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微型人行过街隧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32050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超微型人行过街隧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道路类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城市交通设施,在解决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过街矛盾时,都只考 虑架设人行天桥,让行人和非机动车爬坡上坎,十分吃力和不便;或设置红绿灯让机动车停 驶让行人过街,影响行车速度。而现有过街人行隧道,离地面又较深,增加了施工、排水和行 路难度,不太理想。
发明内容为了克服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超微型人行过街隧道,就能达到机动车 与非机动车/行人各行其道并十分方便、快捷以及提高隧道道面水平高度的目的。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由人行隧道和街面组成的超微型人行 过街隧道,在机动车道需行人过街的两侧,设置供非机动车及行人通行的下穿式隧道,内空 为允许非机动车及行人通行的高度,约2m至2. 5m。其特征是提高机动车道中心线两侧 边缘高度,达到同一水平线,再以提高了的边缘线作为人行隧道道顶,在其下方设置人行隧 道,在隧道口再设置斜坡与人行道路面相连通。一般机动车道,因排水需要,两侧均比中心 线低几十公分,现在一定距离内提高边缘线到与中线同一水平后,无疑将人行隧道道面高 度也提高了。这丝毫不影响市容市貌和机非及行人通行。这不仅大大方便了弱势群体的非 机动车和行人,同时把街道两侧的商业连为一体,对城市繁荣及交通减负更是立竿见影。这 才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思想。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施工方便、极大地减轻行人过街难度。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全景侧视示意图。图中1.机动车道中心线,2.两侧边缘线,3.斜坡,4.人行隧道。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中,在机动车道需行人过街的两侧,设置供非机动车及行人通行的下穿式 隧道,内空为允许非机动车及行人通行的高度,约2m至2. 5m。其特征是提高机动车道中 心线1两侧边缘高度,达到同一水平线,再以提高了的边缘线作为人行隧道道顶,在其下方 设置人行隧道4,在隧道口再设置斜坡3与人行道路面相连通。
权利要求一种超微型人行过街隧道,由人行隧道和街面组成的,其特征是在机动车道需行人过街的两侧,设置供非机动车及行人通行的下穿式隧道,内空为允许非机动车及行人通行的高度,约2m至2.5m,其特征是提高机动车道中心线(1)两侧边缘高度,达到同一水平线,再以提高了的两侧边缘线(2)作为人行隧道道顶,在其下方设置人行隧道(4),在隧道口再设置斜坡(3)与人行道路面相连通。
专利摘要为了克服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由人行隧道和街面组成的超微型人行过街隧道,在机动车道需行人过街的两侧,设置供非机动车及行人通行的下穿式隧道,内空为允许非机动车及行人通行的高度,约2m至2.5m。其特征是提高机动车道中心线两侧边缘高度,达到同一水平线,再以提高了的边缘线作为人行隧道道顶,在其下方设置人行隧道,在隧道口再设置斜坡与人行道路面相连通。一般机动车道,因排水需要,两侧均比中心线低几十公分,现在一定距离内提高边缘线到与中线同一水平后,无疑将人行隧道道面高度也提高了。这丝毫不影响市容市貌和机非及行人通行。这不仅大大方便了弱势群体的非机动车和行人,同时把街道两侧的商业连为一体,对城市繁荣及交通减负更是立竿见影。
文档编号E02D29/045GK201762722SQ20102025484
公开日2011年3月16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12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12日
发明者张航 申请人:张航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