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燃料结构通机节气门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796840发布日期:2024-04-30 17:07阅读:7来源:国知局
一种三燃料结构通机节气门体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汽车节气门,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三燃料结构通机节气门体。


背景技术:

1、节气门是控制空气进入发动机的一道可控阀门,气体进入进气管后会和汽油混合变成可燃混合气,从而燃烧形成做功。它上接空气滤清器,下接发动机缸体,被称为是汽车发动机的咽喉。节气门有传统拉线式和电子节气门两种,传统发动机节气门操纵机构是通过拉索(软钢丝)或者拉杆,一端连接油门踏板,另一端连接节气门连动板而工作。电子节气门主要通过节气门位置传感器,以馈发动机工况信号,通过步进电机控制节气门的开度,调整进气量的大小。目前的节气门多适用于单种燃料的燃烧,仅适用于将一种燃料的使用情况。因此,现有技术不能实现多种燃料混合燃烧的使用需求,适用性较差。

2、于是,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三燃料结构通机节气门体,以期达到更具有更加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三燃料结构通机节气门体,以解决现有技术不能实现多种燃料混合燃烧的使用需求,适用性较差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一种三燃料结构通机节气门体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3、一种三燃料结构通机节气门体,包括:

4、节气门本体,所述节气门本体设置有贯穿的气道,所述气道两端分别为出气口和进气口,所述气道内设置有用于开启和关闭气道的节气门片,所述节气门片将气道分隔成第一气腔和第二气腔,所述第一气腔靠近所述出气口设置,所述第二气腔靠近所述进气口设置,所述节气门本体设置有连通至第一气腔的喷油口和喷气口;

5、所述喷油口设置有电动喷油器,所述喷气口设置有燃气管;

6、所述节气门片固定连接有节气门轴,所述节气门轴贯穿并转动连接所述节气门本体;

7、气门片驱动单元,所述节气门轴与气门片驱动单元,传动连接;

8、三合一传感器,所述节气门轴与三合一传感器连接。

9、进一步的,所述燃气管外端连通有第一分支管和第二分支管,所述燃气管、第一分支管和第二分支管形成y字型分布。

10、进一步的,所述气门片驱动单元设置有步进电机,所述步进电机与节气门轴传动连接。

11、进一步的,所述电动喷油器设置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固定连接于节气门本体外部,所述电动喷油器固定连接于安装架上。

12、进一步的,所述燃气管、第一分支管和第二分支管的y字型构件为工程塑料一体成型。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4、本实用新型燃气管、第一分支管和第二分支管还可以分别输送三种燃料,三燃料的好处是满足用户对不同燃料下都能使用,使用范围广,更经济实用。

15、并通过在第一腔室设置喷气口,并且在喷气口连接了燃气管,燃气可以通过燃气管输送至第一腔室,其燃气管连通有第一分支管和第二分支管,在使用时,第一分支管和第二分支管分别安装小型阀门,从而实现进气控制,从而通过较小的阀门实现较大的通气量的控制,既可以提供较大的通气量控制,也可以提供较高的空气进气控制精度,且成本较低,在成本和控制精度之间具有较佳的平衡。



技术特征:

1.一种三燃料结构通机节气门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燃料结构通机节气门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管(5)外端连通有第一分支管(501)和第二分支管(502),所述燃气管(5)、第一分支管(501)和第二分支管(502)形成y字型分布。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燃料结构通机节气门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门片驱动单元(2)设置有步进电机,所述步进电机与节气门轴(601)传动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燃料结构通机节气门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喷油器(4)设置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固定连接于节气门本体(1)外部,所述电动喷油器(4)固定连接于安装架上。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三燃料结构通机节气门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管(5)、第一分支管(501)和第二分支管(502)的y字型构件为工程塑料一体成型。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一种三燃料结构通机节气门体,属于汽车节气门技术领域,以解决现有技术未解决为了保证相同的进气控制精度,当增大进气阀门大小时,成本较高的矛盾问题,包括:节气门本体设置有贯穿的气道,气道两端分别为出气口和进气口,气道内设置有用于开启和关闭气道的节气门片,节气门片将气道分隔成第一气腔和第二气腔,第一气腔靠近出气口设置,第二气腔靠近进气口设置,节气门本体设置有连通至第一气腔的喷油口和喷气口;喷油口设置有电动喷油器,喷气口设置有燃气管;节气门片固定连接有节气门轴,节气门轴贯穿并转动连接节气门本体;节气门轴与气门片驱动单元传动连接;三合一传感器,节气门轴与三合一传感器连接。

技术研发人员:杨勇,王维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重庆赛普机电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026
技术公布日:2024/4/2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