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凸轮机构的节温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892233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凸轮机构的节温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凸轮机构的节温器,其包括发动机管、与发动机管进行热交换的散热器管、设置在发动机管与散热器管之间的阀块、与阀块连接且用于控制阀块开合的驱动机构以及与驱动机构传动连接的控制电机;阀块包括设置在发动机管内的壳体、设置在壳体内腔上部的上阀体、设置在上阀体下方的下阀体、设置在上阀体与下阀体之间的密封孔以及设置在壳体内腔中且与密封孔相对应的阀芯;在上阀体一侧设置有与散热器管的进口连通的上通道,在下阀体上设置有与发动机管连通的下通道,阀芯与驱动机构传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为机械式结构,不依赖感温元件,而是通过冷却液温度调节控制,不存在感温元件物理特性的改变以及动态响应的问题,稳定性更高,响应时间短,结实耐用,成本低廉,节能高效,设计合理,适合大规模推广。
【专利说明】
一种基于凸轮机构的节温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凸轮机构的节温器。
【背景技术】
[0002]传统节温器是一种管理发动机冷却循环中,大小循环的部件,即发动机处于冷机状态时,则发动机冷却系统只有小循环工作,当发动机处于正常工作温度或者高温状态时,则采用大循环通路,即让散热器的冷却水进入到发动机内。传统机械式的节温器构造纯粹依靠内部感温元件的物理特性工作,因此适应性非常差,逐步被淘汰。常见加热电阻主要是起到加热液体的方式,从而加速节温器中感温元件的膨胀,依赖于感温元件的物理特性,且一般都是采用石蜡做这种感温元件,在长期使用中不稳定。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的基于凸轮机构的节温器。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5]—种基于凸轮机构的节温器,包括发动机管、与发动机管进行热交换的散热器管、设置在发动机管与散热器管之间的阀块、与阀块连接且用于控制阀块开合的驱动机构以及与驱动机构传动连接的控制电机;
[0006]阀块包括设置在发动机管内的壳体、设置在壳体内腔上部的上阀体、设置在上阀体下方的下阀体、设置在上阀体与下阀体之间的密封孔以及设置在壳体内腔中且与密封孔相对应的阀芯;在上阀体一侧设置有与散热器管的进口连通的上通道,在下阀体上设置有与发动机管连通的下通道,阀芯与驱动机构传动连接。
[0007]进一步,驱动机构包括与控制电机的输出轴传动连接的主动齿轮、与主动齿轮啮合的从动齿轮以及与从动齿轮传动连接的凸轮;凸轮顶端与阀块的阀芯下端相对应,在阀芯的上端面与上阀体的顶壁之间设置有弹簧。
[0008]进一步,从动齿轮与凸轮同轴传动。
[0009]进一步,阀芯的下端面为圆弧形结构。
[0010]进一步,控制电机电连接有用于监测散热器管中冷却液的温控开关。
[0011 ]进一步,在阀芯上设置有与密封孔密封接触的倒锥面。
[0012]进一步,主动齿轮的齿数大于从动齿轮的齿数。
[0013]进一步,控制电机为伺服电机或步进电机。
[001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5]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进一步说明,控制电机接收信号,可以转动不同的角度或圈数;通过齿轮机构:实现一定的传动比,让凸轮可以按照既定规则运动;凸轮机构:运动两种状态,第一种状态尖顶在上;第二种状态尖顶在下。阀芯优选为挺杆,凸轮向上运动则顶开挺杆,凸轮向下运动则不顶开挺杆。
[0016]本实用新型为机械式结构,不依赖感温元件,而是通过冷却液温度调节控制,不存在感温元件物理特性的改变以及动态响应的问题,稳定性更高,响应时间短,结实耐用,成本低廉,节能高效,设计合理,适合大规模推广O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透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实用新型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9]其中:1、发动机管;2、控制电机;3、驱动机构;4、阀块;5、散热器管;6、主动齿轮;7、从动齿轮;8、凸轮;9、阀芯;10、下阀体;11、上阀体;12、密封孔;13、壳体;14、下通道;15、上通道;16、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如图1、2所不,本实用新型包括发动机管1、与发动机管I进行热交换的散热器管5、设置在发动机管I与散热器管5之间的阀块4、与阀块4连接且用于控制阀块4开合的驱动机构3以及与驱动机构3传动连接的控制电机2;
[0021 ]阀块4包括设置在发动机管I内的壳体13、设置在壳体13内腔上部的上阀体11、设置在上阀体11下方的下阀体10、设置在上阀体11与下阀体10之间的密封孔12以及设置在壳体13内腔中且与密封孔12相对应的阀芯9 ;在上阀体11一侧设置有与散热器管5的进口连通的上通道15,在下阀体10上设置有与发动机管I连通的下通道14,阀芯9与驱动机构3传动连接。阀块4当然作为结构变形,可以采用电磁阀或手动换向阀等常见结构。驱动机构3可以是气缸驱动、电动推杆或曲轴连杆等。
[0022]进一步,驱动机构3包括与控制电机2的输出轴传动连接的主动齿轮6、与主动齿轮6啮合的从动齿轮7以及与从动齿轮7传动连接的凸轮8;凸轮8顶端与阀块4的阀芯9下端相对应,在阀芯9的上端面与上阀体11的顶壁之间设置有弹簧16。
[0023]进一步,从动齿轮7与凸轮8同轴传动。简化结构。
[0024]进一步,阀芯9的下端面为圆弧形结构。减小驱动阻力,降低噪音,提高响应速度。
[0025]进一步,控制电机2电连接有用于监测散热器管5中冷却液的温控开关。采用温控开关感应发动机管I内的冷却液温度,实现自动控制,可以采用温度计监控或手动控制控制电机2的通断。
[0026]进一步,在阀芯9上设置有与密封孔12密封接触的倒锥面。减轻阀芯9的合开阻力。
[0027]进一步,主动齿轮6的齿数大于从动齿轮7的齿数。提高响应时间。
[0028]进一步,控制电机2为伺服电机或步进电机。控制精确智能。
[0029]本实用新型其工作原理是控制电机2收到信号后,开启转动,通过齿轮传动、皮带或链条等常见的驱动机构3系统带动着凸轮8转动。凸轮8转动过程中,存在两种状态,第一种状态发动机处于高温状态或者正常工作温度状态,凸轮8的尖头在上部,从而向上顶阀芯9,阀芯9与密封孔12不接触,阀块4打开,散热器管5中的冷水进入发动机管I对发动机进行冷却;第二种状态为发动机处于冷机状态即冷却水的温度还没有达到正常工作温度,凸轮8的底部在上面,则没有顶开阀芯9,在弹簧16的作用下,阀芯9与密封孔12密封接触,阀块4关闭,阻止散热器管5中的冷水进入发动机管I中;凸轮8与弹簧16的作用下使得阀芯9向上或向下运动,完全不依赖于感温元件。
[0030]进一步说明,控制电机2接收信号,可以转动不同的角度或圈数;通过齿轮机构:实现一定的传动比,让凸轮8可以按照既定规则运动;凸轮机构:运动两种状态,第一种状态尖顶在上;第二种状态尖顶在下。阀芯9优选为挺杆,凸轮向上运动则顶开挺杆,凸轮向下运动则不顶开挺杆。
[0031 ]本实用新型为机械式结构,不依赖感温元件,而是通过冷却液温度调节控制,不存在感温元件物理特性的改变以及动态响应的问题,稳定性更高,响应时间短,结实耐用,成本低廉,节能高效,设计合理,性能稳定,适合大规模推广。
[0032]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多个技术方案进行组合是显而易见的。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基于凸轮机构的节温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管(I)、与发动机管(I)进行热交换的散热器管(5)、设置在发动机管(I)与散热器管(5)之间的阀块(4)、与阀块(4)连接且用于控制阀块(4)开合的驱动机构(3)以及与驱动机构(3)传动连接的控制电机(2); 阀块(4)包括设置在发动机管(I)内的壳体(13)、设置在壳体(13)内腔上部的上阀体(11)、设置在上阀体(11)下方的下阀体(10)、设置在上阀体(11)与下阀体(10)之间的密封孔(12)以及设置在壳体(13)内腔中且与密封孔(12)相对应的阀芯(9);在上阀体(11)一侧设置有与散热器管(5)的进口连通的上通道(15),在下阀体(10)上设置有与发动机管(I)连通的下通道(14),阀芯(9)与驱动机构(3)传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凸轮机构的节温器,其特征在于:驱动机构(3)包括与控制电机(2)的输出轴传动连接的主动齿轮(6)、与主动齿轮(6)啮合的从动齿轮(7)以及与从动齿轮(7)传动连接的凸轮(8);凸轮(8)顶端与阀块(4)的阀芯(9)下端相对应,在阀芯(9)的上端面与上阀体(11)的顶壁之间设置有弹簧(16)。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凸轮机构的节温器,其特征在于:从动齿轮(7)与凸轮(8)同轴传动。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凸轮机构的节温器,其特征在于:阀芯(9)的下端面为圆弧形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凸轮机构的节温器,其特征在于:控制电机(2)电连接有用于监测散热器管(5)中冷却液的温控开关。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凸轮机构的节温器,其特征在于:在阀芯(9)上设置有与密封孔(12)密封接触的倒锥面。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凸轮机构的节温器,其特征在于:主动齿轮(6)的齿数大于从动齿轮(7)的齿数。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凸轮机构的节温器,其特征在于:控制电机(2)为伺服电机或步进电机。
【文档编号】F01P11/00GK205578103SQ201620418627
【公开日】2016年9月14日
【申请日】2016年5月10日
【发明人】李小清, 潘晓铭, 石磊, 蒋炜鹏, 魏晶晶, 姚雅楠
【申请人】温州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