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凑式双涵道压缩系统用子午流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882384发布日期:2023-01-12 20:55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紧凑式双涵道压缩系统用子午流道,包括风扇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转子出口的上半部分连接外涵流道,下半部分连接内涵流道;所述内涵流道包括内涵道过渡段扩压器、斜流压气机转子和斜流压气机扩压器;所述内涵道过渡段扩压器与风扇转子出口的下半部分相连接;所述斜流压气机转子连接于内涵道过渡段扩压器、斜流压气机扩压器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凑式双涵道压缩系统用子午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涵道过渡段扩压器的子午流道为s型,流道曲率存在由负到正的变化;所述内涵道过渡段扩压器叶片的叶尖布置在负曲率区、叶根布置在正曲率区,整个叶片呈现大前掠造型。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紧凑式双涵道压缩系统用子午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涵道过渡段扩压器的子午流道进出口平均半径差δhin与轴向长度lin的比值为0.24~0.28。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紧凑式双涵道压缩系统用子午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流压气机转子采用进口后掠设计,进口后掠角α为5
°
~10
°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紧凑式双涵道压缩系统用子午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转子与斜流压气机转子位于同一中心轴上。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紧凑式双涵道压缩系统用子午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涵流道包括相互连接的外涵道前扩压器和外涵道后扩压器;所述外涵道前扩压器与风扇转子出口的上半部分相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紧凑式双涵道压缩系统用子午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涵流道整体呈s型,流道曲率存在由正到负的变化;所述外涵道前扩压器叶片布置在正曲率区,外涵道后扩压器叶片布置在负曲率区。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紧凑式双涵道压缩系统用子午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涵道前扩压器叶片与外涵道后扩压器叶片均为根尖叶型独立设计的直纹叶片。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紧凑式双涵道压缩系统用子午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涵道前扩压器叶片为强根部设计,叶尖进出口角度差为0
°
~10
°
;所述外涵道后扩压器叶片为强尖部设计,叶根进出口角度差为0
°
~10
°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紧凑式双涵道压缩系统用子午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涵道前扩压器进口至外涵道后扩压器出口的子午流道进出口平均半径差δhout与轴向长度lout的比值处于0.38~0.42之间。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紧凑式双涵道压缩系统用子午流道,属于航空发动机技术领域。包括风扇转子,所述风扇转子出口的上半部分连接外涵流道,下半部分连接内涵流道;所述内涵流道包括内涵道过渡段扩压器、斜流压气机转子和斜流压气机扩压器;所述内涵道过渡段扩压器与风扇转子出口的下半部分相连接;所述斜流压气机转子连接于内涵道过渡段扩压器、斜流压气机扩压器之间。将风扇转子与斜流压气机转子之间的过渡段合二为一,内涵道过渡段扩压器既充当过渡段,又可起到扩压器的作用,缩减了系统轴向长度,简化了系统结构,其与外涵流道结合,实现了涡扇发动机内外涵双压比压缩的功能。涡扇发动机内外涵双压比压缩的功能。涡扇发动机内外涵双压比压缩的功能。


技术研发人员:张小龙 常国强 吴永鑫 徐夏 李照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六十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22.09.13
技术公布日:2023/1/11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