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油底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80099发布日期:2020-03-27 13:51阅读:253来源:国知局
一种复合油底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复合油底壳。



背景技术:

油底壳是曲轴箱的下半部,又称为下曲轴箱。作用是封闭曲轴箱并作为储油槽的外壳,防止杂质进入,并收集和储存由发动机各摩擦表面流回的润滑油,散去部分热量,防止润滑油氧化。

现有技术中,油底壳的形状复杂,一般采用铸铁或铝合金浇铸成型,其底部还设有放油螺孔,并通过放油螺塞进行密封。当需要更换机油时,是通过拧开放油螺塞放出机油,但是在拧松放油螺塞至放油螺塞未完全脱离的过程中,会有机油少量溢出,溢出的机油不易收集且容易溅到操作工人的皮肤或者衣物上;另外,由于冬季汽车油底壳内的机油温度较低,其润滑程度降低,当汽车启动后发动机各摩擦表面得不到较好的润滑,从而降低发动机各部件的使用寿命。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复合油底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油底壳,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不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复合油底壳,包括具有放油孔的油底壳本体,所述油底壳本体的上端水平延伸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上设有多个第一安装孔以及位于每两个第一安装孔之间的且用于对密封垫进行限位固定的限位槽;还包括位于油底壳本体内部的且其一端可沿放油孔的轴线方向活动进出放油孔的堵孔销以及安装于油底壳本体内壁上的且用于控制堵孔销沿放油孔的轴线方向向油底壳本体外部活动的控制组件,所述堵孔销上可进出放油孔的一端的外壁与放油孔的内壁相匹配,所述堵孔销上一体径向凸出有用于防止整个堵孔销活动至油底壳本体外部的第一限位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布局合理;由于所述堵孔销位于油底壳本体内部的且其一端可沿放油孔的轴线方向活动进出放油孔,所述控制组件可以控制堵孔销沿放油孔的轴线方向向油底壳本体外部活动,则可以通过所述控制组件控制堵孔销进入放油孔,从而堵住放油孔起到密封作用;又由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可以防止整个堵孔销活动至油底壳本体外部,则可以避免所述堵孔销脱离放油孔;另外放油时只需要通过向所述油底壳本体内部方向推动堵孔销,即可迅速使机油排出,而且此过程可以借助外物进行操作。

优选的,所述控制组件包括基板、至少两个限位柱、活动板、固定板以及弹簧,所述基板安装于油底壳本体的内壁,所述限位柱的一端连接于基板上,所述固定板连接于限位柱的另一端,所述活动板一体连接于堵孔销上且活动板可沿堵孔销的轴线方向活动连接于限位柱上,所述弹簧安装于固定板和活动板之间。其优点是:在所述弹簧的作用下,与所述活动板相连的堵孔销得以堵住放油孔。

优选的,所述放油孔呈圆台状结构,所述基板上设有圆台状结构的通孔,所述的通孔和放油孔之间相衔接形成圆台状结构的且用于连通油底壳本体的内部和外部的通道,所述堵孔销上同轴设有圆台状结构的且与通道的内壁相匹配的锥面结构。其优点是:得以提高所述的堵孔销和放油孔之间的匹配程度,提高它们之间的密封效果。

优选的,所述堵孔销上远离弹簧的一端可活动至油底壳本体外部,且所述堵孔销上远离弹簧的一端螺纹连接有位于油底壳本体的外部锁紧螺帽。其优点是:避免汽车行驶过程中因颠簸振动而使得所述的锥面结构和通道内壁之间产生间隔从而使得机油溢出。

优选的,所述的锁紧螺帽和油底壳本体之间设有垫圈。其优点是:避免松紧锁紧螺帽的过程中,对油底壳本体的外壁造成磨损,从而降低其使用寿命。

优选的,所述第一限位部为一体同轴设置于堵孔销上的圆环结构,所述的第一限位部和基板上相互靠近的表面相互平行。其优点是:提高它们之间的密封性。

优选的,所述第一限位部上靠近基板的表面上同轴设有圆环结构的固定槽,所述固定槽内嵌有密封圈。其优点是:提高它们之间的密封性。

优选的,还包括位于油底壳本体内部的加热管,所述加热管包括两个安装段以及一体连接于两个安装段之间的连接段,所述连接段为多个s形结构依次相连布置,两个所述的安装段安装于油底壳本体的侧壁上且贯穿至油底壳本体的外部。其优点是:两个所述安装段得以对加热管进行固定,所述连接段得以尽可能的布满油底壳本体的内部,从而对其内部的机油均匀加热。

优选的,两个所述的安装段安装于油底壳本体的侧壁上且贯穿至油底壳本体的外部是指两个安装段上均一体设有圆环结构的第二限位部,所述油底壳本体的侧壁上设有两个第二安装孔,两个所述安装段的端部分别从两个第二安装孔内贯穿至油底壳本体外部并与位于油底壳本体外部的螺母螺接,且所述的螺母和第二限位部之间形成有用于夹持油底壳本体侧壁的夹持区域。其优点是:通过所述的第二限位部和螺母之间形成的夹持区域得以对加热管进行安装固定。

优选的,所述的第二限位部和油底壳本体内侧壁之间以及螺母和油底壳本体的外侧壁之间均设有密封垫圈。其优点是:提高所述油底壳本体的密封效果。

附图说明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油底壳的立体结构图;

图3是图2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油底壳的俯视图;

图5、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控料组件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的说明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请参照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复合油底壳,包括具有放油孔11的油底壳本体1,所述油底壳本体1的上端水平延伸有安装部12,所述安装部12上设有十六个第一安装孔13以及位于每两个第一安装孔13之间的且用于对密封垫进行限位固定的限位槽14,上述部分为现有技术;还包括位于油底壳本体1内部的且其一端可沿放油孔11的轴线方向活动进出放油孔11的堵孔销2以及安装于油底壳本体1内壁上的且用于控制堵孔销2沿放油孔11的轴线方向向油底壳本体1外部活动的控制组件3,所述堵孔销2上可进出放油孔11的一端的外壁与放油孔11的内壁相匹配,所述堵孔销2上一体径向凸出有用于防止整个堵孔销2活动至油底壳本体1外部的第一限位部21。

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组件3包括基板31、至少两个限位柱32(所述限位柱32的数量优选为三个)、活动板33、固定板34以及弹簧35,所述基板31安装于油底壳本体1的内壁上,所述限位柱32的一端焊接于基板31上,所述固定板34通过螺帽安装于限位柱32的另一端,所述活动板33一体成型于堵孔销2上,且所述活动板33可沿堵孔销2的轴线方向活动连接于限位柱32上(即通过在所述活动板33上一体成型有与限位柱32数量相同的活动部331,活动部331上具有与限位柱32相匹配的孔332,如图3所示),所述弹簧35安装于固定板34和活动板33之间,在所述弹簧35的作用下,与所述活动板33相连的堵孔销2得以进入放油孔11内,从而堵住所述放油孔11。

实施例中,所述放油孔11呈圆台状结构,所述基板31上设有圆台状结构的通孔311,所述的通孔311和放油孔11之间相衔接形成圆台状结构的且用于连通油底壳本体1的内部和外部的通道100,所述堵孔销2上同轴设有圆台状结构的且与通道100的内壁相匹配的锥面结构22,得以提高所述的堵孔销2和放油孔11之间的匹配程度,从而提高它们之间的密封效果。

实施例中,所述堵孔销2上远离弹簧的35一端可活动至油底壳本体1的外部,且所述堵孔销2上远离弹簧35的一端螺纹连接有位于油底壳本体1的外部锁紧螺帽4。在所述弹簧的35的作用下,所述堵孔销2上的锥面结构22得以抵触在通道100的内壁上,此时所述堵孔销2的一端贯穿至油底壳本体1的外部,通过所述锁紧螺帽4锁紧后,得以避免汽车行驶过程中因颠簸振动而使得所述的锥面结构22和通道100内壁之间产生间隔从而使得机油溢出。

实施例中,所述的锁紧螺帽4和油底壳本体1之间设有垫圈5,得以避免松紧所述锁紧螺帽4的过程中,对所述油底壳本体1的外壁造成磨损,从而降低其使用寿命。

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部21为一体同轴设置于堵孔销2上的圆环结构,所述的第一限位部21和基板31上相互靠近的表面相互平行,且所述第一限位部21上靠近基板31的表面上同轴设有圆环结构的固定槽,所述固定槽内嵌有密封圈6,得以提高它们之间的密封性。

实施例中,还包括位于油底壳本体1内部的加热管7,所述加热管7包括两个安装段71以及一体连接于两个安装段71之间的连接段72,所述连接段72为多个s形结构依次相连布置,两个所述的安装段71安装于油底壳本体1的侧壁上且贯穿至油底壳本体1的外部。其中,通过两个所述安装段71得以对加热管7进行安装固定,所述连接段72得以尽可能的布满油底壳本体1的内部,从而对其内部的机油均匀加热。

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的安装段71安装于油底壳本体1的侧壁上且贯穿至油底壳本体1的外部是指两个安装段71上均一体设有圆环结构的第二限位部711,所述油底壳本体1的侧壁上设有两个第二安装孔,两个所述第二安装孔在油底壳本体1侧壁上的高度应当低于油底壳本体1内部实际机油的液面高度,从而避免出现干烧现象,最好为实际机油液面高度的一半,从而提高其加热效果;两个所述安装段71的端部分别从两个第二安装孔内贯穿至油底壳本体1的外部并与位于油底壳本体1外部的螺母8螺接,由于所述的螺母8和第二限位部711之间形成有用于夹持油底壳本体1侧壁的夹持区域,得以所述加热管7进行安装固定;另外,由于两个所述的安装段71贯穿至所述油底壳本体1的外部,从而方便对所述加热管7进行接电。

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限位部711和油底壳本体1内侧壁之间以及螺母8和油底壳本体1的外侧壁之间均设有密封垫圈9,得以提高所述油底壳本体1的密封性。

工作原理:在所述弹簧35的作用下,与所述活动板33相连的所述堵孔销2得以沿其轴线向所述通道100方向活动,所述第一限位部21上的密封圈6与基板31表面形成第一层密封,所述堵孔销2上的锥面结构22得以与通道100的内壁相抵触从而形成第二层密封,得以确保所述油底壳本体1的密封性;另外,所述堵孔销2的一端贯穿至所述油底壳本体1的外部,并通过所述锁紧螺帽4进行锁紧,得以避免汽车行驶过程中因颠簸振动而使得所述的锥面结构22和通道100内壁之间产生间隔从而使得机油溢出。当需要更换机油时,先松开所述锁紧螺帽4(在松开所述锁紧螺帽4的过程中,由于所述弹簧35的作用,机油不会溢出),然后可以通过比所述堵孔销2直径更小的推杆向所述油底壳本体1内部方向用力推动所述堵孔销2,机油得以从所述的锥面结构22和通道100内壁之间产生间隔中迅速排出,便于收集;当然还可以通过在所述堵孔销2的内部内置磁铁,然后通过机械手以及机械手上夹持的电磁铁通电产生对所述堵孔销2内部的磁铁产生斥力,从而自动推动所述堵孔销2,方便进行自动化更换机油。另外,可以在启动发动机之前或者再启动发动机的同时给所述加热管7通电,从而对所述油底壳本体1内部的机油进行加热,使得机油迅速升温从而达到其工作温度,从而提高机油的润滑程度,减轻冷机启动对发动机造成的磨损,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