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径向高速液压马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066272发布日期:2021-10-24 09:28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一种径向高速液压马达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液压马达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径向高速液压马达。


背景技术:

2.液压马达是液压系统中的一种执行元件,它将液压泵提供的液压能转变为机械能输出,从20世纪以来,液压马达作为一种液压执行元件在国内外的发展较快,尤其是径向柱塞式低速大扭矩液压马达,因其具有的低速大扭矩以及结构相对简单、工艺性良好和使用可靠的特点,在冶金机械、矿山机械、起重运输等多为使用,但现有的高速液压马达,在日常使用过程中,由于其进出油口底端大多为单孔,因此在高压油路通过进出油口进入马达内部时,难以对油液进行分流,造成油液压力过大会在马达内部产生冲击,从而导致液压油难以顺畅的进出油路,因此大大影响马达的输出扭矩,且现有的液压马达,其内部结构较为复杂,在工作时,其可靠性较差,从而大大影响马达的工作状况。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径向高速液压马达,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径向高速液压马达,包括通油盘,套设于通油盘内部的曲轴,设于通油盘一侧、且紧密贴合的隔盘,套设于隔盘内部的偏心转盘,设于隔盘远离通油盘一侧、且呈圆形的壳体,套设于壳体内部、且呈七边形的轴套,多个开设于壳体外轴面、呈环形阵列状、且与轴套七边一一对应的活塞孔,一一对应设置在活塞孔内、且底端与轴套相接触的柱塞,多个一端开设在壳体与隔盘相接触的侧面、且另一端与活塞孔相连通的斜孔油路,设于壳体远离隔盘一侧、且长度方向一端依次穿过轴套和偏心转盘并与曲轴相连接的传动轴,套设于偏心转盘外表面、且呈环形的配油盘,所述配油盘位于隔盘内部且偏心设置,所述配油盘与偏心转盘之间通过传动轴承转动连接,所述配油盘的内部设有内环腔,所述配油盘的外环面与隔盘之间设有外环腔,所述通油盘的顶部分别开设有与内环腔相连通的进出油口一和与外环腔相连通的进出油口二,所述进出油口一与内环腔的连通处设有若干个第一分流孔,所述进出油口二与外环腔的连通处设有若干个第二分流孔。
6.优选地,任一所述柱塞的顶端套设有柱塞端盖。
7.优选地,多个所述斜孔油路呈环形分布在壳体的侧面。
8.优选地,任一所述柱塞的外表面套设有弹簧,且柱塞与活塞孔之间通过弹簧相连接。
9.优选地,所述进出油口一底端距曲轴的轴心距离小于进出油口二底端距曲轴的轴心距离。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1.(1)在本实用新型中,巧妙地在进出油口一与内环腔的连通处设有若干第一分流
孔,在进出油口二与外环腔的连通处设有若干第二分流孔,因此通过第一分流孔和第二分流孔的设置,可对高压油液进行提前分流,减缓马达在切换方向时受到的油液的冲击,使油液的进出更顺畅,避免油液压力过大而在马达内部产生冲击,使油液能平稳顺畅的进入下一油路,保证在高压和切换转向等情况下油液仍然能平稳的流入流出,从而避免对液压马达的输出扭矩造成影响。
12.(2)在本实用新型中,巧妙地在配油盘内设有内环腔,相较于传统的配油盘,去除了腰孔之间的隔断,从而消除了配油盘转动切换油路时的冲击,且将配油盘偏心设置,保证了切换摆缸过程中的动作更加顺畅自然,避免对液压马达的工况造成影响。
13.(3)在本实用新型中,巧妙地将轴套设为七边形,且轴套七边与柱塞的接触面均为平面,抛弃了传统的圆形结构,简化了柱塞的运动状态,减少旋转过程中的动作,保证了轴套高速运转过程中结构的连贯稳定,结构简单可靠。
14.(4)在本实用新型中,巧妙地设有弹簧,去除传统液压马达中的柱塞环,简化了结构,并使弹簧对柱塞提供方向力,使柱塞能更快的复位,保证高速运转中的稳定性。
15.(5)在本实用新型中,巧妙地采用径向活塞推动曲轴,从而实现扭矩的输出,并通过一圈七个柱塞的设置保证了轴套旋转过程中的连贯稳定。
16.(6)在本实用新型中,巧妙地将进出油口一与进出油口二到轴心采用不同的距离,且与内环腔和外环腔分别连通,保证了在马达高速运转过程中油液也可顺畅的进出,确保了马达的可靠性,以使马达工作状况更加稳定高效。
17.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输出扭矩稳定、结构简单可靠、运转工况更稳定高效等等优点,在液压马达技术领域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保护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a

a向视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b

b向视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c

c向视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旋转示意图
24.上述附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部件名称如下:
25.1、通油盘;2、隔盘;3、壳体;4、柱塞端盖;5、弹簧;6、柱塞;7、活塞孔;8、配油盘;9、内环腔;10、斜孔油路;11、曲轴;12、偏心转盘;13、轴套;14、进出油口一;15、进出油口二;16、第一分流孔;17、第二分流孔; 18、外环腔;19、传动轴;20、传动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为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
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同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对其实施例进行说明。
28.请参阅图1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径向高速液压马达,包括通油盘1,套设于通油盘1内部的曲轴11,设于通油盘1一侧、且紧密贴合的隔盘2,套设于隔盘2内部的偏心转盘12,设于隔盘2远离通油盘1一侧、且呈圆形的壳体3,套设于壳体3内部、且呈七边形的轴套13,多个开设于壳体3外轴面、呈环形阵列状、且与轴套13七边一一对应的活塞孔7,一一对应设置在活塞孔内、且底端与轴套13相接触的柱塞6,多个一端开设在壳体3与隔盘2相接触的侧面、且另一端与活塞孔7相连通的斜孔油路10,设于壳体3 远离隔盘2一侧、且长度方向一端依次穿过轴套13和偏心转盘12并与曲轴11 相连接的传动轴19,套设于偏心转盘12外表面、且呈环形的配油盘8,所述配油盘8位于隔盘2内部且偏心设置,所述配油盘8与偏心转盘12之间通过传动轴承20转动连接,所述配油盘8的内部设有内环腔9,所述配油盘8的外环面与隔盘2之间设有外环腔18,所述通油盘1的顶部分别开设有与内环腔相连通的进出油口一14和与外环腔相连通的进出油口二15,所述进出油口一14与内环腔的连通处设有若干个第一分流孔16,所述进出油口二15与外环腔的连通处设有若干个第二分流孔17,通过第一分流孔16和第二分流孔17的设置,可分别对进入内环腔9和外环腔18的油液进行分流,使其能平稳的进入下一步进入油路,减缓马达在切换方向时受到的油液的冲击,保证在高压和切换转向等情况下油仍然能平稳的流入流出。
29.请参阅图1、图2和图3,任一柱塞6的顶端套设有柱塞端盖4,柱塞端盖 4的设置,可对柱塞6进行抵触限位,多个斜孔油路10呈环形分布在壳体3的侧面,斜孔油路10有助于油液通过其流动并进入活塞孔7中。
30.请参阅图1、图2和图4,任一柱塞6的外表面套设有弹簧5,且柱塞6与活塞孔7之间通过弹簧5相连接,弹簧5的设置有助于柱塞6受到油液推动从活塞孔7中伸出后,弹簧5受到压缩可通过弹性恢复力推动柱塞6复位,进出油口一14底端距曲轴11的轴心距离小于进出油口二15底端距曲轴11的轴心距离,便于油液在马达高速运转过程中也可顺畅的流进流出,确保了马达的可靠性,以使马达工作状况更加稳定高效。
31.下面简单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32.当高压油通过进出油口二15进入时,油会进入隔盘2与配油盘8之间的外环腔18中并将其充满,而待外环腔18充满时,由于壳体3上的斜孔油路10此时没有被配油盘8挡住,油会经此进入其中,从而到达任一活塞孔7中,以此推动柱塞6从活塞孔7中伸出,而当柱塞6推
动轴套13时,配油盘8的内环腔 9可与进出油口一14相连通,以此形成一个闭合的回路,一侧柱塞6伸长,一侧缩回,通过轴套13最后作用于曲轴11,使其转动,曲轴11再带动配油盘8 转动,由于其是偏心结构,在转动过程中会对七个斜孔油路10循环挡住,放开的动作,以达到切换柱塞6的动作,最终达成扭矩输出,而在上述马达工作过程中,第一分流孔16和第二分流孔17,可分别对进入内环腔9和外环腔18的油液进行分流,使其能平稳的进入下一步进入油路,以此减缓马达在切换方向时受到的油液的冲击,保证在高压和切换转向等情况下油仍然能平稳的流入流出,从而确保马达高速运转过程中的稳定性。
33.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但凡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原理,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非创造性劳动而作出的变化,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