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点火线圈充电时长自学习方法及发动机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29706891发布日期:2022-04-16 15:57阅读:629来源:国知局
一种点火线圈充电时长自学习方法及发动机系统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点火线圈充电时长自学习方法及发动机系统。


背景技术:

2.点火系统是发动机系统中提供点火能量的核心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点火线圈、火花塞等部件。在实际应用中,对发动机点火前需要先对点火线圈充电,待充电时长达到预设的初始充电时长之后,便可以通过火花塞释放电能,进而完成发动机打火启动。然而,随着点火线圈和火花塞的使用时间逐渐增加,点火线圈会逐渐老化,控制器中预设的点火线圈的初始充电时长存在无法正常满足点火需求的情况,而此种类型的老化也会引起发动机偶发失火或者点火能量不足引起燃烧不充分等问题,影响发动机性能及排放结果,严重时还存在烧毁后处理催化器的风险。
3.现有的一种点火线圈充电时长自学习方法,其仅通过蓄电池电压对点火线圈的充电时长进行修正,导致修正得到的点火线圈充电时长的准确度低。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点火线圈充电时长自学习方法及发动机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点火线圈充电时长自学习方法修正得到的点火线圈充电时长的准确度低的问题。
5.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点火线圈充电时长自学习方法,其包括:
7.获取蓄电池电压、发动机冷却液温度和点火线圈充电时长的map1;
8.依据当前蓄电池电压和当前发动机冷却液温度从所述map1获取点火线圈的基础充电时长;
9.依据修正参数修正所述基础充电时长,得到理论充电时长;
10.获取实际充电时长,并依据所述实际充电时长修正所述理论充电时长,得到目标充电时长。
11.作为优选,所述修正参数至少由发动机转速、油门开度和点火线圈的充电电流确定。
12.作为优选,依据修正参数修正所述基础充电时长,得到理论充电时长的具体步骤包括:
13.依据所述发动机转速和所述油门开度获取第一修正系数;
14.依据所述点火线圈的充电电流获取第二修正系数;
15.依据所述第一修正系数和所述第二修正系数修正所述基础充电时长,得到所述理论充电时长。
16.作为优选,所述第一修正系数为依据所述发动机转速和所述油门开度获得的第一
权重系数,所述第二修正系数为依据所述点火线圈的充电电流获得的第二权重系数,所述理论充电时长=所述基础充电时长
×
所述第一权重系数
×
所述第二权重系数。
17.作为优选,依据实际充电时长修正所述理论充电时长,得到目标充电时长的具体步骤包括:
18.判断各缸的实际充电时长和各缸的理论充电时长的差值的绝对值是否均大于第一设定值;
19.若各缸的实际充电时长和各缸的理论充电时长的差值的绝对值均大于所述第一设定值,则依据各缸的实际充电时长和各缸的理论充电时长的差值的绝对值中的最小值修正所述理论充电时长,得到所述目标充电时长。
20.作为优选,所述目标充电时长=所述理论充电时长+各缸的实际充电时长和各缸的理论充电时长的差值的绝对值中的最小值的累加值。
21.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设定值为0.1秒。
22.作为优选,所述点火线圈充电时长自学习方法还包括:
23.判断各缸的实际充电时长和各缸的理论充电时长的差值的绝对值中的最小值的累加值是否大于第二设定值;
24.若各缸的实际充电时长和各缸的理论充电时长的差值的绝对值中的最小值的累加值大于所述第二设定值,则报出第一自学习故障;
25.判断各缸的实际充电时长和各缸的理论充电时长的差值的绝对值中的最小值的累加值是否小于第三设定值;
26.若各缸的实际充电时长和各缸的理论充电时长的差值的绝对值中的最小值的累加值小于第三设定值,则报出第二自学习故障;
27.其中,所述第二设定值和第三设定值均为正数,且所述第二设定值大于所述第三设定值。
28.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设定值和所述第三设定值均大于所述第一设定值。
29.一种发动机系统,其用于实施上述的点火线圈充电时长自学习方法。
30.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31.本发明提供一种点火线圈充电时长自学习方法及发动机系统。其中,考虑到发动机冷却液温度对点火线圈充电时长的影响,该点火线圈充电时长自学习方法,先通过前期试验获得蓄电池电压、发动机冷却液温度和点火线圈充电时长的map1,当需要对点火线圈进行充电时,依据当前蓄电池电压和当前发动机冷却液温度从map1中获取点火线圈的基础充电时长,再依据修正参数修正基础充电时长,得到理论充电时长;再获取当前的点火线圈的实际充电时长,依据实际充电时长进一步修正理论充电时长,得到目标充电时长。从而在下次点火线圈充电时,依据目标充电时长对点火线圈进行充电。相对于现有技术中仅通过蓄电池电压对点火线圈充电时长进行修正而言,依据该点火线圈充电时长自学习方法能够对点火线圈的充电时长进行自动修正,得到的目标充电时长的准确度高,从而保证点火线圈储存的能量能够满足正常点火的需求,改善了发动机性能,提高了车辆的运行稳定性。
附图说明
32.图1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提供的点火线圈充电时长自学习方法的流程图一;
33.图2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提供的点火线圈充电时长自学习方法的流程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35.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6.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7.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38.本发明提供一种点火线圈充电时长自学习方法,如图1和图2所示,该点火线圈充电时长自学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9.s100、获取蓄电池电压、发动机冷却液温度和点火线圈充电时长的map1。
40.具体地,蓄电池电压、发动机冷却液温度和点火线圈充电时长的map1由前期大量试验获得。
41.s200、依据当前蓄电池电压和当前发动机冷却液温度从map1获取点火线圈的基础充电时长。即从map1获取当前蓄电池电压和当前发动机冷却液温度对应的点火线圈充电时长,即为基础充电时长。
42.s300、依据修正参数修正基础充电时长,得到理论充电时长。
43.其中,修正参数至少由发动机转速、油门开度和点火线圈的充电电流确定。可以理解的是,可依据实际工况增加或减少确定修正参数的因素。
44.其中,如图2所示,由发动机转速、油门开度和点火线圈的充电电流确定修正参数的具体步骤包括:
45.s301、依据发动机转速和油门开度获取第一修正系数。
46.其中,第一修正系数为依据发动机转速和油门开度获得的第一权重系数。具体地,通过前期大量试验获取发动机转速、油门开度和点火线圈充电时长的map2,依据当前发动机转速和当前油门开度在map2中获取对应的点火线圈充电时长,并依据当前发动机转速和当前油门开度在map2中获取对应的点火线圈充电时长计算第一权重系数。
47.s302、依据点火线圈的充电电流获取第二修正系数。
48.其中,第二修正系数为依据点火线圈的充电电流获得的第二权重系数。具体地,通过前期大量试验获取充电电流和点火线圈充电时长的map3,依据当前充电电流在map3中获取对应的点火线圈充电时长,并依据当前充电电流在map2中获取对应的点火线圈充电时长计算第二权重系数。
49.其中,在本实施例中,s301和s302依次执行。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先执行s302,再执行s301。
50.s303、依据第一修正系数和第二修正系数修正基础充电时长,得到理论充电时长。
51.具体地,理论充电时长=基础充电时长
×
第一权重系数
×
第二权重系数。如此,以通过基础充电时长、第一修正系数和第二修正系数修正计算得到理论充电时长。
52.相对于现有技术中,仅通过蓄电池电压对点火线圈充电时长进行修正而言,该点火线圈充电时长自学习方法先通过蓄电池电压、发动机冷却液温度和点火线圈充电时长的map1获得基础充电时长,再依据发动机转速、油门开度和点火线圈的充电电流修正基础充电时长,获得理论充电时长。从而有效提高了理论充电时长的准确度。
53.现有技术中,若改变发动机转速,和/或油门开度,和/或点火线圈的充电电流时,均需要对基础充电时长重新进行标定,导致修正理论充电时长的成本增加,修正周期长。
54.该点火线圈充电时长自学习方法,通过前期大量试验获取发动机转速、油门开度和点火线圈充电时长的map2,以及充电电流和点火线圈充电时长的map3,当发动机转速和/或油门开度发生改变时,仅需依据当前发动机转速和当前油门开度在map2中获取对应的点火线圈充电时长,并依据当前发动机转速和当前油门开度在map2中获取对应的点火线圈充电时长计算第一权重系数,从而得到理论充电时长;尤其,当充电电流发生改变时,依据当前充电电流在map3中获取对应的点火线圈充电时长,并依据当前充电电流在map3中获取对应的点火线圈充电时长计算第二权重系数,从而得到理论充电时长。从而有效降低了修正理论充电时长的成本增加,缩短了修正周期。
55.s400、获取实际充电时长,并依据实际充电时长修正理论充电时长,得到目标充电时长。
56.其中,依据实际充电时长修正理论充电时长,得到目标充电时长的具体步骤包括:
57.判断各缸的实际充电时长和各缸的理论充电时长的差值的绝对值是否均大于第一设定值。
58.若各缸的实际充电时长和各缸的理论充电时长的差值的绝对值均大于第一设定值,则依据各缸的实际充电时长和各缸的理论充电时长的差值的绝对值中的最小值修正理论充电时长,得到目标充电时长。
59.具体地,目标充电时长=理论充电时长+各缸的实际充电时长和各缸的理论充电时长的差值的绝对值中的最小值的累加值,从而得到目标充电时长,下次对点火线圈充电时,以目标充电时长对点火线圈进行充电。
60.可以理解的是,s100至s400重复执行。即点火线圈的充电时长自学习是一个重复学习的过程,若每次点火线圈充电时长自学习的过程中各缸的实际充电时长和各缸的理论充电时长的差值的绝对值均大于第一设定值,则每次点火线圈充电时长自学习的过程中各缸的实际充电时长和各缸的理论充电时长的差值的绝对值中的最小值都会累加至上一次
点火线圈充电时长自学习的过程中的到的理论充电时长中。
61.可以理解的是,若每次点火线圈充电时长自学习的过程中各缸的实际充电时长和各缸的理论充电时长的差值的绝对值中至少一个小于等于第一设定值,则该次点火线圈充电时长自学习的过程中不需修正目标充电时长。在此条件下,该次点火线圈充电时长自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的理论充电时长即为目标充电时长。
62.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设定值为0.1秒。其中,第一设定值为经验值。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设定值也可依据实际工况进行调整。
63.从而,通过实际充电时长修正理论充电时长,进一步提高了目标充电时长的准确度。
64.其中,由于不同生产批次的充电线圈,在相同电压下,不同点火线圈的充电时长会存在整体差异,如果实际充电时间与理论充电时长较大差异,则存在误报故障的风险,降低了发动机产品的鲁棒性。
65.从而该点火线圈充电时长自学习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66.判断各缸的实际充电时长和各缸的理论充电时长的差值的绝对值中的最小值的累加值是否大于第二设定值。
67.若各缸的实际充电时长和各缸的理论充电时长的差值的绝对值中的最小值的累加值大于第二设定值,则报出第一自学习故障。
68.判断各缸的实际充电时长和各缸的理论充电时长的差值的绝对值中的最小值的累加值是否小于第三设定值。
69.若各缸的实际充电时长和各缸的理论充电时长的差值的绝对值中的最小值的累加值小于等于第三设定值,则报出第二自学习故障。
70.其中,第二设定值大于第三设定值。可以理解的是,每进行一次点火线圈自学习,都会对各缸的实际充电时长和各缸的理论充电时长的差值的绝对值中的最小值的累加值进行一次检测,若各缸的实际充电时长和各缸的理论充电时长的差值的绝对值中的最小值的累加值在第二设定值和第三设定值之间,则表明点火线圈充电时长自学习过程正常;若各缸的实际充电时长和各缸的理论充电时长的差值的绝对值中的最小值的累加值大于第二设定值,则报出第一自学习故障;若各缸的实际充电时长和各缸的理论充电时长的差值的绝对值中的最小值的累加值小于第三设定值,则报出第二自学习故障。
71.报出第一自学习故障,则代表点火线圈充电时长自学习过程得到的目标充电时长太长;报出第二自学习故障,则代表点火线圈充电时长自学习过程得到的目标充电时长太短。点火线圈的充电时长太长或太短都代表点火线圈故障和/或发动机故障,则需要对点火线圈故障和/或发动机进行维修或更换。其中,第二设定值和第三设定值均为正数。
72.其中,第二设定值和第三设定值均为经验值。可以依据实际工况调整。
73.其中,第二设定值和第三设定值均大于第一设定值。从而保证依据第二设定值和第三设定值能够有效检测出第一自学习故障或第二自学习故障,从而便于对点火线圈和/或发动机进行维修或更换。
74.该发动机系统依据上述的点火线圈充电时长自学习方法,能够对点火线圈的充电时长进行自动修正,得到的目标充电时长的准确度高,从而保证点火线圈储存的能量能够满足正常点火的需求,改善了发动机性能,提高了车辆的运行稳定性;此外,该发动机系统
应用上述的点火线圈充电时长自学习方法能够诊断点火线圈/或发动机是否故障。
75.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