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摆动压杆拉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88254发布日期:2020-10-28 12:57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摆动压杆拉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用来驱动机器运转的动力部件,更确切更具体地讲是借助该装置与人力或动力配套后促使机器的工作部件运转而做功。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机器在运转中须由动力带动,其动力有电动机、内燃机及大自然中的水力、风力和太阳能与核能等,其带动方式不外乎为直接与间接(与变速机配套)两种,依据现有技术水平,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也不管是增速还是减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磨擦阻力,由此必须以消耗相应的能源作为代价,比如用一个千瓦电能抽水储能,放水发电最多只能产生0.75千瓦电能,即损失了四分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克服上述不足,旨在提供一种投资少,节能多,既可以用来发电、也可以用来拉动各种机器运转和驱动交通工具行驶的动力装置,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a、在下或在后的滚压架由在上的中心竖式主轴和竖轴下端的压力盘、加上滚轮及由下拉绳吊悬的受压框架为主要部件所组成:中心竖式主轴中间是用于接受动力驱动的传动轮,传动轮的上下是用于定位的轴承与轴承座,或用位于其四周的靠轮取代轴承与轴承座,由各根下拉绳其下端分别吊悬的若干个成双成对的受压框架为环形排列,受压框架其底板上平面安装有供滚轮滚移的环形轨道,受压框架的数量是滚轮个数的两倍,各滚轮在周线上为等距离排列,毎个滚轮中心有套装在水平式轴外端的轴承,各根水平式轴的内端与中心套筒外缘连为一体,环形滚移中的滚轮以间隙交替式轮流压在各个受压框架上对其施加压力。为防止受压框架在负重时因滚轮的重力而发生摆动,而在其外边背面的上下和左右安装靠轮将静止的立式轨道夹住,或者在受压框架背面和静止的机体上彼此以竖式凸条和竖式凹槽相互嵌合,可获得同样的效果,受压框架在受压(负重)中可顺立式轨道下降但并不明显下移(或为眼睛很难分辨出的微量下移,下同),每个受压框架的负重时间和空载时间两相等,负重和空载所占时间长短取决于滚轮的滚移走速与受压框架所占宽度,负重时形成将下拉绳往下拉紧的趋势,即负重为拉紧、空载为放松,拉紧为做功、放松为复位。为减少促使滚轮在滚移中所配套的动力,在竖式主轴下端套装一个平式压力盘压在至少两个滚轮上,即压力盘的下平面接近外缘周线与下边各个滚轮的上止点相贴,压力盘与滚轮相贴位的周线彼此以牙齿啮合以防打滑,为减轻在运转中对牙齿的磨损,相互啮合的其中一半牙齿由轴承加外套所取代,或在滚轮外围包上橡皮或粘布。由动力带动的竖式主轴和压力盘在旋转中促使各滚轮顺环形轨道来回滚移。为减轻压力盘及有关零配件其重量并加大其压力,而在压力盘上位其中心竖式主轴的上端顶头加装一个重力盘,并在重力盘上平面与相对上位的静止机体之间彼此安放一动一静相互排斥的磁铁,重力盘为动、机体为静彼此相隔很小的间隙。或者竖式主轴往下伸出一定长度,所伸出段为方形体并其断面小于上边的圆形体,方形体插入下边套筒内为相应方形空间中,使得竖式主轴及重力盘的重量全落在下边的水平式轴和滚轮上,由于套筒外缘与各滚轮中心水平式轴连为一体,运转中竖式主轴为主动、套筒和水平式轴与滚轮为从动彼此为同步运转,由此省去压力盘。当仅须对应两个受压框架时,滚轮在直线来回滚移过程中轮流压在前后各一个受压框架上。

在上或在前的拉力架至少两个,每个由推杆(含杠杆式推杆,液压式推杆,长短轴组合式推杆及链条式推杆,任选其一),夹轨,压力架,压杆和受压滑轮或转轮加推压杆及上、下拉绳为主要配件组合而成。每组至少有两个拉力架彼此轮流前推和回位。由于各种拉力架的区别主要在于所配套推杆类型的不同,下文拉力架的种类以推杆名称命名。

杠杆式推杆拉力架:以中间走轮为界分前后两端的杠杆式推杆(简称推杆),其后端顶头左右有靠轮与上前、下后成倒斜坡的竖式轨道相贴,或者与上宽下窄并可上下移位的倒锥形推板侧面相贴,走轮前边某处系挂有上拉绳,与下边后低前高的轨道相贴的左右走轮前边是左右受压滑轮、分别与上位的压杆动力臂相贴,靠轮、走轮、受压滑轮与压杆都为左右双个,双个所起的作用是使致在前后移位中更平稳。每次做功前的推杆为后低前高的倾斜状,做功完毕为水平状,推杆上位的压杆以支点即旋转点为界分前后两端,两端可上下摆动但并不明显摆动,即为眼睛很难觉察出的微妙摆动,一端用于系挂下拉绳称为动力臂、一端用于做功后的平衡称为阻力臂,由于拉绳是可以借助于单个或多个变向滑轮转弯,其拉力架的安装依据工艺要求可以是顺装或倒装,顺装时受压滑轮位于动力臂的下边,倒装时受压滑轮位于阻力臂的上边(压杆在下),压杆与受压滑轮二者为紧贴。以顺装为例:压杆动力臂的端头系挂有下拉绳,下拉绳的下端顶头吊悬有受压框架,受压框架空载时其挂有下拉绳一端的压杆与受压框架的合重略重于相对另一端,其作用是防止压杆与下边的受压滑轮脱开,受压中的受压滑轮在移位中促使杠杆式推杆由倾斜变水平带连上拉绳往前推移以实现做功,不受压时往后回退为复位。同一组合中的若干个拉力架中的各根上拉绳与同一根传动轴上的各个在旋转周线上为等距离排列的偏心轮或偏心套或曲轴的偏心位牵连,在传动轴每运转一周中,前半周由其中某上拉绳为主动促使其运转、后半周由其他某上拉绳拉动传动轴为主动将压力架连及推杆拉回复位,同一传动轴上含有偏心轮或偏心套或曲轴的偏心位可以是其中之一、之二或全部,或者由来回移动的工件取代传动轴,或者选用内燃机中用于连接曲轴与活塞的连杆用于取代上拉绳(下文同,即各种拉力架中的下拉绳的另一头都吊悬有受压框架及上拉绳牵连方式、凡未另加说明的都一样)。

为实现在推杆结构和尺寸不变的条件下增大其推移尺寸,而在其后边吊挂上宽下窄的倒锥形推板,推板其前边与推杆后端靠轮相贴,后边与挡轮相贴,并由同一根拉线将倒锥形推板下端顶头与推杆后端顶头牵连,依据倒锥形推板的升降尺寸其拉线中段套绕在下边的变向滑轮上。或在推杆后端以横向即与推杆呈丁字形安装含有多个的动滑轮的动滑轮支架(随推杆尾端升降),与下边含有多个定滑轮的定滑轮支架(静止),由同一根拉线将在上的各个动滑轮和在下的各个定滑轮来回套绕,拉线一头系挂在倒锥形推板下端,另一头系挂在动滑轮支架或定滑轮支架上,组成一个增速装置,由此实现推杆在做功过程中其后端上升尺寸远少于倒锥形推板下降尺寸多。只要在倒锥形推板上端系挂回位拉线并借助变向滑轮改变方向与同一组的另一个拉力架中的倒锥形推板上端牵连,在同一时间一个上升、一个下降轮流进行。

其做功原理为:由动力带动的滾轮在滚移中对下边被下拉绳吊悬的受压框架做间隙交替式施压,促使负重中的受压框架将下拉绳拉紧,由于下拉绳的上(前)端顶头系挂在拉力架中其压杆动力臂的顶头,从而对推杆中段其走轮前边的受压滑轮施加压力,促使原为后低前高的推杆以走轮为界后升前降直至水平,在由斜变平的过程中其受压滑轮顺压杆下边向前推移,只须依据推杆上的受压滑轮其滚移走程和下降尺寸、将与走轮下边相贴的平式轨道安装成后低前高、用于抵消其下降使得受压滑轮为水平移位,由此实现压杆在无须摆动中施压,由于受压滑轮距走轮很近而下降尺寸很少,加上倒锥形推板的存在其推移尺寸加大、使夹轨坡度减小,其推杆倾斜度越小、平式轨道坡度相应越小。只要适当加长压杆并将下拉绳上端顶头相应外移,使下拉绳上端系挂在压杆上的系挂点距施压点(与受压滑轮相贴处)由近变远而提高省力杠杆之力,即压力被放大,以此实现压力是下拉绳拉力的多倍,即受压滑轮所接受的压力减去回位所形成的阻力=上拉绳的拉力=动力;加上促使滚轮滚移所需要的动力远小于滚轮的压力而实现节能多少可人为决定。为达到推杆在推移中的压力均衡,而安装一顺一倒两根压杆与下边同一推杆上的左右两个受压滑轮相贴,即在同一时间其中一个受压滑轮距压杆支点由远到近,另一个受压滑轮距压杆支点由近到远(下同)。

液压式推杆拉力架:将其安装成内角朝向前的角尺状(含直角、锐角、钝角和平角),上为竖式下为平式,上大下小和上短下长,上外为静止的大缸套、内为可上下升降的活塞,下外为静止的小缸套内是可前后移位的推杆(这里将实为活塞改为推杆之用),推杆后端顶头与活塞下端顶头之间的缸套内是液压油,推杆前端顶头有靠轮与垂直的拉杆背面相贴,活塞上端顶头露出在缸套之外、并安装有靠轮用于接受安装在拉杆背面为后低前高呈斜边其压力架的压力,上拉绳系挂在压力架的后端,竖式拉杆上端顶头有受压滑轮与压杆动力臂相贴。

其做功原理为:在下拉绳的拉力下促使压杆动力臂略微往下一点点对受压滑轮和活塞施加压力,在活塞往下过程中将液压油往下并往前挤推,由此促使位于下边缸套内的推杆往前推移,从而使得拉杆连及安装在拉杆上端顶头的受压滑轮与压力架同步前移,前移中的压力架其下边斜坡将活塞往下压促使推杆往前推移,二者相辅相成,只要将推杆和压杆安装成后低前高,其压杆在施压过程中既存在往下的压力又存在往前的推力,其做功原理不变。

平式长短轴组合式推杆拉力架:收拢时的长短轴组合式推杆由在上的若干根短轴和位于中间夹轨内的若干根长轴及在下的若干根短轴与短轴上的轴承加外套、加上连接长轴两端和轴承加外套的连板等部件组合而成,当节距(上下相邻两短轴的中心距或伸展到位时的相邻两长轴中心距)短到一定尺寸时可去掉连板即外套外缘与长轴两端连为一体,毎一根中长轴与左右两上短轴及左右两下短轴分前后为间接式排列(后起):中长轴——上左右两短轴——中长轴——下左右两短轴......,一左一右和一前一后的上下各两短轴分别与同一根中长轴的两端左右以斜线相对;伸展过程中上短轴下降、下短轴上升直至与中长轴都处在同一直线上,该过程整个推杆各节由斜变平和由短变长(指在前后水平线上所占尺寸,下同)向前推移,其中每一根中长轴中间段相隔一定距离分別套装有各一个走轮被上下夹轨夹住,除位于最后一根中长轴外其余各根可前后移位,依据上短轴的下降尺寸和推杆的推移走程即推杆最前边的移位尺寸,将夹轨安装成略前高后低的斜坡用于抵消上短轴的下降尺寸,上下两短轴与中长轴的距离(节距)既可以是两相等,也可以是相差,减少上短轴与中长轴的距离可相应减少下降尺寸,由于在收拢时的斜度和节距不变的条件下其上短轴下降尺寸是一个不变数,而推杆节数可任意无限地增加,由此夹轨的坡度可少至0.1°以下即接近水平。毎根上短轴和下短轴上各套装有至少两个轴承加外套,外套所起的作用是保护在内的轴承少受灰尘侵蚀和便于焊接连板,毎个轴承加外套其外套只与单根连板牵连以便于转动。左右两侧上短轴上分别套装有滑轮,上边的压力架分左右压在滑轮上,压力架的前边顶头左右有叉口将下边排在最前边的左右各一根上短轴上的滑轮扣住,压力架上边的中间段安装有受压滑轮与上边的压杆动力臂相贴。同一组中的若干个拉力架中的各压力架后端系挂有上拉绳,牵连方式不变。

为了在长短轴组合式推杆原尺寸和结构不变的条件下增加其推移尺寸,而在后边一根中长轴上的中段左右加装滑轮,滑轮外缘环形槽沟与后边的上宽下窄其倒锥形推板相贴,若干排(每排左右两个)倒锥形推板分前后内外为平式排列,每排倒锥形推板上端顶头前后安装有走轮由上下平式轨道将走轮外缘环形槽沟松松地夹住,平式轨道支架两侧上下有靠轮分别与立式轨道相贴,平式轨道支架上边系挂有回位拉线,回位拉线借助变向滑轮改变方向与同组的另一个拉力架中的平式轨道支架上边牵连。每前后相邻两排倒锥形推板之间安放有滑轮架,即每个倒锥形推板前后两侧边某处与滑轮架上的滑轮外缘周线上的环形槽沟相贴,其中一个倒锥形推板其下端往下延伸、其下端顶头安装有滑轮位于左右两板块之间,滑轮缘周上边与可前后移位其下边为前低后高为平式安装的三角(邻边在上,对边在前,斜边在下)锥形压板相贴,平式安装的锥形压板后端与上边压力架的后边由同一根拉线借助变向滑轮改变方向将彼此牵连,锥形压板上边前后分别有走轮呈吊挂状即被上边一上一下两平式轨道夹住但不夹紧,即走轮可在上下轨道之间前后移位。其他并无改变。

其做功原理与做功过程为:下拉绳负重时所形成的重力将压杆动力臂往下拉对受压滑轮施压,促使压力架对下边的左右上短轴施加压力,由此促使长短轴组合式推杆上的左右上短轴下降和左右下短轴上升二者同时进行,直至与中间的中长轴处于同一条直线上为止,整个过程各节由斜变平和由短变长向前推移。由于夹轨为后低前高并非水平,从而将上短轴下降尺寸完全抵消或抵消有余,完全抵消即上短轴的下降尺寸与位于最前边的一根中长轴上的走轮顺夹轨前移的上升尺寸两相等(下降和上升同时进行)、压杆为水平状;抵消有余、压杆为后低前高(以推移走向分前后)既存在往下的压力、又形成往前的推力(压力减小、推力增大),由此实现压杆在对受压滑轮施加压力过程中无须摆动,只是压紧。

压力架在随同推杆的前移中由于尾端拉线和变向滑轮的存在将下边的平式锥形压板往后拉,又由于平式锥形压板的下边为前低后高的斜坡(上下侧面前宽后窄和上平下斜),在后移中将倒锥形推板连及夹住各倒锥形推板上边走轮可升降的上下平式轨道支架往下压使其下降,各倒倒锥形推板在往下并往前过程中彼此拉开距离将长短轴组合式推杆往前挤推,从而增加了推杆的向前移位尺寸,二者相辅相成,即推杆与压力架在前移中促使各倒锥形推板下降,各倒锥形推板在下降中促使推杆和压力架其前移尺寸增大。只要准确计算出前移尺寸决定平式锥形压板的长度和下边锥度即可。

弧式长短轴组合式推杆拉力架:为消除受压滑轮顺压杆下边前后移位所形成的磨擦阻力和达到压力点距支点更近,而将夹轨和长短轴组合式推杆(简称推杆)与压力架安装成两头高、中间低的弧线形,并在压杆上与支点近距离的动力臂下边安装原位转动的转轮用于取代受压滑轮,以转轮中心做为压力点,以推杆的推移走程的起始点至终止点、距压力点由远到近,远近之差等于上短轴的下降尺寸,由下端略向前偏斜的推压杆将转轮与下边的压力架连为一体。压杆的压力来自下拉绳负重时的拉力,转轮受压时在转动中既存在对下边的推压杆和压力架连及推杆的压力,又存在对其往前并往上的推力,转轮向前转动和推压杆下端向前并向上摆动其动力来源于下边推杆的推力,推杆的推力来自压杆及推压杆的压力,二者相辅相成、彼此互相依赖。依据推杆的推移尺寸做为夹轨的弧度和所占角度,即精准计算出在一定角度内夹轨前后与转轮中心的距离,促使推杆中的上短轴下降、下短轴上升,直至与中长轴处在同一条弧形线上,由此往前推移而实现做功,在上短轴下降的同时、位于前边的中长轴顺夹轨上升,一降一升彼此被抵消,由此实现压杆在无摆动中施加压力。

链条式推杆拉力架:选用双排式链条取代长短轴组合式推杆、将其安放在后低前高的轨道上,收拢时的各节链条上的套筒上下各半或彼此仅差一个,双根回位拉线位于左右双排上下各半套筒之间为一直线;链条伸长后被上边套筒往下压成曲线,其他即上下拉绳和压力架及压杆等并无改变。

b.压力架上边左右为一后高前低的斜坡轨道,左右两斜坡轨道后边是固定式定位挡杆,前边是上端顶头为后高前低斜轨道的升降式定位挡杆,前后两挡杆之间安放有可滚移的移动式配重用于取代压杆,移动式配重由水平横轴(左右方向为横)和横轴两头各一个内走轮及各一个外走轮、加上中间的配重组合而成,由左右各一个内走轮与压力架上边斜坡轨道相贴,升降式定位挡杆其中段外缘套装有弹簧被本挡杆上边的挡片和压力架上边的挡片夹住,其下端顶头左右两板块之间安装有套装在中心平轴上的滑轮,其滑轮前边依据推杆推移走程相隔一定尺寸安装有前低后高的斜坡。推移走程的左右外边分别安装有回位轨道用于小托车的前后滑移,小托车上边左右与压力架上边的斜坡和挡杆及弹簧其结构一致,所不同的是彼此为反向安装,小托车上的左右斜坡轨道与上边的横轴两头各一个外走轮相对,小托车前边系挂有回位拉线,其回位拉线的另一头借助变向滑轮改变方向与同组相邻的另一个拉力架中的小托车前边牵连,或者在回位拉线另一头吊悬配重用于回位,小托车后边有拉线与同组合中相邻一个拉力架中的压力架牵连。同一组中的若干个拉力架中的压力架后端系挂有上拉绳、借助变向滑轮改变方向分别与同一根传动轴上的各个在旋转周线上为等距离排列的偏心轮或偏心套或曲轴的偏心位牵连。

其做功原理为:在移动式配重其重力的作用下将压力架与下边收拢的长短轴组合式推杆上的上短轴往下压,促使上短轴下降、下短轴上升直至与中长轴都处在同一直线上,该过程整个推杆各节由斜变平和由短变长向前推移,在推移过程中即将到位时其压力架上的升降式定位挡杆其下端顶头的滑轮进入前边其前低后高的斜坡并顺斜坡下降,此时的弹簧被压缩,升降式定位挡杆其上端在下降中让位于移动式配重通过,即横轴上的左右内走轮顺斜坡轨道和升降式挡杆上端顶头的斜坡坡轨道往下并往前滚移,在滚移中由外走轮将小托车上的升降式挡杆往下压而超越,超越后进入小托车上边斜坡轨道内,被超越的升降式挡杆在原被压缩弹簧其伸展力作用下上升将移动式配重挡住。由于移动式配重的滚出、其压力架与长短轴组合式推杆其负重被消除、在上拉绳的往后拉力作用下立即顺夹轨后退复位,以回位轨道为前高后低为例,当小托车因移动式配重的滚入而负重时,立即自动顺回位轨道向后并向下滑移,到时移动式配重以同样的方式重新滚入压力架上边斜坡轨道内,完成一次做功循环。当回位轨道为水平状时,由同组的另一个拉力架在前移中将负重的小托车往后拉到位,小托车其负重消除后、在前边的回位拉线其拉力作用下向前复位。由于回位轨道由后低前高改为水平或后高前低其阻力加大,同时使得其夹轨坡度因回位轨道其坡度的改变而变为更小或由上坡变为水平或下坡而阻力减少,一加一减彼此抵消。由于移动式配重的重量是无限的,而压力架与推杆及小托车回位所需拉力是有限的,移动式配重的重力减去回位所需拉力、等于纯动力。

为减轻小托车在前后滑移中的阻力,由磁浮轨道取代小托车的走轮和与走轮相贴的轨道,当回位轨道为前高后低时,只要存在微量高低差便可自动向下并向后滑移。

c.同一根平式主轴(简称主轴)长度上安装有至少两个在旋转周线上为等距离排列的失衡转轮,每单个失衡转轮由前后(上下)各一个拉力架和中间一个重力架所组成,运转中位于主轴上位的拉力架由在上的无阻力臂压杆和位于中间的压力架及在下的长短轴组合式推杆与夹轨组合而成,以顺时针旋转为例,当前一个拉力架处于水平状时,与压力架连为一体的平杆其右边顶头安装有走轮,运转中的走轮位于下止点的下边至水平线的左边安装有供走轮回位的上下两段二合一弧线形轨道,其中下段下起距旋转中心由远到近用于走轮回位,上段用于阻止走轮外移,双个拉力架中的各一个压力架尾端有拉线借助变向滑轮改变方向分别与中间的同一个重力架其上下两头牵连,在拉升重力架过程中下一根拉线放松在前,上一根拉线拉紧在后,运转中被拉升到位的重力架由上升中途的垂直状至上头偏右至水平状,以旋转中心为界上长下短和上重下轻至右长左短和右重左轻使转轮失去平衡而旋转,由于双个拉力架分前后对称式排列,运转中的拉力架从上止点往右至水平占角度90°,在只有动力臂、没有阻力臂其压杆的压力下促使长短轴组合式推杆上短轴下降和下短轴上升向右推移,推移中形成的拉力由小到大,并因距旋转中心由近到远而形成左右重量差,从右边水平线往下至下止点占角度90°其拉力由大到小至无,从下止点往左并往上经水平线至上止点即占角度180°无拉力,其原由是当只有压杆和压力架位于推杆上边时才能形成压力。

为实现重力架在旋转中上升移位不发生偏斜与摆动,将其做成中间为空用于容纳主轴,并在主轴的左右两侧上下分别安装外缘带有环形槽沟的靠轮与重力架空间两侧轨道相贴,上升移位中的重力架其空间两侧轨道顺靠轮环形槽沟往上滑移。

重力架的左右两侧外边分别留有缺口,与重力架两侧外边相对不升降只随主轴旋转的框架上、依据重力架的上升高度分别安装有上下各一个由伸缩轴和安装在伸缩轴内端顶头的挡轮及中段被一静一动挡片夹住的弹簧和外端顶头的退位轮所组成的各一个伸缩式定位挡,运转中两侧的左上右下各一个定位挡其内端顶头的挡轮依据重力架在升降中所处位置不同或是位于缺口内、或是退出缺口与重力架外边相贴,以顺时针旋转为例,当运转中的重力架位于下边接近垂直状起始上升还未上升时,位于右边的一个定位挡其外端顶头的退位轮初始进入安装在静止机架上的退位轨道,由于静止的退位轨道为上内下外的斜坡,其退位轮在超越斜坡过程中连及伸缩轴和内边的挡轮往外移位退出缺口,此时弹簧被压缩变短,由于挡轮的退出其重力架不再被卡挡、在上边拉线的拉力下立即上升,上升过程中左右各一个定位挡其内边的挡轮与重力架两侧外边相贴,从而让位于重力架在上升中通过,当重力架上升到位时其上端已超越垂直线并偏右,此时重力架左边的缺口正好与挡轮相对,在被压缩弹簧其伸展力的作用下促使挡轮立即往内插进缺口中将重力架卡住,尔后继续运转半周即180°,该过程重力架两头上变下和下变上,又到了上升的位置,再重复前半周的做功过程而不断运转。

为达到运转中的重力架在上升中途呈垂直状时以主轴中心为界上下等长,而在转轮下边相应位置安装一个静止挡轮,并在重力架上下两头加装挡杆,即如果挡杆到时上升未到位便被挡轮挡住暂停旋转等待上升,否则就不会被挡住即挡轮不起作用。

或者重力架其左右两侧外边分别为半边圆缺口,与两侧外边相邻不升降的框架上设置有左上右下各一个容纳球体的斜形球体盒,运转中的重力架处于垂直状时其斜形球体盒两侧为往下的斜坡,每侧的各一个球体或是从半边圆缺口中滚出进入球体盒中,或是位于球体盒与半边圆缺口二者之间将重力架卡住,以此取代伸缩式定位挡,其做功原理不变。

只须加大压杆与压力架的压力和重力架的重量及推杆的推移尺寸,便可增加相应的动力,因为加大压杆及有关配件的重量不会影响转轮的平衡。

d.直杆与横轴的正中连为一体组成一个平角形的摆杆或称丁字形摆杆(不排除十字形),横轴的两端位于轴承座中的轴承内,其横轴断面中心做为摆杆支点,横轴上套装有略偏离摆杆支点后的偏心套,悬空状的摆杆后边尾端安装有伸缩杆,每组成双成对的摆杆至少两根以横轴为一字形左右水平排列,多组以上下或前后排列,以上下排列为例:各根摆杆分别配套一个拉力架,同一个拉力架中的下拉绳上端顶头系挂在压杆动力臂顶头、另一端借助变向滑轮改变方向与摆杆横轴上的偏心套拉连为近系挂点(略偏离摆杆支点后),上拉绳的下端顶头系挂在压力架尾端,中段借助变向滑轮改变方向其上端与上一根摆杆后端拉连为远系挂点(远距离摆杆支点前),上拉绳的拉移尺寸等于远系挂点其摆杆的上下摆动走程。位于最下边一组的若干根摆杆所配套的各个拉力架其下拉绳的下端顶头悬挂有受压框架、或者与由动力驱动的偏心套牵连,位于最上边同一组合的若干个拉力架中的上拉绳借助变向滑轮改变方向分别与同一根传动轴上的各个在旋转周线上为等距离排列的偏心轮或偏心套或曲轴的偏心位牵连。以上下排列每排的拉力架数量比摆杆多一排。并用同一根环形拉绳将以上下排列的左右相邻双排各一根摆杆后端的伸缩杆尾端牵连,环形拉绳上下左右四角内边与各一个不移动的变向滑轮所支承和定位,环形拉绳所起的作用是针对上拉绳只能拉而不能推的不足、将以垂直排列的左右双排摆杆在同一时间一排由上拉绳往下拉为主动下降、一排为从动上升、二者轮流进行。左右双排摆杆在轮流上下摆动中位于上止点和下止点时伸缩杆伸出到位,位于水平状时缩进到位,从而使得其环形拉绳左右两侧在上下来回滑移中始终处在同一条垂直线上。或者去掉伸缩杆:将原位于四角的每角单个正面滑轮改为双个彼此为一个正面一个侧面借助小支架连为一体,两滑轮互不相贴为上下组合,环形拉绳在外将上下左右四个正面滑轮围绕套合,四个侧面滑轮在内并用牵杆连为一体分别与下边静止的纵向轨道相贴,双排轮流上下摆动中的摆杆为主动、促使环形拉绳和侧面滑轮在轨道上前后来回移位,其做功原理不变。

其做功与节能原理为:下拉绳负重后促使压杆对下边的推杆施加压力促其往前推移,在推移中带动上拉绳前移将摆杆往下拉,远系挂点距支点越远使得上拉绳拉移尺寸越多由此形成省力杠杆之力相应越大,由于同一摆杆的远系挂点距支点是近系挂点的多倍,依据工艺要求多至无止点,由此将力放大相应的倍数由下拉绳将压杆动力臂往下拉,下拉绳在压杆动力臂上的系挂点距支点的距离是施压点距支点的距离的多倍,同样依据工艺要求需要多少倍都行,从而将力在放大的基础上再次放大相应的倍数。将两次放大后的力传到上一个拉力架中的上拉绳上将上一根摆杆尾端往下拉,在各拉力架和各摆杆其结构与尺寸相同的条件下,由上一个拉力架和摆杆将下一个拉力架和摆杆的拉力在放大的基础上再次放大同样的倍数,多组拉力架和摆杆共同先后所放大的力为连续递增,即以单次放大为放大的倍数,两次放大为放大的平方,三次放大为放大的立方,以此类推,其计算公式为每放大一次增加同样一个数字和一个乘号。只要按其所需加大推杆的推移尺寸和摆杆的有效长度,即远系挂点与支点的距离和摆动角度及拉远压杆上的下拉绳上端顶头系挂点与施压点的距离,及拉力架和摆杆与各配件的数量,便可实现在不增加动力消耗的条件下相应增大上拉绳的拉力。

e.三根或三根以上每单根为十字形的杠杆以中间横轴左右两端顶头相对为一字形平齐排列处在同一水平上,若干根杠杆前后两端在上下摆动角度范围内的周线上为等距离排列。横轴的左右两端位于轴承座中的轴承内,横轴上安装有偏心套,以旋转点即横轴中心支点为界前(右)为动力臂、后(左)为阻力臂,分别在前后两端定位各一个负重点即上下拉绳系挂点对下边同一个物体(配重)平均分担其重量,前负重点距离支点远,后负重点距离支点近,杠杆下边的前后各配套一个拉力架,将前拉力架中的上拉绳其上端顶头系挂在杠杆前端动力臂的远负重点上,后拉力架中的下拉绳借助变向滑轮改变方向由下往上系挂在同一根杠杆的近负重点即杠杆中段横轴的偏心套上,后拉力架中的上拉绳借助变向滑轮往下与前一个拉力架中的下拉绳二合为一连接,二合为一的拉绳中段被压在动滑轮外缘的环形槽沟下边,由于前后各一根下拉绳的其中一端顶头分别系挂在前后各一个拉力架中无明显摆动的压杆其动力臂上,在无明显摆动的条件下促使上拉绳拉紧和放松,因而不管杠杆在摆动中前升后降或前降后升其下拉绳无明显移位,因此杠杆前端上升与下降对二合为一的拉绳移位并无影响,杠杆后端即阻力臂上升为拉紧、动滑轮随之上升,下降为放松、动滑轮随之下降。动滑轮与下边的配重框架连为一体,必要时在配重框架中安放配重,配重框架下位以吊悬式安装单根位于正中、或双根分别位于前后两侧的压力杆,单根对应下位的单个转轮、双根对应下位的双个转轮,压力杆上端顶头可前后转动,其下端顶头为一叉口,当杠杆后端顶头位于上止点时、动滑轮连及压力杆上升到位,其压力杆下边叉口略低于转轮旋转周线上止点并位于其外侧(两个转轮之间中心距为内),旋转中的双根转轮轴带连转轮,一个为左旋一个为右旋,彼此从外向上并向内做同步运转,或者为反过来的状况,其转轮既可以是由多根牵杆将中心转轮轴与外缘圆圈连为一体加受压辊所组成,也可以是双根与转轮轴成直角的伸出转杆加受压辊所组成,受压辊安装在相邻两转杆外端顶头之间,依据同一组杠杆的数量、同一根转轮轴的长度上与压力杆相应个数的受压辊在旋转外缘周线上以单个或双个或双个以上为一组彼此为等距离排列。为克服因施压中往下超越转轮中心过多而使得压力杆被转轮轴阻挡和在上升回位时彼此相贴而发生磨擦,依据旋转方向将前后两压力杆中段做成向外或向内的弧线状,以及在前后两压力杆的上段用同一根拉簧牵连,上升到位时拉簧为一根水平直线,由拉簧起弹簧的作用将前后两压力杆略撑开成上窄下宽的八字形,只要在上升到位的拉簧正中下边其静止的机架上安装一根横向挡杆,下降中其拉簧正中被挡杆挡住而停止下降,左右两头随压力杆继续下降,由于挡杆和拉簧的存在,使得在上升复位过程中的前后两压力杆不再与转轮轴贴近。尽管一远一近两个负重点所负重的重量相等,但由于距离支点远近不一而形成省力杠杆,只要因负重后所形成的后小前大压力差大于未负重时其杠杆前轻后重的重量差,其结果必然是使杠杆失去平衡——动力臂下降、阻力臂上升二者同时进行,只要后边阻力臂长于或重于或既长于又重于前边动力臂,当远近两负重点其负重消除后,在前轻后重或前短后长的条件下立即前升后降复位,直到被定位挡挡住为止。但并不排除两头等长和等重、采用拉簧的拉力促使杠杆前升后降复位。

由于近负重点距支点近(近至仅略偏离旋转中心一点点),使得杠杆在两端一上一下摆动中近负重点无明显升降,远近之差并无止点,从而将力放大同样的倍数,写成公式:远负重点负重重量÷(近负重点距支点尺寸÷远负重点距支点尺寸)=下拉绳拉力。只须拉大拉力架中压杆上的下拉绳系挂点与施压点的距离,以此实现其压力远大于下拉绳的拉力。

其做功原理为:运转中当受压辊与压力杆下端叉口相遇并贴合时,由于受压辊还未转至上止点,以两转轮彼此从外向上并向内做同步运转为例,由为主动的受压辊在从外往上并往内旋转中将上窄下宽呈八字形的前后两压力杆连及上位的配重框架和动滑轮往上并往内顶推,在由上窄下宽(两压力杆下端叉口距离略大于下位两转轮轴断面中心距)变为上下等宽过程中、压力杆连及上位的配重框架和动滑轮略往上升使二合为一拉绳由紧变松,从而促使同一根杠杆上一远一近两负重点失去负重,此时配重(含动滑轮、配重框架、配重及压力杆,下同)的整个重量全落在受压辊上,在后端重于或长于或既重于又长于前端的条件下使杠杆立即前升后降旋转一定角度,直至被定位挡挡住为止,与此同时二合为一的拉绳与后拉力架中其上拉绳相牵连的一端下移一定尺寸由短变长,旋转中与压力杆下端顶头叉口相贴的受压辊为主动在超越上止点后、压力杆此时由从动变主动将由主动变从动的受压辊往内并往下压推,在超越上止点之前由于受压辊为主动将压力杆往上顶推的全过程所占角度很小,依据受压辊旋转半径大小从起始与叉口相贴到上止点其受压辊的旋转角度约为1——5°为阻力,从上止点往下所占角度最大可接近180°为动力,并且上止点前的阻力因接近旋转中心垂直线其大部分重力由下位的转轮轴所承受,因此阻力很小,由于在同一根转轮轴的长度上存在至少六个(每根杠杆配套两个受压辊)或六个以上成双成对处于不同周线角度的受压辊与各根杠杆下边的压力杆相对应,即在同一时间接受压力的受压辊(形成动力)多于接受阻力的受压辊(形成阻力),或者只有接受压力的受压辊而无接受阻力的受压辊,意味着其动力远大于阻力。因上拉绳拉移尺寸有限,在受压辊因受压从上往下过程中到时压力杆被上位放长的上拉绳拉紧而停止下降,使叉口与旋转中的受压辊脱开,此时配重的重力一分为二全落到杠杆远近各一个负重点上,由于两负重点距支点为前远后近,远近相差悬殊,从而促使杠杆以支点为界在同一时间前端下降后端上升,尽管前端负重点距支点远而下降尺寸多,但由于有前拉力架的存在,使得被动滑轮压住二合为一的拉绳与前拉力架相牵连的一端无明显下降,只是拉紧,在拉紧中促使压杆对下边的推杆施压使其前推,在往前并往上推移中带动上拉绳前移而将杠杆动力臂往下拉到位,同时系挂在同一杠杆偏心套上的下拉绳因被拉紧促使后拉力架中的压杆对转轮和推压杆施加压力,促使下边压力架和推杆前移,在前移中将系挂在压力架尾端或其下边的上拉绳往前拉、使下边二合为一的拉绳由长变短,从而促使动滑轮连及配重框架和压力杆上升复位。由于受压辊在每运转一周中与压力杆下端顶头叉口相贴往下走程不到周长的一半,压力杆上升到位在先,到位后等待受压辊的到来重复上一次做功。

仅须相应加大压杆长度用于拉大下拉绳系挂点与施压点的距离,便可达到将压力相应放大,受压点所接受的压力接近拉力架中上拉绳的拉力。杠杆下位的配重其重量越多在下降中对受压辊施加的压力相应越大,由此所形成的动力相应越大;同时在上升中对杠杆两负重点连及前拉力架中的上下两拉绳的拉力也相应增大,从而使得配重框架与压力杆上升速度更快。只要在转轮轴上套装传动轮(带轮、链轮或齿轮)用于输出动力即可。

f、将至少两个在旋转周线上为等距离排列的偏心套分别安装在脚踩式自行车其左右踩脚板同一根前轴的两端,或手摇式自行车的左右摇手同一根轴的两端,左右各一根下拉绳的两端分别将左右各一个偏心套与各一个拉力架中的压杆牵连,左右各一根上拉绳的两端分别将左右各一个拉力架中的压力架与安装在自行车后边上位同一根轴上的左右各一个彼此在旋转周线上相隔180°的偏心轮或偏心套上其偏心点上的轴承加外套牵连,并在与左右偏心轮同一根轴上套装一个大链轮,借助链条与下边后轮中心轴上的小链轮俗称飞轮套合,或为大小两齿轮啮合。或左右各一根上拉绳的两端分别将左右各一个拉力架中的压力架与左右一个为大链轮、一个为偏心轮的外平面某侧边的轴承加外套牵连,不管是脚踩式还是手摇式或由动力驱动,其做功原理不变。由于偏心套的偏心率极小而省力。

本发明其有益效果为:一是节能省力:促使滚轮滚动所需要的动力远小于对受压框架施加的压力(重量),压力等于下拉绳的拉力;由于压杆是在无须摆动中施压,只须加大压杆上的下拉绳系挂点与施压点或受压滑轮的距离便可增大相应的压力,施压点的压力减去推杆回位所需要的拉力等于上拉绳的拉力即动力;由于在拉力架中的压力架上安放的移动式配重其重量是无限的,而促使做功后的推杆与压力架回退复位所需拉力是有限的,因此只须相应加大移动式配重其重量便可获得想要的动力;同一根主轴上的多个失衡转轮每个由两个拉力架在旋转中轮流提升同一个重力架可实现自动运转,只须加大压杆的压力和重力架的重量及推杆的推移走程,便可增大相应的动力;多个拉力架与多根摆杆一对一配套形成省力杠杆之力可将力以递增式无限放大;同一杠杆两端各一个距支点一近一远的两负重点共同平均分担下边同一配重,两负重点其负重消失后其配重对转轮单侧施加压力促其自动运转,加大配重重量可相应增大压力;该装置用在自行车上、因偏心套偏心率极小和主动链轮远大于从动链轮,因而既省力又快速。二是结构简单,不像内燃发动机那样零件繁多而投资少。三是使用安全和用途广。四是当用于驱动发电机即建电厂时其场地易选择。五是几乎不消耗有限的资源。六是交通工具因无须燃料和无须充电而可长途行驶。还具备噪音小和减轻环境污染等诸多优越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滚压架其结构与做功原理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环形排列的各个受压框架立体图;

图3是环形排列的各受压框架与滚轮其组合体的腑视图;

图4是由下拉绳吊悬的单个受压框架立体图;

图5是借助由动力带动的偏心轮促使滚轮来回直线滚移其结构与做功原理俯视图;

图6是图5的左视图;

图7是与倒锥形推板配套的杠杆式推杆拉力架其结构与做功原理示意图;

图8是图7中的杠杆式推杆俯视图;

图9是液压式推杆其结构与做功原理示意图;

图10是位于平式夹轨上的长短轴组合式推杆主视图;

图11是图10的俯视图;

图12是与倒锥形推板配套的平式长短轴组合式推杆拉力架其结构与做功原理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用于隔离前后相邻两倒锥形推板的滑轮架平面图;

图14是选用链条式推杆取代平式长短轴组合式推杆其结构与做功原理示意图;

图15是选用可滚移的移动式配重取代压杆对长短轴组合式推杆和压力架施加压力其结构与做功原理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的移动式配重俯视图;

图17是选用磁浮回位轨道取代图15中的小托车下边走轮与回位轨道其横向断面的结构与做功原理示意图;

图18是安装在同一根转轴前后上下共两个长短轴组合式推杆和压力架及压杆等有关配件共同组成的拉力架成为一个失衡转轮其结构与做功原理示意图;

图19和图20是用于安放于图18中其前后两拉力架之间、运转中位于一上一下的重力架其结构与做功原理示意图;

图21是图19和图20中的伸缩式定位挡其结构与做功原理俯视图;

图22是促使运转中的伸缩式定位挡到时往外退缩让位于重力架上升的退位轨道立体图;

图23和图24是选用挡球取代伸缩式定位挡在运转中分别位于接近下止点和水平线其结构与做功原理示意图;

图25是安装在同一根水平式转轴上的两个失衡转轮其拉力架与重力架所处位置展示图;

图26是是本发明的核心关键部件即两头高、中间低为弧式长短轴组合式推杆和压力架加上压杆及有关配件组成的拉力架其结构与做功原理示意图;

图27是图26中的压杆在施加压力过程中无须摆动其做功原理展示图;

图28是安装在弧式夹轨上的长短轴组合式推杆其结构与做功原理主视图;

图29是多个图26分上下左右排列并与摆杆组合、以此实现将拉力递增式放大其结构与做功原理示意图;

图30是图27中的偏心套横断面剖视图;

图31是图28中安装在支承座上的由轴承座支承和定位的摆杆与偏心套俯视图;

图32是系挂在图28中的左右上下双排摆杆其后端伸缩杆上的环形拉线右视图;

图33是以左右排列的双个长短轴组合式推杆拉力架与上边的杠杆和下边的压力杆与转轮及有关配件所组成的动力装置、压力杆下降到位时其结构与做功原理示意图;

图34是图32中其下边的转轮其结构与做功原理主视图;

图35是以左右排列的双个长短轴组合式推杆拉力架与上边的杠杆和下边的压力杆与转轮及有关配件所组成的动力装置、压力杆上升到位时其结构与做功原理示意图;

图36是借助拉力架中的上拉绳用于拉动偏心轮运转而做功其偏心轮与有关配件其结构与做功原理示意图;

图37是借助安装在自行车左右两边各一个拉力架中的上下拉绳分别与套装在前轴左右各一个偏心套牵连与后边链轮与偏心轮某侧的轴承加外套牵连其结构与做功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各附图做更进一步的阐述。

参照图1至图8,中心竖式主轴12正中间是用于接受动力驱动的传动轮9,传动轮的上下四周是安装在机架(未示出)上用于定位的平式靠轮8。由各根下拉绳5分别吊悬的若干个成双成对的受压框架4为环形排列,受压框架其底板上平面安装有供滚轮11滚动移位的环形轨道15,受压框架的数量是滚轮个数的两倍,各滚轮在周线上为等距离排列,毎个滚轮11中心与套装在水平式轴13外端的轴承(未示出)外缘紧贴,各根水平式轴13的内端与内部中心其内为方形空间的套筒14外缘连为一体,滚移中的滚轮11以间隙交替式轮流压在各个受压框架4上。为防止受压框架在负重时因滚轮的重力而发生摆动,而在其外边背面的上下和左右安装靠轮3将静止的立式轨道2夹住,受压框架在受压中可顺立式轨道2下降但并不明显下移,每个受压框架的负重时间和空载时间两相等,负重时形成将下拉绳往下拉紧的趋势,负重为拉紧、空载为放松,拉紧为做功、放松为复位。为减少促使滚轮在滚移中所配套的动力,在至少两个滚轮的上位压上同一个压力盘10,即压力盘的下平面接近外缘周线与各滚轮11的上止点相贴,由动力带动的压力盘在旋转中促使各滚轮顺环形轨道15环绕滚移。为减轻压力盘及有关零配件其重量并加大其压力,而在压力盘上位中心竖式主轴12的上端顶头加装重力盘158,并在重力盘上平面安放随重力盘运转的动磁铁7与相对的静止机架上安放的静磁铁6彼此相互排斥。或者将竖式主轴12下端制做成方形体并插入下边套筒14内为相应方形空间中,由于套筒外缘与各滚轮中心水平式轴13连为一体,运转中竖式主轴12为主动、套筒和水平式轴与滚轮为从动为同步旋转,由此可省去压力盘。

在图5和图6中,当仅须对应两个受压框架时,由动力带动安装在由左右两个内含轴承的轴承座144支承和定位的平式转轴18上的传动轮156、连及套装在同一根平式转轴18两头的偏心轮17和套装在偏心轮一侧边其短轴上的轴承加外套19同步运转,从而驱动左右连杆16和传动轴157和套装在其中间段的滚轮11顺安装在前后受压框架(未示出)中的前后直线轨道20来回滚移,其做功原理不变。

在图7和图8中,杠杆式推杆拉力架21中的推杆以中间走轮30为界分前后两端,前为动力臂32、后为阻力臂29,后端顶头左右有靠轮28与倒锥形推板26前边侧面相贴,定位挡轮25与后边侧面相贴,上有定位挡54制约倒锥形推板26的上升高度,并由同一根拉线27将倒锥形推板26下端顶头与推杆后端顶头牵连,依据倒锥形推板的升降尺寸其拉线27中段被压在下边的变向滑轮24上,倒锥形推板上端系挂有回位拉线23并借助变向滑轮改变方向与同一组的另一个拉力架中的倒锥形推板上端牵连(未示出),在同一时间一个下降拉动另一个上升轮流进行。与下边后低前高的平式轨道33相贴的走轮30前边近距离有受压滑轮31与上位的压杆63中的动力臂66下边相贴。做功前的推杆为后低前高的倾斜状,做功完毕为水平状,以支点即旋转点64为界的压杆分前后两端,前为动力臂66其前端系挂有下拉绳5、后为阻力臂65用于做功后的平衡,下拉绳5的下端顶头吊悬有受压框架(未示出),受压框架空载时其挂有拉绳一端的压杆与受压框架的合重略重于相对另一端,其作用是防止压杆与下边的受压滑轮脱开。同一组若干个拉力架中的推杆中段左右两受压滑轮之间的牵杆161上系挂有上拉绳34、借助变向滑轮改变方向分别与同一根传动轴上的各个在旋转周线上为等距离排列的偏心轮或偏心套或曲轴的偏心位牵连(未示出),在传动轴每运转一周中,前半周由上拉绳为主动促使其运转,后半周由其他上拉绳拉动传动轴为主动将压力架连及推杆拉回(下同)。

其做功过程与做功原理为:由动力带动的滾轮11在滚移中对位于下边被下拉绳5吊悬的受压框架4做间隙交替式施压,促使负重中的受压框架4将下拉绳5拉紧,由于下拉绳5的上端顶头系挂在拉力架中其压杆动力臂66的顶头,压杆动力臂66因负重而对推杆中段的受压滑轮31施加压力,促使原为后低前高的推杆以走轮30为界后升前降直至水平,在由斜变平的过程中其受压滑轮31顺压杆63其动力臂66下边向前推移,由此带连上拉绳34前移而实现做功,只须依据推杆上的受压滑轮其滚移走程和下降尺寸、将与走轮下边相贴的平式轨道33安装为后低前高、用于抵消其下降以达到受压滑轮为水平移位,由此实现压杆在无须摆动中施压,由于受压滑轮距走轮很近而下降尺寸很少,加上有倒锥形推板的存在其推移尺寸可增大,推杆倾斜度越小、平式轨道33其坡度相应越小,只要按工艺要求相应加长压杆动力臂66并将下拉绳5上端顶头相应外移,使下拉绳上端系挂在压杆上的系挂点距压力点(与受压滑轮相贴处)由近变远而形成省力杠杆之力,即压力被放大。

参照图9,液压式推杆拉力架160中的液压式推杆上外为静止的大缸套42、内为可上下升降的活塞39,下外为静止的小缸套内为可内外移位的推杆41(这里将实为活塞改为推杆之用),推杆41后端顶头与活塞39下端顶头之间的缸套内是液压油40,推杆前端顶头有靠轮45与拉杆44背面相贴,活塞39上端顶头露出在缸套之外、并安装有靠轮38用于接受安装在拉杆背面为后低前高其压力架37其下边斜杆的压力,上拉绳34系挂在压力架37的后端,拉杆44上端顶头有受压滑轮31与压杆动力臂66相贴。

其做功原理为:在下拉绳5的拉力下促使以支点即旋转点64为界的压杆前端动力臂66略微往下一点点,与此同时压杆后端顶头在略往上中将以支点168为界的弯头170前端往上顶推,使得弯头后端下边压轮43往下对压力架37后端加压,在下拉绳5和压轮43的共同作用下对受压滑轮31和活塞38施加压力,使得受到压力的活塞在往下过程中将液压油40往下并往内挤推,由此促使位于下缸套内的推杆41往前推移,从而促使拉杆44连及安装在拉杆上端顶头的受压滑轮31与被上下前后靠轮46夹住的压力架37上边平杆同步前移,前移中的压力架其下边斜坡将活塞39往下压、促使推杆往前推移,二者相辅相成,只要将推杆和压杆安装成后低前高,其压杆在施压过程中既存在压力又存在向前的推力,其做功原理不变。

参照图10至图13,长短轴组合式推杆拉力架57中其收拢时的推杆61由在上的左右前后多根短轴47和位于中间夹轨内的多根长轴48及在下的左右前后多根短轴49与短轴上的轴承加外套19、加上连接中长轴两端和轴承加外套19的连板53等部件组合而成,毎一根中长轴与左右两短轴分前后为间接式排列:中长轴——上左右两短轴——中长轴——下左右两短轴......,一左一右和一前一后的上下各两短轴分别与同一根中长轴的两端左右以斜线相对;伸展过程中上短轴47下降、下短轴49上升直至与中长轴48都处在同一直线上,该过程整个推杆各节由斜变平向前推移,其中每一根中长轴48中间段左右相隔一定距离分別套装有各一个走轮162被夹轨52夹住、除位于最后一根中长轴外其余各根可前后移位,依据上短轴的下降尺寸和推杆的推移走程即推杆最前边的移位尺寸,将夹轨52安装成略前高后低的斜坡用于抵消上短轴的下降尺寸。毎根上短轴和下短轴上各套装有至少两个轴承加外套19,与轴承加外套19外边相贴的是螺母50以防其松退,左右两侧上短轴上分别套装有滑轮51,上边的压力架56分左右压在滑轮51上,压力架的前边顶头左右有叉口将下边排在最前边的一根上短轴上的左右滑轮扣住,压力架上边的中间段安装有受压滑轮31与上边的压杆其动力臂66下边相贴。同组合中的若干个拉力架(仅示出单个)中的压力架后端系挂有上拉绳34借助变向滑轮改变方向分别与同一根传动轴上的各个在旋转周线上为等距离排列的偏心轮或偏心套或曲轴的偏心位牵连(未示出)。

为了在长短轴组合式推杆原尺寸和结构不变的条件下增加其推移尺寸:后边一根中长轴上的左右加装有滑轮163,滑轮外缘环形槽沟与后边的上宽下窄其倒锥形推板26相贴,多排倒锥形推板分前后内外平式排列,每排左右两个倒锥形推板上端顶头前后左右安装有走轮67由上下平式轨道55将走轮外缘环形槽沟松松地夹住,平式轨道支架前后两侧上下有靠轮68分别与前后立式轨道58相贴,平式轨道支架上边系挂有回位拉线23,回位拉线借助变向滑轮24改变方向与另一个拉力架中的平式轨道支架上边相牵连(未示出),每前后相邻两倒锥形推板之间安放有左右两头外滑轮164被夹轨52夹住的滑轮架60,即每个倒锥形推板前后两侧边某处分别与滑轮架60上的前后左右内滑轮166外缘周线上的环形槽沟相贴,排在后边左右的倒锥形推板其后边侧面与定位靠轮25相贴,其中间左右双边(只示出单边)相对的各一个倒锥形推板其下端往下延伸,其下端顶头安装有滑轮69位于左右两板块之间,滑轮69缘周上边与可前后移位其下边为前低后高为平式安装的三角(邻边在上,对边在前,斜边在下)锥形压板70相贴,平式安装的锥形压板70后端与上边压力架56的后边由同一根拉线27借助变向滑轮改变方向将彼此牵连,锥形压板70上边前后分别有走轮180呈吊挂状即被上边一上一下两平式轨道181夹住但不夹紧,即走轮可在上下平式轨道之间前后移位。

其做功原理与做功过程为:下拉绳5负重时所形成的重力将压杆动力臂66往下拉对受压滑轮31施压,促使受压滑轮31连及压力架56对下边的前后左右各上短轴施加压力,由此促使长短轴组合式推杆上若干根上短轴下降和下短轴上升二者同时进行,直至与中间的中长轴处于同一直线为止,整个过程各节由斜变平和所占水平位由短变长向前推移。由于夹轨52为后低前高并非水平,从而将下降尺寸完全抵消或抵消有余,完全抵消即上短轴的下降尺寸与位于最前边的一根中长轴上的走轮顺夹轨前移的上升尺寸两相等(下降和上升同时进行)、压杆为水平状;抵消有余、压杆为后低前高,既存在压力又形成推力(压力减小推力增大),由此实现压杆在对受压滑轮施加压力过程中无须摆动,只是压紧。与此同时由压力架在随同推杆的前移中由于尾端拉线27的存在将下边的平式锥形压板往后拉,由于平式锥形压板70的下边为前低后高的斜坡,在后移中将倒锥形推板连及可升降的上下平式轨道55往下压使其下降,在下降中将长短轴组合式推杆往前挤推、使其推移尺寸加大,二者相辅相成。

参照图14,双排链条式推杆拉力架74中的上位压力架56和中位左右双排链条推杆71(图中只示出侧面)与下边的轨道73相贴,还有压力架56上边的未示出部分即受压滑轮和压杆等,收拢时与连板71相邻的前后套筒163分上下排列即各节链条中的套筒163上下各半,左右双根(图中只示出单根)回位拉线72位于上下各半套筒之间为一直线;回位拉线72借助变向滑轮24改变方向往下,其下端顶头吊悬有配重22,伸长后被上边套筒将回位拉线72往下压成波浪形曲线(图中未示出),与此同时配重22上升,其做功原理不变。

参照图15至图17,长短轴组合式推杆拉力架57中安装有位于夹轨52上的长短轴组合式推杆61,和其上边的压力架56中段左右上边为一后高前低的斜坡轨道159,左右两侧(图中只示出单侧)斜坡轨道后边是固定式定位挡杆185,前边是上端顶头为后高前低的斜坡、中下端位于前后上下定位靠轮87之间的升降式定位挡杆84,前后两挡杆之间安放有可滚移的移动式配重77用于取代压杆,移动式配重77由水平式横轴(左右方向)78和横轴两头各一个内走轮80及各一个外走轮79加上中间的配重81组合而成,左右各一个内走轮80与斜坡轨道159相贴,升降式定位挡杆84和小托车上的升降式挡杆85其中段套装有弹簧86被本挡杆上边的挡片和压力架56上边挡片夹住,其下端顶头左右两板块之间安装有套装在中心平轴上的滑轮90,其滑轮前边依据推杆推移走程相隔一定尺寸安装有前低后高的斜坡83。推移走程的左右外边分别安装有回位轨道182用于小托车93的前后滑移,小托车上边左右与压力架上边的斜坡和挡杆及弹簧其结构一致,不同的是彼此为反向安装,小托车上的左右斜坡轨道与上边的横轴两头各一个外走轮79相对,小托车前边系挂有回位拉线92,其回位拉线92的另一头借助变向滑轮改变方向与同组相邻的另一个拉力架中的小托车前边牵连,小托车后边有拉线186与同组合中相邻一个拉力架中的压力架牵连(未示出)。同一组中的若干个拉力架中的压力架后端系挂的上拉绳34、的另一头借助变向滑轮改变方向分别与同一根传动轴上的各个在旋转周线上为等距离排列的偏心轮或偏心套或曲轴的偏心位牵连(未示出)。

其做功原理为:在移动式配重77其重力的作用下将压力架56与下边的长短轴组合式推杆61上的上短轴往下压,促使上短轴下降、下短轴上升直至与中长轴都处在同一直线上,该过程整个推杆各节由斜变平和由短变长顺夹轨52向前推移,在推移过程中即将到位时其压力架上的升降式定位挡杆84其下端顶头的滑轮90进入前边其前低后高的斜坡83并顺斜坡下降,此时套在挡杆上的弹簧86被压缩,升降式定位挡杆其上端在下降中让位于移动式配重77通过,即横轴上的左右内走轮80顺斜坡轨道159和升降式挡杆84上端顶头的斜坡轨道往下并往前滚移,在滚移中将前边位于回位轨道182上的小托车93上的升降式挡杆85往下压而超越,超越后进入小托车上边斜坡轨道159内被上升复位的升降式挡杆85挡住,以回位轨道182为前高后低为例,当小托车因移动式配重的进入而负重(负重为做功,前移为回位),立即自动顺回位轨道182向后并向下滑移,到时由于后边有前高后低斜坡82的存在,以进入小托车上边的同样方式、只是反向促使移动式配重77重新滚回进入压力架上边斜坡轨道159内,完成一次做功循环,再重复前一次做功与回位。当回位轨道182为水平状或前低后高时,由组的另一个拉力架在前移中借助拉线185将负重的小托车往后拉到位,小托车其负重消除后、在前边的回位拉线92其拉力作用下向前复位,直至被右定位挡88挡住。由于回位轨道由后低前高改为水平或后高前低其阻力加大,同时使得其夹轨坡度相应减小或由上坡变为水平或下坡而阻力减少,一加一减彼此抵消。以夹轨前高后低其坡度为2.5°,回位轨道前高后低其坡度为1.5°为例,小托车负重后自动后移完成做功。

由磁浮轨道取代小托车的走轮,当回位轨道为前高后低时,只要存在微量高低差、负重后便可自动向下并向后滑移。磁浮轨道由在下的固定板块97与其上边在下的静磁铁103和在上的动磁铁(随小托车移动)102和小托车下边的板块101所组成,为了彼此以斥力相对的动、静两磁铁其距离保持不变以防偏位,由牵杆184将左右各配件连为一体的小托车其左右两侧下段分别安装各一个靠轮100,靠轮100外缘环形槽沟与上边的轨道99相贴。

参照图18至图25,同一根主轴111长度上安装有至少两个在旋转周线上为等距离排列的失衡转轮108、即在旋转周线上彼此相隔180°或称一个横一个竖,其原由是在运转中当其中一个瞬间不存在左右重量差时,另一个或一个以上仍存在左右重量差可照转不误,每单个失衡转轮由前后(上下)各一个拉力架和中间一个重力架119所组成,运转中位于主轴上位拉力架由在上的压杆112和位于中间的压力架56及在下的长短轴组合式推杆61与夹轨52所组合而成,以顺时针旋转为例,前一个在前并在上的拉力架中的压杆112其前端位于上下定位挡113内,下边与压力架上的受压滑轮31相贴,在重力的作用下将受压滑轮31和压力架56连及长短轴组合式推杆61往下压,促使长短轴组合式推杆61中的上短轴下降和下短轴上升向右推移、由原各节的人字形变为一字形,由此连及压力架56距旋转中心主轴111由近变远而形成左右重量差,水平状压力架56其右边顶头安装有走轮107,运转中的走轮107位于下止点的下边至水平线的左边安装有下起距旋转中心由远到近供走轮回位的上下两段二合一弧线形轨道106,运转中的前后双个拉力架中的各一个压力架尾端有拉线109借助变向滑轮改变方向分别与中间的同一个重力架119的两头相牵连,在拉升过程中下一根被放松在前,上一根被拉紧在后,运转中被拉升到位的重力架其上端略偏右时以旋转中心为界上长下短与上重下轻和右长左短与右重左轻使转轮失去平衡而旋转,由于双个拉力架分前后对称式排列,运转中的拉力架位于水平状时其拉力为最大,从上止点往右至水平占角度90°其拉力由小到大(推杆伸长到位),从右边水平线往下至下止点其拉力由大到小至无,从下止点往上至上止点占角度180°无拉力,其原由是只有压杆和压力架位于推杆上边时才能形成压力。

为实现重力架119在旋转中上升移位时不发生左右偏斜,将位于外框118中的重力架119做成中间为空用于容纳主轴111,并在主轴外缘套上方形框122,和在方形框的左右两侧上下分别安装外缘带有环形槽沟的靠轮120与重力架119中心空间两侧轨道相贴,上升移位中的重力架顺靠轮外缘环形槽沟滑移(见图19和图20)。

重力架的左右两侧外边分别留有缺口125,与重力架119两侧外边相对不升降只随主轴旋转的框架左上右下分别安装有由伸缩轴121和挡轮116及弹簧86和退位轮115所组成的各一个伸缩式定位挡121(图21),运转中每侧的各一个伸缩式定位挡其内端顶头的挡轮116依据重力架119在升降中所处位置或是位于缺口内、或是退出缺口与重力架外边相贴,以顺时针旋转为例,当运转中的重力架119的下端往左接近垂直线起始上升还未上升时,位于右边的一个伸缩式定位挡其外端顶头的退位轮初始进入安装在静止机架上的退位轨道123,由于静止的退位挡167其左右退位轨道123为上内下外的斜坡,其伸缩式定位挡中的左右退位轮115在超越斜坡过程中连及伸缩轴和内边的挡轮116往外移位退出缺口,此时的弹簧86被压缩变短,由于挡轮116的退出其重力架不再被卡挡、在上边拉线109的拉力下立即上升,上升过程中左右各一个伸缩式定位挡其内边的挡轮116与重力架两侧外边相贴并转动,从而让位于重力架通过,当重力架上升到位时其上端偏右、下端偏左由垂直变倾斜已超越垂直线,此时重力架左边的缺口正好与挡轮116相对,在被压缩弹簧其伸展力的作用下促使挡轮立即往内插入缺口中将重力架卡住,尔后继续运转半周即180°调头、上下左右相互更换位置,即每运转半周重力架上变下、下变上重复进行。

为达到运转中的重力架在上升中途呈垂直状时以主轴中心为界上下等长,而在转轮下边相应位置安装一个静止挡轮124,并在重力架上下两头加装挡杆117,即如果挡杆到时上升不够就会被挡轮挡住暂停旋转等待上升到位超越挡轮,否则就不会被挡住即挡轮124不起作用。

在图23和图24中,旋转中可升降的重力架其左右两侧外边分别是半边圆缺口185,与两侧外边相邻不升降的框架上设置有容纳球体169的斜形球体盒171,运转中每侧的各一个球体或是位于球体盒中,或是位于球体盒与半边圆缺口二者之间,以顺时针旋转为例,当重力架上升前(图23),位于右边球体盒中的一个球体169在重力的作用下往下滚出半边圆缺口185进入斜形球体盒中、让位于重力架上升,待重力架上升到位后左边的球体的一半进入半边圆缺口中将重力架卡住。其做功原理不变。

在图25中,当运转中由前后各一个内含轴承的轴承座144支承和定位的同一根主轴111上的两个失衡转轮一个位于平式、一个位于竖式时,其处于平式的一个中的两个拉力架位置172一个位于上位右边呈水平的长短轴组合式推杆已伸长到位,一个位于下位左边呈水平的长短轴组合式推杆为收拢到位,同时其重力架119被拉升到位;处于竖式的一个两拉力架位置173一个位于左边其长短轴组合式推杆为垂直状起始收拢,一个位于右边其长短轴组合式推杆为垂直状已收拢到位,主轴上加装有传动轮156用于输出动力便可带动有关机器运转。

参照图26至图32,为了消除受压滑轮顺压杆下边前后来回滑移所形成的磨擦阻力和达到施压点距支点更近,将长短轴组合式推杆拉力架132中后低前高的夹轨133和长短轴组合式推杆推杆130及压力架127安装成两头高、中间低的弧线形,并在压杆动力臂66接近支点64的下边安装转轮183用于取代受压滑轮,由下端略向前偏的推压杆129将转轮183与下边的压力架127连为一体。以转轮中心做为压力点,以推杆的推移走程的起始点至终止点其弧线形夹轨133距压力点126由远到近,远近之差等于上短轴47的下降尺寸。压杆的压力来自下拉绳5负重时的拉力,转轮183与推压杆129受压时在转动中既存在对下边的压力架127连及长短轴组合式推杆130的压力,又存在对其往前并往上的推力,从而促使推杆中由连板53连接的上短轴47下降、下短轴49上升,直至与中长轴48处在同一条弧形线上,由此往前推移而实现做功,在因受压而负重的上短轴47下降的同时、位于前边的中长轴48顺夹轨133上升,一降一升彼此被抵消,由此实现压杆在无摆动中施加压力。转轮下边向前转动和推压杆129下端向前并向上摆动其动力来源于长短轴组合式推杆的推力,长短轴组合式推杆的推力来自压杆及推压杆的压力,二者相辅相成。其原由是:由于静止弧线形夹轨133的弧线半径定点134与推压杆129的弧线半径定点126彼此相隔一定距离(图27),使得推杆在往前推移中促使压力架127距夹轨由远到近至推杆中的上下短轴与中长轴处于同一弧线上。

为便于调整后低前高其夹轨的安装精度,夹轨中段下边与转轮轴128连为一体,并在前后两端下边的静止机架上安装螺杆131其内端顶头与夹轨下边相贴,旋松或旋紧螺杆即可改变夹轨两头的上下位置。

由直杆137与横轴145的中段连为一体组成一个平丁字形摆杆,横轴的两端顶头位于安装在支承座142上的轴承座136中的轴承内做为支点,横轴145的两头套装有由偏心圈147和轴承148及外套149组成的偏心套135,借助方键146与横轴145结合为一体,悬空状的摆杆尾端安装有伸缩杆138,每组成双成对(图28中只示出每组单个)的摆杆以横轴两端顶头相对为左右向一字形水平排列,多组以上下排列,各根摆杆分别配套一个由安装在夹轨133上的长短轴组合式推杆130及压力架127和推压杆129加上压杆及有关配件组成的拉力架132,同一个拉力架中的下拉绳5其上端顶头系挂在压杆动力臂66的顶头、另一端借助变向滑轮24改变方向与摆杆横轴上的偏心套135拉连为近系挂点,上拉绳34的下端顶头系挂在压力架尾端,中段借助变向滑轮24改变方向其上端与上一根摆杆后端拉连为远系挂点,上拉绳的拉移尺寸等于远系挂点的上下摆动走程。位于最下边一组的左右双根摆杆(图29中只示出每组单根)所配套的各个拉力架其下拉绳的下端顶头悬挂有受压框架(未示出),位于最上边的左右两个拉力架(只示出单个)中的上拉绳34借助变向滑轮改变方向分别与同一根传动轴上的各个在旋转周线上为等距离排列的偏心轮或偏心套或曲轴的偏心位牵连(未示出)。

即每排以垂直排列的拉力架数量比摆杆多一个。并用同一根环形拉绳139将以上下排列的左右相邻双排(图29只示出单排)各一根摆杆后端的伸缩杆138尾端牵连,环形拉绳上下左右四角内边与各一个不移动的变向滑轮24所支承和定位,环形拉绳所起的作用是将以垂直排列的左右双排摆杆138在同一时间一排为主动下降、一排为从动上升、二者轮流进行。双排摆杆在轮流上下摆动中位于上止点和下止点时伸缩杆138伸出到位,位于水平状时收进到位,从而其环形拉绳左右两侧在上下来回滑移中始终处在同一条垂直线上。

参照图33至图35,三根或三根以上的十字形杠杆(图中只示出单根)、每根以中间横轴62中心支点为界分前后两端,前端(动力臂)76、后端(阻力臂)75,横轴的左右两端位于安装在座板91上的轴承座136中的轴承内,杠杆的下边前后各配套有一个拉力架132,将前拉力架中的上拉绳34其上端顶头系挂在杠杆前端动力臂76的远负重点上,后拉力架中的下拉绳5借助变向滑轮改变方向由下往上系挂在同一根杠杆的近负重点即杠杆中段横轴的偏心套135上,后拉力架中的上拉绳34借助变向滑轮往下与前一个拉力架中的下拉绳5二合为一相互连接,二合为一的拉绳下段被压在动滑轮95外缘的环形槽沟下边,由于前后各一根下拉绳的其中一端分别系挂在前后各一个拉力架中无明显摆动的压杆上,因而不管杠杆在摆动中前升后降或前降后升其下拉绳无明显上下移位,因此杠杆前端76上升与下降对二合为一的拉绳移位并无明显影响,杠杆后端75上升为拉紧、动滑轮95与其连为一体的配重框架96及各配件随之上升;杠杆后端下降为放松、动滑轮与其连为一体的配重框架96及各配件随之下降。配重框架中安放有配重98,前后两侧上下有滑轮100顺竖式滑道94上下滑移,配重框架下位以吊悬式安装双根分别位于前后两侧其上端顶头可前后转动的压力杆104,旋转中的双根转轮轴36带连转轮一个为左旋一个为右旋,彼此从外向上并向内做同步运转,由前后各一个内含轴承的轴承座154支承和定位的双根与与转轮轴成直角的两转杆54之间其外端顶头安装有受压辊59,转轮轴其中一头安装有传动轮156用于输出动力、及飞轮35用于储存和释放能量使运转更均衡。同一根转轮轴的长度上的六个受压辊59(图33中只示出三个)在旋转周线上彼此为等距离排列。同一根杠杆前后两端距支点一远一近两个负重点对下边同一个物体98(配重)平均分担其重量,负重时其杠杆前重后轻使杠杆失去平衡——动力臂下降、阻力臂上升二者同时进行,由于阻力臂重于动力臂,当远近两负重点其负重消除后,立即前升后降复位,直到被弧形夹道143中的定位挡174挡住为止。

其做功原理为:运转中的受压辊59与压力杆下端叉口140相遇并贴合时,由于还未转至上止点,受压辊在从外往上并往内旋转中将压力杆104连及上位的配重框架96往上顶推,为了减轻在顶推过程中所形成的阻力和压力杆在下降中超越转轮轴后被转轮轴36卡住,而在两压力杆104中段之间借助拉簧105将彼此牵连,并在上升到位时的拉簧中段下边安装挡杆141,当压力杆上升到位时由平式拉簧起到弹簧的作用将前后两压力杆104略撑开,由此促使原本呈垂直吊悬的前后两压力杆变为彼此上窄下宽的八字形,由为主动的受压辊59在从外往上并往内旋转中将上窄下宽的前后两压力杆104连及上位的配重框架96和动滑轮95往上顶推,在由上窄下宽变为上下等宽过程中压力杆连及上位的配重框架和动滑轮略有上升、使由后边上拉绳34和前边下拉绳5二合为一的拉绳由紧变松,从而使同一根杠杆上的一远一近两负重点失去负重,此时配重的整个重量全落在转轮的前后两受压辊59上,杠杆立即后降前升,直至被下边定位挡174挡住为止,与此同时二合为一的拉绳与后拉力架中其上拉绳34相牵连的一侧下移一定尺寸由短变长,超越上止点后的两压力杆104由从动变主动将由主动变从动的受压辊往内并往下压推,受压辊在受压过程中从上往下、因上拉绳下降尺寸有限其配重框架与压力杆被上位放长的拉绳拉紧而停止下降,使叉口140与旋转中的受压辊59脱开,由于有至少三根杠杆共六根压力杆轮流先后对各受压辊施压,其中两根压力杆与受压辊脱开后其转轮与受压辊仍照常转动,此时配重的重力一分为二全落到杠杆远近各一个负重点上,从而促使杠杆以支点为界在同一时间前端下降后端上升,尽管前端负重点距支点远而下降尺寸多,由于前拉力架的存在,使得被动滑轮95压住二合为一的拉绳与前拉力架相牵连的一端下拉绳5无明显下降,只是拉紧,在拉紧中促使压杆动力臂66对下边的转轮183和推压杆129及压力架127与收拢的对下边的弧式长短轴组合式推杆(简称推杆)130施压使其前推,在推移中带动上拉绳34下端前移而将杠杆动力臂76往下拉到位;同时系挂在同一杠杆偏心套上的下拉绳5与后拉力架中压杆动力臂66顶头相牵连,在拉紧中促使压杆动力臂对下边的转轮183和推压杆129及压力架127与收拢的推杆130施加压力,受压负重后的压力架随推杆各节由斜变平和由短变长向前并向上推移,将一头系挂在后拉力架中其压力架127上的上拉绳34往前拉、使下边由后边上拉绳34和前边下拉绳5二合为一的拉绳由长变短,从而促使动滑轮95连及配重框架96和压力杆104上升复位。由于两压力杆由同一根拉簧105牵连,下降到位时其拉簧中段被上边的挡杆141挡住而呈中间高两头低,以此阻止压力杆在上升复位中与转轮轴36相碰撞。由于受压辊59在每运转一周中与压力杆104下端顶头叉口140相贴走程不到周长的一半,压力杆上升到位在先,到位后等待受压辊的到来重复上一次做功。

参照图36,一前一后安放在下位机座155上的两个内含轴承的轴承座154支承和定位上传动轴150和下传动轴151,上下两传动轴上分别套装有各两个大齿轮152和各两个小齿轮153彼此相互啮合,上传动轴两端顶头套装有各一个偏心轮17和其侧边彼此在旋转周线上为等距离排列的轴承加外套19,当选用拉力架中的上拉绳用于拉动轴承加外套19时,通过大带小齿轮增速并由传动轮156在运转中输出动力。

参照图37,将至少两个在旋转周线上为等距离排列的偏心套135分别安装在脚踩式自行车与左右踩脚179同一根前轴178的两端,左右各一根下拉绳5的两端分别将左右各一个偏心套135与各一个拉力架132中的压杆牵连,左右各一根上拉绳34的两端分别将左右各一个拉力架132中的压力架与安装在自行车后边上位同一根轴上的左右其中一个大链轮176和一个偏心轮(未示出)中彼此在旋转周线上相隔180°的侧边其轴承加外套19相牵连,借助链条177将大链轮176与下边后轮中心轴上的小链轮175俗称飞轮套合,其做功原理不变。

实施例1(图12):

长短轴组合式推杆,节距110(单位为毫米,下同,其中上距40,下距70),共50节,收拢时斜度40°;倒锥形推板前后共4排,每单个倒锥形推板上宽700,下宽50,高1300,上下移位尺寸1100,下拉绳负重1800公斤(滚轮重量),压杆上的下拉绳与支点距离5200,推杆回位需拉力80公斤,求有关数据:

1.上短轴下降尺寸=40×0.6428=25.712

2.推杆推移尺寸=110×0.234×50=1287

3.倒锥形推板推移尺寸=(700-50)÷1300×1100×4=2200

4.合计推移尺寸=1287+2200=3487

5.夹轨坡度=25.712÷3487≈0.0074≈0.42°

6.平式锥形压板坡度=1100÷3487≈0.3155≈17.51°

7.施压点与支点平均距离=3487÷2+余地6.5=1750

8.施压点压力=1800÷(1750÷5200)-80==5268.6(公斤)

实施例2(图26):

推杆推移尺寸1287,收拢时上短轴所占高度25.172,下拉绳负重1800公斤,压力点距支点50,下拉绳距支点5200,推杆回位需拉力80公斤,推压杆推移角度60°,求有关数据:

1.推压杆和压力架占高=1287÷60×360÷3.1416÷2≈1229

2.施压点压力=1800÷(50÷5200)-80=187119.7(公斤)

实施例3(图15):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夹轨前高加20,移动式配重18000公斤,回位轨道选用磁浮,无下拉绳,求有关数据:

1.夹轨坡度=(25.712+20)÷3487≈0.01311≈0.85°

2.回位轨道坡度=20÷3487≈0.00574≈0.33°

3.移动式配重压力(等于上拉绳拉力)=18000-80=17920(公斤)

实施例4(图29):

以上下排列共3排拉力架和2排摆杆,位于下边一个拉力架中的下拉绳负重0.01吨,压杆近系挂点距支点30,远系挂点距支点3600,摆杆近系挂点距支点3,远系挂点距支点3600,回位阻力80公斤,求有关数据:

1.下起笫一排拉力架中其压杆的压力=0.01÷(30÷3600)≈1.2(吨)

2.下起笫一排摆杆近系挂点拉力=1.2÷(3÷3600)≈1440(吨)

3.下起笫二根摆杆近系挂点拉力=1440×1440=2073600(吨)

4.最上排拉力架中上拉绳拉力=2073600÷(30÷3600)=248832099.532(吨)

实施例5(图33):

杠杆近负重点距支点5,远负重点距支点2000,共同负重2.5吨,阻力臂重于动力臂0.1吨,拉力架中压杆施压点距支点20,下拉绳系挂点距支点2000,回位阻力0.15吨,求提升配重拉力:

1.右拉力架中压杆压力=2.5÷2÷(20÷2000)=125(吨)

2.杠杆近系挂点拉力=125÷(5÷2000)-0.1=49999.9吨)

3.左拉力架中上拉绳拉力(提升)=49999.9÷(20÷2000)-0.15=4999989.85(吨)

4.需要平衡拉力=2.5÷2=1.25(吨)

5.超过=4999989.85-1.25=4999988.6(吨)

注:以上实施例其中某些计算数据是依据数学表推算出来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