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型护墙及其施工方法

文档序号:5338973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L型护墙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L型护墙及L型护墙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至今,在有至少Im以上的落差的地形处,为了防止滑落、泥沙滚落、因降雨造成的砂土流失等,构成强固的护墙,一般会选用L型护墙,其大多是在远离施工现场的工厂不使用钢筋,预先制作,再将该L型护墙从工厂搬运至规定的施工现场并在现场进行组装的方式。该L型护墙中,如高度为ail至6m的L型护墙,在施工现场将木制模子组装成L型, 在其内部以并列或格子状配置适当的钢筋,将混凝土注入该木制模子内,待混凝土与钢筋成一体后的规定时间使混凝土完全凝固,之后撤除木制模子,将砂土堆放在该L型护墙的L 型内侧,在现场固定L型护墙。但是,现有的工序中,小型的L型护墙因在该混凝土内部没有加钢筋,强度不够, 该L型护墙容易损坏,不实惠。另一方面,形成该L型护墙的垂直壁的护墙高度达到数m时, 需预先设置特别的脚手架或支撑架后,才能设置该木制模子并在该木制模子内配置钢筋, 再将混凝土注入该模子内,待混凝土凝固后撤除该模子,最后将砂土堆放在该L型护墙内侧,该施工方法复杂,工序繁多,施工时间长,成本高,不经济实惠。另外,上述大型L型护墙的施工中,各个独立体间的接合不充分,存在很多问题, 如在相互对置的边缘面上容易出现偏差,或形成缝隙导致砂土从内部流出,或多个L型护墙之间的上边缘部位不在同一水平线上等,因此需要花费大量费用进行修复。另外,现有的L型护墙施工中,在该L型护墙的垂直壁的表面留有明显的木制模子的残痕,既不美观,又与地域环境不相符。现有的施工方法,在将预先在工厂用混凝土形成的L型护墙搬运至施工现场的情况下,重量又重,搬运成本又高,搬运及设置作业复杂,危险性高,需特别注意安全隐患,不经济实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改善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使搬运、施工作业容易、工期短、制作成本低、并具有更高的耐久性、均一性、美观性的L型护墙及其施工方法。本发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采用了如下所述基本技术。S卩,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L型护墙的特征在于,由以下构件构成L型外壁,其由构成定高定长的垂直壁的第一钢板构件和构成底部的第二钢板构件构成,该第二钢板构件为与该第一钢板构件的下端边缘部连接,且向该第一钢板构件的垂直交叉方向延伸、具有规定长度,且具有与该第一钢板构件的规定宽度相同的宽度;多根第一条状钢板构件,其与该L型外壁的该第一钢板构件的内侧壁面对置,与该第一钢板构件的内侧壁面保持规定间隔,与该第一钢板构件的宽度方向平行且以适当的
4间隔平行配置;托架,其固定配置在该L型外壁和该第一条状钢板构件之间,控制该L型外壁与该第一钢板构件之间的间隔;多个纵向钢筋堆,其沿该L型外壁的内侧面配置,弯曲固定在L型护墙上,在与该L 型外壁的宽度方向垂直交叉的方向上相互平行配置,该纵向钢筋堆配置在该L型外壁和该第一条状钢板构件之间,且其一部分绑定到配置在该底部内壁面的托架。另外,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特征在于,由以下工序构成生产工序,将该L型护墙在远离施工现场的工厂进行生产;搬运工序,将该L型护墙搬运至该施工现场;配置工序,将该L型护墙配置在该施工现场地基表面,以使该L型护墙的该底部与该地基表面接触;固定接合工序,按与该纵向钢筋堆的配置方向垂直交叉的方向,将该L型护墙内的多个横向钢筋堆插入该L型护墙的L型外壁和该第一条状钢板构件之间,在与该纵向钢筋堆相互交叉的部位实施固定接合处理;覆盖工序,当该横向钢筋堆全部插入后,利用该覆盖用钢板构件对用于插入该横向钢筋或用于浇灌混凝土的空间部位实施覆盖;混凝土注入工序,向该L型外壁和该第一条状钢板构件之间形成的空间内注入混凝土;填埋工序,向该L型外壁的内侧空间内放入砂土和碎石等。由于本发明的该L型护墙及该L型护墙的施工方法采用了上述技术,所以基本上在工厂制作结构主体,因此与现有的L型护墙不同,可以减少施工现场的工序,可以节省支撑架等的拆卸费用,不仅降低了成本,由于钢板构件还可以直接用作该L型护墙的外壁,因此可以完成提高了耐久性、美观性、安全性的L型护墙。另外,本发明的L型护墙的施工方法,使资材的搬运作业和施工作业变得容易的同时,提高了各L型护墙的品质,按设计制作出均一性高的护墙,因此可以大幅缩短工期和降低施工成本。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L型护墙1的一个具体例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将横向钢筋堆插入到图1所示的本发明的L型护墙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在本发明L型护墙中,用覆盖用钢板构件覆盖第一条状钢板构件的空间部位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中使用的纵向钢筋堆的一个具体例的示意图。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L型护墙配置在施工现场时的例子。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L型护墙施工工序的一个具体例的侧视图。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L型护墙施工工序的一个具体例的侧视图。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L型护墙施工工序的一个具体例的侧视图。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L型护墙施工工序的一个具体例的侧视图。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L型护墙施工工序的一个具体例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L型护墙施工工序的一个具体例的侧视图。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L型护墙施工工序的一个具体例的侧视图。附图标记1 =L型护墙2 垂直壁3 底部4:内侧壁面5 外壁6 第一条状钢板构件7 第二条状钢板构件8 第三钢板构件9 托架12 用于插入横向钢筋或注入混凝土的窗口13 纵向钢筋堆15:横向钢筋堆21 第一钢板构件31 第二钢板构件20 覆盖用钢板构件99 嵌合部件100 地基101 嵌合固定部103:金属吊具105 封闭壁106 封闭壁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根据附图具体说明本发明的L型护墙及L型护墙施工方法的具体例。首先,图1是概要表示本发明L型护墙1的一个具体例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从该图1可知,本发明的L型护墙1由以下构件构成L型外壁5,其由构成定宽W 定高H的垂直壁2的第一的钢板构件21和、构成底部的第二钢板构件31组成,该第二钢板构件31为与该第一钢板构件21的底部3连接,且向该第一钢板构件21的垂直交叉方向延伸、具有规定长度L,且具有与该第一钢板构件21的规定宽度W相同的宽度W ;多根第一条状钢板构件6,其与该L型外壁5的该第一钢板构件21的内侧壁面4对置,与该第一钢板构件31的内侧壁面4保持规定间隔S,与该第一钢板构件21的宽度方向W平行且以适当的间隔T平行配置;多根第二条状钢板构件7或第三钢板构件8,该多根第二条状钢板构件7 为与该L型外壁5的该第二钢板构件31的内侧壁面4’对置,与该第二钢板构件31的内侧壁面4’保持规定间隔S并与该第二钢板构件31的宽度方向W平行且以适当的间隔U相互平行配置,该第三钢板构件8为与该第二钢板构件31的内侧壁面4’对置,与该第二钢板构件31的内侧壁面4’保持规定间隔S并与该第二钢板构件31平行且具有与该底部3较大部分重叠的面积;托架9,其固定配置在该L型外壁5与该第一条状钢板构件6或该第二条状钢板构件7或该第三钢板构件8之间,控制该L型外壁5与该第一条状钢板构件6或该第二条状钢板构件7或该第三钢板构件8之间的间隔;多个纵向钢筋堆13,其沿该L型外壁5的内侧壁面4、4’配置,弯曲固定在L型护墙上,在与该L型外壁5的宽度方向垂直交叉的方向上相互平行配置,该纵向钢筋堆13配置在该L型外壁5与该第一及第二条状钢板构件6、7或该第三钢板构件8之间,且其一部分绑定到该托架9。本发明的L型护墙1具有上述结构。最终,在该L型外壁5与该第一条状钢板构件 6、该第二条状钢板构件7或该第三钢板构件8形成的空间,如下述适当插入横向钢筋堆,并将与纵向钢筋堆的交叉部位利用适当的固定部件进行固定之后,在该空间内注入混凝土, 完成了护墙。另外,作为本发明的L型护墙1的其他具体例,也可以是如图1所示,在底部3的内侧壁面内形成的该托架9的上面没有配置该第二条状钢板构件7或该第三钢板构件8,在注入混凝土的阶段,将覆盖用钢板构件20与该托架接合,覆盖该底部3。具体例为在该底部3的内侧壁面上插入该横向钢筋堆15,与该纵向钢筋堆13接合固定并形成格子状的矩阵结构的情况下,作业人员可以直接站在该底部内侧壁面上进行作业。其结构在钢筋组装作业方面,与其他具体例相比更高效。S卩,本发明中,在具有如图1所示结构的该L型护墙1的施工现场以外的工厂等, 也可以按照设计正确制造规格相同的多个L型护墙1。本发明中用于该L型护墙1的各种钢材没有特定,优选为铁或包含铁合金的钢制品,此外还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塑料、陶瓷、铝合金、不锈钢、炭素纤维等材料。另外,还可以使用将上述各素材相互粘合的材料。另外,作为该钢材,优选为具有耐水性、耐候性、防锈性的钢材。本发明L型护墙1的该垂直壁部2的高度H和宽度W,以及该L型护墙1的底部3 的长度L和宽度W可以是任意值,但两者的宽度W必须是相同值。另外,该垂直壁2的高度H根据要设置的该L型护墙的高度预先设定,可以是数m, 例如6至IOm的范围。另外,该L型护墙1的宽度W可以根据计划的该护墙全长判断分割成几块更好来确定。另外,与该L型外壁5的内侧壁面4对置的该第一条状钢板6是具有适当宽度w 和适当长度η的栅栏状钢板构件,由与上述相同的材料构成,其厚度比构成该L型外壁5的钢板构件的厚度还薄也可以。该第一条状钢板构件6与该L型外壁5的该第一钢板构件21的内侧壁面4对置, 与该第一钢板构件21的内侧壁面4保持规定间隔,与该第一钢板构件21的宽度方向W相平行,且以适当的间隔T进行平行配置。该第一条状钢板构件6的宽度w和长度η以及其间隔T可以适当确定。另外,该L型外壁5的该第一钢板构件21的内侧壁面4与该第一条状钢板构件6 之间的间隔S也可以是适当设定。在该多根第一条状钢板构件6之间形成的窗口 12,如下述,用于将该L型护墙1设置在施工现场后,作业人员向该L型护墙1的内部插入横向钢筋堆15,并与该纵向钢筋堆 13形成格子状。另外,该纵向钢筋堆13和该横向钢筋堆15在其相互交叉的部位,可以用适当的结合部件例如金属线或适当的捆绑材料进行接合固定。另一方面,在该L型外壁5和该第一条状钢板构件6之间,用适当的螺栓、铆钉或柱头钉等固定部件14等固定配置适当的托架9。由该托架9的长度来确定该L型外壁5和该第一条状钢板构件6之间的间隔。本发明的L型护墙1中,如上所述,与构成该L型外壁5的底部3的该第二钢板构件31的内侧壁面4’对置,从该第二钢板构件31的内侧壁面4以规定间隔S,与该第二钢板构件31的宽度方向W平行,且以相互适当的间隔U相互平行配置多根第二条状钢板构件 7。该第二条状钢板构件7的宽度W’和长度η’以及其间隔U可以适当确定。另外,该L型外壁5的该第二钢板构件31的内侧壁面4’和该第二条状钢板构件 7之间的间隔S’可做适当设定。例如,该第一及第二条状钢板构件6、7的规格、排列间隔T及U也可以是相同的。如上所述,在该多根第二条状钢板构件7之间形成的窗口 12,如下述,用于将该L 型护墙1安置到施工现场后,作业人员向该L型护墙1的内部插入横向钢筋堆15,并与该纵向钢筋堆13形成格子状。本发明的用于插入该横向钢筋的窗口 12,将L型护墙1沿水平方向(横向)连续排列多个之后,为了与邻接的该L型护墙1进行连接固定,在相互邻接的该各L型护墙1间插入横向钢筋堆并固定的情况下也可以高效使用。另一方面,在该L型外壁5和该第二条状钢板构件7之间,用适当的焊接,螺栓或铆钉或柱头钉等固定部件14等固定配置适当的托架9,由该托架9的长度来控制该L型外壁5和该第一条状钢板构件6之间的间隔。以上具体例示出了在该L型外壁5的底部的内侧壁面4’上面形成的多根第二条状钢板构件7,通过该托架9成相互平行,且相对该底部的内侧壁面4’也平行固定配置的例子。但其他具体例,也可以是替代该多根第二条状钢板构件7,考虑到作业人员的作业效率,可以配置第三钢板构件8,该第三钢板构件8为与该第二钢板构件31的内侧壁面31’对置,通过与该第二钢板构件31的内侧壁4’形成的间隔S,与该第二钢板构件31平行,具有与该底部3较大部分重叠的面积。本发明的L型护墙1,如图5所示,该底部3的外侧面,如上所述,将护墙放置在预定建设护墙的地基100表面上,此时为了将L型护墙1配置在适当场所,其位置不偏移,在该底部3的外侧面设置嵌合固定部101,也可以直接和该地基100上预先设置的嵌合部件 99直接绑定。在本发明中,沿该L型外壁5的内侧面4及4’、弯曲固定在L型护墙上的多根纵向钢筋堆13相互平行且配置在与该L型外壁5宽度方向W垂直交叉的方向上。该纵向钢筋堆13配置在该L型外壁5与该第一及第二条状钢板构件6或7,或者该第三钢板构件8之间,且将部分纵向钢筋堆13绑定在该托架9上。本发明的纵向钢筋堆13可以使用与一般建筑工地、施工现场同样的材料,对其粗细、材质、根数、配置间隔也没有特别要求。多个该纵向钢筋堆13,如图4所示,也可以并排配置在与该L型外壁的内侧壁面 4、4’垂直交叉的方向上。在此,如图4所示,可以用合适的金属吊具103等钢筋工具将配置在第二层的纵向钢筋堆13,13’结合固定。本发明的L型护墙1可根据图纸在工厂进行正确组装,并且该完成的L型护墙1 由于在内部没有注入混凝土,所以较轻,在将该L型护墙1搬运到施工现场时,也因其较轻, 成本低且可安全容易搬运,所以大大减少了搬运成本。本发明的L型护墙1中,优选为当该L型护墙1配置在端部时,在该L型外壁5的宽度方向的两端中的某一端上设置封闭壁105,另外,在该L型护墙1的该底部和该第二条状钢板构件7或该第三钢板构件8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为了防止所注入的混凝土渗漏而设置合适的封闭壁106。即,本发明的L型护墙1中,在该L型外壁5与该第一带钢构件6或该第二带钢构件7或第三钢板构件8之间,与该L型外壁5的宽度方向W平行,与多个横向钢筋堆15互相平行且以规定间隔配置,并且与该纵向钢筋堆13的一部分接合在一起。本发明的L型护墙1,在施工现场将多个进行连续排列配置后,如上所述,作业人员利用用于插入横向钢筋或注入混凝土的窗口 12,将多个横向钢筋堆15配置到其内部,与已固定配置的纵向钢筋堆13形成格子状之后,在两钢筋堆的交叉点用适当的绑定结合部件例如金属丝进行固定。相关操作,当L型护墙1的该垂直壁的高度低时,例如Im以下时,横向钢筋堆15 可以同时全部插入,当垂直壁的高度较低时,例如ail以上时,从该垂直壁2的底层开始进行横向钢筋堆15的插入作业,还可以作分层作业,以便按顺序渐渐向高层实施该横向钢筋堆 15的插入作业。本发明中,通过在多根第一条状钢板构件6之间、或该多根第二条状钢板构件7之间、或该第一及第二条状钢板构件6、7之间形成的、用于插入横向钢筋或注入混凝土的窗口 12,插入该横向钢筋堆15后,为了封闭该用于插入横向钢筋或注入混凝土的窗口 12,使用一个或多个覆盖用钢板构件20,覆盖用于插入横向钢筋或注入混凝土的窗口 12,以便在后述灌入混凝土时使混凝土不渗漏。该覆盖用钢板构件20的材质并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与上述的第一条状钢板构件6或第二条状钢板构件7或第三钢板构件8的材质一致,其厚度即使比该第一钢板构件 21以及第二钢板构件31的厚度薄也可以。另外,对该覆盖用钢板构件20的尺寸也没有特别限定,只要比各用于插入横向钢筋或注入混凝土的窗口 12大即可。本发明的具体例,如上所述,在该L型护墙1的底部3的内侧壁面4’中,该托架9 上没有配置该第二条状钢板构件7及该第三钢板构件8时,该覆盖用钢板构件20作为最初的覆盖材料。各覆盖用钢板构件20通过适当的接合部件,例如焊接、螺栓、铆钉、柱头钉等固定部件14等,在该第一条状钢板构件6、该第二条状钢板构件7或该第三钢板构件8的适当位置进行固定接合。该覆盖用钢板构件20中,其用于覆盖该第一及该第二条状钢板构件6、7之间形成的、用于插入横向钢筋或注入混凝土的窗口 12,优选为为了增强相关部位的强度,在与该L 型外壁5的L型形成部对置的部分形成斜面。例如,如图3所示,用于该部分的该覆盖用钢板构件20由钢板构件21构成,该钢板构件21为在最下端的该第一条状钢板构件6与配置在最接近该垂直壁2的该第二条状钢板构件7之间形成的3折状的倾斜面。在此,在该底部3的内侧不使用该第二条状钢板构件7或该第三钢板构件8的情况下,该三折状的钢板构件21在该第一条状钢板构件6内,与位于最下端的该第一条状钢板构件6的下部边缘和该底部3的内侧壁面4’处的托架9的一部分进行接合配置。另外,该覆盖用钢板构件20,其长度优选为与该L型护墙1的宽度W相同,另一方面,有关宽度Q,优选为至少比该第一条状钢板构件6或该第二条状钢板构件7之间的间隔 T长。根据相关设计,该第一条状钢板构件6之间的、或该第二条状钢板构件7的间隙T 的两边30覆盖用于插入横向钢筋或注入混凝土的窗口 12,以使该覆盖用钢板构件20的两边35、36与该第一条状钢板构件6之间的或该第二条状钢板构件7的两边30重叠。在该第一条状钢板构件6或该第二条状钢板构件7的端部与该覆盖用钢板构件20 的端部之间,利用适当的接合部件例如适当的焊接,螺栓或铆钉以及柱头螺栓等接合部件 14进行相互固定连接。另一方面,本发明的其他具体例,也可以将覆盖用钢板构件20的宽度设计成能够分别覆盖封闭用于插入横向钢筋或注入混凝土的窗口 12。或者,当然也可以将其尺寸设计成能够同时覆盖多根第一条状钢板构件6或多根第二条状钢板构件7,并能够同时覆盖一个或多个用于插入横向钢筋或注入混凝土的窗口。另一方面,本发明的该L型护墙1中,该垂直壁2的高度特别高时,为了让作业人员能在高处进行安全作业,希望至少在该第一条状钢板构件6—部分设置适当的脚手架 25。本发明中,该L型外壁5的该垂直壁2和该底部3之间的角度需要精确设定为90 度。虽然在工厂是严格按直角来进行组装的,但在搬运中,有可能造成该角度发生变化,因此,也可以在该垂直壁2和该底部3之间倾斜配置了可以调整该垂直壁和该底部间角度的角度调整构件26。该角度调整构件沈优选为在其中间配置可以调整该角度调整构件沈的长度的长度调整部件27,利用该长度调整部件27来调整该垂直壁和该底部间的角度成直角。以下,对本发明L型护墙的施工方法的具体例进行具体说明。S卩,作为本发明的L型护墙的施工方法的一个具体例,具有生产工序,将该L型护墙1在远离施工现场的工厂进行生产;搬运工序,将该L型护墙搬运至该施工现场;配置工序,将该L型护墙配置在该施工现场地基100的表面上,以使该L型护墙1 的该底部3与该地基100的表面接触;固定接合工序,按与该纵向钢筋堆13的配置方向垂直交叉的方向,将该L型护墙 1内的多个横向钢筋堆15插入到该L型外壁5与该第一或第二条状钢板构件6、7之间,在与该纵向钢筋堆13相互交叉的部位实施适当的固定接合连接;
覆盖工序,当该横向钢筋堆15全部插入后,利用该覆盖用钢板构件20对用于插入横向钢筋或注入混凝土的窗口 12实施覆盖;混凝土注入工序,向该L型外壁5与该第一或第二条状钢板构件6、7或第三钢板构件8之间形成的空间内注入混凝土;填埋工序,向该L型外壁5的内侧空间内放入砂土和碎石等,另外,有关本发明的L型护墙的施工方法,在将该L型护墙1安置在施工现场的地基100的表面上时,在该垂直壁2和该底部3之间配置倾斜状的角度调整构件沈,该角度调整构件沈包含可调整长度的部件27,通过该部件,将该垂直壁2和该底部3之间的角度调整到规定的角度。另外,突起状的L型护墙的施工方法中,在该L型护墙1的底部3的外壁面配置适当的嵌合部件99,另一方面,在该地基100的表面上设置与该嵌合部件99紧密嵌合的嵌合固定部件101。将设置在该L型护墙1的该底部3的外壁面的嵌合部件99和该嵌合固定部件101相嵌合,可以使该L型护墙1成为稳定配置状态。本发明的该L型护墙的施工方法中,在该第一条状钢板构件6间形成的用于插入横向钢筋或注入混凝土的窗口 12,优选为根据混凝土的注入状况或砂土碎石的堆埋状况, 利用该覆盖用钢板构件20按由下向上的方式进行封闭。根据图6至图11进一步具体说明本发明的该L型护墙的施工方法。首先,图6是图1所示的本发明的L型护墙1的截面图,示出了特别是该L型护墙 1中,作为纵向钢筋堆使用了如图4所示,两个纵向钢筋堆13、13’并列配置,该两个纵向钢筋堆13、13’通过金属吊具103相互固定的纵向钢筋的例子,另外,在该L型护墙1的底部 3的内壁侧面配置了托架9和纵向钢筋堆13,但没有配置上述该第二条状钢板构件7和该第三钢板构件8等。图6中,该L型护墙1,如图5所示,在规定的地基100的表面上使用适当的嵌合部件进行固定。在此,将适当的角度调整构件沈倾斜配置在该L型护墙1的垂直壁2和该底部之间,使用该角度调整构件26的长度调整部件27,将该垂直壁2和该底部3之间的交叉角度精确调整至90度。接下来,由作业人员通过在该第一条状钢板构件6之间形成的用于插入横向钢筋或注入混凝土的窗口 12,针对该纵向钢筋堆13,在与该纵向钢筋堆13成垂直交叉的方向上插入多个横向钢筋堆15,在该纵向钢筋堆13和该横向钢筋堆15的交叉部位用适当的接合部件进行接合。在该作业中,当该垂直壁2的高度高,作业人员无法将横向钢筋堆15 —次性插入到该垂直壁2的顶部时,就可以利用设置在该L型护墙1上的脚手架200进行作业,先进行部分上述操作,待完成混凝土浇灌和堆土作业后,再利用上部的用于插入横向钢筋或注入混凝土的窗口 12,反复进行横向钢筋堆15的插入作业。如图7所示,当该横向钢筋堆15的插入作业结束后,用由适当的钢板制作的覆盖用钢板构件20覆盖用于插入横向钢筋或注入混凝土的窗口 12。在此,优选为在该覆盖用钢板构件20的下端,在与作为该垂直壁2和该底部3的交点的曲折部对置的部位设置倾斜面,使作为该垂直壁2和该底部3的交点的曲折部多配置混凝土。另外,该覆盖用钢板构件20的该倾斜面的前端20’,为了能与适当的托架9接合固定,形成水平面,整体呈三折形状。为了使注入的混凝土不出现渗漏,在该底部3的端边部设置了相应的封闭壁106。在此,在配置有该底部3的该纵向钢筋堆13,横向钢筋堆15以及该托架9的上面还可以配置适当的覆盖用钢板构件20。之后,从比已封闭的用于插入横向钢筋或注入混凝土的窗口 12略高的用于插入横向钢筋或注入混凝土的窗口 12’处注入混凝土,进行规定时间的凝固。接下来,如图8所示,向该L型护墙1的内侧壁空间内搬入适当的砂土、碎石等填埋材料。例如填埋至水准202的附近。之后,如图9所示,作业人员位于该填埋处上方,通过位于该垂直壁2的上方的用于插入横向钢筋或注入混凝土的窗口 12’插入横向钢筋堆15,并进行固定操作,再用相应的覆盖用钢板构件20进行封闭。之后,如图10所示,从位于用于插入横向钢筋或注入混凝土的窗口 12’上方的用于插入横向钢筋或注入混凝土的窗口 12”、或该垂直壁2的顶部注入混凝土,进行规定时间的凝固。最后,如图11所示,进行堆土,完成该护墙。如上所述,本发明主要构件都在工厂制作,将正确的产品搬运至施工现场后,只需进行插入分布钢筋的工序就可以开始浇灌混凝土,工期短,人力减少,可以精确完成该护
掉丄回ο另外,现有护墙的最大缺点是强度不够,本发明既防止了混凝土表面的恶化,又因使用坚固美观的金属钢板增加了美观性。在成本方面,因资材的搬运和施工作业更容易,大幅减少了施工成本。
权利要求
1.一种L型护墙,其特征在于,包括L型外壁,其由构成定高定长的垂直壁的第一钢板构件和构成底部的第二钢板构件构成,所述第二钢板构件为与所述第一钢板构件的下端边缘部连接,且向所述第一钢板构件的垂直交叉方向延伸、具有规定长度,且具有与所述第一钢板构件的规定宽度相同的宽度;多根第一条状钢板构件,其与所述L型外壁的所述第一钢板构件的内侧壁面对置,与所述第一钢板构件的内侧壁面保持规定间隔,与所述第一钢板构件的宽度方向平行且以适当的间隔平行配置;托架,其固定配置在所述L型外壁和所述第一条状钢板构件之间,控制所述L型外壁与所述第一钢板构件之间的间隔;多个纵向钢筋堆,其沿所述L型外壁的内侧面配置,弯曲固定在L型护墙上,在与所述L 型外壁的宽度方向垂直交叉的方向上相互平行配置,所述纵向钢筋堆配置在所述L型外壁和所述第一条状钢板构件之间,且其一部分绑定到配置在所述底部内壁面的托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L型护墙,其特征在于在所述L型外壁和所述第一条状钢板构件之间,在与所述L型外壁的宽度方向平行的方向,多个横向钢筋堆相互平行地以规定间隔配置,同时所述多个横向钢筋堆也配置在所述底部的内壁面,且对所述多个纵向钢筋堆和所述横向钢筋堆实施了局部接合处理。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L型护墙,其特征在于配置单个或多个覆盖用钢板构件,用于对形成在所述多根第一条状钢板构件间的用于插入横向钢筋或注入混凝土的窗口进行封闭。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L型护墙,其特征在于对形成在所述第一条状钢板构件的下层部分的用于插入横向钢筋或注入混凝土的窗口进行封闭的所述覆盖用钢板构件形成倾斜面。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L型护墙,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条状钢板构件的至少一部分设置脚手架。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L型护墙,其特征在于与所述底部的所述第一条状钢板构件的排列方向平行的边缘部由适当的覆盖构件封闭。
7.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L型护墙,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L型外壁的钢板构件的厚度比所述第一条状钢板构件的厚度还厚。
8.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L型护墙,其特征在于在所述L型外壁的所述垂直壁和所述底部之间,以倾斜状配置了可调节所述垂直壁和所述底部间角度的角度调整构件。
9.一种L型护墙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生产工序,将所述L型护墙在远离施工现场的工厂进行生产;搬运工序,将所述L型护墙搬运至所述施工现场;配置工序,将所述L型护墙配置在所述施工现场地基表面,以使所述L型护墙的所述底部与所述地基表面接触;固定接合工序,按与所述纵向钢筋堆的配置方向垂直交叉的方向,将所述L型护墙内的多个横向钢筋堆插入所述L型护墙的L型外壁和所述第一条状钢板构件之间,在与所述纵向钢筋堆相互交叉的部位实施固定接合处理;覆盖工序,当所述横向钢筋堆全部插入后,利用所述覆盖用钢板构件对用于插入所述横向钢筋或用于浇灌混凝土的空间部位实施覆盖;混凝土注入工序,向所述L型外壁和所述第一条状钢板构件之间形成的空间内注入混凝土;填埋工序,向所述L型外壁的内侧空间内放入砂土和碎石等,其中,所述L型护墙由以下构件构成,L型外壁,其由构成定高定长的垂直壁的第一钢板构件和构成底部的第二钢板构件构成,所述第二钢板构件为与所述第一钢板构件的下端边缘部连接,且向所述第一钢板构件的垂直交叉方向延伸、具有规定长度,且具有与所述第一钢板构件的规定宽度相同的宽度;多根第一条状钢板构件,其与所述L型外壁的所述第一钢板构件的内侧壁面对置,与所述第一钢板构件的内侧壁面保持规定间隔,与所述第一钢板构件的宽度方向平行且以适当的间隔平行配置;托架,其固定配置在所述L型外壁和所述第一条状钢板构件之间,控制所述L型外壁与所述第一钢板构件之间的间隔;多个纵向钢筋堆,其沿所述L型外壁的内侧面配置,弯曲固定在L型护墙上,在与所述L 型外壁的宽度方向垂直交叉的方向上相互平行配置,所述纵向钢筋堆配置在所述L型外壁和所述第一条状钢板构件之间,且其一部分绑定到配置在所述底部内壁面的托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L型护墙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L型护墙配置在所述施工现场的地基表面时,在所述垂直壁和所述底部之间倾斜配置角度调整构件,所述角度调整构件包含可调整其长度的结构,通过该构件,将所述垂直壁和所述底部之间的角度调整到规定角度。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L型护墙,其特征在于对所述形成在第一条状钢板构件之间的用于插入横向钢筋或注入混凝土的窗口,根据混凝土的注入状况或砂土碎石的堆埋状况,利用所述覆盖用钢板构件按由下向上的方式进行封闭。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运送方便、施工简易,工期短,制作及施工成本低,具高耐久性、均一性和美观性的L型护墙及其施工方法。该L型护墙由以下构件组成L型外壁,其由构成垂直壁的第一钢板构件和构成底部的第二钢板构件组成;多根第一条状钢板构件,其与第一钢板构件的内侧壁面对置;托架,其控制L型外壁与第一条状钢板构件之间的间隔;以及多个纵向钢筋堆。
文档编号E02D29/02GK102235012SQ20111007885
公开日2011年11月9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29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6日
发明者铃木乡士 申请人:As技研株式会社, 株式会社爱泰科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