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铝电解倒灌用电解质转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84258发布日期:2022-11-22 23:57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一种铝电解倒灌用电解质转运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铝电解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铝电解倒灌用电解质转运装置。


背景技术:

2.铝电解的生产原理是采用氧化铝、冰晶石融盐电解法,它是以冰晶石作为熔剂,氧化铝为熔质,强大的直流电通入电解槽内,使阴阳极发生电化学反应;电解产物,阴极上是铝液,阳极上是气体。
3.采用电解法对氧化铝进行分解过程中,电解槽中电解质水平高度的高、低都将会对铝电解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第一方面,电解质水平高度较高:会导致阳极埋入过深,阳极气体不易排出导致效率降低,并易出现阳极底掌消耗不均或长包现象;侧部通过电流过多时,上口炉帮易化甚至出现侧部漏电侧部漏炉发生(尤其高电解质低铝水时)。第二方面,电解质水平高度较低:会导致电解质热稳定性差,氧化铝溶解量降低易产生大量沉淀,阳极效应增加,过低时电解质表面过热或病槽,增加原材料消耗,降低效率。
4.其中,为保证铝电解的正常分解,需要使电解质始终维持在正常的范围(正常范围的数值以槽型工艺技术条件的数值为准,同时,电解质和铝液会出现分层,电解质分布于铝液的上方);为此,需要通过测量工具对电解质高度进行实时测量,当电解质高度相较于正常范围出现偏差时,一般通过转运的方式,将其中一台电解槽(电解质高度偏高)转运到另一台电解槽中(电解质高度偏低)。
5.目前,参照图1示出的传统转运车的立体结构展示图,传统转运车主要包括车体和装料筒,装料筒通过销轴转接于车体的前侧,传统转运车的使用方式:首先,从其中一台电解槽(电解质高度偏高)中取部分电解质并放入装料筒中(装料不是本技术保护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然后,通过转运车将电解质转运到另一台电解槽旁,在电解槽的出铝洞口底端形成有挡板,通过装料筒的底部撞击挡板,使装料筒发生翻转;最终,翻转过程中的装料筒将其中的电解质液倒入相应的电解槽中。
6.但是,采用传统装料筒存在的问题在于:装料筒和出铝洞口上的挡板长时间撞击过程中,会导致装料筒和出铝洞口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7.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铝电解倒灌用电解质转运装置,解决传统转运车倒料时存在撞击破坏转运车、电解槽的问题。
8.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铝电解倒灌用电解质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车体的首端缘两侧设有连接件,其中,连接件上形成有“u”型槽,“u”型槽的一端形成封闭,“u”型槽的另一端未形成封闭;装料筒两侧的销轴分别可旋转、滑动的置于相邻侧的“u”型槽封闭端内;“v”型挡体的折弯部通过连杆可拆装的转接于装料筒的底部,“v”型挡体的长端重于v”型挡体的短端,“v”型挡体的短端与车体内侧相邻,“v”型挡体的长端与车体内侧远离;绳索的一端与连杆远离车体内侧的一侧连接;绳索的另一端与拉拽结构连接,拉拽结构设
于车体的尾端。
9.作为对拉拽机构的进一步限定,拉拽机构包括拉把,车体的尾端设有转座,拉把转接于转座上,拉把的把体与绳索的另一端固定;车体的首、尾端上分别设有进、出线口,绳索依次穿入进线口、贯穿车体、从出线口穿出。
10.作为对本技术的进一步限定,本技术还包括下压结构,下压结构设于车体上,其中,下压结构包括配重块,配重块上连接有挂环,车体的尾端设有至少一排的凸起,凸起的数量为至少三个,且凸起沿车体纵向、等距分布;相邻两凸起之间形成间隙,挂环滑动套设于车体尾端上、且挂环的环体置于间隙内,挂环的直径大于车体尾端和凸起的厚度之和。
11.作为对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还设置有倾倒结构,其中,倾倒结构包括压杆,压杆转接于车体上,压杆相邻于装料筒的一端上连接有链条,链条的另一端上连接有钩体,装料筒相邻于钩体的一侧形成有吊环,吊环与钩体相适配。
12.作为对压杆和转筒的进一步限定,压杆与转筒转动连接。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以下几点:
14.第一,本技术通过结合“v”型挡体、拉拽机构以及钢丝绳索,通过在装料筒上附加机械结构,取代原有装料筒采用碰撞实现翻转的传统方式,避免装料筒、出铝洞口出现损坏和挤压变形,延长使用寿命;通过“v”型挡体、拉拽机构以及钢丝绳索等机械结构保证装料筒与挡板接触后,装料筒可以轻松实现翻转,省时省力,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
附图说明
15.图1为传统转运车的立体结构展示图。
16.图2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展示图。
17.图3为连接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u”型槽四种朝向的示意图。
19.图5为“v”型挡体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20.图6为“v”型挡体5的结构示意图。
21.图7为拉拽结构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22.图8为拉拽结构、钢丝绳索、“v”型挡体的第一种使用形态示意图。
23.图9为拉拽结构、钢丝绳索、“v”型挡体的第二种使用形态示意图。
24.图10为下压结构装配于车体1上的结构示意图。
25.图11为提拉把手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26.图12为倾倒结构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27.图中,车体1、连接件2、“u”型槽3、装料筒4、“v”型挡体5、连杆6、铰接耳7、连板8、绳索9、拉拽机构10、拉把10.1、转座10.2、进线口11、出线口12、下压结构13、配重块13.1、挂环13.2、凸起14、提拉把手15、倾倒结构16、压杆16.1、链条16.2、钩体16.3、吊环17、转筒18。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了清楚的理解本技术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铝电解倒灌用电解质转运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29.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非旨在作为对
本技术的限制。如在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单数表达形式“一个”、“一种”、“上述”、“该”和“这一”旨在也包括例如“一个或多个”这种表达形式,除非其上下文中明确地有相反指示。还应当理解,在本技术以下各实施例中,“至少一个”、“一个或多个”是指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
30.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等意味着在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一个实施例”、“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
31.实施例1
3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铝电解倒灌用电解质转运装置,参考图2所示,示出的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展示图,包括车体1,车体1的首端缘两侧分别对称的焊接有连接件2,结合图2和图3(图3示出的是连接件2的安装结构示意图),连接件2上形成有“u”型槽3,“u”型槽3的一端形成封闭,“u”型槽3的另一端未形成封闭;装料筒4的左右两侧对称的焊接有销轴,销轴置于相邻侧的“u”型槽3封闭端内;具体的,图4示出“u”型槽3四种朝向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u”型槽3的朝向有a、b、c、d四种排布方式;其中,最优选的方案选择图4中的a,原因在于:当装料筒4的销轴置于相近侧的“u”型槽3封闭端后,“u”型槽3的翻转角度介于正向翻转180
°
和反向翻转180
°
之间,安全性能最佳;四种方案中安全性能最低的是图4中的c;其他两种方案安全性能介于图4中a、c之间,图4中b的反向翻转最大角度低于90
°
,d的正向翻转最大角度低于90
°
;上述四种“u”型槽3的均能和装料筒4实现相互旋转,只是“u”型槽3能够翻转的角度存在区别,四种“u”型槽3的安全性能存在区别。
33.其中,如图5和图6以及图1所示,图5示出的是“v”型挡体5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的是“v”型挡体5的结构示意图,“v”型挡体5的长端重量大于v”型挡体的短端,“v”型挡体5的短端相邻于车体1的内侧,“v”型挡体5的长端远离于车体1的内侧;“v”型挡体5的折弯部转接有连杆6,连杆6与装料筒4底部安装的铰接耳7转接(具体的,装料筒4与铰接耳7通过螺栓等可拆装的方式安装,方便后续对装料筒4的更换),连杆6上焊接有“月牙”型连板8,“月牙”型连板8位于远离车体1内侧的连杆6一侧;“月牙”型连板8上通过螺栓与钢丝绳索9的一末端连接。如图7以及图1所示,示出的是拉拽结构的装配结构示意图,拉拽机构10包括拉把10.1,车体1的尾端把握处焊接有转座10.2,拉把10.1的自由端转接于转座10.2上,拉把10.1的把体上通过螺栓与钢丝绳索9的另一末端固定。参见图2、图5、图7所示,车体1的首端上设有进线口11,车体1的尾端把握处设有出线口12,钢丝绳索9依次穿入进线口11、贯穿车体1、从出线口12穿出。
[0034]“v”型挡体5、拉拽机构10、钢丝绳索9配合后的工作原理如下:首先,在“v”型挡体5的长端与出铝洞口上的挡板接触之前,为避免“v”型挡体5的长端会影响到车体1的整体移动,为此,如图8中b所示,工作任何人员通过人工将拉把10.1向车体1尾端翻转,翻转中的拉把10.1将钢丝绳索9从出线孔抽出;如图8中a所示,钢丝绳索9被抽入到进线孔内,钢丝绳索9通过月牙”型连板8带动连杆6发生翻转,翻转中的连杆6带动“v”型挡体5发生翻转,直至“v”型挡体5的长端抬起后,停止拉把10.1的翻转。
[0035]
然后,在工作人员将车体1移动到电解槽旁、“v”型挡体5并与挡板靠近时,工作人员松开把手,如图9中a所示,由于“v”型挡体5的长端自身较重的缘故,带动“v”型挡体5整体发生回转,回转中的“v”型挡体5将钢丝绳索9从进线口11拉出;如图9中b所示,出线口12处的钢丝绳索9被收紧,钢丝绳索9并将拉把10.1拉回原位;直至“v”型挡体5的短端与装料筒4的底部接触后,钢丝绳索9停止移动。
[0036]
本技术通过结合“v”型挡体5、拉拽机构10以及钢丝绳索9,通过在装料筒4上附加机械结构,取代原有装料筒4采用碰撞实现翻转的传统方式,避免装料筒4、出铝洞口出现损坏和挤压变形,延长使用寿命;通过“v”型挡体5、拉拽机构10以及钢丝绳索9等机械结构保证装料筒4与挡板接触后,装料筒4可以轻松实现翻转,省时省力,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
[0037]
实施例2
[0038]
在装料筒4内填装电解质后,车体1的首端较重,车体1的尾端相较于首端重量较轻,从而导致车体1尾端会出现抬起的情况,需要耗费工作人员较大的力气进行下压,劳动强度较大,更严重的情况是:车体1突然抬起时可能会对工作人员造成伤害;为此,如图10所示, 示出的是下压结构13装配于车体1上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下压结构13包括配重块13.1,配重块13.1的两侧螺栓连接有挂环13.2,车体1的尾端两侧沿纵向、等距形成两排凸起14;相邻两凸起14之间形成间隙,挂环13.2滑动套设于车体1尾端上、且挂环13.2的环体置于间隙内,使用时,利用杠杆原理,车体1首端的装料筒4越重,需要将挂环13.2置于越靠近车体1尾端的间隙中;为方便挂环13.2能够顺利从间隙取出、且挂环13.2能够从凸起14上方经过,挂环13.2的直径大于车体1尾端和凸起14的厚度之和。
[0039]
进一步的,为了方便能够将下压结构13轻松提起,在配重块13.1的上方焊接有提拉把手15(参见图11,示出提拉把手15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40]
实施例3
[0041]
为了能够进一步通过机械的方式将装料筒4进行翻转,为此,本技术进一步设计了一种倾倒结构16,具体结构如下。
[0042]
如图12所示,示出倾倒结构16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具体的,倾倒结构16包括压杆16.1,车体1的中部形成有承载架,压杆16.1通过转筒18转接于承载架上;压杆16.1的首端铰接有金属链条16.2,金属链条16.2的末端连接有钩体16.3,装料筒4相邻于钩体16.3的一侧形成有吊环17,吊环17与钩体16.3相适配。使用时,首先将吊钩与构体连接,然后利用杠杆原理,工作人员对压杆16.1的尾端进行下压,吊钩即可间接拉动装料筒4实现翻转。本技术通过机械方式可以辅助挡体、拉拽结构对装料筒4进行翻转,省时省力,进一步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0043]
进一步的,为了保证钩体16.3下放或提升过程中,钩体16.3能够顺利与吊环17对接或脱环,为此,参考图12,压杆16.1与转筒18进行转动连接。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