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41419发布日期:2020-02-28 11:57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汽车散热器。



背景技术:

散热器属于汽车冷却系统中的一部分,其结构通常为三部分组成,即进水室、出水室和主片。通过使用冷却液将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高温带入散热器内,基于热辐射的方式进行散热。同时,散热器通常安装在汽车前唇格栅的后方,这样的设置方式是为了能够让汽车行驶过程中的气流充分与散热器接触,实现换热法降温。

目前,现有的散热器一般分为同侧进、同侧出,异侧进、异侧出,以及下进下出等三种安装方法,无论采用哪种安装方法,均需要尽量减少管件的数量,以达到降低成本和故障率的目的。散热器在工作过程中同样配备了相应的保险泄压机构,在散热器内压力过高时启动并将部分高温气体通过管道导入相应的降温腔室内。然而这样的泄压方式显然增加了管件的数量,与降低成本和减少故障率的目的相违背,同时在出现压力暴增的情况时通过管件的泄压方式显然是不足以满足泄压需求的。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散热器,采用相对传统泄压方式更为快速及时的泄压手段,在散热器工作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充分保护。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汽车散热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顶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进水管,且壳体右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出水管,壳体内固定安装有降温管,降温管的左右两端分别与进水管和出水管连通,壳体的前壁内嵌装有若干呈排状等距分布的腮式呼吸机构,降温管上缠绕有若干导热丝,壳体内壁的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若干呈列状等距分布的出气机构。

优选的,所述腮式呼吸机构包括筒体、通气槽、转板、扭簧、牵引绳、空腔、滑动座、连接块、滑动槽、固定杆和膨胀囊,所述筒体嵌装在壳体的前壁内,通气槽开设在筒体的背面并贯穿其内后壁,且通气槽与壳体的内腔连通,转板通过穿插销轴的方式活动连接在筒体的内腔中部,扭簧套装在销轴上,且扭簧的两端分别插接在筒体和转板内,牵引绳的一端固定连接在销轴上,空腔开设在壳体的前壁内,牵引绳远离销轴的一端贯穿筒体的内壁并进入空腔内与滑动座固定连接,滑动座滑动连接在空腔内,滑动座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连接块,滑动槽开设在空腔的背面并贯穿壳体的内前壁,固定杆的左端固定连接在筒体背面的右侧,且固定杆上套装有膨胀囊。

优选的,所述扭簧的扭力方向为逆时针,且扭簧的扭力大于转板的自重,转板的中部穿插销轴,且销轴的中轴线与筒体的中轴线重合,通过扭簧的扭力使得转板在非使用状态下能够达到与传统散热器相同的密封状态,用以防止灰尘等杂物进入。

优选的,所述膨胀囊内填充有空气,且膨胀囊左端的内壁粘接在固定杆上,其余部分的表面均为波纹状设计,这样的结构设计使得膨胀囊在受热时其内部空气分子运动活跃,并通过波纹状的表面使得其具有拉伸效果,进而完成膨胀动作。

优选的,所述出气机构包括固定块、导流片、集气腔室、出气喷头、集热环、导热棒、导热丝、进气管头和开合环,所述固定块固定连接在壳体的内侧壁上,且固定块相背壳体内壁的一侧呈开口状,导流片固定连接在固定块的内后壁上并延伸至固定块外侧,集气腔室固定连接在固定块内,出气喷头固定连接在集气腔室相背导流片的一侧并延伸至壳体的外部,集热环套装在固定块的外表面,导热棒纵向穿插在集气腔室内,且导热棒的上下两端分别与集热环内壁的上下两侧固定连接,若干导热丝呈列状等距固定连接在导热棒的右侧,与导热丝数量相同的进气管头呈列状等距穿插在集气腔室相背出气喷头的一侧,且集气腔室内壁与进气管头的连接处固定连接有开合环,导热丝远离导热棒的一侧延伸至开合环内。

优选的,所述开合环为软质空心囊结构,其内部填充有空气,且开合环右侧的中心部分通过涂抹胶水与集气腔室连接,右侧其余部分与集气腔室的内壁滑动连接,通过填充空气的方式使得开合环受热时其内部空气分子运动活跃,进而带动其膨胀。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散热器。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汽车散热器,相较于传统的管件泄压,采用腮式呼吸机构作为泄压结构,能够在散热器内部压力过大时,通过改变散热器内腔的封闭状态,从而将汽车行驶过程中经由格栅排入前盖内的气流导入散热器内部,进而使得降温管内液体的温度在高速气流的吹拂下经由降温管表面散发,相较于传统的管道泄压,该腮式呼吸机构的降温效率是极高的,同时其能够对散热器内的气流量进行调节,使得腮式呼吸机构的散热效率始终满足散热器的降温需求。

(2)、该汽车散热器,通过出风机构的配合设置,能够在腮式呼吸机构运作时同步运作,对进入散热器内的气流进行有效导向,避免了散热器内风道紊乱的情况出现,进而充分提高气流对散热器内各部分的散热均匀程度,同时通过将气流排出,能够防止气流以同样的位置进入和排出散热器,实现了对散热风道的有效控制,进而有效减轻散热器的工作负担。

(3)、该汽车散热器,出风机构的运作基于散热器内的温度高低,这样的控制方式与腮式呼吸机构相同,进而实现了本散热器的自动降温功能,同时通过腮式呼吸机构与出风机构的相配合,能够实时对散热器内的温度检测,当散热器压力剧增时腮式呼吸机构与出风机构均能够基于温度的高低选取最适用于该温度的降温程度,以避免散热器温度过低对发动机正常工作造成影响的情况出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结构正剖图;

图3为本发明结构横剖图;

图4为本发明图3中的a处结构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出气机构的正剖图。

图中:1壳体、2进水管、3出水管、4降温管、5腮式呼吸机构、6导热丝、7出气机构、501筒体、502通气槽、503转板、504扭簧、505牵引绳、506空腔、507滑动座、508连接块、509滑动槽、510固定杆、511膨胀囊、71固定块、72导流片、73集气腔室、74出气喷头、75集热环、76导热棒、77导热丝、78进气管头、79开合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请参阅图1-5,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汽车散热器,包括壳体1,壳体1顶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进水管2,且壳体1右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出水管3,壳体1内固定安装有降温管4,降温管4的左右两端分别与进水管2和出水管3连通,壳体1的前壁内嵌装有若干呈排状等距分布的腮式呼吸机构5,降温管4上缠绕有若干导热丝6,壳体1内壁的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若干呈列状等距分布的出气机构7。

腮式呼吸机构5包括筒体501、通气槽502、转板503、扭簧504、牵引绳505、空腔506、滑动座507、连接块508、滑动槽509、固定杆510和膨胀囊511,筒体501嵌装在壳体1的前壁内,通气槽502开设在筒体501的背面并贯穿其内后壁,且通气槽502与壳体1的内腔连通,转板503通过穿插销轴的方式活动连接在筒体501的内腔中部,扭簧504套装在销轴上,且扭簧504的两端分别插接在筒体501和转板503内,牵引绳505的一端固定连接在销轴上,空腔506开设在壳体1的前壁内,牵引绳505远离销轴的一端贯穿筒体501的内壁并进入空腔506内与滑动座507固定连接,滑动座507滑动连接在空腔506内,滑动座507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连接块508,滑动槽509开设在空腔506的背面并贯穿壳体1的内前壁,固定杆510的左端固定连接在筒体501背面的右侧,且固定杆510上套装有膨胀囊511,扭簧504的扭力方向为逆时针,且扭簧504的扭力大于转板503的自重,转板503的中部穿插销轴,且销轴的中轴线与筒体501的中轴线重合,膨胀囊511内填充有空气,且膨胀囊511左端的内壁粘接在固定杆510上,其余部分的表面均为波纹状设计。

出气机构7包括固定块71、导流片72、集气腔室73、出气喷头74、集热环75、导热棒76、导热丝77、进气管头78和开合环79,固定块71固定连接在壳体1的内侧壁上,且固定块71相背壳体1内壁的一侧呈开口状,导流片72固定连接在固定块71的内后壁上并延伸至固定块71外侧,集气腔室73固定连接在固定块71内,出气喷头74固定连接在集气腔室73相背导流片72的一侧并延伸至壳体1的外部,集热环75套装在固定块71的外表面,导热棒76纵向穿插在集气腔室73内,且导热棒76的上下两端分别与集热环75内壁的上下两侧固定连接,若干导热丝77呈列状等距固定连接在导热棒76的右侧,与导热丝77数量相同的进气管头78呈列状等距穿插在集气腔室73相背出气喷头74的一侧,且集气腔室73内壁与进气管头78的连接处固定连接有开合环79,导热丝77远离导热棒76的一侧延伸至开合环79内,开合环79为软质空心囊结构,其内部填充有空气,且开合环79右侧的中心部分通过涂抹胶水与集气腔室73连接,右侧其余部分与集气腔室73的内壁滑动连接。

使用时,冷却液经由进水管2进入降温管4并经由出水管3排出,当壳体1内温度过高压力过大时,膨胀囊511受热沿固定杆510膨胀并推动连接块508,连接块508在沿滑动槽509滑动时带动滑动座507沿空腔506内壁滑动,从而通过牵引绳505拉动销轴并使得转板503转动,当滑动座507移动至空腔506最右侧时转板503呈转动九十度的状态,进而使得大量气流经由通气槽502进入壳体1内对降温管4进行降温,壳体1内温度越高,转板503的转动角度越大,在非使用状态转板503的角度为一百八十度,同时在气流经由腮式呼吸机构5进入壳体1内后,部分气流被导流片72导入固定块71内,并经由进气管头78进入集气腔室73内,通过集热环75积攒壳体1内的温度并经由导热棒76传导至导热丝77,导热丝77发热过程中开合环79逐渐膨胀,从而使得其中部的通孔孔径逐渐增加,气流进入集气腔室73并通过出气喷头74喷出,以达到泄压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