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组件及柴油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57824发布日期:2021-12-12 21:34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发热组件及柴油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内燃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发热组件及柴油加热器。


背景技术:

2.内燃发动机,是一种通过燃料在机器内部燃烧,放出热能并直接转换为动力的热力发动机。根据不同的燃料,其可以分为汽油发动机与柴油发动机。
3.目前的柴油发动机在环境温度较低工作时,会出现熄火、难以启动的现象,而且柴油在燃烧时也不能充分燃烧,损失较多热量,导致柴油发动机整体功率下降。除此之外,由于柴油发动机的机温过低,柴油发动机中添加的润滑油的粘度也会变高,导致润滑性能变差,柴油发动机中的机件磨损情况增加。
4.为了减少上述情况的影响,在相关技术中,在柴油发动机中安装一种柴油加热器,其可以在低温时对柴油进行预热,增加柴油的流动性,防止柴油出现结蜡现象,从而缓解上述情况。
5.但是对于相关技术中的柴油发动机来说,其加热效率较低,温升较慢。


技术实现要素:

6.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柴油加热器的升温速率较慢的问题,提供一种发热组件及柴油加热器。
7.一种发热组件,包括:加热件及夹设加热件的电极片,
8.所述电极片具有抵触面,所述抵触面与所述加热件相贴合;
9.至少一个所述电极片设置有传热件,所述传热件设置在对应所述电极片的所述抵触面之外的任意区域。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热件的至少一端固定在所述电极片上。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热件由所述电极片的端部向中部弯曲延伸。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热件具有连接部与形变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电极片固定连接,所述形变部相对于所述电极片靠近或远离。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热件的所述形变部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曲面部与第二曲面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曲面部连接;
14.所述第一曲面部沿所述连接部至所述第二曲面部的方向远离所述电极片;
15.所述第二曲面部沿所述第一曲面部至自由端的方向靠近所述电极片。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热件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其中两个所述传热件分别设置在所述电极片的远离所述抵触面的背离面,且设置在所述背离面的相对两侧。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设置有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依次穿过所述传热件的所述形变部、所述电极片、所述加热件和另一所述电极片连接。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热件的所述第二曲面部远离所述电极片的表面均与所述固定件抵触。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位于所述背离面的两个所述传热件的所述第二曲面部的自由端均设置有半孔,且两个所述半孔形成供固定件穿过的孔。
20.上述发热组件通过电极片上设置的传热件,有效增大发热组件与柴油的热传递面积,在对柴油进行加热时,其升温速率较快。另外,在一定升温速率下,本技术的发热组件可以采用加热件的尺寸较小,成本较低。
21.一种柴油加热器,包括壳体、温控件与发热组件;
22.所述温控件设置在所述壳体中,且所述温控件用于检测油路温度,以控制所述发热组件启闭;
23.所述发热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中。
24.上述柴油加热器在对柴油进行加热过程中,通过温控件检测温度,当油路通道中的温度低于限定数值时,开启发热组件,发热组件进行加热,以提高柴油的温度,减少由于柴油温度过低导致柴油发动机无法正常发动。当温度高于限定数值时,关闭发热组件,防止温度加热过高,并可以减少资源浪费。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发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图1的爆炸图;
27.图3是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第一电极片的主视图;
28.图4是图3中所示的第一电极片的a

a向截面示意图;
29.图5是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所示的第一电极片的a

a向截面示意图;
30.图6是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所示的第一电极片的a

a向截面示意图;
31.图7是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所示的第一电极片的a

a向截面示意图;
32.图8是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所示的第一电极片的a

a向截面示意图;
33.图9是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所示的第一电极片的a

a向截面示意图;
34.图10是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柴油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1是图10的爆炸图;
36.图12是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壳体的俯视图(省去端部两个盖子)。
37.附图标记:1、发热组件;11、加热件;12、电极片;121、抵触面;122、端子;123、背离面;13、传热结构;13a、传热件;131、连接部;132、形变部;133、第一曲面部;134、第二曲面部;135、第一段;136、第二段;137、半孔;138、凹陷处;13b、传热凹槽;14、固定件;2、壳体;21、进油腔;211、进油口;212、进油管;213、连通口;22、加热腔;221、加热油出口;23、出油腔;231、出油口;232、加热油入口;233、出油管;24、控制电路板容纳腔;25、插头;251、正极插针;252、负极插针;26、盖子;27、盖板;28、腔盖;3、温控件;4、水位探测组件;41、电路板;42、水位探针条。
具体实施方式
38.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
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0.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1.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2.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3.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44.参阅图1,图1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发热组件1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热组件1,其包括加热件11与电极片12。其中,电极片12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设置在加热件11的两端。一个电极片12用于与正极连接,另一个电极片12用于与负极连接。为了便于电连接,电极片12的端部设置有端子122。端子122与对应电极片12可以为一体成型件,也可以为分体成型件且装配相连。端子122可以选用扁平状端子122或插簧孔端子122。端子122也可以根据实际安装情况进行调整方向。为了便于发热组件1与柴油加热器中的温控件3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采用如图1

图3所示的插簧孔端子122与温控件3连接。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两个电极片12安装的端子122的方向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此外,端子122的自由端与对应电极片12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比如,两个电极片12所对应的端子122的高度可以不一致。
45.参阅图1与图2,电极片12具有抵触面121。当发热组件1安装完成时,电极片12的抵触面121与加热件11相贴合,以便于连通电路以及传递热量。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件11选
用ptc片。ptc片的尺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加热件1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以上,比如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加热件1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前述加热件11沿电极片1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电极片12为金属电极片12。为了电极片12可以具有较好的导电性能,以及具有较好的传热性能,电极片12的材质可以选用黄铜或者防锈铝,比如选用防锈铝lf21。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极片12的抵触面121可以覆盖加热件11与电极片12抵触的表面。上述方式可使加热件11的有效发热面积增大,增大加热件11与电极片12之间的接触面积,以提高对柴油的升温效率。
46.为了提高发热组件1对柴油的升温速率,至少有一个电极片12设置有传热结构13。比如参阅图1与图2,发热组件1中仅有一个电极片12具有传热结构13。在其他实施例中发热组件1也可以两个电极片12均具有传热结构13。传热结构13设置在对应的电极片12的抵触面121之外的任意区域。比如,传热结构13可以如图1

图6所示的设置在与抵触面121相背离的背离面上,传热结构13也可以如图7和图8所示的设置在与抵触面121相邻的表面。
47.具体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3

图8,传热结构13为传热件13a。传热件13a为金属传热件13a,以便于传输热量。传热件13a的材质可以与电极片12材质一致。
48.传热件13a的至少一端固定在对应的电极片12上。传热件13a与电极片12可以为一体成型件,也可以为分体成型件且装配相连。为了降低成本与生产难度,优选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在制作时,可以将电极片12的一端弯折形成前述传热件13a。传热件13a的设置增大了电极片12与柴油接触的接触面积,以提高对柴油的升温效率。传热件13a的尺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49.在传统安装发热组件1时,电极片12与加热件11通常采用螺丝连接,在螺丝连接过程中,需要加装螺丝垫片,以紧固连接。上述方法安装步骤较为复杂,且具有漏装螺丝垫片的风险。
50.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

图8中所示,传热件13a具有连接部131与形变部132。传热件13a通过连接部131与电极片12连接。形变部132可相对于电极片12靠近或远离。形变部132与电极片12具有一定供形变部132移动的空隙。在安装电极片12与加热件11时,如图1和图2中所示,通过固定件14将二者连接。固定件14可以选用螺丝、螺栓或铆钉等固定件14。为了便于维修发热组件1,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固定件14选用螺丝。螺丝可以依次与传热件13a的形变部132、电极片12和加热件11螺纹连接,最后连接至另一个电极片12。此外,为了减少发热组件1与柴油加热器的壳体2连接时,连接件过多。优选的方式为,可以使得螺丝依次与传热件13a的形变部132、电极片12、加热件11、另一个电极片12螺纹连接,最后与壳体2的内壁螺纹连接。由于传热件13a具有形变部132,形变部132具有螺丝垫片的功能,可以紧固螺丝的连接。因此,形变部132的设置可以取消螺丝垫片的安装,减少发热组件1的安装步骤。
51.参阅图4与图5,为了使得发热组件1的传热效果好的同时,其安装较为稳固。在一些实施例中,传热件13a的数量为一个以上,比如两个。当传热件13a的数量为两个时,两个传热件13a可以分别设置在电极片12的背离面123上,且两个传热件13a设置在背离面123的相对两侧。传热件13a由背离面123相应侧的端部向中部弯曲延伸。比如,传热件13a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内凹的钩状,如类u型、类v形或类圆弧形,也可以为其他形状。由此,传热件13a的靠近与远离电极片12的表面均可以与柴油具有较大的热交换面积,增大对柴油的升
温效率。
52.参阅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传热件13a的形变部132包括第一曲面部133与第二曲面部134,连接部131、第一曲面部133与第二曲面部134依次连接。其中,第一曲面部133沿连接部131至第二曲面部134的方向远离电极片12,第二曲面部134沿第一曲面部133至自由端的方向靠近电极片12。其中,第二曲面部134可包括第一段135与第二段136,第一段135与第一曲面部133连接,且沿第一段135至第二段136的延伸方向,第一段135的斜率逐渐增大,第二段136的斜率逐渐减小。前述斜率指的是沿图4中的以水平方向为x轴方向,以竖直方向为y轴方向,与曲面相切的直线的斜率。也就是说,过第一段某一点的斜率为:过该点的切线的斜率。第二段上的斜率定义也相同。第二曲面部134形成类s形。两个传热件13a之间可以具有缝隙,两个传热件13a的横截面形状形成类似波形。采用上述结构可以增大传热件13a与柴油的传热面积,以提高对柴油的升温效率,同时可以相比于其他复杂形状来说,降低发热组件1的加工、运输与组装难度。
53.参阅图3与图4,在安装固定件14时,第二曲面部134的自由端设置有半孔137,即第二段136的自由端设置有半孔137。两个第二段136的半孔137形成一个供固定件14穿过的孔。当固定件14将电极片12与发热件11连接时,固定件14的靠近发热件11的侧壁,与第二曲面部134远离电极片12的表面抵触,即第二段136远离电极片12的表面与固定件14抵触。由于第二段136具有曲面,且可相对于电极片12靠近或远离,因此,第二段136相当于螺丝垫片,在固定件14安装时,安装较为牢固。
54.参阅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传热件13a的数量为一个,且传热件13a的连接部131与电极片12的背离面123的端部连接。形变部132作为传热件13a的自由端,其末端与电极片12之间具有一定空隙。形变部132中部设置有凹陷处138。当安装固定件14时,固定件14可以从凹陷处138穿过传热件13a,并与电极片12连接。相比于固定件14从形变部132的凸起部分穿过传热件13a,当固定件14从凹陷处138穿过传热件13a时,固定件14连接更加紧固,且凹陷处138两侧的于固定件14抵触的侧壁,可以对固定件14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55.参阅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传热件13a的数量为一个,传热件13a具有两个连接部131和连接部131之间设置的形变部132。其中,一个连接部131与电极片12的相邻抵触面121的一侧连接。另一个连接部131与电极片12的相邻抵触面121的另一侧连接。连接部131可以为具有曲面的连接部131,以增大连接部131与柴油的接触面积,增大柴油升温速率。形变部132与电极片12的中部具有空隙。形变部132具有凹陷处138。当安装固定件14时,固定件14可以从凹陷处138穿过传热件13a,并与电极片12连接。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8,形变部132的凹陷处138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以上,比如3个。为了在紧固电极片12与发热件11的同时,减少固定件14的数量,固定件14可以与位于最中部的凹陷处138连接。
56.除了上述传热结构13,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9,传热结构13也可以选用传热凹槽13b。当安装固定件14时,固定件14可以从传热凹槽13b的槽底处穿过电极片12,以与发热件11和另一电极片12连接。电极片12的接触面之外的任意一个或多个表面,可以开设有传热凹槽13b。传热凹槽13b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长方形、三角形、半圆形、抛物线形以及其他形状,且传热凹槽13b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以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即可。传热凹槽13b的槽壁以及槽底可以增加对柴油热交换的接触面积,提高对柴油的升温效率。
57.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传热结构13可以为传热凹槽13b与传热件13a的结
合。比如,电极片12的远离抵触面121的表面一体成型有传热件13a,电极片12的相邻传热件13a的表面开设有传热凹槽13b,可以进行多种组合。传热凹槽13b与传热件13a均可以增加电极片12的传热效率,有效在短时间提高柴油温度。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电极片12均设置有传热结构13,两个电极片12上的传热结构13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两个传热结构13可以不相同。比如,一个电极片12对应的传热结构13为传热件13a,另一个电极片12对应的传热结构13为传热凹槽13b。
58.发热组件1设置传热结构13,可以增加电极片12与柴油的传热面积,以增大对柴油的升温效率。采用本技术所示的发热组件1,当柴油升高相同温度时,相关技术中的发热组件1所采用的时间更长。此外,本技术所示的发热组件1,在确保一定的加热效率时,可以选用尺寸较小的电极片12与加热件11,成本较低。对于不同型号的柴油加热器,可以选用不同尺寸的电极片12与加热件11,应用时较为灵活。
59.参阅图10

图11,图10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柴油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11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柴油加热器的爆炸图。其中,柴油加热器包括壳体2、温控件3与发热组件1。温控件3用于检测柴油滤清器中柴油的温度,以控制发热组件1启闭。发热组件1可以对柴油进行加热。发热组件1选用上述任一发热组件1。当温控件3检测柴油滤清器内温度低于5℃时,温控件3控制发热组件1开启,发热组件1连通电路,加热件通电加热,热量传输至电极片12与传热结构13,以对柴油进行加热。当温控件3检测内温度高于12℃时,温控件3控制发热组件1关闭,停止加热。
60.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10

图12,壳体2设置有进油腔21、加热腔22、出油腔23与控制电路板容纳腔24。其中,进油腔21、出油腔23与控制电路板容纳腔24均设置在壳体2的顶部。加热腔22设置在进油腔21下方,且二者连通。具体的,进油腔21设置有进油口211与连通口213。进油口211处固定连接有进油管212。进油腔21与加热腔22通过连通口213连通。加热腔22的远离连通口213的一侧,开设有加热油出口221。加热油出口221与壳体2的外部连通。出油腔23设置有加热油入口232与出油口231。加热油入口232与壳体2的外部连通。由加热油出口221流出的加热后的柴油,可由加热油入口232进入出油腔23。出油口231处固定连接有出油管233,出油管233可以串联在供油管线上。
61.经柴油加热器的柴油流动方向为:由进油管212运动至进油口211,并进入进油腔21,然后从连通口213进入加热腔22,并由加热油出口221流出壳体2、进入柴油滤清器中,然后柴油从加热油入口232流入出油腔23,最后从出油口231流至出油管233,以进入供油管线。当温控件3检测温度高于12℃时,温控件3控制发热组件1关闭,此时柴油流动方向不变。
62.进油腔21与出油腔23的开口处均设置有盖子26,进油腔21与出油腔23的盖子26可以为同一个盖子26。盖子26的连接方式可以为卡接、螺栓连接或胶封等连接方式。控制电路板容纳腔24的开口处设置有腔盖28。由于壳体2会部分浸入柴油中,为了防止电路板41损坏,腔盖28优选使用灌胶封死的固定方式。另外,进油管212与出油管233的端部均可以可拆卸地设置有管套29,管套29具有防尘的效果。此外,壳体2还设置有插头25,插头25用于与电源连接。
63.参阅图11,壳体2可以安装有水位探测组件4,水位探测组件4用于检测柴油滤清器中的水位。在一些实施例中,水位探测组件4包括电路板41与水位探针条42,电路板41位于控制电路板容纳腔24中。电路板41与水位探针条42连接。水位探针条42的端部穿过壳体2,
且水位探针条42可以感应壳体2外部的柴油滤清器中的水位。当水位探针条42检测到水位过低,则电路板41会传输信号至主电源ecu,以使得使用者得知水位情况。
64.温控件3位于进油腔21中,以检测进入壳体2的柴油的油温。为了防止温控件3被浸泡损坏,其外部可以罩设腔盖,腔盖密封设置,比如采用灌胶的方式密封连接。在安装发热组件1的过程中,发热组件1的一个电极片12的端子122与温控件3连接,温控件3的另一端与插头25的正极插针251连接,以与电源正极连接。发热组件1的另一个电极片12的端子122与插头25的负极插针252连接,以与电源负极连接。从而形成通电回路,以通电加热。温控件3可以选用温控开关,比如双金属片温控开关。
65.在安装发热组件1时,将发热组件1安装于加热腔22中,且发热组件1通过螺丝与加热腔22侧壁螺纹连接。为了方便安装,可以将螺丝依次与传热结构13、电极片12、加热件11、另一个电极片12,最后与加热腔22侧壁螺纹连接,以完成发热组件1的安装。
66.为了便于安装、维修以及更换发热组件1,壳体2设置有可相对于壳体2盖合的盖板27,二者连接关系可以为扣合、螺栓连接或其他可拆卸连接方式。当盖板27相对壳体2闭合时,盖板27相当于加热腔22的部分腔壁,且盖板27侧壁与壳体2形成前述加热油出口221。加热油出口22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以上,比如两个。当盖板27相对于壳体2打开时,发热组件1暴露在壳体2外部。
67.在安装柴油加热器至柴油滤清器时,壳体2的中部与柴油滤清器可拆卸连接。连接方式可以为卡接或螺栓连接等连接方式,但不仅仅局限于上述连接方式。安装后,壳体2的进油管212与出油管233位于柴油滤清器外部。壳体2的加热腔22位于柴油滤清器内部,且壳体2的加热油出口221与加热油入口232均位于柴油滤清器内部。
68.由于采用具有传热结构13的电极片12作为发热组件1中的电极片12,在加热件11产生热量后,热量迅速由电极片12以及传热结构13传输至位于加热腔22的柴油中,以对柴油进行加热,加热效率较高。
69.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70.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