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钳主钳、背钳后导杆连接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95922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动力钳主钳、背钳后导杆连接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上卸管柱螺纹的动力钳,特别是一种动力钳主钳、背钳后 导杆连接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动力钳主钳、背钳通过前导杆组件及后导杆组件连接于一体构成组合 钳。主钳旋扣反扭矩通过后导杆由背钳承担,后导杆组件与固定在主钳壳体尾 部的主钳尾座之间为刚性连接,后导杆组件与背钳尾部之间为活动连接,支反 力作用点在后导杆组件与背钳尾部交接处。为此,主钳输出扭矩除作用于被卡 管体旋扣以外,还有通过后导杆组件作用于背钳尾部的垂直平面力矩,主钳、 背钳间距越大该垂直平面力矩越大,主钳作用于被卡管体的旋扣扭矩减少就越 多。按静力学原理,在被卡管体的螺纹连接处的空间力系中,有管体旋转力、 管体侧压力、管体垂直平面的折转力,该折转力的存在必将加大管柱螺纹的磨 损,且加深钳牙对管体的局部损伤。该折转力的产生是支反力作用点选在背钳 尾部的结果。此外,该支反力作用点在作为主钳扭矩信号采集点时,所测扭矩 比主钳输出扭矩要小许多,也就是管柱实际旋扣扭矩小于主钳输出扭矩。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推出一种全新的动力 钳主钳、背钳后导杆连接机构,将支反力作用点选在主钳尾座端部,使主钳的 输出扭矩全部作用于管柱旋扣,且减轻管体螺纹在旋扣中的磨损,减轻钳牙对 管体的局部损伤。作为主钳扭矩信号采集点,所测扭矩既是主钳的输出扭矩也 是管柱实际旋扣扭矩,与主钳、背钳间距变化无关。
发明内容
一种动力钳主钳、背钳后导杆连接机构含主钳尾座、连接体、中心导杆、端帽、弹簧、外筒。主钳尾座固定在主钳壳体尾部,连接体固定在中心导杆上 端,主钳尾座与连接体之间为活动连接,成为主钳支反力作用点,中心导杆与 外筒之间有弹簧支撑形成伸縮杆,外筒与背钳尾部之间为刚性连接,主钳尾座 端部为球体,连接体侧面设置有扭矩传感器,工作中主钳尾座端部球体的侧压 力信号作为扭矩信号采集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将使现有的组合动力钳在原来基础上作用于被卡管体 的实际扭矩将显著提高。且管柱螺纹磨损及钳牙对管柱损伤有所改善,扭矩检 测数据准确。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用于悬吊主钳,背钳悬浮于主钳之下的后导杆组件连接
示意图2为本实用新型用于悬吊背钳,主钳悬浮于背钳之上的后导杆组件连接 示意图3为图1图2的俯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l所示, 一种动力钳主钳、背钳后导杆连接机构,含主钳尾座l、连接 体3、中心导杆4、端帽5、弹簧6、外筒7。主钳尾座1固定在主钳壳体尾部, 连接体3固定在中心导杆4上端,主钳尾座1与连接体3之间为活动连接,成 为主钳支反力作用点,中心导杆4与外筒7之间有弹簧6支撑形成伸縮杆,外 筒7与背钳尾部8之间为刚性连接,主钳尾座1端部为球体2,球体2与连接体 3构成万向铰连接。
如图2所示, 一种动力钳主钳、背钳后导杆连接机构含主钳尾座l、连接体 3、中心导杆9、弹簧ll、外筒IO。主钳尾座1固定在主钳壳体尾部,连接体3固定在中心导杆9上端,主钳尾座1与连接体3之间为活动连接,成为主钳支 反力作用点,连接体3与背钳尾部12之间有弹簧11支撑形成伸縮杆,外筒10 与背钳尾部12之间为刚性连接,主钳尾座1端部为球体2,球体2与连接体3 构成万向铰连接。
如图3所示,连接体3侧面设置有扭矩传感器13,主钳尾座1端部球体2 的侧压力信号作为主钳扭矩信号采集点,主钳工作时,其尾部作用力直接作用 于扭矩传感器13,扭矩传感器13所测得的扭矩为主钳的输出扭矩,也是管柱所 承受的实际旋扣扭矩。
权利要求1.一种动力钳主钳、背钳后导杆连接机构含主钳尾座(1)、连接体(3)、中心导杆(4,9)、端帽(5)、弹簧(6,11)、外筒(7,10),主钳尾座(1)固定在主钳壳体尾部,其特征在于连接体(3)固定在中心导杆(4,9)上端,主钳尾座(1)与连接体(3)之间为活动连接,外筒(7,10)与背钳尾部(8,12)之间为刚性连接。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力钳主钳、背钳后导杆连接机构,其特征在 于主钳尾座(1)端部为球体(2)。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力钳主钳、背钳后导杆连接机构,其特征在 于连接体(3)侧面设置有扭矩传感器(13)。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力钳主钳、背钳后导杆连接机构,含主钳尾座及后导杆组件。主钳尾座固定在主钳壳体尾部,后导杆组件与主钳尾座之间为万向铰连接,与背钳尾部之间为刚性连接,主钳工作时的支反力作用点在万向铰中心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使现有主钳、背钳组合的动力钳作用于管柱的实际扭矩显著提高,对被卡管柱损伤及管柱螺纹旋扣磨损有所改善,万向铰中心处作为扭矩测试采集点,能显著提高动力钳实际扭矩检测的准确性,经济效益显著。
文档编号E21B19/16GK201407003SQ20092014661
公开日2010年2月17日 申请日期2009年4月24日 优先权日2009年4月24日
发明者蕾 付 申请人:蕾 付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