧凑的特点,通过开设增压进气孔3实现增加进气管1内空气量以及改善涡流比的目的,在不增加整机成本的情况下实现进气管1内流量系数以及改善涡流比的效果,在后期市场竞争中具有较大优势。

【实施例2】

如图1所示,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结构基本相同,实施例2的增压进气孔3为3个,增压进气孔3设置在进气管与散热腔体接触的部分1a上的1/5~4/5管段范围内且相邻两个增压进气孔3的圆心之间的间隔相等,相邻的增压进气孔3的间距相等能够保证散热腔体13内进入进气管1内的气体与进气管1内的气体混合更加均匀,3个增压进气孔3分别设置在与散热腔体13接触的进气管1上的1/5、1/2、4/5处,且每个增压进气孔3的孔径为5mm,3个5mm孔径的增压进气孔3同样能够有效地保障进气增压效果。

在其他具体实施例中,增压进气孔3的数量也可以是2个、4个或者更多,且增压进气孔3的孔径为5mm~15mm之间,比如6mm、8mm、10mm、11mm等等,此处不再赘述。

增压进气孔3设置在进气管1与散热腔体13接触的部分1a上的1/5~4/5管段范围内较好,不影响系统结构的稳定性,且能够充分改善进气管1内的涡流比,若超过该范围,不利于进气管1内的气体的增压及在增压进气孔3处的两路气体混合。

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均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