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温度控制方法、装置及工程车辆与流程

文档序号:33099822发布日期:2023-02-01 00:30阅读:43来源:国知局
发动机温度控制方法、装置及工程车辆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温度控制方法、装置及工程车辆。


背景技术:

2.目前,发动机冷却系统中,散热器对发动机流出的冷却水进行散热,降低冷却水的温度,温度较低的冷却水循环进到发动机水套中,降低发动机温度。另外,中冷器可以对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流入空气进行冷却,避免高温气体进入到发动机内对发动机造成损伤。现有技术中,对散热器和中冷器而言,会选择风扇对散热器和中冷器进行散热,一般地,在需要加热时,启动风扇,风扇恒速转动,对散热器和中冷器同时进行散热,这样,风扇持续转动时间较长,导致风扇损耗较大,使用寿命较短。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温度控制方法、装置及工程车辆,其可以减少风扇的损耗,延长风扇的使用寿命。
4.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温度控制方法,包括:
5.获取发动机出水口的第一温度值;
6.获取发动机进气口的第二温度值;
7.若所述第一温度值处于第一预设范围内,控制第一组风扇和第二组风扇交替对散热器进行散热;其中,所述散热器配置为对从所述发动机出水口流出的冷却水进行散热;以及
8.若所述第二温度值处于第二预设范围内,控制第三组风扇和第四组风扇交替对中冷器进行散热;其中,所述中冷器配置为对进入所述发动机的空气进行散热。
9.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预设范围包括多个第一子范围;其中,多个所述第一子范围之间不存在交叉范围或者交叉值;
10.所述若所述第一温度值处于第一预设范围内,控制第一组风扇和第二组风扇交替对散热器进行散热包括:
11.在所述第一温度值处于不同的所述第一子范围时,控制所述第一组风扇以对应的第一目标转速对所述散热器进行散热;其中,不同的所述第一子范围对应的所述第一目标转速不同;或者,
12.在所述第一温度值处于不同的所述第一子范围时,控制所述第二组风扇以对应的第二目标转速对所述散热器进行散热;其中,不同的所述第一子范围对应的所述第二目标转速不同。
13.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在所述获取发动机出水口的第一温度值之后,所述发动机温度控制方法还包括:
14.若所述第一温度值处于第三预设范围内,控制所述第一组风扇和所述第二组风扇
同时对所述散热器进行散热;其中,所述第三预设范围的下限值大于所述第一预设范围的上限值。
1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三预设范围包括多个第二子范围;其中,多个所述第二子范围之间不存在交叉范围或者交叉值;
16.所述若所述第一温度值处于第三预设范围内,控制所述第一组风扇和所述第二组风扇同时对所述散热器进行散热包括:
17.在所述第一温度值处于不同的所述第二子范围时,控制所述第一组风扇和所述第二组风扇同时以对应的第三目标转速对所述散热器进行散热;其中,不同的所述第二子范围对应的所述第三目标转速不同。
18.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二预设范围包括多个第三子范围;其中,多个所述第三子范围之间不存在交叉范围或者交叉值;
19.所述若所述第二温度值处于第二预设范围内,控制第三组风扇和第四组风扇交替对中冷器进行散热包括:
20.在所述第二温度值处于不同的所述第三子范围时,控制所述第三组风扇以对应的第四目标转速对所述中冷器进行散热;其中,不同的所述第三子范围对应的所述第四目标转速不同;或者,
21.在所述第二温度值处于不同的所述第三子范围时,控制所述第四组风扇以对应的第五目标转速对所述中冷器进行散热;其中,不同的所述第三子范围对应的所述第五目标转速不同。
22.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在所述获取发动机进气口的第二温度值之后,所述发动机温度控制方法还包括:
23.若所述第二温度值处于第四预设范围内,控制所述第三组风扇和所述第四组风扇同时对所述中冷器进行散热;其中,所述第四预设范围的下限值大于所述第二预设范围的上限值。
24.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四预设范围包括多个第四子范围;其中,多个所述第四子范围之间不存在交叉范围或者交叉值;
25.所述若所述第二温度值处于第四预设范围内,控制所述第三组风扇和所述第四组风扇同时对所述中冷器进行散热包括:
26.在所述第二温度值处于不同的所述第四子范围时,控制所述第三组风扇和所述第四组风扇同时以对应的第六目标转速对所述中冷器进行散热;其中,不同的所述第四子范围对应的所述第六目标转速不同。
2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组风扇包括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所述第二组风扇包括第三风扇和第四风扇,所述第一风扇、所述第二风扇、所述第三风扇以及所述第四风扇呈第一矩形分布;其中,所述第一风扇与所述第二风扇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矩形的第一对角线的两端,所述第三风扇与所述第四风扇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矩形的第二对角线的两端;
28.所述若所述第一温度值处于第一预设范围内,控制第一组风扇和第二组风扇交替对散热器进行散热包括:
29.若所述第一温度值处于所述第一预设范围内,控制所述第一风扇和所述第二风扇
同时对所述散热器进行散热;或者,
30.若所述第一温度值处于所述第一预设范围内,控制所述第三风扇和所述第四风扇同时对所述散热器进行散热。
31.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三组风扇包括第五风扇和第六风扇,所述第四组风扇包括第七风扇和第八风扇,所述第五风扇、所述第六风扇、所述第七风扇以及所述第八风扇呈第二矩形分布;其中,所述第五风扇和所述第六风扇分别位于所述第二矩形的第三对角线的两端,所述第七风扇和所述第八风扇分别位于所述第二矩形的第四对角线的两端;
32.所述若所述第二温度值处于第二预设范围内,控制第三组风扇和第四组风扇交替对中冷器进行散热包括:
33.若所述第二温度值处于所述第二预设范围内,控制所述第五风扇和所述第六风扇同时对所述中冷器进行散热;或者,
34.若所述第二温度值处于所述第二预设范围内,控制所述第七风扇和所述第八风扇同时对所述中冷器进行散热。
35.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温度控制装置,包括:
36.第一获取模块,配置为获取发动机出水口的第一温度值;
37.第二获取模块,配置为获取发动机进气口的第二温度值;
38.第一控制模块,配置为若所述第一温度值处于第一预设范围内,控制第一组风扇和第二组风扇交替对散热器进行散热;其中,所述散热器配置为对从所述发动机出水口流出的冷却水进行散热;以及
39.第二控制模块,配置为若所述第二温度值处于第二预设范围内,控制第三组风扇和第四组风扇交替对中冷器进行散热;其中,所述中冷器配置为对进入所述发动机的空气进行散热。
40.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工程车辆,包括:
41.机体;
42.发动机,设于所述机体上,所述发动机包括发动机出水口和发动机进气口;
43.第一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发动机出水口;
44.第二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发动机进气口;
45.电子设备,设于所述机体上,所述电子设备通讯连接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电子设备配置为执行如前所述的发动机温度控制方法。
4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温度控制方法、装置及工程车辆,其通过获取发动机出水口的第一温度值,并在第一温度值处于第一预设范围内时,控制第一组风扇和第二组风扇交替对散热器进行散热,这样可以使得第一组风扇和第二组风扇交替休息,可以缩短第一组风扇和第二组风扇的持续工作时间,减少第一组风扇和第二组风扇的损耗,延长第一组风扇和第二组风扇的使用寿命;其通过获取发动机进气口的第二温度值,并在第二温度值处于第二预设范围内时,控制第三组风扇和第四组风扇交替对中冷器散热,这样可以使得第三组风扇和第四组风扇交替休息,可以缩短第三组风扇和第四组风扇的持续工作时间,减少第三组风扇和第四组风扇的损耗,延长第三组风扇和第四组风扇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47.通过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或步骤。
48.图1为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温度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49.图2为本技术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温度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50.图3为本技术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温度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51.图4为本技术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温度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52.图5为本技术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温度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53.图6为本技术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温度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54.图7为本技术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温度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55.图8为本技术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温度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56.图9为本技术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温度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57.图10为本技术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温度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58.图11为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组风扇和第二组风扇的分布示意图。
59.图12为本技术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温度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60.图13为本技术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温度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61.图14为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组风扇和第四组风扇的分布示意图。
62.图15为本技术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温度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63.图16为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组风扇、第二组风扇、第三组风扇以及第四组风扇的分布示意图。
64.图17为本技术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组风扇、第二组风扇、第三组风扇以及第四组风扇的分布示意图。
65.图18为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温度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
66.图19为本技术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温度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
67.图20为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工程车辆的结构框图。
68.图21为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69.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地描述根据本技术的示例实施例。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本技术的全部实施例,应理解,本技术不受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例的限制。
70.图1为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温度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温度控制方法可以包括:
71.s210:获取发动机出水口的第一温度值。
72.具体地,可以在发动机出水口设置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可以检测发动机出水口的温度,系统在接收到第一温度传感器发出的检测信号后,可以获取发动机出水口的第一温度值。
73.需要说明的是,发动机出水口可以理解为发动机水套的出水口。具体地,发动机水套通常用于容置冷却水,冷却水可以对发动机进行冷却,降低发动机的温度,冷却水实现冷却功能后,冷却水的温度提升,冷却水可以通过发动机出水口流出,并且流向散热器,散热器对高温冷却水进行散热,在流向散热器的过程中,第一温度传感器可以检测冷却水的第一温度值,即前述的发动机出水口的第一温度值。因此,根据发动机出水口的第一温度值,可以选择适当的方案对散热器进行散热。
74.s220:获取发动机进气口的第二温度值。
75.具体地,可以在发动机进气口设置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可以检测发动机进气口的温度,系统在接收到第二温度传感器发出的检测信号后,可以获取发动机进气口的第二温度值。
76.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涡轮增压发动机来说,经过增压的气体温度较高,中冷器可以对增压后的气体进行冷却,避免高温气体进入到发动机内造成发动机损伤。而发动机进气口的第二温度值则可以反应中冷器自身的温度状态,因此,根据发动机进气口的第二温度值,可以选择适当的方案对中冷器进行散热。
77.s230:若第一温度值处于第一预设范围内,控制第一组风扇和第二组风扇交替对散热器进行散热。
78.具体地,如前所述,散热器可以对从发动机出水口流出的冷却水进行散热。在第一温度值处于第一预设范围内时,可以认为此时散热器的温度较高,因此可以控制第一组风扇和第二组风扇交替对散热器进行散热。
79.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组风扇和第二组风扇交替对散热器进行散热可以理解为在第一组风扇对散热器进行散热的过程中,第二组风扇停止工作;在第二组风扇对散热器进行散热的过程中,第一组风扇停止工作。
80.应当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第一组风扇和第二组风扇交替对散热器进行散热,不仅可以实现对散热器散热的功能,而且可以使得第一组风扇和第二组风扇交替休息,这样,可以缩短第一组风扇和第二组风扇的持续工作时间,减少第一组风扇和第二组风扇的损耗,延长第一组风扇和第二组风扇的使用寿命。
81.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组风扇包括的风扇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等。
82.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组风扇包括的风扇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等。
83.s240:若第二温度值处于第二预设范围内,控制第三组风扇和第四组风扇交替对中冷器进行散热。
84.具体地,如前所述,中冷器可以对进入发动机的空气进行散热。在第二温度值处于第二预设范围内时,可以认为此时中冷器的温度较高,因此,可以控制第三组风扇和第四组风扇交替对中冷器进行散热。
85.需要说明的是,第三组风扇和第四组风扇交替对中冷器进行散热可以理解为在第三组风扇对中冷器进行散热的过程中,第四组风扇停止工作;在第四组风扇对中冷器进行散热的过程中,第三组风扇停止工作。
86.应当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第三组风扇和第四组风扇交替对中冷器进行散热,不仅可以实现对中冷器散热的功能,而且可以使得第三组风扇和第四组风扇交替休息,这样,可以缩短第三组风扇和第四组风扇的持续工作时间,减少第三组风扇和第四组风扇的
损耗,延长第三组风扇和第四组风扇的使用寿命。
87.在一实施例中,第三组风扇包括的风扇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等。
88.在一实施例中,第四组风扇包括的风扇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等。
8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温度控制方法,其通过获取发动机出水口的第一温度值,并在第一温度值处于第一预设范围内时,控制第一组风扇和第二组风扇交替对散热器进行散热,这样可以使得第一组风扇和第二组风扇交替休息,可以缩短第一组风扇和第二组风扇的持续工作时间,减少第一组风扇和第二组风扇的损耗,延长第一组风扇和第二组风扇的使用寿命;其通过获取发动机进气口的第二温度值,并在第二温度值处于第二预设范围内时,控制第三组风扇和第四组风扇交替对中冷器散热,这样可以使得第三组风扇和第四组风扇交替休息,可以缩短第三组风扇和第四组风扇的持续工作时间,减少第三组风扇和第四组风扇的损耗,延长第三组风扇和第四组风扇的使用寿命。
90.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组风扇和第二组风扇交替对散热器散热,第三组风扇和第四组风扇交替对中冷器散热,这样,在实际应用中,对散热器和中冷器进行散热的作业不是同一组风扇,可以针对散热器或者中冷器单独进行散热,可以有效地降低能耗,实现节能的目的。
91.图2为本技术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温度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步骤s230可以包括:
92.s231:在第一温度值处于不同的第一子范围时,控制第一组风扇以对应的第一目标转速对散热器进行散热。
93.具体地,第一预设范围可以包括多个第一子范围。在第一温度值处于不同的第一子范围时,根据第一温度值所在的区间,可以控制第一组风扇以对应的第一目标转速对散热器进行散热,不同的第一子范围对应的第一目标转速不同,这样,可以在第一温度值处于表征较高温度范围的第一子范围内时,可以控制第一组风扇以较高的第一目标转速对散热器进行散热,提高散热效率;在第一温度值处于表征较低的温度范围的第一子范围内时,可以控制第一组风扇以较低的第一目标转速对散热器进行散热,既可以起到散热作用,同时也可以实现节能的目的。
94.需要说明的是,“多个第一子范围”可以理解为两个及其以上数量的第一子范围。
95.在一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子范围之间不存在交叉范围或者交叉值,第一子范围的下限值和上限值越大对应的第一目标转速也就越大。
96.在一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子范围的区间长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97.图3为本技术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温度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步骤s230可以包括:
98.s232:在第一温度值处于不同的第一子范围时,控制第二组风扇以对应的第二目标转速对散热器进行散热。
99.具体地,第一预设范围可以包括多个第一子范围。在第一温度值处于不同的第一子范围时,根据第一温度值所在的区间,可以控制第二组风扇以对应的第二目标转速对散热器进行散热,不同的第一子范围对应的第二目标转速不同,这样,可以在第一温度值处于表征较高温度范围的第一子范围内时,可以控制第二组风扇以较高的第二目标转速对散热器进行散热,提高散热效率;在第一温度值处于表征较低的温度范围的第一子范围内时,可
以控制第二组风扇以较低的第二目标转速对散热器进行散热,既可以起到散热作用,同时也可以实现节能的目的。
100.在一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子范围之间不存在交叉范围或者交叉值,第一子范围的下限值和上限值越大对应的第二目标转速也就越大。
101.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目标转速与第二目标转速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
102.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步骤s231与步骤s232交替执行,使得在第一组风扇工作时,第二组风扇暂停工作;在第二组风扇工作时,第一组风扇暂停工作;这样可以使得第一组风扇和第二组风扇交替休息,降低第一组风扇和第二组风扇的损耗,延长第一组风扇和第二组风扇的使用寿命。
103.在一实施例中,可以通过产生随机信号“1”或“0”来确定执行步骤s231或者步骤s232。例如,在产生的随机信号为“1”的情况下,可以执行步骤s231,在产生的随机信号为“0”的情况下,可以执行步骤s232。
104.图4为本技术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温度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步骤s210之后,发动机温度控制方法还包括:
105.s250:若第一温度值处于第三预设范围内,控制第一组风扇和第二组风扇同时对散热器进行散热。
106.具体地,第三预设范围的下限值大于第一预设范围的上限值。若第一温度值处于第三预设范围内,那么可以认为当前第一温度值处于较高的温度值,可以推理散热器的温度处于较高的状态,需要对散热器进行快速散热,因此,此时可以控制第一组风扇和第二组风扇同时对散热器进行散热,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率。
107.图5为本技术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温度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5所示,步骤s250可以包括:
108.s251:在第一温度值处于不同的第二子范围时,控制第一组风扇和第二组风扇同时以对应的第三目标转速对散热器进行散热。
109.具体地,第三预设范围可以包括多个第二子范围。在第一温度值处于不同的第二子范围时,根据第一温度值所在的区间,可以控制第一组风扇和第二组风扇同时以对应的第三目标转速对散热器进行散热,不同的第二子范围对应的第三目标转速不同,这样,可以在第一温度值处于表征较高温度范围的第二子范围内时,可以控制第一组风扇和第二组风扇同时以较高的第三目标转速对散热器进行散热,提高散热率;在第一温度值处于表征较低温度范围的第二子范围内时,可以控制第一组风扇和第二组风扇以较低的第三目标转速对散热器进行散热,既可以起到散热作用,同时也可以实现节能的目的。
110.需要说明的是,“多个第二子范围”可以理解为两个及其以上数量的第二子范围。
111.在一实施例中,多个第二子范围之间不存在交叉范围或者交叉值,第二子范围的下限值和上限值越大对应的第三目标转速也就越大。
112.在一实施例中,多个第二子范围的区间长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113.在一实施例中,在第一温度值t满足t>t5的关系时,可以控制第一组风扇和第二组风扇同时以第三目标转速等于r3对散热器进行散热,其中,温度范围(t5,∞)可以认为是其中一个第二子范围;在第一温度值t满足t4<t≤t5的关系时,可以控制第一组风扇和第二组风扇同时以第三目标转速等于r2对散热器进行散热,其中,温度范围(t4,t5]可以认为
是其中一个第二子范围;在第一温度值t满足t3<t≤t4的关系时,可以控制第一组风扇以第一目标转速等于r3或第二组风扇以第二目标转速等于r3交替对散热器进行散热,其中,温度范围(t3,t4]可以认为是其中一个第一子范围;在第一温度值t满足t2<t≤t3的关系时,可以控制第一组风扇以第一目标转速等于r2或第二组风扇以第二目标转速等于r2交替对散热器进行散热,其中,温度范围(t2,t3]可以认为是其中一个第一子范围;在第一温度值t满足t1<t≤t2的关系时,可以控制第一组风扇以第一目标转速等于r1或第二组风扇以第二目标转速等于r1交替对散热器进行散热,其中,温度范围(t1,t2]可以认为是其中一个第一子范围;在第一温度值t满足t≤t1的关系时,此时可以认为散热器处于温度较低的状态,不用进行额外的散热作业,此时可以控制第一组风扇和第二组风扇均停止工作。
114.需要说明的是,前述的r1、r2以及r3满足如下关系:r1<r2<r3;前述的t1、t2、t3、t4以及t5满足如下关系:t1<t2<t3<t4<t5;对应地,温度范围(t4,∞)可以理解为前述的第三预设范围,第三预设范围(t4,∞)可以包括第二子范围(t5,∞)以及第二子范围(t4,t5];而温度范围(t1,t4]可以理解为前述的第一预设范围,第一预设范围(t1,t4]可以包括第一子范围(t1,t2]、第一子范围(t2,t3]以及第一子范围(t3,t4]。
115.图6为本技术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温度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6所示,步骤s240可以包括:
116.s241:在第二温度值处于不同的第三子范围时,控制第三组风扇以对应的第四目标转速对中冷器进行散热。
117.具体地,第二预设范围可以包括多个第三子范围。在第二温度值处于不同的第三子范围时,根据第二温度值所在的区间,可以控制第三组风扇以对应的第四目标转速对中冷器进行散热,不同的第三子范围对应的第四目标转速不同,这样,可以在第二温度值处于表征较高温度范围的第三子范围内时,可以控制第三组风扇以较高的第四目标转速对中冷器进行散热,提高散热效率;在第二温度值处于表征较低的温度范围的第三子范围内时,可以控制第三组风扇以较低的第四目标转速对中冷器进行散热,既可以起到散热作用,同时也可以实现节能的目的。
118.需要说明的是,“多个第三子范围”可以理解为两个及其以上数量的第三子范围。
119.在一实施例中,多个第三子范围之间不存在交叉范围或者交叉值,第三子范围的下限值和上限值越大对应的第四目标转速也就越大。
120.在一实施例中,多个第三子范围的区间长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121.图7为本技术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温度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7所示,步骤s240可以包括:
122.s242:在第二温度值处于不同的第三子范围时,控制第四组风扇以对应的第五目标转速对中冷器进行散热。
123.具体地,第二预设范围可以包括多个第三子范围。在第二温度值处于不同的第三子范围时,根据第二温度值所在的区间,可以控制第四组风扇以对应的第五目标转速对中冷器进行散热,不同的第三子范围对应的第五目标转速不同,这样,可以在第二温度值处于表征较高温度范围的第三子范围内时,可以控制第四组风扇以较高的第五目标转速对中冷器进行散热,提高散热效率;在第二温度值处于表征较低的温度范围的第三子范围内时,可以控制第四组风扇以较低的第五目标转速对中冷器进行散热,既可以起到散热作用,同时
也可以实现节能的目的。
124.在一实施例中,多个第三子范围之间不存在交叉范围或者交叉值,第三子范围的下限值和上限值越大对应的第五目标转速也就越大。
125.在一实施例中,第四目标转速与第五目标转速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
126.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步骤s241与步骤s242交替执行,使得在第三组风扇工作时,第四组风扇暂停工作;在第四组风扇工作时,第三组风扇暂停工作;这样可以使得第三组风扇和第四组风扇交替休息,降低第三组风扇和第四组风扇的损耗,延长第三组风扇和第四组风扇的使用寿命。
127.在一实施例中,可以通过产生随机信号“1”或“0”来确定执行步骤s241或者步骤s242。例如,在产生的随机信号为“1”的情况下,可以执行步骤s241,在产生的随机信号为“0”的情况下,可以执行步骤s242。
128.图8为本技术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温度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8所示,在步骤s220之后,发动机温度控制方法还包括:
129.s260:若第二温度值处于第四预设范围内,控制第三组风扇和第四组风扇同时对中冷器进行散热。
130.具体地,第四预设范围的下限值大于第二预设范围的上限值。若第二温度值处于第四预设范围内,那么可以认为当前第二温度值处于较高的温度值,可以推理中冷器的温度处于较高的状态,需要对中冷器进行快速散热,因此,此时可以控制第三组风扇和第四组风扇同时对中冷器进行散热,提高中冷器的散热效率。
131.图9为本技术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温度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9所示,步骤s260可以包括:
132.s261:在第二温度值处于不同的第四子范围时,控制第三组风扇和第四组风扇同时以对应的第六目标转速对中冷器进行散热。
133.具体地,第四预设范围可以包括多个第四子范围。在第二温度值处于不同的第四子范围时,根据第二温度值所在的区间,可以控制第三组风扇和第四组风扇同时以对应的第六目标转速对中冷器进行散热,不同的第四子范围对应的第六目标转速不同,这样,可以在第二温度值处于表征较高温度范围的第四子范围内时,可以控制第三组风扇和第四组风扇同时以较高的第六目标转速对中冷器进行散热,提高散热率;在第二温度值处于表征较低温度范围的第四子范围内时,可以控制第三组风扇和第四组风扇以较低的第六目标转速对中冷器进行散热,既可以起到散热作用,同时也可以实现节能的目的。
134.需要说明的是,“多个第四子范围”可以理解为两个及其以上数量的第四子范围。
135.在一实施例中,多个第四子范围之间不存在交叉范围或者交叉值,第四子范围的下限值和上限值越大对应的第二目标转速也就越大。
136.在一实施例中,多个第四子范围的区间长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137.在一实施例中,在第二温度值x满足x>x5的关系时,可以控制第三组风扇和第四组风扇同时以第六目标转速等于y3对中冷器进行散热,其中,温度范围(x5,∞)可以认为是其中一个第四子范围;在第二温度值x满足x4<x≤x5的关系时,可以控制第三组风扇和第四组风扇同时以第六目标转速等于y2对中冷器进行散热,其中,温度范围(x4,x5]可以认为是其中一个第四子范围;在第二温度值x满足x3<x≤x4的关系时,可以控制第三组风扇以
第四目标转速等于y3或第四组风扇以第五目标转速等于y3交替对中冷器进行散热,其中,温度范围(x3,x4]可以认为是其中一个第三子范围;在第二温度值x满足x2<x≤x3的关系时,可以控制第三组风扇以第四目标转速等于y2或第四组风扇以第五目标转速等于y2交替对中冷器进行散热,其中,温度范围(x2,x3]可以认为是其中一个第三子范围;在第二温度值x满足x1<x≤x2的关系时,可以控制第三组风扇以第四目标转速等于y1或第四组风扇以第五目标转速等于y1交替对中冷器进行散热,其中,温度范围(x1,x2]可以认为是其中一个第三子范围;在第二温度值x满足x≤x1的关系时,此时可以认为中冷器处于温度较低的状态,不用进行额外的散热作业,此时可以控制第三组风扇和第四组风扇均停止工作。
138.需要说明的是,前述的y1、y2以及y3满足如下关系:y1<y2<y3;前述的x1、x2、x3、x4以及x5满足如下关系:x1<x2<x3<x4<x5;对应地,温度范围(x4,∞)可以理解为前述的第四预设范围,第四预设范围(x4,∞)可以包括第四子范围(x5,∞)以及第四子范围(x4,x5];而温度范围(x1,x4]可以理解为前述的第二预设范围,第二预设范围(x1,x4]可以包括第三子范围(x1,x2]、第三子范围(x2,x3]以及第三子范围(x3,x4]。
139.图10为本技术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温度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0所示,步骤s230可以包括:
140.s233:若第一温度值处于第一预设范围内,控制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同时对散热器进行散热。
141.具体地,图11为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组风扇和第二组风扇的分布示意图。如图11所示,第一组风扇可以包括第一风扇111和第二风扇112,第二组风扇可以包括第三风扇113和第四风扇114,第一风扇111、第二风扇112、第三风扇113以及第四风扇114呈第一矩形130分布,其中,第一风扇111与第二风扇112分别位于第一矩形130的第一对角线131的两端。如此,在执行步骤s233的过程中,第一风扇111和第二风扇112可以同时对散热器进行散热,并且由于第一风扇111和第二风扇112分别位于第一矩形130的第一对角线131的两端,这样可以使得第一风扇111和第二风扇112吹向散热器的风更加均匀,从而使得散热器整体散热更加均匀。
142.图12为本技术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温度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2所示,步骤s230可以包括:
143.s234:若第一温度值处于第一预设范围内,控制第三风扇和第四风扇同时对散热器进行散热。
144.具体地,如图11所示,第三风扇113与第四风扇114分别位于第一矩形130的第二对角线132的两端。如此,在执行s234的过程中,第三风扇113和第四风扇114可以同时对散热器进行散热器,并且由于第三风扇113和第四风扇114分别位于第一矩形130的第二对角线132的两端,这样可以使得第三风扇113和第四风扇114吹向散热器的风更加均匀,从而使得散热器整体散热更加均匀。
145.图13为本技术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温度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3所示,步骤s240可以包括:
146.s243:若第二温度值处于第二预设范围内,控制第五风扇和第六风扇同时对中冷器进行散热。
147.具体地,图14为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组风扇和第四组风扇的分布示
意图。如图14所示,第三组风扇可以包括第五风扇121和第六风扇122,第四组风扇可以包括第七风扇123和第八风扇124,第五风扇121、第六风扇122、第七风扇123以及第八风扇124呈第二矩形140分布;其中,第五风扇121和第六风扇122分别位于第二矩形140的第三对角线141的两端。如此,在执行步骤s243的过程中,第五风扇121和第六风扇122可以同时对中冷器进行散热,并且由于第五风扇121和第六风扇122分别位于第二矩形140的第三对角线141的两端,这样可以使得第五风扇121和第六风扇122吹向中冷器的风更加均匀,从而使得中冷器整体散热更加均匀。
148.图15为本技术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温度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5所示,步骤s240可以包括:
149.s244:若第二温度值处于第二预设范围内,控制第七风扇和第八风扇同时对中冷器进行散热。
150.具体地,如图14所示,第七风扇123与第八风扇124分别位于第二矩形140的第四对角线142的两端。如此,在执行s244的过程中,第七风扇123和第八风扇124可以同时对中冷器进行中冷器,并且由于第七风扇123和第八风扇124分别位于第二矩形140的第四对角线142的两端,这样可以使得第七风扇123和第八风扇124吹向中冷器的风更加均匀,从而使得中冷器整体散热更加均匀。
151.图16为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组风扇、第二组风扇、第三组风扇以及第四组风扇的分布示意图。如图11、图14以及图16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对于散热器与中冷器上下层叠分布的情况,第一组风扇和第二组风扇形成的第一矩形130与第三组风扇和第四组风扇形成的第二矩形140可以上下层叠分布,这样,第一组风扇和第二组风扇可以对散热器进行针对性散热作业,第三组风扇和第四组风扇可以对中冷器进行针对性散热作业,散热器和中冷器在散热的过程中,不会相互影响,可以有效地提升散热器和中冷器各自的散热效果。
152.图17为本技术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组风扇、第二组风扇、第三组风扇以及第四组风扇的分布示意图。如图11、图14以及图17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对于散热器与中冷器沿水平方向分布的情况,第一组风扇和第二组风扇形成的第一矩形130与第三组风扇和第四组风扇形成的第二矩形140可以沿水平方向分布,这样,第一组风扇和第二组风扇可以对散热器进行针对性散热作业,第三组风扇和第四组风扇可以对中冷器进行针对性散热作业,散热器和中冷器在散热的过程中,不会相互影响,可以有效地提升散热器和中冷器各自的散热效果。
153.图18为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温度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如图18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温度控制装置可以包括第一获取模块410,配置为获取发动机出水口的第一温度值;第二获取模块420,配置为获取发动机进气口的第二温度值;第一控制模块430,配置为若第一温度值处于第一预设范围内,控制第一组风扇和第二组风扇交替对散热器进行散热;其中,散热器配置为对从发动机出水口流出的冷却水进行散热;以及第二控制模块440,配置为若第二温度值处于第二预设范围内,控制第三组风扇和第四组风扇交替对中冷器进行散热;其中,中冷器配置为对进入发动机的空气进行散热。
15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温度控制装置,其通过获取发动机出水口的第一温度值,并在第一温度值处于第一预设范围内时,控制第一组风扇和第二组风扇交替对散热器
进行散热,这样可以使得第一组风扇和第二组风扇交替休息,可以缩短第一组风扇和第二组风扇的持续工作时间,减少第一组风扇和第二组风扇的损耗,延长第一组风扇和第二组风扇的使用寿命;其通过获取发动机进气口的第二温度值,并在第二温度值处于第二预设范围内时,控制第三组风扇和第四组风扇交替对中冷器散热,这样可以使得第三组风扇和第四组风扇交替休息,可以缩短第三组风扇和第四组风扇的持续工作时间,减少第三组风扇和第四组风扇的损耗,延长第三组风扇和第四组风扇的使用寿命。
155.图19为本技术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温度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如图19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预设范围包括多个第一子范围;第一控制模块430可以包括第三控制模块431,配置为在第一温度值处于不同的第一子范围时,控制第一组风扇以对应的第一目标转速对散热器进行散热;其中,不同的第一子范围对应的第一目标转速不同。
156.如图19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预设范围包括多个第一子范围;第一控制模块430可以包括第四控制模块432,配置为在第一温度值处于不同的第一子范围时,控制第二组风扇以对应的第二目标转速对散热器进行散热;其中,不同的第一子范围对应的第二目标转速不同。
157.如图19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发动机温度控制装置400可以包括第五控制模块450,配置为若第一温度值处于第三预设范围内,控制第一组风扇和第二组风扇同时对散热器进行散热;其中,第三预设范围的下限值大于第一预设范围的上限值。
158.如图19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三预设范围包括多个第二子范围;第五控制模块450还可以配置为在第一温度值处于不同的第二子范围时,控制第一组风扇和第二组风扇同时以对应的第三目标转速对散热器进行散热;其中,不同的第二子范围对应的第三目标转速不同。
159.如图19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预设范围包括多个第三子范围;第二控制模块440可以包括第七控制模块441,配置为在第二温度值处于不同的第三子范围时,控制第三组风扇以对应的第四目标转速对中冷器进行散热;其中,不同的第三子范围对应的第四目标转速不同。
160.如图19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预设范围包括多个第三子范围;第二控制模块440可以包括第八控制模块442,配置为在第二温度值处于不同的第三子范围时,控制第四组风扇以对应的第五目标转速对中冷器进行散热;其中,不同的第三子范围对应的第五目标转速不同。
161.如图19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动机温度控制装置400可以包括第九控制模块460,配置为若第二温度值处于第四预设范围内,控制第三组风扇和第四组风扇同时对中冷器进行散热;其中,第四预设范围的下限值大于第二预设范围的上限值。
162.如图19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九控制模块460可以配置为在第二温度值处于不同的第四子范围时,控制第三组风扇和第四组风扇同时以对应的第六目标转速对中冷器进行散热;其中,不同的第四子范围对应的第六目标转速不同。
163.如图19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组风扇包括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第二组风扇包括第三风扇和第四风扇,第一风扇、第二风扇、第三风扇以及第四风扇呈第一矩形分布;其中,第一风扇与第二风扇分别位于第一矩形的第一对角线的两端,第三风扇与第四风扇分别位于第一矩形的第二对角线的两端;第一控制模块430可以包括第十一控制模块433,配
置为若第一温度值处于第一预设范围内,控制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同时对散热器进行散热。
164.如图19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组风扇包括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第二组风扇包括第三风扇和第四风扇,第一风扇、第二风扇、第三风扇以及第四风扇呈第一矩形分布;其中,第一风扇与第二风扇分别位于第一矩形的第一对角线的两端,第三风扇与第四风扇分别位于第一矩形的第二对角线的两端;第一控制模块430可以包括第十二控制模块434,配置为若第一温度值处于第一预设范围内,控制第三风扇和第四风扇同时对散热器进行散热。
165.如图19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三组风扇包括第五风扇和第六风扇,第四组风扇包括第七风扇和第八风扇,第五风扇、第六风扇、第七风扇以及第八风扇呈矩形分布;其中,第五风扇和第六风扇分别位于第二矩形的第三对角线的两端,第七风扇和第八风扇分别位于第二矩形的第四对角线的两端;第二控制模块440可以包括第十三控制模块443,配置为若第二温度值处于第二预设范围内,控制第五风扇和第六风扇同时对中冷器进行散热。
166.如图19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三组风扇包括第五风扇和第六风扇,第四组风扇包括第七风扇和第八风扇,第五风扇、第六风扇、第七风扇以及第八风扇呈矩形分布;其中,第五风扇和第六风扇分别位于第二矩形的第三对角线的两端,第七风扇和第八风扇分别位于第二矩形的第四对角线的两端;第二控制模块440可以包括第十四控制模块444,配置为若第二温度值处于第二预设范围内,控制第七风扇和第八风扇同时对中冷器进行散热。
167.图20为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工程车辆的结构框图。如图20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工程车辆600可以包括:机体610;发动机620,设于机体610上,发动机620可以包括发动机出水口621和发动机进气口622;第一温度传感器630,设于发动机出水口621;第二温度传感器640,设于发动机进气口622;电子设备650,设于机体610上,电子设备650通讯连接第一温度传感器630和第二温度传感器640,电子设备650配置为执行如前所述的发动机温度控制方法。
168.在一实施例中,工程车辆600可以包括挖掘机、起重机、泵车等。
16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工程车辆,其通过获取发动机出水口的第一温度值,并在第一温度值处于第一预设范围内时,控制第一组风扇和第二组风扇交替对散热器进行散热,这样可以使得第一组风扇和第二组风扇交替休息,可以缩短第一组风扇和第二组风扇的持续工作时间,减少第一组风扇和第二组风扇的损耗,延长第一组风扇和第二组风扇的使用寿命;其通过获取发动机进气口的第二温度值,并在第二温度值处于第二预设范围内时,控制第三组风扇和第四组风扇交替对中冷器散热,这样可以使得第三组风扇和第四组风扇交替休息,可以缩短第三组风扇和第四组风扇的持续工作时间,减少第三组风扇和第四组风扇的损耗,延长第三组风扇和第四组风扇的使用寿命。
170.图21为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框图。该电子设备650可以是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中的任一个或两者、或与它们独立的单机设备,该单机设备可以与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进行通信,以从它们接收所采集到的输入信号。
171.如图21所示,电子设备650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651和存储器652。
172.处理器651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pu)或者具有数据处理能力和/或指令执行能力的其他形式的处理单元,并且可以控制电子设备650中的其他组件以执行期望的功能。
173.存储器65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包括各种形式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易失性存储器和/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所述易失性存储器例如可以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等。所述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om)、硬盘、闪存等。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可以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指令,处理器651可以运行所述程序指令,以实现上文所述的本技术的各个实施例的控制方法以及/或者其他期望的功能。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还可以存储诸如输入信号、信号分量、噪声分量等各种内容。
174.在一个示例中,电子设备650还可以包括:输入装置653和输出装置654,这些组件通过总线系统和/或其他形式的连接机构(未示出)互连。
175.在该控制器是单机设备时,该输入装置653可以是通信网络连接器,用于从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接收所采集的输入信号。
176.此外,该输入装置653还可以包括例如键盘、鼠标等等。
177.该输出装置654可以向外部输出各种信息,包括确定出的距离信息、方向信息等。该输出装置654可以包括例如显示器、扬声器、打印机、以及通信网络及其所连接的远程输出设备等等。
178.当然,为了简化,图21中仅示出了该电子设备650中与本技术有关的组件中的一些,省略了诸如总线、输入/输出接口等等的组件。除此之外,根据具体应用情况,电子设备650还可以包括任何其他适当的组件。
179.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的任意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技术实施例操作的程序代码,所述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c++等,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设备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设备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设备上部分在远程计算设备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设备或服务器上执行。
180.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个可读介质的任意组合。可读介质可以是可读信号介质或者可读存储介质。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非穷举的列表)包括: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181.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本技术中提及的优点、优势、效果等仅是示例而非限制,不能认为这些优点、优势、效果等是本技术的各个实施例必须具备的。另外,上述公开的具体细节仅是为了示例的作用和便于理解的作用,而非限制,上述细节并不限制本技术为必须采用上述具体的细节来实现。
182.本技术中涉及的器件、装置、设备、系统的方框图仅作为例示性的例子并且不意图要求或暗示必须按照方框图示出的方式进行连接、布置、配置。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的,可以按任意方式连接、布置、配置这些器件、装置、设备、系统。诸如“包括”、“包含”、“具有”等等的词语是开放性词汇,指“包括但不限于”,且可与其互换使用。这里所使用的词汇“或”和“和”指词汇“和/或”,且可与其互换使用,除非上下文明确指示不是如此。这里所使
用的词汇“诸如”指词组“诸如但不限于”,且可与其互换使用。
183.还需要指出的是,在本技术的装置、设备和方法中,各部件或各步骤是可以分解和/或重新组合的。这些分解和/或重新组合应视为本技术的等效方案。
184.提供所公开的方面的以上描述以使本领域的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做出或者使用本技术。对这些方面的各种修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非常显而易见的,并且在此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方面而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因此,本技术不意图被限制到在此示出的方面,而是按照与在此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的特征一致的最宽范围。
185.为了例示和描述的目的已经给出了以上描述。此外,此描述不意图将本技术的实施例限制到在此公开的形式。尽管以上已经讨论了多个示例方面和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其某些变型、修改、改变、添加和子组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