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双联泵及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757340发布日期:2024-01-23 10:43阅读:1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子双联泵及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汽油发动机,具体涉及一种电子双联泵及发动机润滑系统。


背景技术:

1、发动机润滑系统对提供发动机燃油经济性、可靠性及改善排放有着重要的影响,发动机润滑系统供油不足会导致发动机运动件摩擦副磨损加剧,减少零件寿命,增加发动机整体的摩擦功,同时使依赖润滑油压力的功能性零件性能不佳或失效;而润滑系统供油过量会导致整个系统润滑油压力偏高,造成额外功率损耗和排放增加。

2、随着市场降油耗需求提高和排放要求的日益严格,节能减排已然成为发动机开发的重要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因此,对润滑系统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满足发动机不同工况的润滑冷却需求的前提下,需较大程度减少额外的功率损耗和排放。而在润滑系统对发动机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改善的影响中,机油泵控制策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而如何通过机油泵控制,实现在满足发动机不同工况的润滑冷却需求的前提下,减少额外的功率损耗和排放,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子双联泵及发动机润滑系统,能够实现在满足发动机不同工况的润滑冷却需求的前提下,减少额外的功率损耗和排放。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双联泵,应用于发动机润滑系统,所述发动机润滑系统包括供油管路和回油管路,所述电子双联泵包括电机、控制器、供油泵、回油泵和流量比例阀;所述供油泵和所述回油泵均为转子式定排量油泵,所述电机用于同步驱动所述供油泵的供油转子与所述回油泵的回油转子转动;所述供油泵连通于所述供油管路内,所述回油泵和所述流量比例阀连通于所述回油管路内,所述回油泵的排量大于所述供油泵的排量;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目标油压以及发动机油道内的实际油压控制所述电机的转速。

3、该电子双联泵采用电子机油泵,不再如传统机油泵有曲轴直接驱动或者链条驱动,与发动机转速完全脱离。

4、通过油压传感器实时检测发动机油道中的实际油压,并将该实际油压与相应的目标油压比较,并进行pid调节,控制器通过控制电机转速,使得实际油压达到目标油压,即通过控制器控制电机转速,使得发动机油道中的实际油压尽量跟随油压map变化。根据实际油压与目标油压,对电机的转速进行控制,从而控制实际油压,该电子双联泵能够对发动机润滑系统提供更加灵活适宜的供油方案,无需为满足某些特殊工况的油压需求,从而增加润滑系统的整体供油量,在满足发动机各工况油压需求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降低额外的功耗。

5、由于供油转子和回油转子同轴,并同步通过电机驱动,也就是说,通过同一个电机能够驱动两个油泵同时工作,并且,利用电机轴直接驱动供油泵和回油泵的转子,省去了电机驱动轴与油泵轴之间的联轴器部分,相当于将供油泵的传动轴、回油泵的传动轴与电机的驱动轴集成在一起,如此一来,能够有效简化整体结构,并且减小该电子双联泵的整体体积。

6、因供油泵和回油泵为通过同一个电机实现同轴驱动,为满足油箱补油需求及发动机润滑可靠性,该电子双联泵中的回油泵排量设计值需稍大于供油泵排量设计值,使得在常态情况下回油泵流量始终大于供油泵流量。同时,将流量比例阀也设置在回油管路内,用于调节回油管路内的回油流量。通过流量比例阀的开度大小的调节,使得油箱内的油量维持在第一油量范围内,油底壳内的油量维持在第二油量范围内,供油管路内的供油流量和回油管路内的回油流量相同,发动机润滑系统内的供油和回油稳定。

7、可选地,所述电机的驱动轴与所述供油转子之间,以及所述电机的驱动轴与所述回油转子之间,分别通过扁方间隙配合。

8、可选地,所述供油管路还设有安全油路,所述安全油路设有安全阀,且所述安全油路连通于所述供油泵的出口和所述供油泵的入口之间,且所述安全油路的流通方向为由所述供油泵的出口流向所述供油泵的入口。

9、可选地,还包括壳体以及设于所述壳体内的中盖和隔板,所述中盖将所述壳体的内腔分隔形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电机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回油泵和所述供油泵位于所述第二腔体内并通过所述隔板分隔,所述第二腔体设有泵盖,所述电机的驱动轴穿过所述泵盖和隔板并分别与所述供油转子及所述回油转子驱动连接,所述驱动轴和所述中盖之间沿所述驱动轴的周向设有密封件。

10、可选地,所述驱动轴和所述中盖之间连接有轴承。

11、可选地,所述壳体外还固定有控制盒,所述控制器设于所述控制盒内。

12、可选地,所述电机为风冷式电机或油冷式电机。

13、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润滑系统,包括发动机机体、油箱、油底壳以及如上所述的电子双联泵,供油管路连通于油箱和发动机机体之间,回油管路连通于油底壳和油箱之间。

14、具有如上所述的电子双联泵的发动机润滑系统,其技术效果与上述电子双联泵的技术效果类似,为节约篇幅,在此不再赘述。

15、可选地,所述供油管还连通有机油冷却器和机油滤清器,所述机油冷却器和所述机油滤清器位于所述电子双联泵和所述发动机机体之间。

16、可选地,所述油底壳和所述油箱内还分别设有液位传感器。



技术特征:

1.一种电子双联泵,应用于发动机润滑系统,所述发动机润滑系统包括供油管路和回油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双联泵包括电机、控制器、供油泵、回油泵和流量比例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双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的驱动轴与所述供油转子之间,以及所述电机的驱动轴与所述回油转子之间,分别通过扁方间隙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双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油管路还设有安全油路,所述安全油路设有安全阀,且所述安全油路连通于所述供油泵的出口和所述供油泵的入口之间,且所述安全油路的流通方向为由所述供油泵的出口流向所述供油泵的入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双联泵,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壳体以及设于所述壳体内的中盖和隔板,所述中盖将所述壳体的内腔分隔形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电机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回油泵和所述供油泵位于所述第二腔体内并通过所述隔板分隔,所述第二腔体设有泵盖,所述电机的驱动轴穿过所述泵盖和隔板并分别与所述供油转子及所述回油转子驱动连接,所述驱动轴和所述中盖之间沿所述驱动轴的周向设有密封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双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轴和所述中盖之间连接有轴承。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双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外还固定有控制盒,所述控制器设于所述控制盒内。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双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为风冷式电机或油冷式电机。

8.一种发动机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机体、油箱、油底壳以及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电子双联泵,供油管路连通于油箱和发动机机体之间,回油管路连通于油底壳和油箱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动机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油管还连通有机油冷却器和机油滤清器,所述机油冷却器和所述机油滤清器位于所述电子双联泵和所述发动机机体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动机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底壳和所述油箱内还分别设有液位传感器。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子双联泵及发动机润滑系统,其中,发动机润滑系统包括供油管路和回油管路,电子双联泵包括电机、控制器、供油泵、回油泵和流量比例阀;供油泵和回油泵均为转子式定排量油泵,电机用于同步驱动供油泵的供油转子与回油泵的回油转子转动;供油泵连通于供油管路内,回油泵和流量比例阀连通于回油管路内,回油泵的排量大于供油泵的排量;控制器用于根据目标油压以及发动机油道内的实际油压控制电机的转速。该电子双联泵能够实现在满足发动机不同工况的润滑冷却需求的前提下,减少额外的功率损耗和排放。

技术研发人员:仇杰,张子庆,王卫强,姜钰,张海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818
技术公布日:2024/1/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