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层耦合再热型汽轮机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37481阅读:402来源:国知局
一种单层耦合再热型汽轮机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效节能的汽轮机装备,具体是一种单层耦合再热型汽轮机组,属于工业节能减排与低碳生产领域。
【背景技术】
[0002]随着节能降耗的深入发展,再热做功技术已应用到中小型汽轮机组,现行主要结构特征为单台整体双层式,它将背压侧叶轮级数与冷凝侧叶轮级数均布置于同一根主轴,由于受到主轴长度设计及材料的等等限制,通常叶轮级数相对较少且不够理想,较大的影响到和降低了再热型汽轮机组的效率,增大了单位功率能耗。
[0003]另外,当前单机功率大于6000千瓦的汽轮机均为双层布置,再热型汽轮机组同样如此,除自身结构庞大及占用较大空间外,还需配套高层或多层大型重载厂房,以满足安装与检修等工程技术要求。因此,目前汽轮机组及其厂房建筑工程,消耗与浪费资源及能源非常严重。
[0004]为此,如何改变汽轮机组的装备结构及厂房建筑现状,提供一种高效节能且节约资源与投资的汽轮机组及再热型汽轮机组,是本实用新型研究的目的所在。
【实用新型内容】
[0005]为解决现有技术与装备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单层耦合再热型汽轮机组,采用将再热型汽轮机组设置为背压式汽轮机与冷凝式汽轮机的组合与耦合,使其尽可能满足灵活设计,能在两个不同的主轴理想而又较多的布置叶轮级数,从而提高和保证背压式汽轮机、冷凝式汽轮机及再热型汽轮机组的效率,达到较低单位功率能耗等目标;又具有单层与落地布置、机组结构紧凑与占用空间较小、多机组合与耦合做功、蒸汽再热循环及轴向排汽高效;同时不需要配套大型厂房或高层支撑结构等等优点。
[0006]针对上述,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单层耦合再热型汽轮机组,包括蒸汽源、发电机、背压式汽轮机、冷凝式汽轮机、补偿器、冷凝器、供水栗、低温加热器、高温加热器;所述的蒸汽源的超高压/高压高温蒸汽出口通过超高压/高压高温蒸汽管道与背压式汽轮机的进汽口连接;所述的背压式汽轮机的排汽口通过中/低压低温蒸汽管道与蒸汽源的中/低压低温蒸汽进汽口连接;所述的蒸汽源的中/低压高温蒸汽出口通过中/低压高温蒸汽管道与冷凝式汽轮机的进汽口连接;所述的冷凝式汽轮机的轴向排汽口通过补偿器与冷凝器的进汽口连接;所述的冷凝器的排水口与供水栗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的供水栗的出水口通过供水管道与低温加热器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的低温加热器的出水口通过中间供水管道与高温加热器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的高温加热器的出水口通过高温供水管道与蒸汽源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的背压式汽轮机的抽汽口通过高温蒸汽管道与高温加热器的进汽口连接;所述的高温加热器排水口通过热水管道与低温加热器的热水进口连接;所述的冷凝式汽轮机的抽汽口通过低温蒸汽管道与低温加热器的进汽口连接;所述的低温加热器排水口通过冷水管道与冷凝器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的冷凝式汽轮机输出轴通过中间联轴器与背压式汽轮机的输入轴连接;所述的背压式汽轮机输出轴通过输出联轴器与发电机的输入轴连接。
[0007]进一步的:所述的蒸汽源,可以是再热型锅炉、余热锅炉、蒸汽发生器及满足机组技术要求的不同温度与压力蒸汽供给等等。
[0008]进一步的:所述的冷凝式汽轮机,可单独或独立使用,其方式有二:其一是不带加热器的无回热方式;其二是带加热器的回热方式。
[0009]进一步的:所述的补偿器有调节长度装置,可将冷凝式汽轮机与冷凝器等分离、位移及连接长度调节。这样,方便冷凝式汽轮机揭盖检修。
[0010]进一步的:所述的高温加热器和低温加热器根据需要可选择单个或多个。
[0011]进一步的:所述的一种单层耦合再热型汽轮机组空间体积较小及方便于安装,它既可安装于地面或高层,也可安装于相应的简易厂房内、箱体内或箱体组内,也可安装于特定的海洋船舰及移动物体。
[00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它既提高汽轮机组及再热型汽轮机组的效率、有效降低单位功率能耗,达到低碳生产的目的;又能减少配套厂房的建筑工程量与资源消耗量,极大地节约和减少目前汽轮机组及再热型汽轮机组的建设用地、投资成本与运行成本。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实用新型装置示意图。
[0014]其中:蒸汽源1、发电机2、背压式汽轮机3、冷凝式汽轮机4、补偿器5、冷凝器6、供水栗7、低温加热器8、高温加热器9、超高压/高压高温蒸汽管道10、中/低压低温蒸汽管道11、中/低压高温蒸汽管道12、供水管道13、中间供水管道14、高温供水管道15、低温蒸汽管道
16、冷水管道17、高温蒸汽管道18、热水管道19、中间联轴器20、输出联轴器21。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1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分析。
[0016]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单层耦合再热型汽轮机组,其工作原理与具体实施如下:蒸汽源I的超高压/高压高温蒸汽出口通过超高压/高压高温蒸汽管道10与背压式汽轮机3的进汽口连接,使超高压/高压高温蒸汽做功;背压式汽轮机3的排汽口通过中/低压低温蒸汽管道11与蒸汽源I的中/低压低温蒸汽进口连接,使做功后的蒸汽再加热升温;蒸汽源I的中/低压高温蒸汽出口通过中/低压高温蒸汽管道12与冷凝式汽轮机4的进汽口连接,使再热后的中/低压高温蒸汽做功;冷凝式汽轮机4的轴向排汽口通过补偿器5与冷凝器6的进汽口连接,使做功后的乏汽冷却凝结为水;冷凝器6的排水口与供水栗7的进水口连接,使供水输出;供水栗7的出水口通过供水管道13与低温加热器8的进水口连接,使水输入加热;低温加热器8的出水口通过中间供水管道14与高温加热器9的进水口连接,使水加热高温;高温加热器9的出水口通过高温供水管道15与蒸汽源I的进水口连接,使高温水输入蒸汽源I;背压式汽轮机3的抽汽口通过高温蒸汽管道18与高温加热器9的进汽口连接,即为高温水加热热源;高温加热器9的排水口通过热水管道19与低温加热器8的热水进口连接,即为低温水加热辅助热源;冷凝式汽轮机4的抽汽口通过低温蒸汽管道16与低温加热器8的进汽口连接,即为低温水加热主要热源;低温加热器8的排水口通过冷水管道17与冷凝器6的进水口连接,使其成为部分供水;冷凝式汽轮机4的输出轴通过中间联轴器20与背压式汽轮机3输入轴连接,使其传递功率输出;背压式汽轮机3的输出轴通过输出联轴器21与发电机2的输入轴连接,完成做功工艺过程。以上过程的连续往复循环就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与实施。
[0017]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如有所变之处或局部变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主体及皆为本实用新型。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主权项】
1.一种单层耦合再热型汽轮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蒸汽源、发电机、背压式汽轮机、冷凝式汽轮机、补偿器、冷凝器、供水栗、低温加热器、高温加热器;所述的蒸汽源的超高压/高压高温蒸汽出口通过超高压/高压高温蒸汽管道与背压式汽轮机的进汽口连接;所述的背压式汽轮机的排汽口通过中/低压低温蒸汽管道与蒸汽源的中/低压低温蒸汽进汽口连接;所述的蒸汽源的中/低压高温蒸汽出口通过中/低压高温蒸汽管道与冷凝式汽轮机的进汽口连接;所述的冷凝式汽轮机的轴向排汽口通过补偿器与冷凝器的进汽口连接;所述的冷凝器的排水口与供水栗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的供水栗的出水口通过供水管道与低温加热器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的低温加热器的出水口通过中间供水管道与高温加热器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的高温加热器的出水口通过高温供水管道与蒸汽源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的背压式汽轮机的抽汽口通过高温蒸汽管道与高温加热器的进汽口连接;所述的高温加热器排水口通过热水管道与低温加热器的热水进口连接;所述的冷凝式汽轮机的抽汽口通过低温蒸汽管道与低温加热器的进汽口连接;所述的低温加热器排水口通过冷水管道与冷凝器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的冷凝式汽轮机输出轴通过中间联轴器与背压式汽轮机的输入轴连接;所述的背压式汽轮机输出轴通过输出联轴器与发电机的输入轴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层耦合再热型汽轮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蒸汽源,可根据需要选择再热型锅炉、余热锅炉、蒸汽发生器及满足机组技术要求的不同温度与压力蒸汽供给。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层耦合再热型汽轮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凝式汽轮机,具有单独或独立使用功能;并且,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带加热器的无回热方式或带加热器的回热方式。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层耦合再热型汽轮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补偿器设置有调节冷凝式汽轮机与冷凝器等分离、位移及连接长度调节的装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层耦合再热型汽轮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温加热器和低温加热器根据需要可选择单个或多个。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层耦合再热型汽轮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汽轮机组既可选择安装于地面或高层、厂房、箱体或箱体组内,又可安装于海洋船舰及移动物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单层耦合再热型汽轮机组,包括蒸汽源、发电机、背压式汽轮机、冷凝式汽轮机、补偿器、冷凝器、供水泵、低温加热器、高温加热器;蒸汽源超高压/高压高温蒸汽出口通过超高压/高压高温蒸汽管道与背压式汽轮机的进汽口连接;背压式汽轮机排汽口通过中/低压低温蒸汽管道与蒸汽源的中/低压低温蒸汽进汽口连接;蒸汽源中/低压高温蒸汽出口通过中/低压高温蒸汽管道与冷凝式汽轮机的进汽口连接;冷凝式汽轮机轴向排汽口通过补偿器与冷凝器的进汽口连接;冷凝器排水口与供水泵的进水口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提高汽轮机组及再热型汽轮机组的效率;减少配套厂房的建筑工程量与资源消耗量,节约和减少投资成本与运行成本。
【IPC分类】F01D15/10, F01D13/00, F01K7/16
【公开号】CN205349431
【申请号】CN201620000563
【发明人】张德志
【申请人】张德志
【公开日】2016年6月29日
【申请日】2016年1月4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