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掘进装载机电缆卷筒的摆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82484阅读:3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隧道掘进装载机电缆卷筒的摆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铁路、公路、地下铁、水利工程的引水涵洞等的隧道施工中以及煤炭开采中所使用的掘进(或挖掘)装载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在铁路、公路、地下铁、水利工程等的隧道施工中所使用的隧道掘进装载机(或称为隧道挖掘装载机)的电缆卷筒均布置在机体的左侧后方或右侧后方,与机体成为固定连接。电缆卷筒的作用是将隧道外部或地上的电源经电缆卷筒供给隧道掘进装载机电力,使该机在隧道内或地下完成各种施工作业。隧道掘进装载机在向前行走时,电缆卷筒配合该机的行走速度将缠绕在卷筒上的电缆释放出去,而当该机向后移动时,电缆卷筒则将释放出去的电缆回收到卷筒上。
目前电缆卷筒与机体为固定连接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隧道掘进装载机在掘进装载作业时,将工作装置扒集在装料斗上的土砂、碎石等物料经输送机向停放在该机后部的运输车辆搬运。车辆被装满后开走,然后再更换另一辆空车。这样在往复更换运输车辆的过程中完成物料的装载和运输等作业。由于电缆卷筒与装载机的机体为固定连接形式,电缆只能沿机体的移动方向被放出,而被释放电缆所在的位置恰恰是该机后部来的车辆其轮胎行走的位置。电缆经车辆轮胎反复碾压,久而久之其外层的绝缘橡胶便会损坏严重,裸露出的内部电缆就会漏电。因电缆的电源为高压电,故而会危害到人的生命安全。为了避免电缆被车辆的轮胎碾压,需要专门设置1~2人在该机作业或移动时将电缆向隧道掘进装载机机体的外侧方向移动。虽然用人工移动电缆免去了车辆轮胎碾压电缆的可能性,但因施工场地等的条件限制,尤其在隧道内施工时,由于施工现场场地狭窄,特别是移动电缆的人员在该机的后部,同样也会造成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

发明内容
针对目前固定式电缆卷筒由于构造上的原因,而易于造成人身触电的危险和造成人身伤害事故的隐患,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将目前的电缆卷筒与机体固定式连接改变为由液压油缸可调节的活动连接。该种结构形式不但避免了该机后部运输车辆碾压电缆的可能性,而且减少了移动电缆的辅助人员。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将目前固定式电缆卷筒改变为用液压油缸可调节的活动式电缆卷筒,即电缆卷筒通过销轴铰接在隧道掘进装载机的后侧方机体上,电缆卷筒借助于液压油缸的动作实现摆动。当该机在作业时,用液压油缸将电缆卷筒绕销轴向机体的外侧推出,以避免后部来的运输车辆碾压上电缆。当隧道掘进装载机移动时,借助于液压油缸的动作将电缆卷筒收回到机体的内侧,这样该机在行走时减小了该机的行走宽度,达到了完全消除危害人身安全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以完全消除由于电缆卷筒构造问题所造成对危害人身安全的隐患。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现有隧道掘进装载机及其电缆卷筒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2为
图1的俯视构造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隧道掘进装载机的电缆卷筒构造图。
图中序号分别为(1)机体、(2)电缆卷筒、(3)电缆、(4)运输车辆、(5)销轴、(6)液压油缸。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是按以下方式实现的。在图3中电缆卷筒(2)通过销轴(5)以铰接方式与车体(1)连为一体。液压油缸(6)活塞杆的头部以铰接方式与电缆卷筒(2)相连接。液压油缸(6)的尾部以铰接方式固定在车体(1)上。当隧道掘进装载机作业时,液压油缸(6)推动电缆卷筒(2)向机体外侧摆动一个角度,此时电缆(3)将沿机体外侧的方向向外释放出去,故而后部来的运输车辆不会碾压在电缆(3)上。当隧道掘进装载机行走时,电缆卷筒(2)借助于液压油缸(6)的动作回收到机体的内侧,此时车体(1)又恢复了原来的行走宽度。
本实用新型构造简单,实用性强,有效地解决了由于运输车辆(4)碾压电缆(3)而产生漏电造成人身事故的问题。
权利要求一种隧道掘进装载机电缆卷筒的摆动机构,由机体(1)、电缆卷筒(2)和电缆(3)等组成,电缆卷筒(2)设置在机体(1)上,其特征在于电缆卷筒(2)通过销轴(5)以铰接方式与车体(1)连为一体;液压油缸(6)活塞杆的头部以铰接方式与电缆卷筒(2)相连接,液压油缸(6)的尾部以铰接方式固定在车体(1)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布了一种隧道掘进装载机电缆卷筒的摆动机构。该摆动机构由机体(1)、电缆卷筒(2)、电缆(3)、销轴(5)和液压油缸(6)等组成。电缆卷筒(2)通过销轴(5)与车体(1)相连接。液压油缸(6)的尾部铰接在车体(1)上,其活塞杆头部铰接在电缆卷筒(2)上。借助于液压油缸(6)的动作使电缆卷筒(2)向外或向内摆动,解决了由于运输车辆(4)碾压电缆(3)而产生漏电造成人身事故的问题。
文档编号E02F3/36GK2723525SQ20042008417
公开日2005年9月7日 申请日期2004年7月26日 优先权日2004年7月26日
发明者安国明 申请人: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