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进水机构及空滤进气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617043发布日期:2024-01-06 23:15阅读:21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进水机构及空滤进气管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车辆防水领域,尤其是一种防进水机构及空滤进气管。


背景技术:

1、汽车空滤系统的功用是为发动机提供洁净足量的冷空气,该系统需具备良好的过滤、防水能力,同时还需尽可能吸收足量的冷空气,从而保证发动机性能正常发挥及平稳运行。对于发动机中置后驱车型,空滤系统一般布置在主副驾驶座椅底部,进气口设计到b盖板上,从大梁内部进气。车辆涉水时,大量的水直接灌入大梁内部,进而被吸入空滤进气管并通过滤芯进入发动机,导致发动机熄火故障的问题,同时还存在空滤进气管内残留的水不能及时排出,影响车辆的整体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1、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实用新型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实用新型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鉴于上述和/或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车辆涉水时,大量的水直接灌入大梁内部,进而被吸入空滤进气管并通过滤芯进入发动机,导致发动机熄火故障的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

3、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减少进入空滤进气管内的水。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防进水机构,包括,分体组件,包括轮罩挡板,所述轮罩挡板与车体挡板一侧连接,所述车体挡板另一侧与进气管挡板一侧连接,所述进气管挡板另一侧与进气管下壳体一端连接,所述进气管下壳体上侧与进气管上壳连接。

5、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防进水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包括大梁,所述大梁包括空滤和b盖板。

6、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防进水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车体挡板一端与所述大梁固定连接。

7、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防进水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进气管挡板截面为u型,所述进气管挡板底部对称设有两排水孔。

8、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防进水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进气管下壳体与所述进气管上壳位于车体前轮后上方。

9、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防进水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进气管下壳体包括第一直管与第一弯管,所述第一直管与水平面夹角α为锐角,所述进气管下壳体上侧设有l型连接板,所述l型连接板内壁均匀设有挡块,所述挡块下侧设有与之对应的方孔。

10、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防进水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进气管上壳包括第二直管与第二弯管,所述第二直管一端设有进气口,所述第二弯管一端与所述空滤固定连接,所述进气管上壳下侧设有挡板,所述挡板可插入所述l型连接板内;所述第二直管中部设有第一衔接板,所述衔接板一端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衔接板与所述大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弯管上设有第二衔接板,所述第二衔接板一端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衔接板与所述b盖板固定连接。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进气口前设置的进气管挡板、车体挡板以及轮罩挡板形成迷宫式结构,可以防止车辆涉水时积水进入进气口;采用分体式的进气管,便于清洗与维护。

12、鉴于仍有少量水进入空滤进气管内不能及时排出,影响车辆的整体性能

13、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将空滤进气管内残留的水排出。

1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空滤进气管,包括所述防进水机构,以及,漏水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弯管外壁的漏水壳体,所述漏水壳体与壳体上盖连接。

15、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空滤进气管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漏水壳体内部设有漏水槽,所述漏水槽与所述第一弯管连通,所述漏水壳体内还设有定位孔,所述漏水壳体底部设有漏水孔,所述漏水孔内设有漏水孔胶垫。

16、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空滤进气管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壳体上盖上设有通孔,所述壳体上盖一端设有凹槽,所述通孔内设有螺钉。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由于进气管的直管与水平面夹角α为锐角,进气管内的水最终流至漏水组件内,并通过漏水槽与漏水孔排出。



技术特征:

1.一种防进水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进水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大梁(m),所述大梁(m)包括空滤(m-1)和b盖板(m-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进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挡板(102)一端与所述大梁(m)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进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挡板(103)截面为u型,所述进气管挡板(103)底部对称设有两排水孔(103a)。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进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下壳体(104)与所述进气管上壳(105)位于车体前轮后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进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下壳体(104)包括第一直管(104a)与第一弯管(104b),所述第一直管(104a)与水平面夹角α为锐角,所述进气管下壳体(104)上侧设有l型连接板(104c),所述l型连接板(104c)内壁均匀设有挡块(104c-1),所述挡块(104c-1)下侧设有与之对应的方孔(104c-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进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上壳(105)包括第二直管(105a)与第二弯管(105b),所述第二直管(105a)一端设有进气口(105a-1),所述第二弯管(105b)一端与所述空滤(m-1)固定连接,所述进气管上壳(105)下侧设有挡板(105c),所述挡板(105c)可插入所述l型连接板(104c)内;所述第二直管(105a)中部设有第一衔接板(105d),所述第一衔接板(105d)一端设有第一连接孔(105d-1),所述第一衔接板(105d)与所述大梁(m)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弯管(105b)上设有第二衔接板(105e),所述第二衔接板(105e)一端设有第二连接孔(105e-1),所述第二衔接板(105e)与所述b盖板(m-2)固定连接。

8.一种空滤进气管,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防进水机构,以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滤进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水壳体(201)内部设有漏水槽(201a),所述漏水槽(201a)与所述第一弯管(104b)连通,所述漏水壳体(201)内还设有定位孔(201b),所述漏水壳体(201)底部设有漏水孔(201c),所述漏水孔(201c)内设有漏水孔胶垫(201c-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滤进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盖(202)上设有通孔(202a),所述壳体上盖(202)一端设有凹槽(202b),所述通孔(202a)内设有螺钉(202c)。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了车辆防水领域,特别是一种防进水机构及空滤进气管,包括分体组件,包括轮罩挡板,所述轮罩挡板与车体挡板一侧连接,所述车体挡板另一侧与进气管挡板一侧连接,所述进气管挡板另一侧与进气管下壳体一端连接,所述进气管下壳体上侧与进气管上壳连接;漏水组件,包括设置于第一弯管外壁的漏水壳体,所述漏水壳体与壳体上盖连接;本技术在车辆涉水时,可以阻挡绝大部分将要进入空滤进气管内的水,并且能够及时排出空滤进气管内聚集的水。

技术研发人员:罗宏锦,李锐,祁建德,王宏进,郑道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704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