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站顶板与基坑底板的连接节点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66684阅读:4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地铁站顶板与基坑底板的连接节点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领域地下结构的连接节点结构,且特别是一种地 铁站顶板与基坑底板的连接节点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轨道交通的飞速发展,城市地下隧道已经形成了巨大的网络,地下隧 道网络在有些大城市的局部地区已相当密集,两层以上隧道在地下相互交错的 情况也屡见不鲜。此外,由于施工进度的考虑,地铁隧道与地铁站以及地面建 筑的同时施工的情况也多有存在。两个相邻工程间的结构节点也越来越复杂复 杂,对于节点的受力及防水等要求也越来越高。
比如在上海打浦桥地区的打浦桥车站与卢湾区55街坊工程中,相邻工程间 的结构节点较多且位置复杂,相邻工程间的连接节点易由于受力不同而出现差 异沉降,进而有出现渗漏的危险。
因此,在建两个或多个相邻建筑工程之间的连接节点的处理在现今建筑工 程领域中越来越重要。
目前,对于两个相邻工程间结构连接节点的处理技术一般是先进行防水处 理,接着在绑扎结构钢筋时将各自结构中的钢筋锚入对应结构之中,最后再浇 捣混凝土,以保证连接节点的整体性。而此种处理可能会产生以下缺点
1、 相邻结构间钢筋互锚,若在结构完成后结构间的沉降量不同在连接节点 处就极易产生差异沉降,造成结构损坏;
2、 连接节点处由于钢筋过多,在同一钢筋截面上接头率很难满足规范要求;
3、 在结构连接处由于受力复杂,普通的钢筋互锚容易造成结构间受力不均 产生变形;
4、 在结构连接处由于受力复杂,往往变形也会4艮大,因此节点处的防水处 理难度较大,易产生渗漏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地铁站顶板与基坑底板的连接节点
结构,包括地下连续墙设置于所述地铁站与所述基坑间;第一传力块设置于 所述地铁站顶板与基坑底板的相邻结构的下方,且与所述地下连续墙的地铁站 一侧相邻接;第二传力块设置于所述地铁站顶板与基坑底板的相邻结构的下方, 且与所述地下连续墙的基坑一侧相邻接;第一防水趁铺设于所述第一传力块外 侧;第二防水毯铺设于所述第二传力块外侧;后浇带设置于所述地铁站顶板与 基坑底板的连接处,其中,所述后浇带包括所述地^l失站顶板与所述地下连续墙 之间的空间,及所述基坑底板与所述地下连续墙之间的空间;地铁站顶板钢筋 连接器和预留插筋交替布置于所述后浇带处;基坑底板钢筋连接器和预留插筋 交替布置于所述后浇带处;止水带设置于所述后浇带施工缝处;混凝土浇捣固 设于所述后浇带内并与地铁站顶板面平。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节点结构可确保结构连接处即使发生差异沉降也不会使 相邻的地铁站和基坑彼此影响,确保地铁站顶板与基坑底板连接节点的正常传 力,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节点结构还可确保结构连接处即使变形过大也不易产 生渗漏。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 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 意图。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 筋预留布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特举具体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说明 如下。
一实施例的地铁站顶板与基坑底板连接节点结构示 一实施例的地铁站顶板与基坑底板在后浇带处的钢如图1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地铁站顶板与基坑底板连接节
点结构示意图。地下连续墙1设置于地铁站2与基坑间3。第一传力块4设置于 地铁站顶板9与基坑底板10的相邻结构的下方,且与地下连续墙1的地铁站一 侧相邻接;第二传力块5设置于地铁站顶板9与基坑底板10的相邻结构的下方, 且与地下连续墙1的基坑一侧相邻接。第一传力块4和第二传力块5可为钢筋 混凝土传力块,保证了结构间正常的传力。第一防水毯6铺设于第一传力块4 外側;第二防水毯7铺设于第二传力块5外侧。后浇带8设置于地铁站顶板9 与基坑底板10的连接处。后浇带8包括地4失站顶板9与地下连续墙1之间的空 间,及基坑底板10与地下连续墙1之间的空间。
如图2所示,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地铁站顶板与基坑底板在后浇 带处的钢筋预留布置结构示意图。地铁站顶板钢筋连接器11和预留插筋12交 替布置于后浇带8处。于本实施例中,该后浇带处地铁站顶板钢筋连接器和预 留插筋交替布置为短接驳器与长钢筋间隔布置,且该接驳器和钢筋各按50%错 开布置,以满足规范要求。基坑底板钢筋连接器13和预留插筋14交替布置于 后浇带8处。于本实施例中,该后浇带处基坑底板钢筋连接器和预留插筋交替 布置为短接驳器与长钢筋间隔布置,且该接驳器和钢筋各按50%错开布置,以 满足规范要求接头错开率达到50%。钢板止水带15设置于后浇带施工缝16处。 混凝土浇捣固设于后浇带8。防水逸附加层17铺设于地铁站顶板9与基坑底板 10的连接处的防水趁连接点。在施工缝处设置止水带,结构连接部位的防水趁 连接处设置防水毯附加层,保证即使在节点处有较大的变形,也不易产生渗漏 现象。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 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 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界定 者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地铁站顶板与基坑底板的连接节点结构,其特征在于地下连续墙设置于所述地铁站与所述基坑间;第一传力块设置于所述地铁站顶板与基坑底板的相邻结构的下方,且与所述地下连续墙的地铁站一侧相邻接;第二传力块设置于所述地铁站顶板与基坑底板的相邻结构的下方,且与所述地下连续墙的基坑一侧相邻接;第一防水毯铺设于所述第一传力块外侧;第二防水毯铺设于所述第二传力块外侧;后浇带设置于所述地铁站顶板与基坑底板的连接处,其中,所述后浇带包括所述地铁站顶板与所述地下连续墙之间的空间,及所述基坑底板与所述地下连续墙之间的空间;地铁站顶板钢筋连接器和预留插筋交替布置于所述后浇带处;基坑底板钢筋连接器和预留插筋交替布置于所述后浇带处;止水带设置于所述后浇带施工缝处;混凝土浇捣固设于所述后浇带内并与地铁站顶板面平。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站顶板与基坑底板的连接节点结构,其特征 在于,所述第一传力块和第二传力块均为钢筋混凝土传力块。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站顶板与基坑底板的连接节点结构,其特征 在于,所述后浇带处地铁站顶板钢筋连接器和预留插筋交替布置为短接驳器与 长钢筋间隔布置。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铁站顶板与基坑底板的连接节点结构,其特征 在于,所述接取器和钢筋各按50%错开布置。
5、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地铁站顶板与基坑底板的连接节点结构,其特征 在于,所述后浇带处基坑底板钢筋连接器和预留插筋交替布置为短接驳器与长 钢筋间隔布置。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地铁站顶板与基坑底板的连接节点结构,其特征 在于,所述接驳器和钢筋各按50%错开布置。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站顶板与基坑底板的连接节点结构,其特征 在于,所述止水带为钢板止水带。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站顶板与基坑底板的连接节点结构,其特征 在于,防水毯附加层铺设于所述地铁站顶板与基坑底板的连接处的防水毯连接 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地铁站顶板与基坑底板的连接节点结构,包括地下连续墙设置于所述地铁站与所述基坑间;传力块设置于所述地铁站顶板与基坑底板的相邻结构的下方,且与所述地下连续墙相邻接;防水毯铺设于所述传力块外侧;后浇带设置于所述地铁站顶板与基坑底板的连接处,其中,所述后浇带包括所述地铁站顶板与所述地下连续墙之间的空间,及所述基坑底板与所述地下连续墙之间的空间;地铁站顶板及基坑底板的钢筋连接器和预留插筋交替布置于所述后浇带处;止水带设置于所述后浇带施工缝处;混凝土浇捣固设于所述后浇带内并与地铁站顶板面平。本实用新型可确保结构连接处即使发生差异沉降也不会使相邻的地铁站和基坑彼此影响,确保地铁站顶板与基坑底板连接节点的正常传力,且即使变形过大也不易产生渗漏。
文档编号E21D13/00GK201326184SQ20082015712
公开日2009年10月14日 申请日期2008年12月15日 优先权日2008年12月15日
发明者晨 凌, 谊 章, 陈海东 申请人:上海建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第二建筑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